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234节

对于李湛这样的提议,政事堂的宰辅们没有一个有异议的,本来这也是一个好事,虽说剥夺了他们这些宰辅的一部分权力。

可这样的权力,只要不是想要造反的人,都不会想要的。

何况现在皇帝亲自来和他们说,他们难道还敢有半个不字吗?手里想要保存对军事的影响,是打算干什么?

这个改动没有激起宰辅们的什么议论,但接下来李湛说的第二点,想要精简机构,顺带改革九寺的职能就有些异议了。

范仲淹这个已经知道李湛这个想法的人,自不用说,他还是那个老建议,不改动大唐的税收体系的前提下,想要通过精简机构来加强对民间工商业的管理是不现实的。

至于其他人比如岑文本等人,他们的反对主要是觉得这样改动九寺,会影响他们手中的权力,本来在政事堂中,已经默默形成了一套潜规则。

张居正他们管什么,而岑文本等人又管什么,这都是已经形成默契了的,而现在李湛的这个提议无疑是要打破这样的默契。

对于岑文本他们来说,其实并不愿意看到这一幕。

江南世族本来在朝堂上就比较弱势,比起张居正等人,他们又缺了几分来自皇帝的信任,对于他们来说,保持现状就是最好的了。

一旦重新划分职权,究竟会是谁的权力会缩水?

显而易见的,只可能是本就弱势的江南世族们。

更何况,岑文本也有话说,就算精简了机构,以现在大唐境内如此多的从事工商业的人员,朝廷怎么去管理?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相关的机构肯定还会一扩再扩,最后成为一个相当臃肿的机构,这样的改动到最后不和没改一样吗?

依旧是效率低下,管理能力不强,而且成本也不见得比现在这种模式低多少。

李湛则是胸有成竹的说道。

“朕考虑的新设立的部门,主要不再对接到没一个大商人、商会上,而是对接到行会上。以后没一个大的行业都需要城里行会,而朝廷只抓这些行会就行了。”

“具体到每一个行业,就需要行会的会首负责通知、管理,这样就减轻了朝廷的压力,而且效果也不会太差。”

这……确实是一个办法,毕竟现在大唐的各行各业也有自己的一些组织,现在不过是由朝廷出手,将这些零散的行业组织凝为一体,并进行管理。

“若是如此,确实能节省成本,只是范相公提出的问题如何解决?每年收上来的物资总是需要加工的,若是朝廷没有大规模的工匠进行加工,单单是物资存放在那,依照精简后的机构,肯定也是管理不过来的。”

李湛却暂时没有说自己的想法,而是招呼着这些宰辅们喝茶吃点心,等着肚子里饱了一点后,李湛才擦了擦嘴说道。

“这一点,朕其实有两个想法,但不知道哪一个更合适。一个是实行两税法,一个是不再收取实物税,改收货币税,统一用银元。”

“两税法?”

李湛看到岑文本等人疑惑的眼神,就讲解起了两税法的主要内容,说穿了就几个字,收取财产税,以及按照土地面积收税。

这样无疑可以减轻一般民众的税收压力,将收税的大头放在豪强世家身上,相比较于现在的租庸调制,方便了很多,也能减轻对民间一般百姓们的压力。

可杜构当即就提出了异议。

“陛下,如今各地土地品质不一,难道一个家中拥有上千亩下等田的人也要按照上等田的标准一起交税吗?”

“而若是需要细分,这上田、中田、下田的标准又由谁来定?就算是定好了以后,那些真正去收税的小吏们能不能认真落实?”

“何况两税法陛下是想要从大户们身上割肉,那些小吏们有没有这个胆量和当地的大户们对抗?最后岂不是将这些大户们身上的税收一并转移到普通百姓们身上了,他们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

“不错,这是必然出现的问题,可这到头来还是会落到吏治上,只要吏治清明,这样的问题就会很少出现。”

“等到了吏治败坏的时候,不管朝廷出了多好的政策,不一样一点用处都没有,谁帮着落实下去?”

“所以这方面的考虑,咱们可以放下,还是相信后人的智慧吧。”

李湛都这么说了,杜构也就只能不说了,难道还要和皇帝顶吗?

只是他心里的忧虑并没有减少多少,李湛想要加强对民家工商业事务的管理,杜构可以理解,他当初帮着修订商律,和这些人打交道的时间很长。

这些工商业从业者给大唐增加了多少赋税,杜构可是一清二楚,但他们能提供赋税的前提,不还是因为大唐产出的物资更多了。

或者说大唐的农业更加发达了,要不然的话,人连饭都吃不饱,又有几人会去消费市面上的商品呢?

