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好,好大明,好大臣啦!
第190章 有人清闲有人忙
“好,那就这么办吧,诸位爱卿尽快讨论出一个详细章程来,然后由太子代朕与安南使臣洽谈,一旦谈妥,朕即刻御驾亲征安南附近的一众小国。”朱棣哈哈笑道。
众臣子直接无语。
又来了。
皇上你怎么跟个闲不住的猴子似得,不是在这儿跑,就是往那儿闹呢?
皇宫里的龙椅上钉着钉子吗?扎屁股?
众臣子就要劝诫,这下朱棣却学聪明了,直接就朝着朱高炽使起了眼色。
朱高炽不敢违逆父皇,同时也挺享受父皇不在的快乐时光,于是站出来再次声援起了朱棣。
朱七牛看的好笑,便也跟着摇旗呐喊了几句。
见他俩都觉得行,大臣们也不好说啥了,只能同意了朱棣御驾亲征的想法。
散朝后,朱棣拉着朱七牛一路来到了偏殿,让人上了各种吃喝之物后,兴致勃勃的开始讲述起了这次草原之行。
“皇弟你是不知道啊,我们四个当初听你的,在草原上搞请客、斩首、收下当狗这一套,把整个草原搞的是七零八散,鸡飞狗跳。”
“所以这次我带人去修第二道长城后,除了也速迭儿的儿子、那个草原的新大汗带人试图来阻止过一次、留下了几千条人命外,就没发生什么大的阻碍,我甚至还有闲情带着兵马去草原上犁地抓俘虏,可好玩儿了。”
“那些鞑子部落呢,有的明里暗里持有大量大明货币的,舍不得钱,干脆举族来投,帮我们修长城,这也算是小型的经济战吧?”
“有的呢,害怕大明,也不想招惹大明,索性一路往北跑,把大片草场直接让了出来。”
“照我看啦,这次蚕食计划完成后,再过个十几二十年,又能再来一次。”
“……。”
虽然这些事儿朱七牛早就通过各种渠道听过了,但朱棣唾沫横飞的在那里说,他还是很给面子的露出了或震惊或高兴的表情反应,把朱棣给哄得老自豪了。
如此一边说一边吃喝了一顿后,朱棣为了奖赏朱七牛为安南之事出主意,直接赏了他一大片位于草原之上的草地。
因这草地是朱棣对着地图随手画的,暂时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大。
但光是看跟整个草原的比例对比嘛,绝对小不到哪儿去了,若是换了一般藩王,得高兴的飞起来。
然后朱棣当天下午就去五军都督府点兵去了,真就不带在皇宫里待的。
两个月后,朱高炽与安南方面洽谈妥当了,在赏了一大笔钱给安南各贵族、文武大臣后,朱高炽正式与朱棣做了汇报。
朱棣看过汇报文书,大手一挥,批了这份至关重要的文书。
由此,大明又多了一个省,是为安南省。
趁此机会,早已有腹稿的朱高炽向朱棣建议,拆分面积较大的湖广省、蒙古省等省份,将其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以求减免这类省份的各地官衙面对庞大治理范围的压力,同时也便于朝廷对各地的掌控。
朱棣想想也是这个道理,于是同意了朱高炽的想法。
朱高炽随即拿出了自己早已划分好的省份图。
朱棣定睛一瞧,好嘛,除两京之外,各个省份的疆域都有所改动,如澳洲这样面积宽广的大陆,更是直接被划成了一京八省,另外就是原蒙古省被划成了三个省,连同即将竣工的第二道草原长城以内的疆域,共计六个省。
如此一来,大明直接多出了十几个省,合计两京四十省,又能任命一大批二品及二品以下的官员了。
朱棣起初只顾着出征,还没太想明白,等到率军离开京城后,才突然反应过来。
“好你个老大,名义上是划分省份,实际上是在争取官员的任免权啊,这一大批二品三品四品官任命下去,你得安插多少心腹啊!”
