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201节

因而这次宣召各家贵妇入宫,她们没有一个落下的,还努力展现出自己最好的那一面,希望能借此得到皇后的垂青,在考虑太子婚事的时候,把自家也放进去。

当另一边李善的考试结果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就是皇后这里的气氛也难免有几分严肃,没办法,当主人的皇后脸上就没有多少笑容,她们这些命妇能高兴的起来?

只是当皇帝身边的内侍把好消息传来以后,殿中的气氛立马就热闹起来了,大家纷纷向李曼玉恭贺。

李曼玉自然也是笑得合不拢嘴,自己儿郎能有出众的表现,也显得没有辜负这么多年她的教导,更为关键的是,李善的太子之位终于定下来了。

这一桩大事落地,就是李曼玉的心里也少了不少的担忧。

之前的时候,就算李善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可李曼玉终究还是不够放心的,特别是得知了李善得到朝中大臣们和皇帝的一致称赞,李曼玉更是笑的比春天还灿烂。

外朝还在举办册封太子的仪式,这边宫中已经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皇后成了这里的中心人物。

就是身居大内,已经病重卧床的长孙太后,也难得的派人来给李曼玉道贺,算是对李曼玉进行褒奖,感谢她替天家培养出来这么出众的儿郎。

这些来自各方的道贺,让李曼玉难得的激动了起来,甚至眼角有泪珠流下。

“十月怀胎,眼看着儿郎从一团小肉长成现在这样,而且也有了一些成就,可身为父母依旧是放不下心,往后要操劳的事还有很多啊……”

“你们说,这么一个小物,怎么就能让咱们这些当母亲的操这么多心呢?”

眼见坐在那的皇后动情的垂泪,一边坐着的长乐公主也不免有些唏嘘,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而一旁的贵妇人们的脸上也露出了认同之色。

谁让这些孩子们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呢?

这样的心,不由父母来操,又能指望谁呢?

“如今这孩子能够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称赞,至少是不若于他父亲了,能够因此让他母亲我增长几分荣光,我也是心满意足了。”

这样感慨完以后,李曼玉也意识到自己失态了,轻轻抹去自己眼角的泪珠,对着众人微一欠身。

“这样大喜的日子,拙妇有些失态,希望大家理解。我在这也感激大家能在这样一个日子里,前往宫中道贺。”

“我也没有别的可以说的了,宫中的酒食颇可一观,接下来就请诸位夫人们不用拘礼,趁此时候,在这小聚一番,得享欢乐。”

随着李曼玉一声令下,早就准备好的宫人们连忙端上准备好的饭菜,不停的在殿中来回穿梭,同时宫中的诸位艺伎也齐齐登场,丝竹声不绝于耳。

只是相较于宫中的宴席和皇后的款待,她们这些命妇们更为关注的还是李善被册封为太子之后的事情。

既然已经有了太子,那皇家的一桩大事也算是尘埃落定,可朝中这些贵胄人家们的要求可不只是这么一点。

所以接下来的这场宴席不管它的歌舞有多么漂亮,美食有多么可口,总是吸引不到这些贵妇们的注意力。

特别是那些家中有和太子年龄相当的女儿的人家,更是频频起身和皇后举杯,话里话外都想要打探一下李曼玉的口风。

但李曼玉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后了,纵然一开始的时候确实有几分失态,可很快也就调整好了,对于这些贵妇们的试探,李曼玉的口风很紧。

大多数时间,都不着痕迹的推脱过去了,很少作出什么正面的回应。

李曼玉的心里很清楚,如今儿子既然已经成了太子,那么他的婚事就不能单纯的用对方的女儿合不合适来判断了。

一国储君的婚事,必然要掺杂进去很多政治考量,李曼玉肯定是不会在这个时候轻易在宫中做出什么明确的表态的。

特别是李曼玉也明白一点,现在朝野上下相当看重的出身和门第,李湛反而并不是很在乎,什么五姓女在他看来真的不算什么。

只是他现在没有能力改变整个大唐的婚姻观,所以只能在自己面前发发牢骚。

要是有机会,李湛绝对不会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娶一个五姓女。

五姓女对一般的人家来说,可能代表着不小的助力,可对于李善来说,那就是一个麻烦。

如今朝中的宰辅们基本都是寒门出身,特别是和李湛一起有从龙之功的那几位大臣们。

要是李善这时候娶了五姓女,难免会招来他们的另眼相看,李曼玉才不会这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那不是坑了自己的儿子吗?

