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269节

至于陈群和贾诩.这俩都是老狐狸了,谁还能不知道曹丕找他们来就是凑数的?!

要是曹操在位的时候,曹操还会在这种事情上询问陈群和贾诩,但现在这个魏王是曹丕这位可不是什么有大度量的人。

更何况,陈群还有政治抱负寄托在曹丕身上,打算说服曹丕推行他设计的九品官人法,因此不可能会逆着曹丕说话。

而贾诩这个老狐狸,太懂怎么自保了,知道面对曹***应该怎么说话,而面对曹丕,他最好一句话不说。

毕竟,有当初那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尔」的话垫底,他贾诩的荣华富贵就有足够的保证了,何必非要说真话得罪曹丕呢。

因此,在刘备可能北上进攻雍凉的事情上,这俩老狐狸基本都是一句话都不说。

曹丕没办法,只能询问曹仁,曹休,夏侯尚三人。

而曹仁毕竟是长辈,而且是现存的曹氏宗族将领中,唯一一个能称得上是名将的人虽然前些年得了一个「溜边太守」的外号,但这个外号,在曹魏集团内,是绝对不能公开说的。

曹仁听完了曹丕的询问后,也是紧皱眉头。

第三百九十二章 曹魏的反应

曹氏宗族将领在曹操创业时期,确实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早年曹操起兵讨董,曹氏宗族不仅提供了一批钱粮兵员,给了曹操起家的资本,还给曹操带去了最早的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们。

曹仁,曹纯,夏侯渊这三人,可以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顺带一提,夏侯惇的能力不差,只是不太适合领兵作战而已,你让夏侯惇镇守地方,他就能做的很好。而曹洪呢,冲锋陷阵没问题,领兵作战虽然差点,但那也是跟几个族兄们或者当世名将比较稍微差了点,基本的能力还是有的,比起诸如杨奉之流就要强的多。

但现在.时过境迁呐!!!

曹操本人都已经病故了,夏侯惇在曹***后的两个月也因病去世,曹纯死的更早,夏侯渊又在定军山被黄忠给斩了曹氏宗族将领里还能独当一面的,就剩下一个曹仁了。

曹仁确实是名将,也是军中宿将,这么多年征战,常年担任曹魏南方军团统领的他,对这些军务韬略可是非常的熟悉了。

以曹仁的眼光来看,他觉得,雍凉方向问题倒是不大。

别看现在刘备在汉中搞的声势挺大,但从汉中要出秦岭,进攻关中,实际上没有那么容易的。

秦岭五条道路中,也就是陈仓道,褒斜道,祁山道三条路能走大军。

而陈仓道有曹真在防守,这个假侄子的能力是真的不错,领兵虽然不多,只有数千人,但陈仓道那个地方本身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山地狭小又排不开大军,所以只要小心应对,问题就不大。

而祁山道本质来说,并不是穿越秦岭,而是绕过秦岭,从凉州入境进攻雍凉。

祁山道虽然平坦能走大军,但实在是路途太遥远了,对后勤的压力很大。

再者,凉州刺史郭淮的能力极高,这几年治理凉州又颇有成效,使得汉胡皆服。

刘备如果出祁山道,首先要面临郭淮的阻截,只要郭淮不浪,哪怕拦不住刘备也没关系,只要拖延足够的时间,长安的曹洪就算再混,也应该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布置防线,阻拦刘备进入关中了。

