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 第135节

和府试时一样,院试第一场考的是精义题默写,一堆题目放在那儿任由挑选。

朱七牛对于这种题丝毫不惧,很轻松便都答对了。

他的字比起一年前好了许多,关键是年纪大了一岁,手上更有劲儿了,写的字的锋芒也就更加老道、自然。

考完后等了几天,第一场考试的名次便排了出来。朱七牛直接排在了第二位,仅次于字比他还好的齐德。

院试比起府试却也有些不同,那就是考试场次。

府试考三场,院试则只考两场,分为正试和复试。

黄育才最会揣摩上意了,见皇帝很看重周光搞得官田模式,他索性以此为题,让学生们作策论。

策论题一般是考两天,学生们照例要留在考场过夜,朱七牛不可能在一年之内长成大人模样,因此逼仄的考场环境对他这种小个子来说根本不是问题,考场发的薄被子他还是可以叠成两层来盖。

如果他考的够快的话,在长大之前就科举结束,可能他永远不会体会到……成年人科考时的艰辛。

对于官田策论题,朱七牛同样不惧。

过去一年,宋先生没少教朱七牛各种策论的写法。三百多天下来,他写过的策论加起来得有二百来篇,也算是练的不少。

在文笔方面,宋濂如果是大明第二,恐怕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再加上他在皇帝身边当近臣多年,又当过太子和诸皇子的老师那么久,高屋建瓴自不必说,在他的培养下,朱七牛的眼界也不是盖的。

毫不夸张的说,宋濂隐隐是在拿朱七牛当宰相培养,眼界、格局等超过其他学子乃至官员太多。

除了宋濂外,朱七牛这一年来也还是每天都去县学听课,参加过不少次县学的考试。

这次他们来参加院试之前,县学就给他们提前考试过一场,小胖这个府试时成绩不算好的童生,正是因为通过了考试,所以才能来参加院试。

若否,他还且得留级呢。

虽然让朱七牛继续去县学上课,但宋先生也知道大部分先生并没有教导学子的能耐和天赋,故而批准了朱七牛逃学的想法。

直白点说就是,县学里除了萧先生教的课,其它课朱七牛想听就听,不想听就走。

萧先生即是朱七牛去县学后给他上第一课的先生,此人在前元时做过官儿,本事是有的,但脾气跟溧水知县周光类似,不善于迎合上官,也不屑于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攀炎附势,故而被人不喜,这才被人搞得丢了官儿。

朱七牛听他的课久了,也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尤其是治理的各种小计策、小手段,这对他写策论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把宋先生教朱七牛的东西比喻成‘道’的话,那萧先生教朱七牛的东西就是‘术’了,一个高屋建瓴,一个切中实处,一个顾全大局,高谈阔论,一个实事求是,埋头苦干,可以说是从思想到手段的全面培养。

一些宋先生只能提出理论,但不知道该如何具体落实的事情,在萧先生这里随手便能解决。

一些萧先生抓破头的难题,在宋先生那里又能三言两语就掰扯清楚。

朱七牛两头受教,进步岂能不快?

拿起草稿纸,朱七牛提笔便开始书写起来,先夸皇帝与朝廷,说皇帝爱民如子又不与民争利,故而才认可官田模式。

接着夸赞府尹、同知和溧水知县,说他们慧眼识珠,政务能力突出等等。

再接着便是详细讲述对官田的理解和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给一些处于高处的农田配套其它水利设施,比如水车,比如水库等等。

最后呢,再引经据典、触类旁通,提出另外一些跟官田类似的建言,比如在水库里养鱼,年节之前捞一部分卖掉或是分给百姓改善生活。

再比如一些不适合种田的地方也不能荒芜,可以搞成果园,到时候也可以卖果子或果脯,分给百姓当零嘴也是可以的。

最后的最后的,再夸皇帝一波,说自己见识短浅,说的可能不够好,请考官帮忙斧正,阿巴阿巴。

类似这样的策论,朱七牛写了不知道多少,早就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在看见题目的那一刻,怎么构思,怎么布局,怎么用词遣句,他便已经心里大概有数了。

