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 第352节

“工部左侍郎印。”

“刑部左侍郎印。”

“礼部左侍郎印。”

“吏部左侍郎印。”

“兵部左侍郎印。”

“户部左侍郎印。”

“农部左侍郎印。”

“水部左侍郎印。”

“灵仙岩龙门真人印。”

“永乐殿大学士印。”

“左春坊大学士印。”

众人:……

第191章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咳咳,这一连串的官职念下来,还真是……气势万钧,让人羡慕啊。”见有些冷场,常茂苦笑着开口道。

蓝玉道:“是啊,冠军侯,你……大概是开创历史了吧?我读书少,不了解,历史上可有像你这样当了这么多官儿的人?”

朱七牛摇头:“我也不知道,谁会没事儿去统计这个啊,而且……。”

“而且什么?”

“而且我怀疑太子就是为了凑数,这才楞把后面三个给刻上去。”

“哈?”

“这灵仙岩龙门真人是以前太上皇在位时对我的道家封号,不能算是官职,至于后面两个,更是闻所未闻,我可不记得我又兼任了两个大学士职位。”

孟毓崇解释道:“关于这个,太子说了,永乐殿是冠军侯当年代替他出家时居住的宫殿,当然也就是太子所有的宫殿,冠军侯作为在这个宫殿里治病救人近十年的神医,还是得有个名头,便去求皇上把永乐殿搞成了东宫的飞地,把冠军侯封成了永乐殿大学士。”

“那这个左春坊大学士?”朱棣好奇又有些羡慕的问道。

孟毓崇道:“这是因为太子觉得冠军侯是最佳的辅佐自己的良才,而左右春坊、詹事府的官员都是太子属臣,便央求皇上也给了冠军侯一个左春坊大学士的名头,方便将来与储君交流。”

朱七牛心里直翻白眼。

说得好像没有这两个大学士名头,我就不能去永乐殿看病,不能跟你交流似得。

说来说去,还不就是为了凑够二十个官职,免得这个二十面印章有空白嘛。

不愧是你啊太子,在这方面我是很服你的。

把玩了一会儿这个印章,朱七牛逐渐明白它的用处了。

“以后要盖章的时候,只需要找到需要的那一面,直接盖下去就行?”

孟毓崇连连点头:“是极是极,太子是这么说的,很方便吧?”

朱七牛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多谢太子美意了。”

实则朱七牛是很想吐槽的。

搞什么啊,这东西看起来方便,实则每次要盖章还得费劲儿扒拉的去找对应的那一面,还不如做成二十个印呢,还比较不容易搞混。

最关键的是,盖章是需要先在印泥里蹭一下的,这玩意一旦多几个面蹭上,拿都不好拿,一不注意就得落红。

就……实用意义远远小于观赏意义。

朱七牛当即决定,这东西以后就当个纪念,留着好看吧,将来也留给后世子孙。一旦它成了古董,指定很值钱。

将印章重新放回盒子,朱七牛将其递给了一旁的护卫:“收好了,这可是太子的心意,别搞丢了。”

“属下遵命。”

“冠军侯,咱们这是要在路上过年吗?怎么非得挑这个时候出发?”朱棣问道。

朱七牛神秘一笑:“因为按理来说过年不是好的出兵时机啊。”

朱棣眼前一亮:“你想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有这方面考虑,但还有更多考虑。”

“什么意思?”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鞑子一般都会猫冬,正是偷摸建城的好时机。”

“可是很冷吧,我们的人能受得了?”

“尽量克服困难吧,只有一代人把苦尽量都给先吃了,后面的人才能享福啊!”

朱棣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冠军侯,那我们这次的行军路线是?”蓝玉问道。

捕鱼儿海之战还是很经典的,朱七牛有心复制一下,并借着捕鱼儿海之战的大胜加快蚕食计划,因此并不打算胡搞瞎搞。

这也是他敢于毛遂自荐的原因。

但凡换个明实录上没记载的战役,他都绝不敢以为自己必胜。

因此,朱七牛答道:“还是跟去年的北伐一样,遣哨马先出松亭关寻找敌人主力,若是辽东那块儿草原没有敌人活动迹象的话,则以曾被你攻破的庆州为驻地,继续派探子深入草原,伺机而动。”

