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331节

张溪当时就懵了.特么我也得避嫌的好不好,我媳妇儿是孙权的妹妹,你们都忘了么?!

张溪还想着解释一下自己的立场尴尬呢,却没想到,刘备先说话了。

「元长以为,此事当如何决之?!」

得,皇帝发话问了,不回答也不行了。

第四百八十六章 占便宜

刘备这么突然一问,倒是让张溪有点明白过来了。

刘备还没到老糊涂的时候,不可能不知道张溪的立场尴尬,可他偏偏问了。

没问一直没表态的庞统和法正,而是问张溪,并且在言行上也不是那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死马脸,而是一副微笑的表情这也不像是对前面表态的不满吧?!

再结合自家媳妇儿的特殊身份,张溪突然有点明白刘备的用意了。

「陛下,臣以为.」张溪稍微停顿了一下,偷看了一眼诸葛亮OK,没问题,这个死鱼头一脸微笑的在扇扇子,没啥特别异常的情况。

「臣以为,按原计划行事既可!」

张溪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原计划,就是让关羽屯兵四郡以观成败。

张溪不想说出太过于显眼的决断,所以才会用这个当做理由,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咱们本来也没想打,不如就坡下驴,多争取点好处那倒是真的。

张溪这一说完,刘巴还好,他是一片公心,但许靖和秦宓顿时心里一凉.特么刚刚好像说错话了。

都是千年的老狐狸,谁不知道谁的心底打算刘备能不知道你俩到底为啥反对开战?!

再说了,从一开始,刘备就没有多少开战的心思,现在不过是商议一下东吴给的台阶合不合适,你们俩迫不及待的跳出来说讲和为好是啥意思?!

而刘备对此的反应,却是笑着点点头,说了一句,「甚是」。

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现在的场面,就变成了三个人主和,一个人建议按原本计划行事,剩下五个人不反对的情况了将来真要有点啥争论的,那也是主和派的锅。

而主和派,一个是许靖,天下名士,一个是秦宓,蜀中世家代表.这俩要是能让蜀中出现争论声,那就见鬼了。

不得不说,像刘备这样的人,还真的是天生当皇帝的料,只是稍微的用点小手段,就把主和的锅给甩了出去。

想通了这些后,秦宓和许靖立刻脸色不变,议事结束后,急匆匆的回家去安排事情去了。

可千万得看住了舆论,别让愣头青冒出来搞事儿.这特么不是在针砭时弊,是在往他们身上捅刀子。

而张溪.张溪被刘备给留下来了。

一同留下来的,还有诸葛亮,法正,庞统三人。

「此番非为议事,只是私下探讨。」刘备放下了自己皇帝的架子,重新变成了大家熟悉的那个主公,笑着说道,「孔明先生亦无需避嫌,元长也不要模棱两可,孝直,士元,有话尽可明言,无须避讳.诸位先生,孙权称帝一事,还请教备。」

这就是这年代的君臣关系,跟后世那种不管什么场合见了皇帝都需要下跪,皇帝随时要端着架子的时代是不同的。

这年头,公是公,私是私。

公共场合,皇帝要表现出威严,臣子也必须要尊重。

但在私下场合,皇帝是不会动不动就称「朕」的,关系好的臣子,跟皇帝一起交谈,互相之间也没有那么多的规矩。

再加上刘备本身就是草根出身,一身征战得来的现在的位置,他其实也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宫廷礼仪讲究,如果不是为了所谓的皇帝威严,他连谈论公事的时候都不想搞什么架子。

现在就剩下四个人了,这些人都是在他最艰难的时候投靠他的,帮着他起家打下这么大的基业的,刘备可不是那种工作起来拿人不当人的老板,所以这种私下场合,还是虚心向四位重要谋士请教的。

孙权称帝这事儿,刘备已经倾向于向诸葛瑾所说的那样,互称姓名国主,不承认对方天子号的办法了但就这么便宜了孙权,刘备还是有点不甘心的。

得想办法捞点好处,不是么?!

