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 第33节

鸿胪寺官员瞧了瞧朱七牛饿的有些发白的小脸,想到自家年龄差不多的小闺女,心头一软,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动作小点,别影响其他学子。”

“是,多谢大人。”

朱七牛伸手快速拿起一块点心,袖子一挡,‘miamiamia’的吃了起来。

“嗯……这味道,一言难尽,还没有我大伯母做的点心好吃呢,看来皇帝家的媳妇儿不太擅长做饭。”

一块点心吃完,朱七牛又瞄上了一旁的桃子。

至于那几盘看起来就油光水亮的炖羊肉、羊骨汤之类的,朱七牛倒是眼馋,但明智的选择了不动。

临走时娘可是叮嘱过了,这类荤油大的东西一旦凉了,吃下去很容易窜,要是在皇宫里给自己整窜了,后果难以想象。

又一个桃子下肚,朱七牛差不多半饱了,抓了把瓜子一边嗑着,一边观察起了其他学子。

这个时候鸿胪寺的监察官员反而不那么严格了,只要不是离开座位或是表现太夸张,他们都不怎么管了。

想来是因为诗词创作不比别的,比较讲究心境和率性而为,如果管的太严了,或是吓到了才子们,那可就做不出好诗句了,到时候皇上怪罪下来,鸿胪寺也得吃不了兜着走。

因此朱七牛到处观望竟也没人管他,他得以将其他学子的表现一一看在眼中。

他很快注意到,除了大部分埋头书写或皱眉沉思的学子外,竟有那么七八个人也很快就完成了作品,速度跟他有得一拼。

“他们也抄诗了?”

第54章 为君掌上施权谋

奉天殿。

朱元璋高坐龙椅之上,正与一众臣子推杯换盏,笑语连连。

一个太监走了过来,轻声禀报道:“皇上,朱七牛和好几个少年才子已经交卷了。”

朱元璋‘哦’了一声:“这么快?”

“应该是他们之前就有腹稿,所以才写的这么快吧。”太监猜测着。

朱元璋摆了摆手,小太监躬身退下。

朱元璋不着痕迹的扫了胡惟庸一眼,心中有些得意,考教规则都是你定的,你安排的那几个才子可不就表现亮眼吗?但你还是小瞧了咱看中的朱七牛,单是一本三国演义,他就往里面写了多少诗词啊!

半个时辰后,太监们开始收卷了。

写完诗句的少年才子中,有人趾高气昂,成竹在胸,有人一脸忐忑,并不自信,还有人压根就没写完,如丧考妣,甚至有偷偷抹眼泪的,觉得自己浪费了这个一步登天的机会。

唯有朱七牛与众不同。

是的,他再一次鹤立鸡群了。

朱七牛这会儿早就没精力打量别人,生生在那儿坐等了半个时辰的他,这会儿已经困得睡了好几觉,可每次都被监察的鸿胪寺官员喊醒,就挺烦的。

到底是年龄小,饿还能忍,困怎么忍嘛。

约莫三十来首诗句收上去后,由书吏们快速各誊抄了几十份,其中几份单独送到了朱元璋、朱标和几个重臣那里,剩下的则由大臣们互相传阅。

一一看过写完的众多诗作,大臣们对于谁好谁坏已经心知肚明。

但无人发表意见,全都在等朱元璋的论断。

若皇帝点了哪首诗,那自然就是这首诗最好,不好也得好。

朱元璋扫了眼众臣子,最后目光又落在了胡惟庸身上。

“左相,你觉得如何?”

胡惟庸恭敬的抱了抱拳,随即陆续报出了几个名字,最后又说道:“再就是这首咏鸡,虽然有模仿的痕迹,但不得不说写得相当不错,如果不是咏鹅珠玉在前,这首诗足以流传一时,甚至传至后代了,因此臣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朱七牛也该入选。”

朱元璋心内冷冷一笑,除了朱七牛,其他人都是你秘密安排的,不是你的门生故吏的后代,就是你此次借着才子赴京而笼络之人的后代,若不是咱之前特意点了朱七牛的名字,恐怕你连提都不会提他吧?