蓝玉跟朱棣、常茂都是熟读兵书之人,闻言丝毫挑不出毛病,心中暗惊的同时,对朱七牛越发信服,纷纷发言赞同。

行了数日后,跟金山之役那次一样,北方各卫所的兵马开始陆续汇集而来。

之后一段时间里,大军从数百到数千再到数万,最后一直达到了十五万人,赶路之时浩浩荡荡,一眼根本望不到头。

却还不只是士兵,朱七牛提前安排好的辎重兵、民夫等亦是从各地押送粮草而至。

更有近三十万民夫从大明各地聚集而来,离得近的都到了,离得远的还没出发呢。更有甚者,因为消息传播不便,都还没收到消息呢。

这三十万民夫即是朱七牛预备的修城的人,也是朱四虎跟朱七牛说过的因为农机而半失业的人。

反正他们在家也无事可做,闲着也是闲着,朱七牛索性把他们从州、府、县调来了。

跟工程量很大、严重缺人的州府却碍于户籍制度而没法跟临近州府借闲人帮忙不同,朱七牛身兼九部侍郎之职,要调这些人可太容易了,就是多盖几个章的事儿。

调他们来帮忙,却也不是白帮忙,是有工钱的,路费、路上的必要开支等也有补贴。

简单来说,这些人就跟过去的徭役似得。

但自从朱七牛重建京城城北之后,徭役一词对大明百姓来说已经近乎淡忘了,哪怕是乡野村庄里的百姓,为公家干活也是有钱拿的,完全合乎健康的经济规律要求。

因此,虽然是大年下的,又是去严寒的北方干活,这些人依旧干劲儿十足,拿了当地官府开的路引后,或单独上路,或三五成群,像小溪汇入大河似得赶奔北方。

到达松亭关后,朱七牛让蓝玉去给探子们派任务,因为他是这方面的行家。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测,朱七牛等人获悉大雪封天的周边草原之上并无鞑子踪迹,于是朱七牛他们率兵出关,屯驻于庆州。

……

建文六年一月二十四日。

庆州。

城主府内。

朱七牛、蓝玉、常茂、朱棣、张冰洋、朱四牛等将领一人抱着个自热盒饭,吃的那叫一个香喷喷。

吃完饭,放在火堆旁解冻的罐头也略温了,于是大家两两分食一瓶,肚子这便算是饱了。

第192章 运筹帷幄之中

拍了拍肚子,蓝玉感慨道:“由冠军侯统帅大军及各部就是好,各项安排严丝合缝,就连军需物资都更有保障了,这要是搁在以前,虽然不至于饿着,但肯定也难每顿都保证这样好的吃食,这都不像是在打仗了,倒像是在郊游。”

常茂道:“是啊,有冠军侯居中调度,户部的粮食、农部的自热米饭、罐头以及工部负责铺设的火车、辎重的运送等都配合的十分默契,不存在扯皮或彼此之间还要互相沟通的问题,大家各司其职,速度竟是这样的快!”

“听说工部正在铺设一条通往辽东的火车?”擦了擦嘴,朱棣也开口问道。

朱七牛点头:“是啊,上次北伐时就在铺设了,只不过一年下来还没完全铺过来,等再过几个月估计就差不多了,到时候各地的物资就能通过火车快速送达边关,那些辎重兵和民夫就能调一部分去帮着修城,用不着这么多人了。”

“那等到第一道草原上的城墙建成,火车是否……?”朱棣追问道。

朱七牛点头:“没错,到时候火车肯定是要继续往前修的,说不定还不止一条通往草原的火车呢。”

“这次通往辽东的火车咋就修的这么快?之前可是修了一年多才修到半截。”蓝玉问道。

朱七牛解释道:“这不是那些招收来草原修城墙的民夫暂时派不上用场嘛,我索性让他们去帮忙修铁路了。”

“还能这样搞啊,太有效率了。”蓝玉感叹道。

朱七牛笑了笑,站了起来:“好了,我该去忙公务了。”

“嗯,我也要去练兵了。”

“那我也走了,去看看探子回来没有。”

“……。”

与众人分开,朱七牛来到了临时作为公房的房间,推开门一瞧,好嘛,书桌上放着厚厚几摞公文。

这些公文便是大军、辎重兵、民夫等生活有保障、各有所依的根源。

举个例子,有需要财部拨款的地方,朱七牛得赶紧同意,批完的公文也得赶紧发下去。

有需要民夫的地方呢,朱七牛也得尽快了解,然后就近安排聚集来的民夫过去。

就连一批批从各地送来的罐头是搭乘火车还是搭乘马车,几时上车,几时转运,他都得提前安排好,免得贻误时机。

如果某地方官府送物资或召集民夫的速度慢了,哪怕只晚半日,他都得写条子去催。

如果把围绕着蚕食计划动作的各地官员百姓等组成的行动路线比作一张网,那朱七牛无疑就是编织蛛网的那只蜘蛛。

如何有条不紊,如何忙中不乱,如何节省时间、力气,如何避免各种问题,都需要他提前安排。

这一切安排之外的安排,才是朝廷现如今的责任和权限,由皇帝及百官和各地方官共同完成。

换言之,从朱七牛开始给各地下发公文命令时,朱七牛便已然跟个草原王似得了。

甚至在某些方面,他的手伸的比皇帝都长。

毕竟皇权虽然重,但也需要仰仗各官衙。

换言之,各部尚书会分权。

而朱七牛这里呢,九部侍郎全是他一个人,连个掣肘的人都没有,完全可以搞成一言堂。

似这样忙碌的生活,朱七牛一过就又是十天。

十天之后,蓝玉派出去的探子再次回报,北元小朝廷及其统帅的兵马、部落疑似游牧到了喀尔喀河、捕鱼儿海、克鲁伦河一带。

蓝玉高兴坏了,穿着厚重的盔甲‘哐哧哐哧’直奔朱七牛的公房。

“冠军侯,有消息了,我军探子打探到了前元朝廷的下落,咱们这就出兵去把他们消灭吧。”猛地推开门,蓝玉激动的大声嚷嚷道。

终于找到了!

朱七牛亦是神色一喜:“梁国公,马上派人通知其余将军举行会议,我稍后就到。”

首节 上一节 352/5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