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333节

看过我兵部给你的请款单没有,那就是预算报告。

我们兵部可是把明年预计要征召多少郡兵,其中多少是征伐的徭役,多少是募兵制要花的钱,军械库存现在还有多少,明年预计增加多少,每月新增盔甲兵器的锻造数量有多少,又有多少要淘汰都一一列举出来的,甚至还很贴心的给你留出了上下浮动的空间。

除非明年再出现类似全国总动员这样的恶劣情况,否则的话,那些钱,足够兵部一年的用度了。

这玩意儿就叫预算报告。

刘巴一听这话,立刻找出来兵部的结算文书出来,仔细的看了一遍。

确实,兵部的结算报告写的很细,列举的数字也很实在和详细,给出的金额也很合理.但仅此而已啊,刘巴真看不出兵部的结算报告和其他部的有什么区别。

张溪当时就急了。

怎么能没有区别呢,当初为了弄这份报告,你知道我做了多少调查,让姜维和张裔两个人统计了多少数据么?!

张溪当场给刘巴讲述了自己写这个报告的整个过程。

你要征发郡兵和戍卒,得先知道各州县的丁口数量吧.当初张裔为了这个事儿可以说是没少往户部跑,天天的翻个州县登记在册的丁口数量。

要打造军械,你得知道工部将作监的产能吧,现在整个大汉就一个将作监,兵部并没有单设独立的将作监,所以得搞清楚将作监的铁器打造安排,兵部的器械什么时候能打造完成,每月能完成多少.姜维跑工部,差点把好脾气的工部员外郎诸葛均都给惹毛了。

这还只是两个简单的例子,剩下还有诸如去吏部查询有武职在身的官吏名额,低级武官的俸禄发放标准,制定新征召郡兵和戍卒中低级武官的数量等等,很多很多的事情,很多很多的数据要收集的。

而这俩搜集到了所有的数据后,张溪还得带着两个人再三核算这些数据,制定明年的征发计划,思考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如果不能按照计划完成征召或者军械更新的话需要采用什么要的补足手段,而这些手段又要花多少钱.

张溪这个人是闲了一点,但张裔和姜维两个人,那可是一点都没闲着。

第四百八十九章 预算制度

张溪跟刘巴把兵部的预算报告制定过程讲述了一遍以后,刘巴再重新看兵部的结算文书,终于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刘巴第一眼看到兵部的年底结算文书和明年的请款书时,面对这么详细的数据支撑,几乎不需要自己思考,只需要跟自己知道的情况一做对比,下意识的就认可了这两份文书,给出了批示。

而兵部管辖的事务基本就那么几项,跟户部搭边的也就是募兵制和军械更新淘汰需要花费的费用而已,文书很短,再加上年底刘巴真的很忙,一时间还真的没有从兵部的文书上看出什么新鲜的东西来。

但现在一听张溪的解释,回头再看看兵部的文书,顿时觉得,张溪是在用一种不同于现在官场运行方式的新方法,在主持着兵部的事情。

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儿,每个主官都有自己的治政习惯,有些人喜欢亲力亲为,有些人喜欢任用佐吏,还有人有属于自己的小技巧,可以快速的处理文书这年代的读书人,可不是只会死读书而已,属于自己的经验和办法多的是。

可张溪的这个新方法,却是提供了一种思路——预算机制。

干什么事儿,先做好计划,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

但真正能做到的,基本没有多少人。

儒家讲究中庸,有些事儿不能太较真,也不能太仔细,不然很容易得罪人的。

但现在,刘巴却觉得张溪的这个思路和方法很好。

刘巴是儒家子弟没错,但这个时代是乱世,但凡去追求中庸的话,不是坟头草三米高了,也是真的中庸,只能在家种地了。

更何况.中书省的那位中书令,虽然也是儒家出身,但擅用的手段,却是法家手段。

至于尚书省的尚书令.那位的姓氏已经说明了一切,简直比法家还要法家,睚眦必报啊。

张溪的这一套方法,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必然受到上面两位大佬的赏识。

当然,最重要的是——刘巴看完兵部的文书后,就再也不想看到这堆脑残的文书了。

凭啥他一个户部尚书,拿到工部的年底结算文书和来年请款文书,还得替他们工部去核算这些钱是干什么用的,什么时候要用,要留出多少合适?!

这应该是工部尚书简雍该干的事儿么?!

啥,工部尚书简雍就是个挂名的吉祥物?!

那他手底下的侍郎,各司主事,员外郎们总不能啥事儿都不干吧?!

凭啥你们就给个名头,剩下的事儿要我这个户部尚书来替你们工部操心?!