看看有没有机会把长沙,桂阳两郡拿回来,起码把荆南四郡给凑齐了。

这样的话,除了南阳郡外,荆州就算是完全控制在手里了。

刘备也没有藏着掖着,反正是私下讨论,也不形成决议的那种,索性就把自己的想法给直接说出来了。

但这个事儿吧包括张溪在内,都认为不太可行。

「主公,孙仲谋初登大位,岂有割地之心?!」诸葛亮终于开口,劝谏着说道。

而张溪也拱手说道,「主公,溪昔日驻守江陵时得知,江东开发长沙,桂阳等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此番要回,孙权即便同意,江东世家恐也不同意啊!」

庞统和法正也是微微摇头,最后由庞统说道,「主公,荆襄之地,不可促得,且长沙,桂阳二郡,如今虽不同往日,但终究不如南郡.莫若让那江东继续开发,待时机合适时,再索要而回,亦未尝不可。」

这是在给刘备一个台阶。

这几年,江东在长沙,桂阳两郡搞洞庭湖大开发,改沼泽为良田的事儿做的确实不错。可即使经过了快十年的开发,江东也不过是改造了长沙地区三分之一的沼泽而已。

虽然这样也已经让长沙有成为第二个产粮区的潜质了,但现在要回来,刘备也免不了要加大投入。

钱不是问题,南中大开发导致蜀中并不缺铜,没钱了就开炉炼铜,铸造五铢钱就可以了。

毕竟铜是贵重金属品,本身也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所以不用担心大肆铸钱会引发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真正的问题是粮食。

现在是乱世啊,各地即便是丰年,粮食产量也不算太丰富,还要囤积一部分作为军粮也就搭着蜀中是天府之国,耕地面积广阔,否则真的很难支撑。

如果现在收回长沙和桂阳两郡,面对这样半成品的农业改造,怎么可能不加大投入。

可如果加大对荆州的钱粮投入的话,雍州北部的开发,凉州地区的维稳又该怎么办?!

国家新成立,正是需要用钱用粮维持稳定的时候,这时候要回长沙和桂阳两郡,其实并不是合适。

四个人七嘴八舌的各自讲述了自己的理由,而刘备也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知道这时候要回长沙和桂阳两郡,不管是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都不是合适的时机。

只能暂时放弃自己的心思。

不过心里还是不爽,因此刘备不满的说道,「莫非要如此便宜孙权这个狼子野心的小子么?!」

说到底,刘备还是不爽孙权称帝凭什么啊,你孙权有什么资格,有什么法理依据可以称帝的?!

乱世之中虽然是实力为尊,但这年头还没有彻底礼乐崩坏呢,做什么事儿,你总得有个理由吧?!

其实说白了,还是刘备心里不平衡.论实力,论地位,孙权称帝其实并不是那么难以想象的事情的。

张溪看了眼诸葛亮,心说这种时候,不就该你这个大管家出面去劝劝了么?!

诸葛亮看到了张溪的眼神,但他没说话,而是看向了法正.孝直啊,你一向最懂主公的心意,主公也最能听进去你的谏言,不如你出面劝劝?!

法正一看这俩货这么不讲究的把这种麻烦事儿推给了自己,二话不说的看向了庞统。

士元足智多谋,想来这点小事儿,难不倒士元的吧?!

庞统一看,这三货这么不要脸的都看向了自己,再一转头,发现自己好像没得推了.徐庶又不在成都,能推给谁去啊。

再一抬头,扫了一眼眼前三个人,然后主动出班,拱手说道,「陛下无虑。元长素来智谋过人,多有奇思,陛下何不问问元长可有办法,让孙仲谋付出些许代价呢?!」

张溪一愣,随即不爽了.你这个火鸡居然当场卖队友?!

庞统一看张溪瞪过来的眼神,轻轻一摆头,当没看见.在场就你年纪最小,不坑你坑谁?!

这事儿吧,真不是三人没有办法,关键是要让老板出气,同时还不能得罪孙权太狠谁让你是孙权的妹夫呢,这种事儿你说话,比我们说话合适。

张溪郁闷了半天,再抬头看看刘备.好嘛,这位主公一副看热闹的样子,摆明了是要拿自己开涮呐。

得了,也别麻烦了,有个简单的主意。

「臣有一计,请陛下明察!」张溪无奈的,说道,「主公可手书一封于孙权,追忆昔日与孙破虏将军共讨国贼董卓之情谊,以兄称之既可。」

刘备一听,顿时脸色玩味了起来。

而诸葛亮等人也是斜眼看张溪.要说损,还是你小子够损。

这不就是曹操的那个「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翻版么?!