而褒斜道是个麻烦。

褒斜道山道也比较险峻,不太适合大军作战,但如果只是通过褒斜道,进入关中腹地,建立起防御阵地,拖延时间等待全军集结的话,还真的有可能让刘备大军从秦岭里钻出来。

因此,曹仁在一通分析后,建议曹丕下令给郭淮,让他加强戒备,同时命令在长安的曹洪,让他派兵,加强对褒斜道出口的防御。

而说完了雍凉地区的防卫,曹仁却依然眉头不展。

说实话,曹仁真的不担心雍凉,在他看来,雍凉地区山势险峻难走,刘备吃饱了撑的从那边发动主攻。

曹仁真正担心的,是南阳和许都,是襄樊的关羽。

如果刘备以北上汉中,进攻雍凉作为幌子,吸引曹军的兵力调动北上,但实际的目的却是让关羽北上南阳或者偷袭许昌.那才是真正要命的事儿。

诸葛亮的《隆中对》,精妙就精妙在这里了。

一路北上雍凉,一路进攻中原腹地,不论是哪一路都会让曹魏很难受。

你没法去分辨,到底那一路是主攻,那一路是幌子,因为两路都是要命的路线,两路都必须防。

当初汉中之战时,包括曹操都认为,刘备的重点是拿下汉中,关羽进攻襄樊,不过是策应而已。

因此曹操坚持领兵北上,前往汉中跟刘备对峙,而襄樊方向,曹操也只是派出了于禁领兵去救援,并没有领兵亲征。

结果谁想到,关羽真的就水淹七军,攻破了襄樊,而曹操最后也没能守住汉中。这一场仗,被曹操视为平生耻辱,同时也是曹操去世前最大的一块心病。

现在,轮到曹丕面临这样的局面了。

有一说一,曹操是这个时代数一数二的军事家,他对时局的判断一向都比较清晰准确的.但他儿子曹丕可差远了。

因此,在听完曹仁的分析后,曹丕也开始担心南阳和许昌的安危了。

曹丕虽然在军事上不如他老子,但政治的敏感性上,却是不差太多。

曹丕不确定关羽到底是进攻南阳还是偷袭许昌,但曹丕知道,不管关羽是哪个选择,他都不能让刘协继续在许昌呆着。

这太危险了。

尤其是在曹丕打算篡汉自立的关键时刻,许昌的那个大汉天子就是曹丕代汉自立的法理依据所在,绝对不能有失。

现在的曹丕,是有两个选择的。

第一,是提前篡汉,逼迫大汉天子「禅位」给自己,尽早完成这样的法统交接,这样的话,这个天子就没有任何作用了,也就不用担心关羽是不是去偷袭许都了。

第二,是忍着,先把大汉天子迁到洛阳,暂避关羽的锋芒.可这就又回到了当初曹操面临的那个难题。

迁都,政治影响太大了。

一旦迁都,就意味着曹魏方面惧怕了刘备集团,而曹丕回头即使再逼迫汉帝「禅位」,也不会被天下人认可。

毕竟大家都知道,这年头的汉帝是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真正决定大汉存续的人,已经不是许都的那位大汉天子,而是割据荆益的刘备。

如果曹魏能持续压制,甚至彻底消灭刘备,那么有没有汉帝,大魏都是天命所归。

但如果曹魏压制不住刘备,甚至反而被刘备打到中原腹地,那么就算曹丕手上有天子,那大魏也是乱臣贼子。

曹丕也是两难。

提前篡位,政治准备工作没有完成,民间舆论也没有兴起,突然说什么代汉自立,不见得能得到天下人,尤其是天下世家的认同。

可迁都的政治影响也非常的大,曹丕不能轻易迁都,否则即使后来篡位了,也没有多少说服力。

这个问题,曹丕是没办法跟曹仁这样的武夫去商量的,但跟贾诩和陈群商量吧可以是可以,但这俩人,还真的算不上是他曹丕的心腹。

因此,曹丕无奈,只能先结束这次议事,回到魏王宫,跟自己真正的心腹,刘放,孙资两人商议。

这两人,是曹丕的心腹,而且这两人的姓氏也很奇葩有时候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曹丕的恶趣味。

这时候的刘放和孙资两人,都是曹丕的秘书郎,而且常年跟随曹丕,经常跟曹丕一起谈论国家大事。

有一说一,这俩人,倒也能力出众,只是吧有点跟陈祗类似,后期弄权祸国,引出了司马懿秉政,所以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根本不给这俩货立传。

曹丕把自己的两难处境跟这两人一说,这俩人思考了一会儿,立刻给曹丕出了一个主意。

现在最让曹丕头疼的既然是政治问题,那就从政治层面去解决,解决了政治问题,之后再考虑军事问题嘛。

既然现在许昌很危险,随时都有被关羽偷袭的可能,那就别让天子在许昌待着了。

当然,迁都的影响力也很大,孙资和刘放也不敢轻易主张迁都,所以这两人给出的主意是——天子巡幸邺城。

是的,咱不迁都,大汉的都城还是在许昌。

但是呢,这些年魏王治理河北,成效卓著,而且河北自从平定后,百姓安居乐业,日常思沐皇恩,天子出巡河北,驾临邺城,也是彰显大汉天子威仪的好事嘛。

曹丕立刻就懂了。

这两人是建议让天子到邺城来先避一避,省的被关羽给抢走了。

而且将来如果曹丕要代汉自立,那么也省的再跑到许昌去逼天子写什么退位诏书了,反正人就在邺城,什么事儿就近「商量」,一切都齐活了。

当然,所谓天子巡幸邺城,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就算刘协到了邺城,那也是被软禁起来的,谁还会真的让他显示什么「天子威仪」么?!