没有长足的农业发展,这些工商业从业又从哪里拿到那么充足的原材料,用来加工成商品?

正是因为杜构对工商业有了这样的见解,所以对李湛一直坚定的想要扶持工商业的发展并不是很理解。

在杜构看来,大唐的根基还是在农民身上的,工商业从业者就算有钱还能比朝廷更有钱?

而且他们手里又没有军队,在面对朝廷的时候,不还是待宰的羔羊?

而那些农民就不一样了,一旦朝廷对农民压榨的过分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民一旦造反,那就是改朝换代的大事了。

区区万把多人的工商业者,他们能掀得起这么大的风浪吗?

所以在杜构看来,重视工商业者,尽量保护他们的财产就已经是朝廷给他们的无上恩赐了,何必再从制度上给这些工商业者们解绑。

其实站在杜构的角度上,他的想法一点问题都没有,就算是李湛也需要承认,大唐的根基还是农民,那些商人不过是点缀。

可也正是因为李湛曾经见识过工商业发达的世界有多么繁荣,才一心想要把大唐往资本主义这条路上引,至少让大唐发生工业革命,至于往后是选择君主立宪,还是什么民主共和都和他无关了。

农民只能保证大唐的百姓们饿不死,想要富裕起来,还是要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当然了,李湛这样的想法肯定也有问题,只是相较于现在的大唐、以及历史中的大唐,李湛选择的这条路牺牲的可能更多。

但整体上,未来也会更加光明一些吧。

政事堂中一时间陷入了一种沉默,这些在座的宰辅们都不是傻子,谁还能看不出来,李湛这是心意已定,说是咨询他们的意见,其实是希望他们帮着完善自己的想法的。

张居正思量了半晌,忽然打破了这样的沉默,他直言道。

“陛下,若是您想要将实物税改为货币税,那有考虑过大唐国内的白银存量吗?有多少白银是被铸造成银币,流通在市场上的?”

“而那些一般的民众是否有充足的钱粮兑换成可以交税的银币,若是他们一年的产出都换不来几枚银币,怎么办?”

“那不是逼着他们去借贷,而后走向破产了吗?”

“中原本来银矿就很少,如今确实有出云国的金银补充,可一年才能从出云国挖到多少金银?朝廷有这个能力把这些银子掌握在自己手里,全部铸造成银币吗?”

张居正一连串的问题把李湛给问倒了,李湛对这块的了解也不多。

李湛迟疑的说道。

“以现在大唐百姓们的富裕程度,不至于连银币都拿不出来吧?”

“可如今大唐已经平稳了这么多年了,人口滋生以后,未来的大唐普通人家,能否像现在这么宽裕?更别说大唐疆域如此广阔,关陇的百姓能拿的出来,不代表其他地方的百姓们也能拿的出来。”

“若是陛下真的现在就打算实施这样的策略,岂不是人为的再次分化了国内的区域,穷的更穷,富的更富,那些边境地区的百姓们岂不是充满了怨气?”

“若是离心离德以后,掀起叛乱,岂不是需要朝廷投入更高的成本去平叛?”

李湛没想到,最先站出来反对他改实物税为白银税的会是张居正,明明在历史上的时候,这个政策还算是他推广的。

“那按照卿的意思呢?”

李湛若有所思的问道。

张居正言辞恳切的说道。

“臣以为陛下还是可以先行推行两税法,至于改实物税的想法还是暂且搁置为好,者必须要慎重啊!”

“可两税法也确确实实有它的毛病不是吗?”

“但两税法的毛病绝对没有改为白银税的问题大,改为白银税可以用来刺激国中经济,但是虎狼之药,如今大唐并没有到这个地步呢。”

李湛勉强点了点头,毕竟这个政策在历史上是张居正自己推出的,他都这么反对,看来这样的政策在现在的大唐确实不合适啊。

既然如此,大唐还是选择历史上和现在离得最近的两税法吧,大概也就这个比较适合现在的大唐了。

但,只要大唐再发展几十年,只怕两税法也不会适用了。

李湛有自信让大唐在几十年到百年间完成初步的工业革命,到那个时候税收制度必然还会变化,只是那个时候的变化,只怕李湛是看不到了。

如今经过这么一遭,税法的改革和工商业事务的改革还是可以定下来的,那就可以等一段开朝会上推行下去了。

不过李湛最为关注的大唐未来的经济基础的事情,可能还是要落在王阳明身上了。

一般来说,社会的改革,是需要思想改革作为先导的,也不知道王阳明现在搞得新儒学怎么样了。

不过这也都是后话了,现在李湛还是要先关注一下商事。

随着朝会的召开,这几项新的工作也立时安排下去了。

就连关系最深的宰辅们都没有异议,他们那些品级更低的官员们,又会有什么意见呢?