诚然,曹操说出「生子当如孙仲谋」这话,在这个时代,是夸奖孙权的意思,但这话别人听着可能觉得不错,是在夸赞孙权,唯独孙权听起来就有点别扭了。

谁特么是你儿子辈的?!

但曹操确实是在夸赞自己,觉得他的儿子都不如孙权,偏偏辈分上曹操还真的是跟孙坚一个辈分的,再加上曹操当时的社会地位摆在那儿,孙权没办法,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现在套用一下,其实现在的刘备,也是有资格说这个话的。

刘备虽然讨董的时候官职很低,只是公孙瓒手下的一员将领而已,但刘备非要说跟孙坚有并肩作战的情谊,其实也说得过去。

毕竟现在刘备的地位也高了,大家也不会去追究那时候的刘备和孙坚之间的地位差距。

而且,回忆这件事,还可以借此摆明刘备的态度当初董卓挟持天子,你爹跟我们可是一起讨伐他的,现在你这个混蛋小子居然敢称帝?!

再一个嘛,就是借着夸赞孙坚,变相的占孙权便宜呗。

反正曹操都已经占过了,刘备再占一个辈分上的便宜,也没啥大不了的,对吧?!

第四百八十七章 刘巴的策略

占便宜归占便宜,但终究不是正道。

张溪的这个计策,可以让刘备哈哈一笑,扫去一些内心的不爽,但对大汉,却没有任何好处的。

刘备终究是一个成熟的君主,一个政治人物,这种小伎俩嘛,可以搞,但对大汉无益的话,其实搞不搞的,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因此,刘备对这个建议,并没有表示要采纳的意思,而是继续问策,询问诸葛亮。

正式询问诸葛亮了,那就代表着刘备是要寻求实际的利益了,对这点,诸葛亮知道。

因此诸葛亮琢磨了一下,建议道,「可与江东重订盟约,约定互市,互相保护沿江商道。」

嗯,这个才是正理。

先不管孙权称帝的合法性如何,刘备承不承认孙权确实已经实质上称帝了。

一旦称帝,就可以明确的建立关卡收税,如果孙权非要不让蜀中的物品运送到江东,或者对蜀中商品征收重税,其实也是说的过去的。

以前吧,因为战乱的关系,也因为大家都还在大汉的这个名义的盘子里吃饭,所以不管是从蜀中运送蜀锦,盐,纸张这类的东西去江东,还是刘备集团通过江东世家收购粮草运往蜀中,这都是正常的事儿。

大不了就是疏通一下当地官府的关系而已,这点只要有当地世家背书,那基本就没有任何问题。

可现在,孙权称帝立国,有些事儿就不是一个条子能解决的,国与国之间的交易,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章程才行。

否则一旦孙权闭关自守,刘备集团的蜀锦再好,也送不到江东境内。

所以诸葛亮提出了「互市」和「保护商道」的建议。

当然,这个建议也不是随便提的,这里面有个前提——大汉对江东,得是贸易顺差才行。

虽然诸葛亮不懂「贸易顺差」这个词儿,但并不妨碍诸葛亮去理解这个意思.或者说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能理解,毕竟没好处的事儿,谁干呐。

事实上,季汉不管是对江东,还是对北面的曹魏,一直都是贸易顺差,不管是蜀锦,纸张,还是盐,甚至是走私铁器,都能给季汉带来大量的钱粮收入。

「互市」其实是对季汉有利的。

季汉输出不能吃的蜀锦,纸张等物,换回来的可都是粮食不然就靠蜀中和荆州两地,怎么撑的起这连年的征战?!

曹魏那边因为政治因素的关系,免不了的还得是走官方走私这一条路线,这种路线虽然能带来高利润,但并不能大量出货,有很多的顾忌。

但在江东这边,如果能谈下「互市」的条件,不仅能靠贸易顺差带来大量的收入,还能制定「市监税」,通过收税名正言顺的扩充国库。

而站在孙权的角度上来看,蜀中的蜀锦也许他可以不需要,但纸张,盐,甚至是铁,那孙权是希望多多益善的。

这是一条能让孙权接受,同时也能收割江东财物的好办法,属于是阳谋。

首节 上一节 331/4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