直接把工部的文书打回,重写。

干完这事儿后,刘巴也没有再处理公务,而是拉着张溪一起,开始写奏章。

这种做事方法,如果要推广的话,不能只在户部,只有户部这么做的话,反而会造成彼此之间的对接不顺利,影响工作效率。

要改,必须三省六部,甚至各地方州县都要更改。

因此,刘巴拉上张溪,一起给刘备上了一道奏章,建议在行政系统中,加入预算制度。

为了这个事儿,年底前的一帮季汉重臣们,谁也没有心思能好好的过年。

张溪也算是自作自受了,他本来还挺悠闲的过着日子,没事儿还能去户部催钱消磨一下时间.现在好了,被拉着去开了无尽无止的会议。

按照刘巴的意思,这种预算制度,如果要彻底贯彻的话,必须从朝廷到地方统一推广,单独推广会造成各部门和三省,中央和地方的对接不顺畅,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既然这种制度那么麻烦,为什么刘巴还非要费心吧啦的上书请奏,来实行这种制度呢。因为这种预算制度,不仅仅涉及到户部批准预算,在行政的各方面,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都是成熟的政治家,有些事情只要张溪开了一个头,往深了想,很容易就能想到更多。

比如中书令诸葛亮,在看完奏章,听完刘巴和张溪的讲述后,立刻意识到,这种制度对中书省做出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以往,工部就是提交一份工作报告,表示:中书令呐,哪里哪里的水利设施该修了,哪里到哪里的路损坏严重,也该休整了。

每到这个时候,诸葛亮只能通过报告中描述的情况来自己计算工程量,然后找来户部尚书刘巴,询问户部还有多少钱粮,要预留出多少钱粮来保证这些工程进行。

所有的事情,都得靠自己身在成都的中书令来预估,一点参考物都没有。

可一旦有了预算报告,需要用到多少物料,工程进度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都必须写清楚,这样诸葛亮起码能有个直观的概念,对他做出决策是非常有帮助的。

而尚书令法正也非常支持这个预算制度。

中书省下了决断,自己这个尚书令要负责执行啥都不知道执行个屁啊。

你要修路,修多久,要怎么协调各部,粮草供应多少,是否需要兵部和户部的协助,这些都不知道,只能一边修一边花钱,最后这个钱花到哪儿去了,到底用了多少就只有一个流水账。

可出了问题呢,要追查是什么阶段出了问题,就凭一个流水账根本看不出任何问题来,最后所有的黑锅都要他这个尚书令来背凭什么?!

而有了这个预算报告,修工程也好,各部协调也好,都有明确的要求和各自要尽到的责任,这些事情在报告生成前就必须先协调好,每个阶段的工程进度也必须做出预规划,完不成的话,谁的责任一目了然。

至于门下省,那就更需要这个预算报告了。

门下省可是审计部门啊,负责对所有的行政政策的执行进行审计。

预算报告加上完工报告,可是审计部门必看的两样东西,一千多年后都是这么干的。

没有预算报告,就一个完工报告,谁知道你们中间有没有偷工减料啊。

这年头的门下省审核一个工程进度,是做不到在每个大型工程地安排一个监理的,只能是在完工后进行检查而已。

可有了预算制度,门下省只要对照预算制度上的时间节点,随机抽查工程进度就可以了,不仅能随时监督工程进度,监督贪污腐化,还能省下不少的人力物力去做其他的事情。

甚至于御史台的虞翻,也觉得这玩意儿是个好事情。

这年月的御史台没有风闻奏事的权利,他们要监督百官,不光光是去茶馆酒肆道听途说,他们是需要有实际的证据才能弹劾的。

中央官员也就算了,都在眼皮子底下,做点啥缺德事儿很容易就能被人知道,但地方官员,御史台只能通过不定期派出巡查御史来解决这个问题。

而地方官员的政绩,一个是税收,一个治下丁口,最后就是到底做了多少利国利民的事儿。

以前要监察这些东西,一个是听当官的自己说,另一个则是去民间走访世家和乡老.可这年头,当地官员和世家乡老之间的关系,基本都是互相合作,互相依存的关系,你能找出什么问题就有鬼了。

现在好了,如果地方也采用这些预算制度,不管是财政预算还是工程预算,都必须上报到中央,而御史台派出巡查御史,甚至不需要通过当地官员和乡老,拿着报告自己去找,自己去看,一看就能知道这帮人到底干了些什么事儿,有哪些是真的在为国为民,有哪些是在滥竽充数。