但一想到自己常年不在京中,管不了这么多,与其安排一些自己都不熟的人下去,还不如让老大去搞,朱棣索性就懒得管这事儿了,反正兵马老大是没沾的,问题不大。
……
朱棣这一离开啊,大明的政务又落到太子手中了。
整个大明因为西征之战、则又有数十万士兵和大几十万民夫以及更多看见看不见的人高速运转了起来。
再加上被朱高煦和朱高燧带着在草原上人工建城的大部队,整个大明少说也有上千万人在因为两边的边境而努力。
也就是大明人口早就破亿,并且有各种机械帮忙,否则光是这两场大的战争,就够把大明拖垮了。
此时,朱七牛依旧在翰林院和国子监来回跑,就像是一个钻研学问和教书育人的老学究。
两年后,草原蚕食计划第二步正式走完,整个由西到东的长城完全连成了一条线。
皇帝大喜,虽然远在西南,但仍旧下了圣旨褒奖两个居功至伟的儿子,并将他们封为了世袭亲王,令他们坐镇草原边境,就像当初的草原四王一样。
如今的草原上嘛,也就有了五个镇守边关、附带犁地的王爷。
只有朱七牛知道,朱棣带着朱高煦和朱高燧为大明先占来的这片区域在后世会被叫做外蒙古。
再往北嘛,呵呵,那也是华夏固有的领土。
不容反驳。
谁叫我们进化的更早呢!
此时,朱七牛依旧在翰林院和国子监来回跑,就像是一个钻研学问和教书育人的老学究。
时间再一晃,可就来到了宣德十四年,大明正式立国的第五十年。
这一年的朱棣五十八岁。
这一年,在西南连续作战数年的宣德大帝朱棣总算基本占领了安南周边的几个小国,并在那里设置了五个省,正式达成圣主明君的开疆拓土的成就头衔,在周边各国乃至大明各藩王、官员、百姓心中建立起了一个英明神武的形象,并彻底争取到了青史留名、与秦皇汉武、明太祖、太宗、高宗一拼的资格。
此时,朱七牛依旧在翰林院和国子监来回跑,就像是一个钻研学问和教书育人的老学究。
和之前不同的是,经过十来年的培养,国子监的学生终于是有那么一批可堪重用的人才了。
他们在皇帝回朝、特加恩科的这一年通过了工部、水部、农部、铁路部等十二部联合主办的特殊人才及特殊津贴的考试,以优秀农学生、优秀工学生……优秀铁道学生的身份堂堂正正的迈入了各部衙门。
而且一上来就是从六品官做起,起步待遇丝毫不在进士之下。
第191章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之后仅仅三月,入仕农部的几个学生所联合组成的小组以其研究了十多年的底蕴和经验、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化学肥料。
该化肥可在现有农作物收获的基础上帮助农作物更加丰厚的产出,多产出的部分直接占到了原收获产量的两成!
这点产量的增收并不多,可架不住大明田多地多啊。
以大明动辄计数以‘亿’为单位来说,增产两成的粮食收获量……那也是天文数字!
