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嘉靖 第151节

儿臣认为,应该将官员俸禄翻四倍。改为一千万两。”

嘉靖帝有些发急:“啊,官俸增发那么多?”

朱载圳点点头:“父皇,若是在嘉靖四十一年之前,朝廷自然拿不出那么多银子。

然而自通关开海以来,大量白银内流。

白银存在国库中越积越多,并不是好事。堆在国库里的银子不是银子,只能算是笨铁。

只有让海量白银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才能促进我大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增发官俸,就是促进白银流通的手段之一。官员们拿了四倍的俸银,总要花出去的。”

嘉靖帝又问:“那地方衙门诸员的俸饷呢?怎么解决?”

朱载圳道:“将天下之税以三七开的方式,分为两部分。七成交予朝廷。三成交予地方,这叫分税制。

省、府、县三级地方衙门诸员的俸饷,皆从地方财政划拨。

这样一来,文官的俸禄涨了,负担轻了。他们没有理由反对税制上的一条鞭法。

百姓们因一条鞭法,不用再受官府额外的盘剥。他们亦会支持一条鞭法。

官、民上下一心支持,这个改革方略绝对能够推行下去。”

嘉靖帝不置可否的说:“试试吧。”

朱载圳的改革,其实不光是税制改革。还涉及了货币改革、官员俸禄改革、财政改革。

嘉靖帝并不认为这样大规模的改革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

不过,嘉靖帝觉得朱载圳自嘉靖三十九年冬回京以来,做事件件顺利,没有遭受过任何挫折。让他失败一次也好。

横竖如今兵权牢牢抓在朱载圳手中、朱明皇族手中,文官集团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不会动摇国本。

翌日,永寿宫召开了御前扩大会议。在京正五品以上官员全部来到了大殿议政。

朱载圳将自己的四条改革方略——税制一条鞭法、财政分税制、高薪养官、铸造新银币说予了官员们听。

万万没想到,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竟然是张居正!!

张居正只说了四个字:“操之过急。”

朱载圳脸上生出了满脸问号,心中暗道:特喵的,正史里一条鞭法就是你张居正主持施行的啊!

朱载圳忽略了一件事。正史里,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是在万历九年!也就是在他病逝的前一年。

他已经当了整整九年首辅。

他花了九年的时间排除异己,任用己人。几乎成为了“相父”、“摄相”。天下文官皆张党!

有了广泛的政治基础,他才敢推行一条鞭法。

而朱载圳呢?兵权是在他手里。京官系统也慑于太子的强势,名义上臣服于他。

可地方官僚系统,却根本不是他的人!

知行书院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到各地为官,人数只有几百人而已。且大都担任的是八品、九品的小官。

朱载圳问张居正:“操之过急?怎么讲?”

张居正意味深长的说:“步子迈得太大了。”

想当初朱载圳主张实行贡赠之策时曾说过“步子迈太大,咔,容易扯着蛋”。张居正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就连朱载圳在朝中挖掘的第一个心腹王国光都站出来反对:“禀太子。臣认为,铸造新银币,让白银广泛流通民间是对的。

除此之外,一条鞭法也好,分税制也好,高薪养官也好,皆暂不可行。”

就连海瑞都蹦了出来。

海瑞拱手:“禀太子,您太高看天下的地方官了!涨了四倍的官俸,他们该贪还是会去贪!他们根本看不上四倍官俸。

因为他们现在能拿到四十倍的官俸,几百倍的官俸!

都说在江南富庶之地做三年一任知府,卸任时顶不济也能弄十万两银子。这并不是夸大。

正四品知府三年的官俸,不过是四百多两银子。卸任时那二百五十倍官俸的银子是从哪儿来的?

无非是贪墨得来的。

高薪养官,不仅不会澄清吏治,反而会加重朝廷的财政负担。”

严嵩、徐阶心里乐开了花。

这二人代表着文官集团的利益,本来是要反对朱载圳的。

现在好,张居正、王国光、海瑞都是朱载圳一手提拔的。他们挑着头反对,严、徐就用不着再说什么了。

甚至连杨博都站出来反对:“光是铸造新银币一项,官员们就有许多方法上下其手。

臣已经想到了他们的一条贪墨之法。

即便是中等富户,家里也没有银元宝、银锭、银锞。只有碎银子。

由官府收集,将碎银子熔铸成您所说的大银圆、小银圆、银毫,熔铸的过程中总有损耗。

具体损耗是多少?谁也说不清。底下的官员们一定会虚报损耗,从中渔利!”

朱载圳一愣!杨博所说就是火耗!火耗正是张居正在推行一条鞭法后产生的。到了清朝,火耗发展为官场最大的陋规!

朱载圳没有想到,他的内政改革方略还未在地方上推行,先在朝堂上遭到了一致反对!