皇后这么滴水不漏的表现,只是惹得宫中的这些贵妇们更多的好奇,但她们又不可能那么没有礼节直白的向皇后询问太子的婚事会怎么定。

在这样胶着而又有着吊诡的平衡的时候,长乐长公主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长乐长公主身为宗家之女,当初就是最得李二宠爱的女儿,而且嫁给了长孙冲,这在当时来看已经是一门相当不错的好亲事了。

后面虽然她的亲弟弟们没能登上皇位,可李湛也并没有多为难她,就是对长孙冲,李湛也并没有刻意的打压。

只是强制让长孙无忌退休,长孙冲依旧能好好的在政坛上拼搏。

如此特殊的待遇,难说是不是看在长乐长公主的面子上。特别是在现在宗族中的长辈都慢慢凋零的时候,长乐长公主的作用就格外突出了。

首先她的身份相当特殊,有些话她也就能没什么顾忌,直接向李曼玉这个皇后来问,自然的,她就成为了如今宴席上最适合向李曼玉打探口风的人了。

所以随着宴会的进行,长乐长公主也得到了众多贵妇们的殷勤问候,想要让这位长公主殿下能够帮着她们仗义执言,问一问皇后的打算。

长乐长公主自然是有些享受这样被众人吹捧的感觉的,但长乐长公主又不是那种特别想要炫耀的性子,对于她们这些人的吹捧,长乐长公主看的还是很清醒的。

本来现在的长孙家已经挺不容易了,长乐长公主可不愿意在这样的事上惹来皇帝和皇后们的不满。

只要看看李善这个太子,直到现在这个时候才被册封,就能看得出李湛对这个孩子有多看重了,对李善的婚事这些,李湛必然也是会做相当详尽的规划。

就是现在问出来了,又能怎么样?

难道她们这些妇人们,还能改变皇帝的决定?

因而长乐长公主那是一点都不愿意参与其中,毕竟她们家在这里面又没有什么直接的诉求,长孙冲和她的孩子,已经被李二一手放到了李善侍读的人之中,而他们又没有适龄的女子。

压根就犯不着为了她们这些人现在对自己的迎奉就迷失自我,跑到皇后面前招人厌恶。

只是,人生在世总会有一些实在推却不开的人情。

当初李承乾作乱,试图把他的妹妹和姑姑们推到吐蕃去,不但是他招来了世人的冷眼相看,就是那些女子们也难免受到些影响。

当时长乐长公主也是主动站出来,帮着她们找人家,最后也算是都结成了良缘,为此当初的时候长乐长公主也是得到了李二和李湛的赞赏。

从那之后,长乐长公主就成了宗家之中相当热门的婚配介绍人了,自然的和她搭上关系的贵胄之家就特别多。

而且当初的时候,长乐长公主还专门给自己的几个小叔子们挑选了不错的人家,如今这时候,这么多家中的亲戚也都在殿,着实让长乐长公主推脱不开。

要是那些一般的人家在这请托也就罢了,可小叔子们的亲家,还有一些长孙氏的老关系,可能都是她的长辈,就是长乐长公主也顶不住。

无奈之下,趁着场中歌舞暂歇的时候,长乐长公主端着酒杯指了指自己身边那个黄发小童叹息着说道。

“可叹我家这个孩子年纪太幼,不能跟着他哥哥和表兄一起去昭文馆进学,若是能够年长几岁,我一定要把他也送进去,也好向他太子表兄多学一些,省的我在家中还要操心教养。”

殿中其他人听到长乐长公主主动站出来提到此节,也是纷纷竖起耳朵,悄悄把目光投向了皇后那边,想要从皇后嘴里听到一个明确的消息。

只是联想到刚才长乐长公主主动吐露的,她的大儿子已经确定会跟着李善这个当太子的一同进学,殿中的贵妇们不免心中有几分艳羡。

长乐长公主还真是得太上皇的宠爱啊,这么早的时候,她家孩子的前途就定下来了。

李曼玉听到长乐长公主这番话微微一笑说道。

“长公主有此心意已经够了,要知道虽然太子现在年纪已长,可宫中还有不少幼童呢,他们同样需要同龄儿女们的陪伴。”

“而且里面还有一些是上皇的子嗣,他们现在的年纪也到了读蒙学的时候了,正好让他们一起,也算是一段乐事。”

过去这些年里,虽然李渊不在了,可是李二也没有闲着,他可是给李湛添了不少兄弟姐妹,这时候他们的年纪也都差不多有五六岁了,刚好可以和李湛其他的儿女们作伴,一同玩乐学习。

