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330节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大哥,前几年也有出使成都说服两家和谈的经验,他当正使是很正常的。

吕范作为江东元老,孙权都尊重的老臣,本身的资历,人脉,口才都是一顶一的,他当副使,帮助诸葛瑾去交际应酬,也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但问题是——吕范这个老不要脸的,居然带来的孙权的「诏命」,说要封孙尚香为东吴「长公主」?!

这特么就是把张溪架在火上烤了!!!

好在自家媳妇儿在这方面还算敏感,虽然吕范对她也有半师之恩,但在这种时候,孙尚香一点面子都没有给吕范留,直接连人带诏书一起给轰出了府门。

也就搭着不能做的太过,孙尚香也想保留一丝贵族体面,否则孙尚香早就对着吕范开骂了。

好家伙,都已经躲到成都来了,自家那个缺心眼哥哥居然还不放过任何利用自己的机会么?!

孙尚香对此很生气,也有点伤心晚上逮着张溪一顿抱怨,当着张溪的面把孙权给好好的骂了一顿,弄的张溪手忙脚乱的安慰了孙尚香好久。

但有一说一啊,这个事儿,孙权确实做的不地道。

孙权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冒然称帝带来的影响,既然打着恭贺刘备继位的旗号来的,那使者自然应该谨言慎行,这才符合双方现在的关系。

就比如说诸葛家的三兄弟,诸葛瑾这个大哥来了成都,诸葛亮给大哥安排住的地方,也只能是在馆驿,绝口不提让诸葛瑾去他府邸住,也不允许身为工部员外郎诸葛均出面招待大哥,该住在哪儿就是住在哪儿。

而且诸葛亮和诸葛瑾的每次见面会谈,都必须是在白天,并且有多人作陪的情况下,只谈公事,绝口不提私情,以示公正。

私下,三人是亲兄弟,诸葛亮和诸葛均见了诸葛瑾下跪请安都没有问题,但在公事上,一方是大汉的中书令和工部员外郎,另一方是还不知道该怎么定义的孙权派来的使者,三个人都必须避嫌。

对此,诸葛瑾一点抱怨二弟和三弟的意思都没有,反而觉得理所应当。

你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回头再看看你这个当哥哥的是怎么做的?!

居然让吕范带着诏书来册封孙尚香为「长公主」.这不是让你的亲妹妹在大汉这边里外不是人,顺带的还牵连到张溪里外不是人么?!

只是把吕范轰出去,都是孙尚香看在吕范年纪大,又是半个老师的面子上了,跟孙权这个哥哥是真的没有半点关系。

有时候张溪也不是很搞得懂,孙权的脑回路到底是怎么长的,怎么就那么的奇葩,一点都不顾及到自己亲妹妹的感受呢?!

当初偷袭江陵的时候,孙权就没有想过还在江陵城内的孙尚香该是什么立场,现在居然还搞这么一套.造孽啊。

而张溪也很头疼。

这个事儿已经出了,哪怕孙尚香把人给赶出了府邸,也算是表明了立场,但这个事儿,张溪不得不上表请罪,亲自跟刘备说明一下。

虽然张溪知道刘备这人不会因为这点事儿就对张溪有什么隔阂,但张溪也得懂得自动避嫌啊这事儿上表和不上表,性质可不一样。

然后张溪就被刘备给召见了。

这倒是有点出乎张溪的预料了总不能咱们的主公当了皇帝,连人设都崩了吧?!

真要为这点破事儿追究自己的责任?!

事实证明,张溪想的有点多,刘备召见张溪,是想通过孙尚香,传递一些信息而已。

不得不说,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这次是有备而来的。

站在江东臣子的立场上,诸葛瑾根本不认为孙权称帝有什么不对的,所以这次来见刘备,诸葛瑾可一点都不心虚,不会重现上次来求和时候的窘迫。

而且这次来成都,诸葛瑾也早就做好了说辞的准备,试图说服刘备承认孙权称帝,最差,也不能让刘备否认孙权称帝。

诸葛瑾首先摆出来的,就是目前天下局势的变化。

如今曹魏虽然丢失了凉州和雍州北部,但这两个地方,在当世之人的眼里都是属于那种地广人少,异族环绕的地方。

虽然说加起来有足足九个郡,但从人口总量上来看,还不如只有两个郡的豫州人口数量来的多。

刘备占据了这些地方,最大的好处大概就是能获得战马供应的资源,但对刘备的经济和军事其实没有太大的帮助,相反,刘备作为汉室的继承者,既然占据了凉州,就不可以轻易的抛弃掉它,还必须长期扶持凉州发展,真要说起来,凉州除了能给刘备集团带来一支骑兵部队外,其他时候反而是季汉的负担。

而曹魏虽然丢掉了这些地方,但远不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即使没有凉州提供战马,曹魏也有北地乌桓这个战马来援,凉州对曹魏来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现在的局势,刘备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战略主动权,但总体的局势还是曹魏强,而吴汉弱的.如果吴,汉两家互相纷争,反倒是会让曹魏坐收渔翁之利。

其次,诸葛瑾摆出了案例,其实之前也不是没有两帝并立的情况。

两百年前,前汉衰败,王莽篡权的时候,也是如今天这样群雄并起,当时称帝称王者多了去了。

而光武皇帝刘秀收拾旧河山,在洛阳称帝后,天下也不是没有其他皇帝,别的不说,蜀地当时就是公孙述割据称帝,自号白帝的。

当时的光武帝刘秀,为了收拾陇西的军阀隗嚣,也不是没有跟公孙述通过书信,互相称名字而不提身份就可以了。

光武皇帝能有容忍公孙述的气魄,难道继承大汉的刘备,就不能遵循前例,跟东吴交好么?!