微微点头,朱元璋赞同道:“左相眼光独到,那就点这几人入殿吧。”

“皇上英明。”

朱元璋身旁伺候的太监连忙迈着小碎步来到了奉天殿外,将包括朱七牛在内的九个孩子领进了殿内。

“左相,这些少年才子都是你找人请进宫的,便由你为他们讲解一下此次比试的规则。”朱元璋吩咐着。

胡惟庸抱拳领命,昂首阔步来到大殿中心,居高临下的看着朱七牛等人:“你们听好了,方才让你们做的诗句只是初试,你们虽然侥幸通过,但不可骄傲自满,接下来才是正儿八经的比试,限你们在一炷香内作一首以梅花为题的诗词,作得好了,重重有赏。”

朱元璋眼中闪动着精光:“不对吧左相,既然是中秋佳节,就应该以团圆、中秋、月亮、月饼、桂花等为题,为何你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冬天的梅花为题?”

胡惟庸淡淡一笑:“启禀皇上,臣这样安排,一来是为了避免有人提前猜到题目而早做准备,二来也是想考验一下这些学子的真才实学和机变,想当年曹丕命其弟曹植七步成诗,曹植竟真能写下千古名篇,臣如今宽限他们一炷香,已经是退而求其次了。”

朱元璋‘嗯’了一声:“中秋时做梅花诗词,确实出人意料,那就依左相之意,以梅花为题吧。”

皇帝首肯,这题目便算是定下了。

太监们抬来案桌,摆上纸笔,朱七牛等九人互相看了一眼,各自落座。

朱七牛研了会儿磨,小小的脸上充满着大大的疑惑,这大秋天的,咏个哪门子的梅花,我记得我老家院子里就有一棵梅花树,下雪的时候才开放啊。

他的迟疑与思索,却衬托的另外八个学子聪慧异常。

在案桌旁坐下后,这八个学子略作沉吟,便纷纷开始研磨、写字了,动作出奇的快。

别说一炷香了,他们甚至连半炷香都没用到,便先后交上了自己的答卷。

文武百官将九个孩子的表现看在眼中,不免对那八个孩子刮目相看,认为他们有急智,而他们对朱七牛的看法嘛,就不甚乐观了。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盯着朱七牛,心中有些恼火,又有些期待。

胡惟庸在想什么,朱元璋岂能不清楚?无外乎就是想通过把朱七牛比下去,好显得他朱元璋有眼无珠而已。

为此,朱元璋相信胡惟庸一定做了不少安排,其中便包括给那八个孩子泄题,甚至专门安排人给他们提前作好诗词。

什么狗屁为了防止猜到题目而改成梅花,分别就是借口,以权谋私!

一旦一炷香后朱七牛表现不佳,想来便会有朱元璋钦点朱七牛赴会、朱七牛却是个草包的消息流传出去吧?

“可惜呀,你却是打错算盘了,你以为他只有四岁就轻视他,正如你以为我文化不高就想大权独揽一样,最终只能让自己颜面无光,白白丢掉性命!”朱元璋心中暗暗想着。

端起酒杯喝了一口,朱元璋问道:“左相,这次比试之后,是否就要选出第一名?”

胡惟庸自信点点头:“是的,最终选出的必然是文才最佳、最有急智的神童,正可体现我朝文治,人才辈出。”

“左相有心了。”朱元璋神色莫名的说着。

……

打了个哈欠,越发犯困的朱七牛顾不上那么多,只想赶紧搞完,早点回禅房睡觉。

蘸了蘸墨,朱七牛提笔也开始写了起来。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第55章 待到山花烂漫时

这首《卜算子·咏梅》,也是朱七牛在《近现代诗词合集》里记下来的。

他喜欢这首词的原因在于它虽然是咏梅,可全程都没有提到‘梅’这个字,还把梅花只在冬雪中开放的特质写成了不与百花争俏,其用意十分巧妙,短短四五十字,却抵得上一篇千字万字的骈文。

朱七牛虽然年纪小,学问不高,可到底也读过些书,多少有点鉴赏眼光,在他看来,这首词将是决定他是否能回去睡觉的关键。

“天啦,这晚宴快点结束吧,我都要跟二牛哥一样随处可睡着了。”

而当朱元璋等人看到这首词时,无不心惊不已。

朱元璋就不用说了,见朱七牛如此争气,他恨不得站起来哈哈大笑。

那些文臣的表现则跟看见朱七牛上一首的咏鸡截然相反。

上一次他们还想等着看朱元璋的态度,可这一次,不少人直接忍不住当场惊呼起来,完全顾不上揣摩上意。

实在是这首词太好了些!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句真是太美了,就算是翻遍宋词,能与之媲美的也不多啊。”

“这真的是一个孩子能作出来的词吗?天才,神童啊!”