这玩意儿弹劾起来,那就是一弹一个准,谁都跑不掉。

中央四大职权部门,都非常赞同这个预算制度,并且有心把这个制度推广到全国.这个年,张溪根本过不好。

谁让他是这个制度最初的提出者呢。

而且在针对各部的情况不同,这个预算制度的实施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比如工部尚书简雍,开了三天会后第四天就向刘备请辞工部是急需推广这种预算制度的地方,而简雍认为自己本身能力不足,下面的官员除了各司主事和左右侍郎外,大部分都是将作监的匠人们。

这些将作监的工匠们,除了将作大匠蒲元是儒生,只是喜好工事才担任这个职位,剩下的工匠,大字都不认识一个,怎么搞这个预算制度啊。

大家都只知道该埋头干活啊,什么预算,真不懂啊。

又比如吏部尚书秦宓,他也不懂,他一个管官员升迁和调动的部门,难道也需要制定预算?!

是升迁还是降职,是留任中央还是出镇地方,各级官员变动,俸禄调整,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的,怎么可能提前去做计划,然后按照计划来决定官员任命呢?!

而刑部尚书也无法理解预算计划,难道每年处死多少人,都要提前做好计划,不够数量的就硬凑指标么?!

如果说兵部,户部,工部,礼部这些部门确实需要执行预算制度的话,但吏部和刑部,真的不需要啊。

对此,张溪不得不一一耐心的做出了解释。

吏部确实不需要对官员调动实行预算制度,但官员的俸禄总额,你总得心里有个数吧总不能为了做好人大家一起升官,一起涨工资吧?!

你要这么干,刘巴第一个找你拼命你信不信?!

至于刑部,全国各种刑事案件都要汇集到你刑部,你确实不需要对杀人名额做出预算,但这些案件审核是不是需要投入人力物力?!

这些就是你需要做出预算的地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不是定指标啊。

预算制度,是允许跟实际结果不同的,只要你能说出能让人信服的理由就可以了。

预算制度只是一个预先的计划,计划赶不上变化这种事儿大家都懂,只要能说清楚原因,是因为不可抗力的因素造成的,那就算御史台,也不能用这个来弹劾人吧?!

第四百九十章 汉中预度部

预算制度是一个新鲜事物,哪怕四大职权部门都觉得这事儿有必要推行下去,但毕竟牵扯的范围太广了,一旦要推行就是全国推行,上下需要协调的地方太多了,必须慎重。

而慎重的结果,就是要不停的讨论。

不仅要完善这个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任何制度都不能生搬硬套的,必须符合当前的情况才行,这点不仅仅是张溪,诸葛亮等人也非常的清楚。

还要设置出一些过渡手段,慢慢的让中央各部乃至地方习惯这样的制度,不能猝然实行,否则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而要执行这个预算制度,目前大汉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人。

就像简雍诉苦说的那样,最需要实行预算制度的工部,却连真正能写出合格预算报告的人都没有几个,而全国工程又这么多,各种工程门类繁多,把工部所有识字的人派出去制定预算报告,这个人手也不够用。

而地方上就更别说了,他们连什么是预算报告都不知道,更别说写这个预算报告了。

所以,这事儿,必须要推行,但不能着急推行,还是得一步一步的来。

而怎么一步一步的推广,这些事儿,还是得需要好好讨论一下的。

别的人也就算了,张溪和刘巴这俩始作俑者,肯定是要一直伴随着整个讨论到最后的。

因此章武二年元旦,张溪大年夜才正式放假,回家跟老婆孩子一起祭祖过年,过了年初五就又被诸葛亮给抓到府里去,继续讨论这个预算制度推行的问题了。

这真的是闲着闲着,闲出事儿来了.早知道就不该这么多嘴跟刘巴扯那么多。

最后扯皮了半天,还是张溪提议——如果实在觉得现在全面推行有些冒险的话,那咱们就在成都的北边画个圈吧,弄个特区出来吧。

嗯,汉中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呢。

汉中那地方已经收回来好几年了,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人口慢慢在恢复,但耕地却慢慢的在荒废.这里正是需要大力发展和改造的地方。

汉中这地方,一旦要大力开发的话,需要修建和修缮的工程数量会非常的多,不仅要修建各种水利设施,还有军事设施和各城城墙等等,一大堆的事儿要等着去做,正好用来试运行这个预算制度。

再加上现任汉中太守是黄权,这是一个文武双全,品性端正的人,由他来统筹推广这个预算制度,应该能让人放心。

至于这个人才不够的问题.张溪突然想起来,南中那边不是马谡在试运行科举呢嘛?!

这也已经快三年了,第一批科举制的人才,应该选出来了吧?!

首节 上一节 333/4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