至于那些将军们则是感到了开心,原本的时候,虽说可以出将入相,但中枢的权力大都还是在文臣手中掌握的。

就连他们这些将领们也是要受制于文官,可现在天子另立枢密院,专门管理武将和军事,而枢密院的枢密使又和政事堂的宰辅们平级,这不是大大提升了武将们的地位吗?

到底当今天子是马上天子,对武将们还是信重的。

至于徐达和狄青这样读过书的人,也对历史有所了解的,当然不会觉得皇帝只是单纯的抬高武将的地位,他们明白这也是皇帝收拢军权的一个措施。

但这样的措施在他们看来也是一种好事,军权尽归皇帝,本来也能让皇帝安心,免得未来发生什么兔死狗烹之事。

待到朝会的内容流传到外面以后,免不了又是一阵纷纷扰扰,那些商人们当然是削尖了脑袋也想去新成立的市贸司拜拜码头,但这些新被调任过来的官员们又有哪一个是傻的?

在刚刚调任过来的时候,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和这些商人们走那么近?

这些商人们虽然没有见到市贸司的官员们,但也都得了嘱咐,工商业中要成立行会了,若是真的有心,大可认真操办起来各行的行会。

这也算是一条不错的路子了,总会有人听劝的,未来的时间里,谁能在行会里占据先机,谁家的生意定然是要好做一点的。

……

这些琐事都被安排好以后,李湛又将王阳明喊到宫中,想要问问现在的人才储备是个什么情况,而儒学的变化又如何,能不能承担的起未来的变法大任。

李湛很清楚,若是后继的人才跟不上,所谓的变法也不过是人亡政息。

李湛对儒学是一窍不通的,他当然愿意让儒家或者说中hua的学问给未来大唐转向资本社会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且传播到世界去。

可儒家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李湛的心里多少是有些忐忑的,这是一道历史上儒家迈了几百年都没能迈出去的坎。

李湛对这事着实信心不足,也只能依赖于王阳明了。

王阳明看到李湛殷切的眼神,内心也有几分苦涩,儒学……若是单纯的儒学变革,他当然很有信心,可要是想让儒学更加适应李湛描绘的那个社会,以及他从后世的书籍中看到的社会,难度太高了。

就算是抛开儒学都更为容易一点,因为儒学的特征太过明显,讲道德,可那些后世的情况还能将道德吗?

特别是当王阳明看到历史上英法美等国变革为资本主义社会之时,那种率兽食人的景象,那是能用儒学说得通的吗?

或者说,任何一个经受过教育的中原人都不会认为那是一条对的路,若是真的让大唐走到那一步,只怕国中早就风起云涌了。

倒是马主义确实暗合先贤们的主张,只是想要将其改为儒学,那可就太难了。

王阳明敢打赌,别看他现在在大唐的学术界中威望如此之高,可若是他直接把马主义抛出来,定然就有人要跳起脚来说,他这是墨子之学,绝非夫子之学。

两者相差的太远了,可能对一般的民众来说,弄不清楚这点,但在这些整日和文字作伴的人来看,双方简直是天差地别。

王阳明撇开心里的这些杂绪,只能有些尴尬的说道。

“这……陛下,人才还好,现在各地的书院培养人才还算得力,但儒学……臣可能做不到陛下想要的了。”

李湛很是吃惊的问道。

“这不应该吧?”

人才的问题,李湛自己也觉得应该不会是个大问题了,如今大唐粮食充足,可以说家家户户都能吃得饱饭,既然饭能吃饱了,人肯定会有更高的追求,读书就是其中的一种。

何况现在大唐的书院教人读书还会管饭,生源肯定不缺,如此一来,在大唐庞大的人口规模面前,人才肯定是慢慢能出来的。

倒是女子学校会有些难办,李湛确实给召唤来了不少读过书的女性来当女子学校的老师,加上大唐原本的那些贵族女子们,老师不缺,可缺学生啊。

男孩读书,家中一般也都算支持,可女子……

首节 上一节 234/2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