“这首词当为今日魁首。咳咳,那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个叫朱七牛的孩子虽然是块璞玉,但也少不了一个好老师,本官虽然公务繁忙,但实在不忍见这样的读书苗子遗落乡野,这样吧,待会儿我就收他为徒。”

“赵大人,你的脸呢?本官乃是洪武三年的二甲头名,而你那次只考了个进士吧?要教他,也得我教才行。”

“呵呵呵,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李大人这些年来醉心官场,学问还有多少?你教他?你教他什么?请上司喝花酒,还是一年娶三门妾室?”

“你胡说,我没有,这不是我!”

愚蠢的大臣还在唇枪舌剑的交锋。

聪明的大臣却已经开始抢占先机。

只见好几位大臣有些着急的从位子上站了起来,小跑着到了大殿中心的空地上,对着朱元璋就鞠躬行礼起来。

站在最前面、牙齿都快掉光的老臣就要抢先开口,可他跑得太快,年纪太大,气没喘匀,张了张嘴,却愣是没发出声音。

“皇上,这首卜算子咏梅作的十分的好,老臣认为合该为本轮魁首,请皇上俯允。”他身后一个较年轻的大臣趁机说着。

“皇上,黄大人说的都是我的词啊。”老大臣好容易喘匀了气,连忙一脸委屈的告起状来。

然后他就又气喘吁吁了,一副随时都会抽过去的样子。

另一个老臣不屑的瞥了他一眼,深吸口气,开始舌绽莲花。

“皇上,这首词的作者名叫朱七牛,看这名字,他家应该不是耕读传家,而只是普通农户,这样的出身,却能有这样的学识,若是好好教授一番,将来的成就只怕不可限量,老臣年事已高,本就有致仕之意,不如皇上就在今日准了我致仕吧。致仕之后,我要亲自将这孩子接到我那里去,每日教导,使其成才,以免他因生活困顿而无法进学,相信免了这些身外之物的后顾之忧后,他定能一日千里,进步神速,三五年后,老臣便让他参加科考,或许那时他可得中头名状元,也好正式为皇上效命,为大明效命啊,求皇上准许。”

“皇上,张大人臭不要脸,说的也是我的词。”老大臣再一次稍稍缓了口气,气急败坏的直接骂了起来。

“切,这种东西,谁说了算谁的。”

老大臣:……

见到大臣们的反应,朱元璋老怀安慰。

瞧瞧,这就是咱看中的神童啊。

满朝文武都快因为他打起来了,不比你胡惟庸结党营私搞出来的所谓少年英才来的清贵博学?

扫了眼胡惟庸有些发黑的脸,朱元璋哈哈一笑:“你们都不要争了,据咱所知,朱七牛已经有老师了,并且这位老师的学识并不比你们任何一个人差。”

至于到底是谁给朱七牛当老师,朱元璋并不想透露。

主要是他考虑到了朱七牛的年龄,不想把朱七牛推到风口浪尖,更不想让他过早接触这复杂的官场。

朱元璋都这么说了,大臣们还能怎么样呢?

畅快的再次喝了杯酒,朱元璋就要钦点朱七牛为本次比试的魁首。

“皇上且慢。”眼见朱元璋要拍板了,胡惟庸站了出来。

朱元璋十分不喜被人打断讲话,心中杀意越盛:“左相有不同看法?”

胡惟庸强行保持平静,一副大公无私的样子:“启禀皇上,朱七牛的咏梅虽然好,但其他八位少年才子的诗词也不算差,若是直接点了朱七牛的魁首,对其他才子并不公平。”

“这?”

首节 上一节 33/5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