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227节

若是西域不受大食人的宗教影响,更多的和中原王朝保持一致,那西域也能长久的归于中原王朝所有,不会有太多的反复。

说不定等到百年、千年以后,西域就真的和中原别无二致了,将会成为中原王朝的核心领土。

更不用说西域对中原王朝的国土安全有多么的重要了。

汉武帝当年谋划和匈奴对峙,为什么一定要拿下西域,不就是因为西域能够为草原政权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兵器吗?

西域在兴盛的时候,堪称是整个草原的大后方,也是草原政权的血包。

要是中原王朝不能牢牢的把控住西域,想要打击草原政权,难度太高了。

可能在后世的历史中,人们更多的是看到了东北胡人的崛起,看到了辽东等地的重要性,但那更多的是因为西域衰落、关陇衰退带来的连锁反应。

若是西域和关陇能够保持元气,东北的胡族还是很难有那么强盛的,这样一来,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所需要防御的方向也就比较明确了,不至于四面作战。

只是说到东北的胡族,李湛就想到了河北……

东北胡族之所以能够兴盛,离不开河北的繁盛,河北从北朝开始就是中原王朝的经济重心了,实力远超关陇。

可偏偏在几次政治斗争中他们都是被关陇世族强压了一头,这样一来河北世族们吃了闷亏,自然对关陇世族们相当的不服气。

可大唐立国靠的就是关陇世族,连带的对河北世族也有些打压的意思,这让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深。

为什么历史上的时候,大唐立国之初,对其他地方的征讨总是很容易就完成了,偏偏在河北道总是有人前赴后继的站出来,和大唐作对?

这和这样的历史背景也有几分关系,要是没有这样的仇恨,那些反王们从哪拉来那么多人马和大唐打仗?

现在看起来还不错,那是因为这次李湛崛起靠的是西北的势力,和关陇、河北都不搭噶。

李湛下面的人马和他们没有太多的交际,自然也就能处在一个相对公正的态度,对双方一视同仁,让河北世家的日子好过了一点。

至少绝对比历史上同时期的时候好过多了。

可双方的矛盾依旧很深,李湛也担心未来的大唐会不会发生历史上的事情,比如安史之乱。

可能安史之乱确实是一个偶然,可河北士人和大唐中枢的关陇不是一条心的事是事实,双方迟早会发生大的冲突。

而这个冲突的时间只会随着河北的经济恢复后,比关陇越来越强来的更早一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可谓是至理名言。

想想历史上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他身边可不单单是那些军卒,还有相当多的河北士人在辅佐,与其说是胡人叛乱,还不如说是河北道整体掀起的叛乱。

要不然,安史之乱也不会闹得那么大,影响的范围那么深远。

李湛这时候越想越觉得头皮发麻,矛盾的种子早就埋下了,就是李湛也难以解决双方的心结,只能说河北和关陇未来必然会发生激烈的冲突,势必以一边倒下为结局。

可不管他们怎么打,那都是对大唐本身力量的削弱。

思考良久,李湛琢磨着难不成只有迁都了吗?

而且这个迁都还不是像以往那样迁都到洛阳,而是直接迁都到幽州,也就是后世的北平,这样才能牢牢的把控住河北这个不省心的地方。

理论上说,迁都幽州能带来的好处还有很多。

除了能够稳定河北道的人心,还能有效的减轻关陇的压力,关陇被开发多年,早就已经不堪重负了。

要是还承载着大唐帝都,那关陇的人口就会爆炸,粮食也难以自足。

虽说如今有高产粮食,可关陇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长远的发展来看,关陇也不适合再做帝都了。

而若是能在李湛在位的时候,凭借着威望,强行迁都幽州,就能免去漕粮转运之苦了,而且还能更好的开发辽东,有力的压制东北的这些胡族。

同时,当前海运发展也对迁都幽州是一个利好,李湛可没忘了,幽州附近有很不错的海港,就算幽州成为帝都以后,需要大量的物资,也能从容的通过海运转运。

就算是和江南的联系,也是河北道和它们更为紧密,谁让隋炀帝已经打好了基础,修好了大运河呢?

