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 第117节

朱元璋接过来一瞧,同样大为震惊。

“唐孔颖达注解春秋左传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故,华夏亦指中国。”

“欲言人之老少,需先言国之老少,有国则有家,国破则家亡,故古语有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国将不国,则百姓如猪如狗,尚且非人,岂有老少之说?岂有华夷之别?”

“写的好,写的真好啊,乱世人命如草芥,这可是咱的亲身感受,若无一个强大的祖国,别说少年了,就是百姓人人能活一万年,长生不老,那也没啥用,只能给别国当牛做马。”

“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明若要千秋万代,万不可步入老年,需时时警醒,永保少年进取之志。”

“好,这一段更好,咱也时常在想,咱的大明真的能千秋万代吗?强如汉唐,不也才几百年就被推翻了吗?如今想来,要想大明万世永昌,真就得永远保护进取之志,不能停步不前,更不能孤芳自赏。”

“这篇文章写得好啊,咱要把它裱起来,以后每次传位,都要将它传给新君,警醒后人。”

黄育才:o(* ̄︶ ̄*)o这个马屁看来是拍对了。

第34章 防人之心从未无

“皇上,这份试卷还没揭名,而且这可不是手抄本,而是这名学子的原卷,就是不知道这名学子究竟是谁,还请皇上揭名,将来也不失为一桩美谈。”黄育才笑道。

朱元璋笑着点了点头,下意识看向了糊名的地方,忽然又看向了正文。

刚才光顾着欣赏文章了,没仔细琢磨,现在仔细一瞧,咱咋觉得这字迹十分熟悉?

这怎么像是朱七牛的字迹?

朱元璋不动声色的将糊名的纸给揭开了,里面被盖住的果然是朱七牛的名字。

朱元璋心中疑心大起,再不复刚才那么高兴和激动。

黄育才的女儿跟朱七牛关系极好?

“黄爱卿,府试阅卷都结束了吗?”朱元璋皮笑肉不笑的问道。

黄育才点头:“回皇上的话,都结束了,这份试卷排名第一,考官们都说此子有状元之才。”

朱元璋当然清楚朱七牛将来有状元之才,但他并不相信这么小年纪的朱七牛就有这般造诣,反而开始怀疑黄育才是不是提前给朱七牛透题了,而朱七牛可能是让宋濂代笔了。

若真是如此,可不要怪咱不讲情面啦!

“嗯,黄爱卿辛苦了,公布名次的事先不要着急,第三场策论的题目嘛,咱想亲自来出,且等两天,咱仔细想想。”朱元璋将试卷轻轻放下,语气透着冰冷。

黄育才却没听出来,只当是皇帝想考验一下这份试卷的作者:“好啊,那微臣就先回去等皇上的消息了。”

“嗯,你去吧。”

“是,微臣告退。”

黄育才一走,朱元璋立刻命人把毛镶喊了过来。

“毛镶,应天府府试你派人盯了吗?”

毛镶抱拳答道:“微臣知道科举伦才乃是国家大事,所以不仅仅是应天府府试,其他州府也有派人去盯着。”

“你派去的人可靠吗?”

“微臣不敢说全都十分可靠,但每个考场微臣都派了不止一个人,他们互相不知道对方身份,也能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若是他们传回的消息一致,应该就不存在瞒报。”

“很好,去问一问吧,咱要知道应天府府试的全部细节。”

“是。”

……

两日后,毛镶又来到了武英殿。

“皇上,微臣已经全部核查清楚了,确认最终获得的情报全部为真,敢问皇上具体想知道哪些?”

朱元璋用手指敲了下桌子:“应天府试第二题的题目是谁出的?”