最后,诸葛瑾也给双方的关系也做出了一个定位——只待消灭了曹魏后,两家自然要一分高下,到了那个时候,再决出谁是这个天下真正的主人也不迟。

第四百八十五章 众议

诸葛瑾的这套说辞,让张溪听着挺耳熟这特么不是历史上邓芝出使江东的时候,对孙权说的那些话的翻版么?!

只不过诸葛瑾说的更加详细,摆出的事实和道理更加让人信服而已。

但仔细想想,好像也没啥奇怪的。

诸葛瑾的个人能力,可比邓芝要强的多,这位跟他弟弟一样,也是一个文武全才.东吴的第一任大将军嘛,也是统兵打过仗的。

嗯,就是胜率有点难看而已。

邓芝能想到的说辞,诸葛瑾不可能想不到,而且只是作为他说辞中表达坦诚的一面,并不出人意料。

再者,现在的东吴和季汉之间的实力对比,其实也跟历史上并不一样。

历史上邓芝出使东吴的时候,是刘备在夷陵败光了几乎所有家业,诸葛亮好不容易经过几年的努力把架子又搭了起来,正是季汉比较虚弱的时候。

那个时候,不管是孙权还是曹丕,都认为季汉只能憋死在蜀地,双方都没有正眼看过季汉,都把对方当成了大敌。

所以那个时候邓芝出使东吴的时候,季汉其实是弱势方,除了说出这样坦诚的话语外,不太可能获得东吴的认可。

而现在呢,别看刘备只是占据了地广人稀的凉州,而孙权占领了地处中原的青徐二州以及淮南,但谁都知道,刘备占领凉州是永久性的行为,只要曹魏打不过陇山去,那就不可能再插手凉州事务。

而孙权占据的青徐,谁也不知道最后能不能守得住,毕竟淮南和青徐中间,还夹杂着一个属于曹魏方势力的下邳,而周围也都是曹魏曾经的核心区域兖州和豫州,孙权能不能守住青徐还是一个未知数。

这点不仅诸葛瑾知道,就是孙权也清楚,所以这次过来,诸葛瑾采取的策略是以低姿态来获取刘备对孙权称帝的认可。

最次,也得让刘备默认,至少不明面上的反对。

这段时间,诸葛瑾通过跟诸葛亮的交谈,以及跟成都各官员和地方世家的交往中,基本可以确定,刘备是不可能承认孙权的地位的,默认都不可能。

甚至吕范带着诏书去册封孙尚香,其实也是诸葛瑾和吕范对刘备手下重臣张溪的一种试探。

孙权可没这么好心,他连自己的亲哥哥,江东基业的奠基人孙策都只是封为长沙桓王而已,你还指望他想着给嫁到蜀中的亲妹妹封什么长公主不成?!

这封诏书是吕范建议孙权写的,目的是用来试探张溪反应,从而推测刘备集团对孙权称帝态度的。

而孙权也确实没有把妹妹孙尚香的立场放在心上,这种试探性质的诏书只要对他有利,他说写就写了。

如果孙尚香接受册封,那代表刘备集团对孙权称帝并不是持反对态度,起码能有的谈.但现实的结果虽然让吕范很难堪,却也让诸葛瑾立刻调整了自己的出使目标。

既然刘备不愿意承认孙权称帝的合法性,那就调整为争取刘备不反对孙权称帝好了。

做出了调整后的诸葛瑾,在面对刘备的时候,就拿出了之前的那一套说辞,试图说服刘备。

刘备当然不可能赞成孙权称帝,但诸葛瑾的说辞,刘备也承认,是非常有道理的。

首先在局势上,刘备认可诸葛瑾的判断,现在还是孙刘弱而曹强,这是最关键的因素。

再加上刘备自己也清楚,现在自己也没有这个能力兴兵讨伐江东,也希望通过政治途径来解决孙权称帝这件事带来的影响。

而诸葛瑾举得例子又恰好给了刘备能够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孙权称帝影响的台阶.效法先祖行权宜之计而已,也不算折损了颜面。