虽说这处大运河不是走的直线,中心是在洛阳,可那也比长安和江南的联系更为紧密呀。

唯一的一个劣势大概就是朝中的反对,以及和大唐接下来的开拓方向不符吧。

李湛已经决定攻略西方和大食人打仗了,如此一来,若是迁都幽州,那离前线就太远了,重兵放在离国都千里之外的地方,对朝廷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现在的重点还是在吐蕃上,先把这一仗打完,再好好想这个问题吧。

……

高原上一处沟岭之中,一群衣衫褴褛的人正在慢慢前行,这群人规模约莫有千人左右,男女老少都有,一看就是拖家带口的。

用牛马简单的拉着各类物资,行动的速度很是缓慢。

不过看他们那熟练的动作,应该不是第一次迁徙了,这也符合部落民众们的生存方式。

只是像他们这般在初春时节,冒着大冷天在这迁徙的还是相当的少见的。

正在他们迁徙的路上,却忽然遇到了一群骑兵,这百余名骑兵带来的动静一下子就吓住了这支小队伍,可荒郊野岭的,压根也没有地方躲避。

部落中的人们眼中露出一丝绝望,都觉得这次只怕是要被抓住了,可能部落中的男子会被充为奴隶,女子的下场也不会有多好。

待到这支骑兵离得近了以后,部落中的人看的更加清楚,他们就连胯下的马也着了部分甲胄,各个身材高大,一看就是精锐之师。

固然人数上比他们这支部落少了很多,可部落中可还是有很多妇孺的,已经忍饥挨饿了一个冬天,哪里多少青壮能和这些甲胄齐全的骑士们作战呢?

眼看已经被人围住,部落的首领只能强打着精神,站出来和这支骑兵队伍做交涉,好在他们看起来还算将事理,没有第一时间就把他们给灭了。

“敢问您们都是那方的英雄?”

为首的骑士更是警惕,很是不耐的反问道。

“你们又是哪个部落的,有多少人?”

眼看这骑士不回自己的话,反而反问自己这方有多少人马,这部落的首领一时间也沉凝了,摸不清他们的来路和意思。

要是来的是吐蕃方面的精锐,他们岂不是撞到枪口上了?

是的,他们这支部族是想要投奔大唐去的,虽说高原上也很是广阔,可蓝玉这支唐军都已经杀进吐蕃了,怎么也搅起了不小的风浪了。

高原上不少部族都已经知道唐蕃交战,以及葛尔家投降大唐,青海大门洞开的消息了。

可能那些大部族还会因为和吐蕃之间纠葛较深,选择依旧站在吐蕃这边,但那些小部族们却是没有这些心理负担,早早的已经收拾东西,拖家带口的投奔大唐去了。

这支小部族也是其中的一支。

“你们到底是哪个部族,打算往哪跑的?若是再不回复,我就要进攻了!”

眼看对面的骑士已经有些不耐烦了,这支部族的首领再琢磨了下对方的甲胄,咬咬牙大着胆子赌了一手。

“贵人且慢,我们是高原上木卯部的,这次就听闻唐蕃交战,青海已经尽归大唐,打算投奔大唐去的。”

“哦?木卯部?怎么没有听说过?”

这名骑士想了一下对这样一个小部族确实没什么印象,但既然知道他们是打算投奔大唐的,表情也算是缓和了下来,口中说道。

“你们要投奔大唐算是投奔对了,现在我朝陛下正在青海督战,想来不日间就有大军压境,像是你们这种高原上的小部落,要是现在不往大唐走,等到两军开战之时,势必成为中间的牺牲品。”

赌对了!这支小部族的首领心里欢呼雀跃!

果然,也只有大唐的天兵才能有这么豪华的装备,吐蕃的那些士卒哪里能穿得起这么精良的甲胄。

对于骑士所说的消息,他也并不意外,唐军的前锋都已经突进吐蕃了,后续的兵马这么快能赶到也是理所应当的。

只是大唐的皇帝居然也到了青海吗?那可是天边的大人物啊!

他们这样的小部族就连吐蕃的赞普都见不到,哪里能想到有一天会和大唐的皇帝呆在一个地方呢?

这首领不无希翼的问道。

“敢问这位将军,我们这样的小部落可否有幸得见大唐皇帝的天颜?”

眼前的骑士们嗤笑了一声,压根不屑于回复,心里则是骂他们这些人异想天开,就连他们这些精锐士卒也只能在大军开拔的时候,遥遥看到李湛,何况这些千把来人的小部落。

清点完他们这支小部落的人口和物资以后,这支唐军士卒就驱赶着他们回到青海那里,这些小部族会被先行安排到积鱼城。

如今,李湛也已经在那等着了,他们这些士卒们的任务就是帮着抓高原上的部族,绘制更为完善的高原地图。

别看葛尔家在吐蕃时间很久了,可要说一些小道,还是这些高原上的小部族们最清楚,这也是他们的生存策略了。

在大唐大军已经拿下青海,蓝玉所带的精锐进入吐蕃境内之后,吐蕃方面都没有做出有效的反应,在这一段时间里,吐蕃赞普一直呆在西康,试图将当地之前投降大唐的人清理一番。

可成效并不是很好,真正投降了大唐的人,早早的就收到了消息,已经从西康跑到巴蜀了,可以说吐蕃这么长时间的谋划,只得到了西康这么一个空地。

上面的百姓和污渍几乎全部都已经被转移走了,所说也算是一个胜利,可以对国内宣传,可吐蕃的赞普他们这些人难道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吗?