毛镶显然已经猜到皇帝为何要查应天府府试了:“黄大人的意思是群策群力,所以让每个考官都在开考前写个题目,然后大家各自亮出题目,由所有人各选择一个最钟意的,最终‘少年’一题得到五个考官的认定,超过其它题目的票数,因此成了府试第二场的题目。

而这个拿出‘少年’题目的考官,只是一个普通考官,原职是府学的一个教书先生,他是洪武三年举人出身,平时不善交际,只喜欢吟诗作对。

在他拿出他的题目之前,所有考官都更喜欢自己出的题目,可当他阐述完自己出题的用意,说少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后,不少考官就都转而给他出的题目投票了。”

看了眼皇帝的神色,毛镶继续道:“微臣特意让人调查过,他们是在第二场考试的学子已经进场后才各自公开题目的,在此之前,其他考官都不曾见过其他考官出的题目,基本没有互相串联的可能。

再者,监视宋大人的锦衣卫每天都会送密信过来,据他信上所说,宋大人并没有跟朱七牛提过半点有关策论的事情,还说只有当朱七牛明白溧水县大部分东西的物价时,才有可能考中童生。

综上所述,微臣认为并不存在宋先生给朱七牛代笔的可能,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让朱七牛考中童生的打算,又何必在考第二场时让朱七牛出这个风头呢?”

朱元璋点了点头:“如此说来,朱七牛是凭借自己的本事写出这篇文章的喽?”

毛镶斟酌了一下语言,这才说:“关于这一点,微臣也不敢肯定,按理说他这么小,不该有这个能耐,可他就是做到了,正如他不可能写出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可他就是写出来了一样。”

“咱知道了,你先下去吧,朱七牛和宋濂那边的锦衣卫太少了,再调两个人过去,咱要知道他们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

“是。”

朱元璋又拿起那张试卷看了起来,嘴里喃喃出声。

“真就是朱七牛自己写的?这也太厉害了些吧。”

“看来咱有必要好好考察一下这小子了。宋濂不是没教他策论怎么写吗?咱就偏偏要来个难一些的策论题目。”

想了一会儿,朱元璋拿过一张纸,在上面写下了四个大字——城市治理。

将这张纸折好,盖上火漆,朱元璋这才将其递给一旁的太监:“这是府试第三场的题目,你亲自送去给黄育才,不要让任何人接触到题目。”

“遵命。”

“告诉他,府试第二场的成绩可以放榜了,至于第三场何时开始,让他自己斟酌。”

“奴婢明白。”

……

黄家。

送走宫里的太监,黄育才迫不及待拆开了火漆。

展开纸张一瞧,黄育才一时有些摸不准皇帝的意思。

“城市治理?这就是皇帝定下的策论题目?”

“他是否有什么深意?”

琢磨了好一会儿,黄育才也没琢磨明白,便收起书信,来到了主院。

第35章 全凭老干为扶持

黄家在京城的房子是个四进院子,每一进院子都带有东跨院和西跨院,占地面积相当大,乃是黄家祖产。

按理说以黄育才的官位,在家里自然说啥是啥。可实则不然,他虽然已经五十来岁,可上面尚有一位老父亲在,并且这位老父亲身体还算健硕,目前在鸿胪寺担任左寺丞这个闲职。

黄育才的爹,自然就是黄月英的爷爷。

老爷子尚健在,黄家的主院自然轮不到黄育才来住,而是由老爷子在住。除他之外,另有几个家丁丫鬟伺候。

虽然官职比父亲都高,但黄育才在老父亲面前可不敢摆谱,过来后先由丫鬟通报,他则站在院外等候,没有父亲允许,连走到廊下躲躲太阳都不敢。

好一会儿后,老爷子让丫鬟把黄育才请了进去。

“都快到吃饭时间了,特意过来是有什么事情吗?”老爷子问道。

黄育才看了眼两旁的丫鬟,老爷子会意,让她们都下去了。

黄育才这才将皇帝出的策论题目告诉了老爷子。

“爹,你说皇上这是何意啊,我总感觉这个题目没那么简单。”

黄老爷子只稍微想了片刻,便心知肚明了:“听闻万三重就任应天府同知后,十分能干?”