足够养活好几个朝鲜了。
消息传来,朝野震惊,所有人无不欢喜鼓舞。
皇帝也很高兴,直接在他们的工作小组门口立了块‘再世神农’的石碑,并将他们的特殊津贴提高到了十倍,又给他们各自提了六品官,一跃让他们成了正三品高官,堪比农部左右侍郎。
太子接着提议,先在新并入的五省推行化肥,售价暂定为一袋二十块钱,农民只出十块,另外十块由地方官府补贴。
此政令一出,本就被打服了的五省百姓无不感念朝廷恩德,于是越发不敢叛乱了。
久而久之,西南边陲与中原大地再也不分你我,血脉与共,精神相通。
太子此举,一下子为其收获了海量民心。
便连东北、澳洲、东瀛、蒙古六省的一些伺机反派的野心家,也不由得为他竖起大拇指,夸一句仁慈贤良。
然而,在神医朱七牛看来,这一切的背后是太子名为太子、实则干的是皇帝的业务所带来的附加好处。
而这一好处是太子用无数心血换来的。
长久的操劳与疲惫,让这个身体本就不好的胖太子越发虚弱,很可能他会重蹈覆辙,像明实录中记载的那样登基不足一年便驾崩。
堂堂太子,行帝王事,说起来风光万丈,然而,背后的辛苦少有人能体会了解。
好在朱棣是少数几个能体会到的人,所以他回来之后便借着太子任命了不少布政使的名义假意敲打了太子一番,剥夺了太子的不少权利,又把朱瞻基带在身边亲自教导,把太子的一部分事务压在了朱瞻基身上。
朱棣正式当皇帝的这一年,好巧不巧的,朱七牛奉命带人编的书终于搞完了,皇帝大喜,亲自题名《宣德大典》。
于是宣德这一朝的文治也终于达到了巅峰,无论是跟前朝比,还是跟后面的朝代比,都可以说是独一份。
朱七牛顺势辞了翰林院学士和国子监祭酒的职务,专心在家含饴弄孙。
朱棣知道朱七牛夙夜辛苦,也不强求,准了他的两份辞呈,接着又让人送去海量赏赐。
所谓的含饴弄孙,可不是说着玩儿,而是确有其事。
事实是,这年四十四岁的朱七牛已经当爷爷了。
毕竟朱仁忠他们四兄弟出生于永乐五年,今年已经二十了。
就在前年,朱七牛和三位夫人分别为他们兄弟四个挑了媳妇儿。
老大娶的是魏国公徐辉祖的孙女。
老二娶的是耿炳文的重孙女。
老三娶的是张太子妃二哥张升的女儿。
老四娶的是宋璲的重孙女,即宋濂先生的重重孙女。
而在去年下半年,四个儿子陆续为朱七牛生下了四个孙子孙女,这可把朱七牛他们高兴坏了。
尤其是朱四虎跟赵兰,他们羡慕老大老二老三抱重孙子重孙女可是羡慕了好些年,如今终于轮到自己,就差当场封四个重孙子重孙女为心肝宝贝了。
……
孩子嘛,长起来是很快的,不知不觉间,四个小家伙都七岁了。
在此期间,他们的爹妈又给他们添了六个弟弟妹妹,合计兄弟姐妹十人。
就这生育能力,说朱七牛家跟太祖高皇帝一家没有血脉关系,绝对没人相信。
他们七岁了,朱七牛也五十岁了。
而朱棣嘛……六十四岁了。
根据明实录记载,永乐大帝朱棣享年六十四岁,死于北伐途中。
虽然命运发生了很大转变,但死关绝不是那么容易跨过的,不然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绝不会只比原历史记载多活一年,太宗文皇帝和高宗武皇帝更不会英年早逝。
很不幸的,宣德二十年以后皇帝的身体便越来越差了,药石罔效,后面一度到了不能起床、手指难以屈伸的地步。
也就是有太子朱高炽代为理政,否则非得天下大乱不可。
临驾崩之际,朱棣命人把朱七牛喊了过来。
“皇弟,我快要死了。”刚一见面,朱棣直接说道。
虽然小时候一度很仇视他,多年来也一直在算计他,但朱七牛对朱棣还是有感情的。
这位皇帝啊,也算是有容人之量了,永乐一朝的老臣、勋贵、将领等几乎一个都没动过,不少去世的臣子还按照规格配享了太庙,善始善终。
对于七牛本人,他更是想起来了就赏赐,想起来了就赏赐,也算是仁至义尽。
这样一个处于弥留之际的皇帝的这样的话语,朱七牛又岂能不动容?
眼眶一红,朱七牛喊道:“皇兄。”
“哎,听你喊了这么多声皇兄,就这声最动听,莫非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皇兄你说笑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不适合用在这里,主谓都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