此次出征可谓是徒劳无功,看起来占据了一大块土地,而且几乎不费一兵一卒,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了。

可实际上呢?区区一块破地能给吐蕃带来什么收益?

不管是西康的那点军队还是大唐在西康附近布置的军队都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只要他们吐蕃敢把主力再转移到青海方向去。

那西康这块地肯定就守不住了,还是要吐回去而青海……因为葛尔家的背叛,整个青海都已经被大唐收入囊中,可以说吐蕃建国以来对外征伐所吞并的土地,一次性又全都给吐了回去。

这算什么事?

还不说这次有了葛尔家的配合,大唐对吐蕃的作战肯定不会再是之前那次的惩戒性质的了,接下来吐蕃可是会有亡国之患了。

纵然吐蕃赞普已经心急如焚,可他却只能被迫先安排好西康这边的事情,让青海方向的吐蕃军队自己顶一顶。

好不容易等到他处理完这里的琐事,留下了十万人马驻守以后,再度征调国内大军,点了二十万左右前往青海。

这次吐蕃的作战目标也很明确,先把青海和吐蕃本土之间的山口占下来,牢牢占住这里让大唐军队没有办法向吐蕃本土推进。

只要做成这件事,这第一阶段的战争就算结束了,吐蕃也能算是勉强和大唐打一个平手。

从时间上来说,这次吐蕃虽说是率先挑起和大唐的战斗的,可待到李湛已经亲率大军驻扎在青海以后,吐蕃才仓皇的调军前往青海方向,算是吃了一个闷亏。

可吐蕃的动作却相当的迅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够调起二十万士卒,已经堪称神速了。

固然这些士卒很多一时间还到不了青海方向,只是在吐蕃国内赶路,先头部队大概只有五万多人,但这已经能够彰显出吐蕃作为高原霸主的风采了。

这样的动员能力,换成大唐周边任何一个小国都做不到,就是相较于大唐也丝毫不逊色了。

只是大唐的军队还能有后续,而吐蕃的军队大概就这么多了,加上现在驻守西康的十万军队,差不多是吐蕃境内所有的军队了。

这就是唐蕃之间国力的差距了,大唐可以失败很多次,可吐蕃却只有这一次机会。

这二十万军队打完了,就算吐蕃想要苟延残喘,大唐也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从这一点上来说,唐蕃之间如今的形势倒是有几分类似后世中日之间的情况。

一方是茫茫的人海战术,一方却是一次性军队,一旦打完就后继乏力。

只不过大唐比近代的处境要好太多,而吐蕃也没有出云国的那份风采,只能算是勉强做个类比。

吐蕃这边非常明白自己的劣势,故而赞普一开始下令就是打算拖时间,只要把时间拖到冬季,那大唐要是还想要坚持作战,损失肯定会直线上升。

这样的仗就算多来几次,吐蕃咬咬牙也就能忍过去了,但到时间大唐境内会不会出现叛乱,可就难说了。

这也是历史上高句丽对大隋的作战谋划,不过李湛可不是隋炀帝,若是真的战事不利,他绝对不会头铁,为了自己的威信逼着大军强攻吐蕃。

吐蕃赞普的这番谋划,只怕要成空了。

更何况,现在大唐这边可谓上下一心,有李湛亲自坐镇的情况下,哪一个大将也不敢站出来抢功,都相当的服从李湛的安排。

可吐蕃呢?

固然吐蕃赞普是想要打赢这一仗,挽救岌岌可危的吐蕃的,可还有很多将领们看重的可不是这个,反而是葛尔家投唐以后,吐蕃国内空下的权力结构。

在他们眼中,这次到青海和大唐作战正是一个极好的分割葛尔家出逃后留下的权力真空的机会。

若是能在这一战中获取功勋,那未来不管是在吐蕃中枢还是在地方的权力,都是那么令人浮想联翩。

何况原本的时候,国中最出众的将领就是论钦陵,也唯有他在当初第一次和大唐作战的时候不落下风,再加上背后的葛尔家支持,军中谁也争不过他。

首节 上一节 227/2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