黄育才下意识点了点头:“确实,此人颇有些才能,但他更精于治理,大局上差了点,在这扔块石头都能砸到几个官员的京城,他这种人是吃不开的,只能为佐官,不能为主官,不然我这府尹的位置早就被他顶了。”

“你倒是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如他会治理。”

“嘿嘿,儿子可是谨记爹的教诲,不论在哪儿做官,都能拎得清,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

“嗯,这很好。那既然万三重治理应天府数年颇有功效,尤其是洪武十年就开始的京城街道规整,不仅让京城免于一下雨就内涝,天晴后也还是到处坑坑洼洼的尴尬,皇上岂能不想在各地效仿一番?”

黄育才若有所思:“爹,你的意思是?”

“所谓科举,对咱们这些官员来说已经无关紧要,对于学子来说也只是做官的登天路而已,但对于皇帝来说,却是分辨学子才情、抱负、德操的工具,皇帝岂能不比官员上心?尤其是咱们这位皇爷,那可是相当勤政。

一来,他是想借此机会考验下学子们的能耐,看看他们这些身在应天府的人有没有注意到应天府、尤其是京城的改变。

我敢说,但凡有学子真注意到了万三重的厉害之处,加以学习归纳,再把自己的理解写在卷子上,皇帝看了都会很高兴。

二来,如果有的学子一心只想着读书,对其它事情根本不关心,那么,这场策论必然考不好。

但是,天无绝人之路,若是他们痛定思痛,回头再好好看看人家答得好的人的卷子,那他们大概也能明白过来。

而将来这一批人里,或许也有学万三重学的不错的,等他们考上举人、进士,外放做官,就难免会在自己治下加以效仿,久而久之,外地的治理也大概不会差到哪儿去。”

黄育才听的如痴如醉:“原来如此啊爹,您真不愧是老臣了,对皇上还真是了解,儿已经知道到时候该怎么选出好答卷了,等学子们的答卷选出来,我再把其中不错的送去给皇上看看,他估计会很开心。”

黄老爷子不置可否的说道:“你要是多把这些小心思放在正事儿上,也不至于被万三重比下去。罢了,照着你自己的想法去做吧,为父也不指望你有太大出息,你年纪也不小了,能在应天府尹的位置上坐到致仕的年纪,也足以光耀我黄家门楣了。”

黄育才眼珠一转:“我被万三重比下去?可他现在官阶比我低了两阶啊,难道……?”

“不错,我估计皇上应该有意外放他出去当个布政使,到时候他的官阶就比你高了,作为太子一手提把上来的官员,将来他就是接任丞相,也未可知啊。”

“嘶!这就是简在帝心的荣宠吗?还好儿平日与人为善,没有跟他交恶,将来他发达了,也不至于对付我,没准还能照顾我一番呢。”

“这些只是我的猜测而已,你别在外面胡咧咧,也别对万三重表现的过于亲热,若是消息传到皇上耳朵里,咱们吃不了兜着走。”黄老爷子叮嘱道。

“哎,儿知道了。”

……

四月十三日。

众学子苦等良久的第二场考试榜单终于被放了出来。

刘才、小胖、齐德、张英老早就约着一起去看榜单了。

比起府试第一张榜单,第二张榜单的人数更少了,连五十个人都没到。

一看空荡了许多的榜单,小胖等纷纷紧张起来。

“就这么点人?那我们能录入吗?”

“那可不好说,这么多个县,每个县哪怕只有今年县试的前三名录入,加起来也有数十人,更别提还有一些往年的学子,怕是这次参加府试的县案首加起来都有一二十甚至更多,咱们这成绩嘛……多少有点悬。”

“仔细看看吧,考不上就算了。”

一边说着,几人一边从后向前仔细找了起来,哪怕是嘴里说着无所谓的刘才,心里其实也万分期盼自己能考上。

然而……一直到只剩二十来个名字都没出现自己的名字,刘才便心里有数了。

基本上是落榜了!

果不其然,当刘才看完全部名单,也没找到自己的名字。

张英亦然。

倒是小胖,居然名列第十三位。

齐德的排名更高,竟是第二!

首节 上一节 117/5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