而一旦天子不在许昌了,关羽领兵进攻许昌的可能性就非常的小,这样只需要让张辽谨守南阳,让许都令司马懿做好许昌防务就可以了。

至于打退了关羽的进攻后.那这个大汉天子也就别回许昌去了,直接就在邺城禅位给自己,自己登基称帝就可以了。

曹丕顿时觉得自己为难的处境得到了解决,赶紧下令给华歆,王朗等人,让他们前去许昌,「说动」天子,巡幸河北,驾临邺城。

刘协不想去邺城,真的,非常的不想去。

谁都知道邺城是曹氏的老巢,自己去了邺城,还有没有命出来都不好说。

但刘协这个人,只要他有曹髦一半的勇气和担当,他也不至于会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曹操至少比司马昭有底线,干不出当街弑君这样的事情来。

可惜,刘协没有这样的勇气和担当,他即使再不想去,那也没有胆子不去。

因此,在建安二十五年的七月,大汉天子发诏巡幸天下,第一站是河北邺城。

第三百九十三章 矛盾

身在襄阳的关羽,听到天子巡幸邺城的消息后,微微皱眉,但最终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说实话,这次关羽北上进攻,还真的没有想过要偷袭许昌的事儿。

不是不想迎回汉帝,实在是许都方面的防备很严密,那个叫司马懿的许都令不好惹,再加上关羽也怕曹丕狗急跳墙,对汉帝做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情。

毕竟曹丕不是曹操,做事底线和性格关羽都不了解。

如果说关羽对曹操还有一丝莫名的信任,觉得曹操不可能害死大汉天子但这个曹丕,关羽就不能相信了。

因此,关羽这次的目的,就是进攻南阳。

如果有可能,就收回南阳,全据荆州。

但如果事有不谐,也得牵制住南阳到洛阳一带的兵力,让这些曹军不敢轻易救援长安。

为此,关羽也在认真的准备着。

而成都方面,七月份的时候,张溪,法正,诸葛亮三人,已经抵达了汉中南郑,开始准备北伐的准备工作。

诸葛亮负责调度粮草,法正负责分析情报,做出进攻方略,而张溪的任务很简单,就是督促营中军士操练。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张溪再一次见到了魏老匹夫。

虽然因为邓艾的关系,张溪跟魏延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以前那么僵硬了,这时候的魏延,也不会觉得张溪是什么浪得虚名之辈。

但早期两人关系就不好,张溪不稀罕魏延这个臭脾气的人,而你指望魏延这个孤傲的人主动向张溪低头,那也不可能。

因此嘛,两人的关系还就是那样,有公事说公事,没公事,两人见面都觉得对方烦人。

法正对此就是呵呵一笑,啥也没说。

法正这个人的性格,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他要是看不顺眼的人,没弄死你都是因为他现在身居高位,懂得爱惜羽毛了。

因此法正对张溪和魏延不合,压根没觉得有哪里不对的。

虽然是同僚,但也没必要一定是和睦相处,互相看不惯没问题,只要不影响正常工作就行。

这就是法正对两人不合的看法。

但诸葛亮看不下去啊。

从长远角度来考虑,诸葛亮,法正,魏延,张溪都是一个世代的人,大家的年龄差距都在十岁以内。

现在的刘备集团,老将们慢慢的都在老去,而中生代的这些人里面,真正有领兵作战能力的人,也就是张溪和魏延两人,这两人要是不合,将来也会让人很头疼的。

从短期的角度看,这马上就要北伐了,以魏延和张溪的地位,肯定是要随军出征的,两人不合,总不是一件好事儿。

因此,诸葛亮试图说和一下两个人至少别把两人不合的事实直接摆在桌面上,起码维持一个表面的团结嘛。

当然,诸葛亮主要是跟魏延去劝说,毕竟魏延的地位比张溪要低,哪怕要低头,也不该是张溪来找魏延低头。

首节 上一节 269/4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