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 第116节

众人闻言,全都哈哈笑了起来,笑的那士子直接红了脸,尴尬不已:“我……我是来考童生的,我可不是武夫。”

朱七牛渍渍了两声:“就你这体格,去当兵的话,妥妥的猛将啊,恐怕要不了几年就能成为我大明的张翼德了,可你居然跑来考文才,真是浪费。”

“不……不要你管,哼。”

一番笑闹过后,该进场了。

门口的捕快轻咳一声,众学子立刻安静下来,有序进场。

一番流程走完,天又亮了,考题随即被亮了出来。

“少年?”

朱七牛挠了挠头:“两个字为题的杂文?连个写作方向也没,这该咋写?”

忽然,朱七牛想到了一篇记忆深刻的来自梦中书房的杂文——《少年中国说》。

“嘿嘿,用这篇文章来参加这场府试,未免有点欺负人吧?”

“管他呢,反正就算我考的再好,也只占一个名额,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排除出去,没啥大影响。”

想罢,朱七牛提笔先在草稿纸上写了起来。

他却也知道不能完全照抄。

杂文跟诗文可不一样,言之有物的东西太多,完全照抄只会露馅。

比如欧洲、意大利之类的地名,朱七牛就更是闻所未闻了。

不过既然是带‘州’字的,肯定是我们古往今来固有的领土就对了。

再比如少年中国说里的鸦片,朱七牛至今都不知道是啥玩意儿。

他担心这要是写上去,别人问起来,自己又答不上来,那就不好了。

用了一上午的时间,朱七牛在草稿纸上把这篇文章抄了下来,其中一些不合适的地方要么修改一番,要么干脆不用。

好在也是抄了三国演义、封神演义两部大书的人,又跟着宋濂先生写了篇三国演义闲篇,朱七牛的作文能力不算差,假假的也能搞出些句子,尤其善于掌握主义。

何为主义?忠孝仁义也。

说白了,找到机会就表表忠心、夸夸皇帝,一定错不了。

本着这个原则,一些经过朱七牛修改过后的地方、言辞不仅不像梁启超先生那样激烈,反而有点腻人。

在写作之时,朱七牛倒也琢磨过这个问题,最终归咎于时代和年龄不同。

所谓年龄不同,是因为朱七牛还小,而梁启超先生似乎是个成年人,看待问题难免不同。

所谓时代不同嘛,是因为梁启超先生的那个时代似乎正面临一个改天换地的契机,而官民百姓呢,多愚昧,不知变通,常常受外国人欺负,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朱七牛所处的时代就不同了,上有英明神武之洪武大帝,温文尔雅之太子殿下,又有苦战不休、将前元搞垮之将帅士兵。

如徐达、汤和、蓝玉等,无不是足以定鼎一方之猛将,大明不去欺负别人就不错了,怎可能像大清一样被人欺负?

种种差异之下,朱七牛其实并不是完全认同梁启超先生的一些思想。

当然,有些梁启超先生的思想和理念,年幼的朱七牛还没搞懂。

简单吃了个午饭,朱七牛开始在答卷上正式抄写。

——唐孔颖达注解春秋左传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故,华夏亦指中国。

——欲言人之老少,需先言国之老少,有国则有家,国破则家亡,故古语有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国将不国,则百姓如猪如狗,尚且非人,岂有老少之说?岂有华夷之别?

——如前朝之时,贵族治理百姓,如驭牛马,多以贱名称呼之,百姓惶恐不安,嗷嗷待哺,幸有我英明神武之洪武大帝横空出世,驱逐鞑奴,复我中华,方有如今之盛世。

——大明盛世,百姓居有其所,食有其粮,寒有其衣,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虽尚未达成古圣贤所盼望之天下大同,亦不远矣。

——盛世之下,人方是人,诸多国策方以人为本,而盛世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

……

——夫自远古唐、虞、夏、商、周,乃至上古秦、汉、魏、晋、宋、齐、梁、陈,又至近代隋、唐、宋、前朝,虽称谓不同,实则皆为我中国也,无论是何朝代,以何人为首,以何教为尊,皆为我华夏之苗裔,皆为我黎民百姓之先祖,我洪武大帝时常祭祀之。

——而今天命在我大明,江山社稷无比安稳,黎民百姓喜笑颜开,大明即是中国,数千年传承未断,历代先祖若地下有灵,亦可含笑九泉。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明若要千秋万代,万不可步入老年,需时时警醒,永保少年进取之志。

……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蛮夷,则国胜于蛮夷;少年雄于四海八荒,则国雄于四海八荒。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此岳武穆《满江红》词句也,作者自四岁时即口受记忆,至今喜诵之不衰。伏愿大明江山永在,传承不绝,永似少年;大明少年积极进取,传承不绝,为国争光。

第33章 心似骄阳万丈光

抄书自然是比写书快的。

所以当朱七牛写完了这篇《少年中国说》后,并没有再用同样多的时间去抄它。

书抄完了,他也就闲了下来。

将答卷小心检查一遍,然后放好,朱七牛往后一倒,‘呼哈呼哈’睡了起来。

一炷香后,主考官黄育才和副考官万三重巡视到了朱七牛这里。

见他睡着了,黄育才差点没忍住去把他摇醒。

看了看四周,见无人注意这边,他假装不舒服的咳嗽了两声,试图把朱七牛喊醒。

然而,朱七牛一动不动,继续‘呼哈呼哈’。

黄育才苦笑连连,也不好再做啥了,径直离开。

时间悠悠而过,渐渐地,天黑了。

衙役们开始收卷子、糊名。

“收卷了,收卷了,都停下,不许再写了。”

“说你呢,还写是吧?”