其实要真说起来,单单是宫中的这些孩童们就读蒙学,也能有不少玩伴了。

可是李湛他们夫妇考虑到要是都是宗家子弟,就离大臣们远了,而且宫中的蒙学管理上比外面的松弛了些。

毕竟都知道这些人未来是皇室宗亲,就是成绩不好也能有自己的出路,而像是以往敢管的人比如孔颖达又已经致仕了。

其后,李湛又不是很愿意把自己的孩子放到那里读书,反而是交给皇后和李二来教导,没了皇帝的子嗣,这处蒙学的管理就越发松弛了。

李湛后面也知道这个情况,有心改变这处蒙学的情况,可是合适的管理人选还是太少,不是每个人都敢像孔颖达那个人一样,对所有皇子一视同仁,又管理的相当严苛的。

最后还是只能遗憾的作罢,这才会打算把宫中其他的孩子一并送到宫外读书,也把他们放到国子监,只需要在国子监多设立一处蒙学就好了。

像是昭文馆那片的人力,也完全可以补充到国子监之中,免得机构重叠,造成人员浪费。

到了国子监,那就是有朝中的宰辅等人一并看管着的,反正他们现在每天都需要去教书,他们的威慑力可比一边的小官大多了。

如此一来,学风也就正了。

而且既然他们都不是太子,也就没必要继续瞒的那么紧,让宫外的大臣们对他们都了解甚少了。

索性直接把他们都大大方方的拿到明面上,和那些大臣们的孩子们一起读书,也算是增进感情了。

听到李曼玉的话,长乐长公主显得有几分惊喜,她之前确实没有想到皇帝夫妇居然已经有了这样的打算。

就是在场的贵妇们也是眼前一亮,开始在心里盘算起来了,就是家中孩子年纪小一点,攀扯不上太子,也大可和那些皇子们凑在一起读书呀。

就是到时候学业不成,能有一群天家贵胄的同学那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未来衣食无忧了。

而且能由皇家一起教养,这对他们各家的孩子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至少教育的质量肯定是有保证的,还不用自己多费心,这多好呀。

看出长乐长公主眼中的喜意,李曼玉微微一笑,接着大谈特谈未来李湛对这些孩子们上学的规划,有意把话题从刚刚成为太子的李善身上扯开。

场中的众人们纵然明白李曼玉的意思,可她透露的消息已经不少了,以她们的身份又不可能去逼着李曼玉接着说关于太子的安排,那未免太不知趣了。

好在李曼玉透露的这些消息也没有让她们失望,没想到皇帝是打算这么安排其他宗亲的。

李湛其实是有意接着扩建国子监,打算专门建一处供孩子们上学的地方,打造一些游乐设施,好让孩子们劳逸结合。

这就好比后世的幼儿园,本来这些要开蒙的孩子们的年纪也就是后世孩童们上幼儿园的年纪。

这一点是一样的,那么理所应当的,后世的孩童们喜欢的设施和玩具,他们应该也一样会喜欢。

基于此种原因,李湛才会如此信心满满的要在国子监打造一处新的蒙学,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李湛的这个想法并没有错。

国子监建立的这处蒙学一开馆,在两年之内就涌进去了上千名学童,迅速成为大唐最高端的蒙学,入学的名额也是炙手可热。

这可不单单是因为皇家的号召力,更是因为这处蒙学里面的设施本身就相当吸引孩童,但凡是去那参观过得孩子,没有不被它吸引的。

天下还掀起了一股模仿国子监这处蒙学的风潮,各地但凡觉得自己这有点经济实力的刺史,就都纷纷在各州建立这样的带着游乐场的蒙学。

不过那都是后话了,现在在李曼玉说完这样的消息后,找了个借口就暂时离开了宴席,只留下这些大唐的贵妇人们在这议论纷纷。

虽然刚才李曼玉闲谈的话不多,可也透露出了几个很关键的信息,这次太子出阁读书,恐怕不会在之前的昭文馆,而是会在国子监。

另外就是和太子一同读书的一个名额已经被长孙冲家的孩子占去了。

这让不少贵妇人们心里松了一口气,相比较于之前作为大唐最顶级的教育机构的昭文馆,国子监的录取名额就多太多了。

要知道,昭文馆之前开办的时候,能在馆内学习的人一般只有二三十人,可现在换成国子监,那几乎在场的所有人家的孩子都能去。

就算是想要和太子当同班学生,几率也比在昭文馆的时候大多了。

……

出则为将,入则为相,这大概就是李靖最真实的写照了。

如今李靖的年纪虽然已经有六旬了,可看起来依然相当的豪迈,志气未衰。

李靖现在正在书房里写字,年纪大了以后,他基本上就不怎么上朝了,那样太累了。

李靖的字其实写的不错,金钩银画,力透纸背。

只是这样的字,着实不符合现在大唐流行的书法风向。

可偏偏大唐这时候流行的其实还是承自二王的那套,主要讲究一个舒缓冲和,更能体现儒家中庸之道。

就算是欧阳询那种笔锋险峻的,也不会像李靖现在写的这种那么锋锐,直让人觉得看到了金戈铁马。

可以说,按照现在大唐的评判标准,李靖的字写得确实可圈可点,也有自己的风骨在内,只是过于锋锐了,锋芒露的太多,对当世的审美来说,无疑是一种差评。

不过,要是按照李湛这个后世来客对书法的评判,李靖的字写得真不错,担得起字如其人的评价了。

本来李靖就是一名将帅,字迹肯定会更多的透露出他的经历,有些沙场之风也就理所当然了。

但是要让李靖自己来说,他这些年间已经够收敛自身锋芒了,就是书法也是这样,至少比起他年轻的那段时候,绝对是收敛太多了。

首节 上一节 201/2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