现在人在古代做事,有时候有些想当然。

正如后世松江府主簿当年明月先生说的那样“旧的制度或许死板,或许不合理,却是无数前人伟大智慧的结晶。制定旧制度的都是绝顶聪明的人”。

朱载圳这三年来,办的所有大事都太顺利了。

他还是想试试。有些南墙必须要撞!

他做出了妥协:“这样吧。先在北直隶一地试行新政。”

嘉靖帝终于开口表明了态度:“朕看,就按太子所说。诸般新政,先在北直隶施行。可行则推行天下。不可行则暂时废止。”

第242章 造谣动动嘴

朱载圳万万没想到,反对他的是张居正、王国光、海瑞、杨博。

支持他的却是严嵩、徐阶。虽是表面上的支持,那也是支持。

严嵩拱手道:“臣认为,太子的新政改革可以在北直隶试行。太子爷英明睿智。若他的改革能够成功,朝廷、百姓、官员皆可得利。”

徐阶附和:“严阁老所言极是。太子是古往今来第一英明之太子。其智、其才甚至比洪武朝的懿文太子(朱标)还要高。

他提出的改革方略,臣听后如醍醐灌顶!”

这两个人之所以支持,是因为他们认定,朱载圳的改革绝对成功不了!

横竖成功不了,为何要在朝堂上跟太子爷唱反调?

嘉靖帝道:“既然首辅、次辅也支持在北直隶试行。那就先这么着吧。你们各回各衙,准备推行。”

回到东宫后,朱载圳先召见了申时行。

大刀阔斧推行新政必须进行充足的舆论准备。如今《大明时报》已畅销两京十三省。以《大明时报》为舆论阵地宣传新政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朱载圳对申时行说:“你们《大明时报》一定要跟百姓说清楚新政的诸般好处。连续一个月都要发专版。文章由你亲自主笔。”

申时行现在是朱载圳的文胆。

申时行拱手:“是。臣一定办好这件事。”

朱载圳忽然问:“今日朝会你没有说话。你是怎么看新政的?”

申时行跪地叩首:“臣不敢说假话。可说真话又怕触怒您。”

朱载圳道:“东宫是我的地方。咱们自家人关起门来说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是了。”

申时行含蓄的说:“太子的想法是好的。施行起来恐怕会阻力重重。”

言外之意:您的新政根本施行不下去!

朱载圳道:“世间的任何事,不去做怎么知道能不能成?正如当初我只带了十个随员去东南抗倭,朝中没人认为能成功。

打来孙、俺答汗两次攻打京城。许多人也认为我守不住。”

申时行说了一句大实话:“太子,恕臣直言。倭寇也好,北虏也罢,都只是外敌。杀便是了。

推行改革,动的是天下文官的利益。他们会成为您的内敌。

内敌要比外敌更难对付!绝不是杀杀杀就能解决的!

当初太祖爷兴起三大案,有人说太祖爷嗜杀。

其实他的初衷是对付内敌啊!到头来呢,官员杀了一茬又一茬。洪武爷却发现,内敌是杀不尽,杀不绝的!”

朱载圳摆摆手:“你这话出圈了。我从未想对文官大开杀戒。”

申时行道:“您若想在北直隶推行新政成功,只有一个办法。”

朱载圳问:“哦?什么办法?”

申时行道:“用十年时间,将知行书院的学子培养成合格的官吏。让北直隶上到巡抚,下到县令全都变成您的人。

您虽贵为太子。但真正忠诚于您的人有限的很。今日永寿宫议政,官员两百多人。真正忠诚于您的不超过十五个。

人事即政治。

先抓好人事,再推行新政,这个顺序一定不能乱。”

申时行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让朱载圳的脑袋上冒出了冷汗。

他心中暗道:是啊。我这三年来,一直在抓军权。如今上到兵部尚书,下到新军的总旗、小旗都是忠诚于我的。

至于政权......全在严党、徐党的党羽们手中啊!

或许正如张居正所言,我操之过急了。

朱载圳没想到,不及十天,他的改革就遭受了重大挫折!

京城之中生出了一条流言!

城南,余泰茶馆。

余泰茶馆是京城里的买卖人喝茶谈生意的地方。

布商刘麻子正在跟粮商唐铁嘴喝茶。

刘麻子买来一份《大明时报》,将内容念给了唐铁嘴听。

唐铁嘴压低声音:“铸造新银圆?这事儿我听到了一点风声。”

刘麻子问:“哦?什么风声?”

唐铁嘴道:“据说,朝廷这是要用新银圆洗劫咱们老百姓的财富!户部造的新银元,都是银、铅各半!拿到市面上兑换咱们的真金白银!

一来一回,咱们一半儿的银子都归了朝廷。”

刘麻子惊讶道:“啊?这事儿可靠嘛?”

唐铁嘴道:“怎么不可靠?我堂哥的连襟的朋友在宛平县当书吏。这话就是他传出来的。

首节 上一节 151/2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