他甚至在那一刹就已经估算出最终的策论字数是多少了。

这样洋洋洒洒一篇策论,朱七牛仅仅用了一个上午就搞定了。

吃过午饭,朱七牛打了个哈欠,干脆选择午睡。

下午时,睡够了的朱七牛也没急着誊抄答卷,反正明天还有一个白天。

闲得无聊的他,继续打草稿,吹毛求疵的尽可能把每一个字都给改成最合适的,务求一举拿下。

到了第二天,朱七牛下笔如有神,‘唰唰唰’把答案抄在了答卷上。

……

似这样一份答卷,想不拿第一都难。

并且这一次朱七牛的排名一点都没引起考官的争执,所有看过的人无不坚定认同他就该是第一。

以至于齐德那份同样很好的策论只排了个第二。

眼下的问题是,齐德和朱七牛各拿了一个第一,各拿了一个第二,院试最终排名之上,又该让他们中的谁排第一,谁排第二?

黄育才和众考官都拿不定主意了。

于是乎,黄育才趁机又拿着试卷去问皇帝了。

皇帝一看黄育才这样子,便知道这老小子询问是假,趁机混脸熟和邀功才是真。

朱元璋也不揭穿黄育才的小心思,一一看过朱七牛和齐德的试卷后:“默写精义是治不了国的,何况齐德能得第一场第一名,也只是字比朱七牛的字略好而已,算不上什么。倒是策论这一场,二人高下立判,一份好的策论建言,远比字写的好孬要重要,还是点朱七牛当第一吧。”

第68章 尔隽到家烦问询

黄育才连忙点头称是。

朱元璋顺势又夸赞道:“大明立国十多年了,精彩的试卷频频出现,但真要评价起来,还是应天府的学子试卷最精妙。你这个父母官当得好啊,好就好在教化有方,好就好在你没有忘记圣人之道,咱不能不赏,就……赏你斗牛服一件吧。”

斗牛服,皇帝恩裳文武百官的特殊服饰之一,样式、风格与皇帝穿的衮服相似,在皇帝赏赐的特殊服饰里仅次于蟒袍和飞鱼服。

所谓斗牛服,因其上有斗牛纹饰而得名,赐予官阶破格者。

所谓官阶破格,说白了就是五品官穿了可以相当于三品官,三品官穿了相当于一品官。

这里的相当,指的不是职位,更不是权利,而是一种荣誉,一种无形之中的地位。

因为一般而言,哪怕是官居一品,也未见得有斗牛服穿。

试想一下,一个一品官都没有斗牛服,一个三品官却有,二人站在一起,无形之中是不是各有高低?一拉平,两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真就差距不大。

黄育才做梦都没想到皇帝会给予这样的赏赐,这……这……这也太贵重了吧?

祖坟冒青烟都不带有这种荣誉的!

“皇……皇上,谢皇上,微臣此后一定尽心尽力,把应天府给治理好,决不辜负皇上的信任和栽培。”一下子就给跪那儿了,黄育才忙不迭表态。

朱元璋淡淡一笑:“爱卿此话咱记住了,咱很期待你将后来的表现。去吧,回去休息下,明日便让人把榜单张贴出来。”

“是。”

黄育才走后,朱元璋招来了一个太监:“去,把朱七牛从常家给咱叫过来,再派个人去跟皇后太子他们说一声,待会儿一起到坤宁宫吃饭。”

“是。”

得到皇帝召见,朱七牛自然不敢拖延,跟两个丫鬟小姐姐说了一声,便坐着宫里的车出发了。

等他到坤宁宫时,老朱一家早就聚齐了。

朱七牛连忙见礼:“见过皇上皇后、太子太子妃,见过太孙殿下。”

朱元璋笑着抬了抬手:“行了,别拘着了,照旧就是。”

“谢皇上。”

太子笑道:“七牛,恭喜你啊,又中了一个案首,小三元被你凑齐了。”

朱七牛一下子就明白了太子的意思:“院试成绩出来了?”

“是啊,听父皇说你的那份策论写的很好,他已经钦点你为案首了。”

“谢皇帝陛下隆恩。”

朱元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放下茶杯后,顺手从桌上拿起两个点心递给朱七牛和朱雄英:“谢恩就免了,你的学问做的不错啊,等这次院试榜单公布,你可就是大明正儿八经的秀才了,可以进国子监读书了,比咱那年的预估早了十三年,照这么考下去,你怕不是十岁之前就能当进士?”