“把卷子都好好放好,别给我们惹麻烦。”

听到声音,朱七牛这才悠悠睡醒,伸了个懒腰。

正好有个衙役来到了他这里,他随手将卷子递了过去,等待离场。

少倾,卷子全部收了起来,学子们陆续离场。

然后朱七牛就又在学子们羡慕的注视中、坐着国公府的马车离开了。

回到常家时,两个丫鬟已然准备好了饭菜,见他回来,立刻开饭。

吃过饭,朱七牛也没觉得困,两个丫鬟起初还挺好奇,问过后才知道他在考场睡了快一个时辰。

既然他不急着睡觉,两个丫鬟也就不急着哄他睡觉了,转而陪他玩儿了起来,什么躲猫猫啊,打手背啊,玩儿的老开心了。

期间,常茂特意绕到他这里来关心了几句,得知他对第二场成绩自信满满,夸奖了他几句,这才从后门离开,到秦淮河视察民情去了。

不过嘛,常茂还不是最关心民生的,他的两个弟弟为了多多了解民间疾苦,早就去秦淮河微服私访了。

一门三英杰啊!

……

府试的规格比县试更高,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考题变多变难,还体现在阅卷的严格上。

自从收了卷,黄育才等考官和所有衙役便都被锁在了考场里,避免内外串联。

在全部卷子都批阅完毕、名次定下来后,他们这才会被放出来,期间吃喝倒是不愁,但洗澡换衣服是肯定做不成的,就连睡觉的地方也简陋的很。

为了早日跟这种艰苦日子告别,从上到下的人员都巴不得早点把卷子批阅完成。

因此,学子们交卷的当天晚上,负责抄录试卷的人便忙开了。

黄育才等考官则在第二天一早就开始阅卷。

阅卷自然比抄写快,所以他们看着看着,抄卷子那边的人便跟不上了,只能暂等。

有时候一份卷子刚被抄完,立刻就被送到了考官那里,墨迹都还没干呢。

如此几天下来,学子的试卷终于即将全部批完了。

只剩最后一份。

“这最后一份试卷便由本官来看吧,诸位大人可以收拾收拾,准备回家了。”黄育才和蔼一笑,抓紧了机会卖好。

其他考官也乐得如此,纷纷拱手道谢,各种恭维,把黄育才捧的脸都红了。

一番客套过后,黄育才拿起了最后这份卷子。

定睛一瞧,黄育才直接愣住了。

“嘶……今年府试的案首怕是可以定下来了!”

其他考官闻言,纷纷来了兴趣,全都围了过来。

一看他手中试卷,众考官惊叹连连。

“好文章,真是好文章啦!”

“这是何等气势磅礴的文章啊,写的真好。”

“这一篇少年说写的真是通透大气,莫说是在府试上了,就是在会试上,估计也是独占鳌头。”

“这哪里是案首之才,分明是状元之才啊!”

黄育才哈哈一笑:“诸位,今年本府出了这样一篇文章,可谓是一大盛事啊,若是被皇上知道,定然会夸赞我等教育有方,到时候你我脸上也有光啊。”

“是这个道理。”

“黄大人所言极是。”

“这篇文章足以传唱千古,说不定你我还能因此名列青史呢。”

黄育才又仔仔细细将这篇文章看了一遍,这才依依不舍的将它递给了万三重:“万大人,本篇文章堪为本场考试第一,让人把入选者名单排出来,然后公布出去吧。至于第三场考试,就定于后天。”

“是。”

黄育才又道:“皇上可能会很喜欢这篇文章,让人把原文找出来,本官将它送进宫给皇上观摩,到时候由皇上亲自揭名,在此之前,大家不要急着揭名。”

“遵命。”

交代完,黄育才顾不上回家梳洗打扮,命人打开考场大门,即刻带着卷子来到了皇宫。

黄育才好歹也是应天府尹,又是本次府试的主考官,进宫面圣的资格自然是有的。没让他等太久,朱元璋便让他进去了。

一进入武英殿,黄育才‘噗通’就给跪下了。

朱元璋好奇的问道:“爱卿你这是咋了?这又不是朝会,不用行如此大礼。”

黄育才笑道:“启禀皇上,微臣是来报喜的,此次我应天府府试第二场考试中,出了一篇足以流传千古的奇文。”

“哦?快呈上来让咱瞧瞧。”朱元璋虽然不喜欢那些腐儒文官,但对好文章和才子还是很欣赏的,连忙说道。

黄育才‘哎’了一声,郑重将揣在怀里的考卷拿了出来,递给了走过来的太监。

太监接过卷子,左右看了看,见并无问题,这才转交给朱元璋。

首节 上一节 116/5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