最后诸葛瑾摆明车马的态度,又让刘备非常的欣赏,诸葛瑾这么实话实说,反而让刘备觉得江东是带着诚意来商量这事儿的,那么之前的一系列说辞也就更加容易接受了。

有一说一,在没有足够的实力彻底翻脸前,刘备觉得诸葛瑾的说辞也不是不能接受。

反正大汉是不承认东吴政权的合法性的,但彼此称呼姓名,以一方之主的待遇对待孙权,刘备倒不是不能接受。

而诸葛亮对此,不发表任何态度,只为了两个字——避嫌。

因此,刘备不得不把三省六部的官员们都召集到了一起,商量一下对东吴到底采取什么态度比较好。

庞统和法正听完了刘备转述的诸葛瑾的说辞后,也是沉默了很久,一时间没有发言。

而户部尚书刘巴第一个跳出来表示可以接受——只要不打仗,把钱用在民生上,那他刘巴肯定无条件支持。

打仗这玩意儿,就是一个无底洞。

以前自己虽然管经济,但不管账,所以刘备想打仗就打呗,反正也不是自己来头疼钱粮的问题。

但现在刘巴当了户部尚书,不仅要管经济,还得管账本,刘巴一脑门子的官司,巴不得少打仗甚至不打仗呢。

而且刘巴也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列举出了一系列跟东吴讲和的好处。

最大的好处当然是节省了钱粮,同时跟江东的贸易,不管是蜀锦,纸张,还是铜钱,都是现在大汉政府官方贸易的大头。

蜀锦不用说,那是只有蜀中才有的,蜀锦不管是运到江东还是中原,甚至是河北,都是非常受人欢迎的奢侈品。

而纸张虽然单张价格不高,但架不住数量巨大,不管是江东还是曹魏那边,纸张的需求量大的惊人,蜀中的造纸工坊都不知道扩建了多少次了,产能依然有点跟不上。

在蜀中只需要五文钱一张的蜀纸,运到江东起码卖十五文,而运到曹魏的河北地区,那得卖到三十文一张左右。

就这样,纸张依然供不应求。

至于铜钱,就更不用说了。

随着南中铜矿的大量开采,蜀中和荆州现在是越来越不缺铜钱了,而刘备集团锻造的五铢钱,因为分量十足的关系,在江东和关中地区也非常的受欢迎,甚至取代了原本的五铢钱,成了现在的流通货币。

这一点被擅长经济的刘巴看在眼里,还能不知道意味着什么?!

刘巴也许受限于这个时代的知识量,无法写出什么经济学巨著,但实际操作上面,咱们的老祖先可是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的。

刘巴隐隐察觉到,他甚至可以通过控制铜钱的流通,在江东或者关中人为的制造出一场钱荒,用来抬高物价的方式,来打击江东和曹魏政府对地方的统治。

因此刘巴是最反对现在直接用兵的,这不仅仅是造成大量的粮草和兵源损失,还会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而随着刘巴这么一表明立场,同时有理有据的抬出一堆好处和坏处之后,吏部尚书秦宓和礼部尚书许靖也立刻选择了跟进。

这俩人虽然说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话,甚至许靖还在短时间内翻阅记忆,很不要脸的给刘备跟东吴讲和提供了又一个法理基础不仅仅是光武帝和公孙述,当初汉高祖和匈奴单于之间,其实也可以算两帝并立的。

匈奴大单于其实就是匈奴君主的尊号,不过在表述上不同于咱们汉人,而当时汉高祖和匈奴大单于之间,也是互称国主而非天子的。

但其实吧,这俩人,完全是为了切身利益,才会这么说的。

许靖是天下名士,年纪又一大把了,在卢植,郑玄,孔融等当世大儒相继过世后,他许靖基本就是天下有数的那几个名士之一了。

而这个名士又正好在成都,现在还是礼部尚书,管着各种礼仪规制上的事儿这个纸张批发的事儿,那不还是他礼部尚书一句话的事儿?!

江东的世家豪族们早在几年前,想要从蜀地获得纸张批发的权利,基本都会派人来拜访许靖,而许家联合蜀中的杨家,李家,已经掌控了近七成运往江东的纸张批发的权利。

这要是两家打仗的话,那损失不是大了去了?!

而秦宓的目的就更简单了。

作为蜀中世家的扛把子之一,他怎么着也得为蜀中世家们谋取福利啊。

纸张这个玩意儿,十年决定一次,也不是每个世家都能参与进去的,但是蜀锦和铜钱这两样东西,那是几乎所有蜀中世家都有利益纠葛在里面的。

虽然打仗也不是不可以,反正这些东西都是硬通货,也不怕战争结束后没人要.但如果能不打仗,多卖一点出去,那不是更好么?!

九个重要中央官员,一个不说话,三个表态支持和谈,剩下的五个人,那就看能不能提出异议来反对了。

份量最重的庞统和法正依然没有表态,而工部尚书简雍就是来凑热闹打酱油的,刘备说啥他听啥,那么剩下还没有表态的,就只有兵部尚书张溪和刑部尚书董和了。

董和其实也不想打,毕竟这些年蜀中一直在打仗,总这么下去,百姓什么时候能过好日子?!

但这种事情,又事关礼法和政权的合法性,董和又不是许靖那个没节操的,说不出那么多歪理来,因此只能是暂时闭口不言,看看其他人怎么说。

这下,所有的目光都看向了张溪。

首节 上一节 330/4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