太子妃笑道:“父皇,若是洪武一朝能出个十岁进士,也不失为一桩美谈,后人们每每提起,必会怀念洪武文风。”

“要我说啊,还得多多敦促这小子才行,要是他能来个六元及第,成为十岁状元,那才是千古美谈呢。”马皇后也开口道。

朱七牛挠了挠头,笑得很憨厚:“七牛一定尽力。”

朱元璋随即又问了朱七牛一些问题,诸如种植果林的前期时间花费,果脯的保存制作,可否在一些相对狭窄的地方养上几匹马,等打仗的时候再集中起来征收,以此来解决大明缺少养马地的问题……等等等等。

这些问题萧先生大多教过,一些没教过的,朱七牛自己也有想过,或是宋先生提过。

皇帝问了,朱七牛便仔细思考,大胆回答,一时之间,倒也对答如流,言之有物。

皇帝听的连连点头:“你小子可以呀,长进很大,懂得比朝堂之上很多官儿都多了,不像他们,很多问题一问三不知,半天都放不出个屁来。”

朱七牛嘿嘿一笑:“这都是先生教的。”

“宋濂?他好像也不是很懂这些治理地方的法子吧,让他高谈阔论,他倒是擅长。”

“嗯……还有另一位先生。”

朱元璋有些疑惑,于是看了太子一眼,太子会意:“应该是溧水县学的萧先生,他在前元时当过官儿,懂得不少治理办法,宋先生前两年曾来信让儿臣帮忙查过溧水县学的诸位先生,儿臣派人一番查问后,这才知道溧水还有这样一位人才。”

朱元璋笑骂道:“宋濂这老东西总是这样,蔫坏蔫坏的,估计要不是冲着这位萧先生,他都不一定会让七牛去县学读书吧?”

朱七牛恍然大悟:“原来宋先生打的是这个主意啊,真是用心良苦,我以前都不知道。”

朱元璋一拍桌子:“不行,大明才建立十几年,正是缺少人才的时候,胡惟庸案又牵连了这么多官员,这个萧先生既然有能耐,就该出来做官嘛。”

朱标苦笑:“儿臣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可是这位萧先生身体孱弱,年纪也大了,不堪重负,教书尚且勉强,当官是必然不行的。”

老朱这才罢休:“这样啊,那就算了吧,真是可惜了。”

太子看了看朱雄英,又看了看朱七牛:“不可惜,只要他能把七牛教出来,也不算是浪费才华。”

朱元璋显然也是这样想的:“是这个道理。”

冲着朱七牛招了招手,朱元璋笑道:“七牛过来,咱有个好东西给你。”

朱七牛乖巧的走了过去。

朱元璋伸手揉了揉他的头,一脸慈祥:“七牛,就要去国子监读书了,你家里人是怎么打算的?”

“皇爷的意思是?”

“国子监在京城,你若是进去了,恐怕要在里面读几年书,总不好还是借住常家吧?你父母是打算让你独自一人在京城读书,还是打算搬过来照顾你?”

朱四虎跟赵兰还真就讨论过这个问题,并且他们坚定觉得朱七牛这次一定能考中秀才。

朱七牛如实答道:“我爹娘打算等我考中之后就在京城买个小宅子,搬到京城来住。”

“那你家的生意呢?”

“我爹娘准备让我二伯三伯他们去管臭豆腐铺子的生意,到时候每个月给他们开一些工钱,他们家里的田地就都租给村里人,每年收一点粮食当租子就是了。”

“嗯,所以你爹娘是要在京城也开个臭豆腐铺子为生?”

“是的,可是京城的好地段的铺子都很贵,买下铺子后我家就没多少钱了,只能买个小宅子,我爹娘是这样说的。”

朱元璋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既然如此,咱……。”

第69章 逢人只说三分话

朱元璋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既然如此,咱送你们一套大宅子吧,比你们在溧水的那套宅子还大还要好的宅子,怎么样?”

朱七牛张大了嘴巴。

皇帝啥时候这么大方了?

首节 上一节 135/5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