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952节

  朱高炽听到儿子,这才认真道:“我明日便进宫求见太孙。”

  张氏这才满意。

  这边,徐仪华也在对抱着孙子的朱棣道:“此番炽儿回来,我看就不去安南了,等北伐的事情结束,就跟着我们一起去燕城吧。”

  朱棣闻言冷哼一声:“这难道不是他当初自己的选择吗,好像跟在我的身边,他就不自在一样。”

  徐仪华说道:“你再怎么不喜欢老大,也应该为你怀中的大孙子想想,况且老大是世子,他一直待在安南,以后怎么继承燕城。”

  朱棣道:“他有的是治理内政的本事,你还担心他接管不了燕城吗。”

  徐仪华当即有些生气,从朱棣的怀中抱过大孙子:“我可不想大孙子一直待在安南那边,几年都不能见上一面,这次大孙子出生,我们都不知道。”

  “如果你坚持要这样做,那你就带着老二老三回倭国,我跟老大去安南算了,我可舍不得我的大孙子。”

  朱棣听着这话,当下气势就下去了。

  “行了,都听你的,让老大一起回燕城。”

  “也不是这段时间的事情,没必要如此着急,这次可是父皇要御驾亲征,北伐草原,还不知道打仗打多久。”

  “说起来,太孙这一手真厉害,差点误导我们。”

  朱棣的语气中带有几分感慨,在路上的时候还提心吊胆,得到父皇好好活着的消息,这才落下心来,要不然他都有些不敢进南京城。

  感情是太孙摆了他一手。

  “我看或许是多想了,兴许太孙根本就没那个意思呢。”徐仪华一边逗着大孙子,一边回道。

  朱棣摇头道:“绝不可能,不要小看太孙,他的手段比我们猜测的还要高深。”

  “我听到消息,前日凉国公府上,聚集了大量的都督将军,他们想要参加这次的北伐。”

  “但是蓝玉从宫里回来后,就告诉了他们父皇御驾亲征的事情。”

  徐仪华闻言道:“父皇御驾亲征,太孙那边也管不到吧。”

  朱棣冷哼一声:“通知我们回来,完全就是太孙的意思,父皇是后来才知情的,依照父皇对太孙的宠溺,他要是有什么安排,父皇能不答应?”

  “真正对淮西勋贵们下手的,我看可不是父皇,而是太孙。”

  徐仪华奇道:“太孙不是一直护着淮西勋贵们吗,怎么这次突然下手了。”

  朱棣道:“他可不是护着淮西勋贵,他是护着蓝玉。”

  “曾经他入宫的时候,可是得到了淮西勋贵的大力支持,当年淮西勋贵就代表了大明军队,他还有父皇的宠溺,如此谁敢说什么闲话。”

  “狡兔死,良狗烹。太孙靠着建立的军事学院,不断渗透军队,现在淮西勋贵已经成了阻碍了,他借着这次北伐,就是想要夺取淮西勋贵手里的兵权。”

  “我们这些皇叔,不过是他手里的棋子罢了。”

  “这个大侄子,是真的不简单呐。”

  扪心自问,朱棣对于朱英还是有几分佩服的,不管是搞经济,搞政治,搞军队,朱英的手段都让他叹为观止。

  原来有些事情,还可以是这样去办。

  最早之前,大家都看不出什么,这几年的时间过去,才懂得朱英的布局多么辽阔。

  这等润物细无声的手法,朱棣现在也感觉自己输得不冤。

  朱棣现在早就没了造反的心思,大明在朱英的治理下,达到如此程度,朱棣自问如果自己是皇帝,绝对达不到现在这样的程度。

  是以不得不承认,朱英手段高深,却也是真正的圣明之君。

  徐仪华此刻突然想到宁王,便道:“太孙整出来的火车,我们都还没有坐过,听说在科研司那边,有个专门用作测验的火车,明日左右也是无事,不如去体验下。”

  这个消息徐仪华还是从你别处听来的。

  太孙特意开放了科研司的火车,都可以坐着去感受,最近在勋贵圈子里传得神乎其神。

  因此徐仪华也生了兴趣。

  朱棣点头道:“不错,我们也去看看,或许能在倭国也把火车建出来。”

  火车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其用处有多大。

  有了火车,就意味可以更好的掌控地方,朱棣当然也想在自己封国里弄出来。

  转眼几天时间悄然而过,因为北伐的事情在邸报上刊登出来,这让整个京师的百姓都热情高涨。

  大家议论纷纷,和吐蕃不同,这次可是跟草原打。

  大明建国至今三十三年,很多老一辈的都还是在蒙元统治下长大,回忆起曾经的日子,当真满是唏嘘。

  此番之战,牵动大明国运,不仅要胜,且还要胜得漂亮。

  这边大明虽还未宣布出征,但通往九边的火车早正月过后,就已经是轰隆隆的开动了起来。

  大量的士兵,粮草,火器,不断的被装在火车上向着九边驶去,开始做足准备工作。

  只等着三月三这日大朝会后,朱元璋就御驾亲征,直达草原。

  御驾亲征的决定,也代表了此次北伐的决心。

  其实朱元璋是很少亲征的。

  倘若他知道朱棣后来搞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必然会觉得荒唐。

  朱元璋的政策,是藩王守边,天子守国。

  作为皇帝,就应该在后方发展经济,支援指挥。

  这次之所以亲征,首先是因为他自己的心愿,最主要的是现在大明有了大孙。

  他会带上所有能战之皇子,这样即便出现了什么意外,太孙也能顺利登基。

  至于如果路上驾崩,身边的皇子会不会对皇位有想法,这不在朱元璋的考虑之内。

  自古以来,政变跟造反完全就是两码事。

  司马懿也好,李世民也好,他们可不是带着大军去攻打王宫,恰恰实际上是少数兵力出其不意,快速的控制王宫。

  哪怕是朱棣,如果没有李景隆的里应外合,他也不可能进得了南京城,最后也是失败的局面。

第781章 :御驾亲征

  大国之战,打的就是国力。

  然而就现在大明跟草原来说,这其中悬殊相差实在是太大了。

  稍微懂一些的,就根本不觉得有输掉的可能。

  而之所以拖到现在才北伐,最大的原因就是在于火车。

  如今火车已经通向九边,完全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草原。

  因为历史意义重大,定然是要在史记上大写特写,所以朱英才会让老爷子御驾亲征,这样所有的荣誉,就归于皇帝了。

  三月三,轩辕生。

  便是这黄帝寿诞之日,大朝会终于来临。

  这一天,可就不像是往常的朝会了,几乎在京师有品级的官员,都要参加。

  其中更是包括所有的武官。

  大朝会不是在奉天殿举行,因为来的人太多了,所以举行的场地是在奉天广场。

  而朱元璋则是会在奉天殿的大门口,奉天广场的台阶上就坐。

  为壮声势,朱英特意安排了京营十二卫阅兵随行。

  京营十二卫,是大明最为精锐的士兵,总共八万余人,每人皆是甲胄全身,是真正意义上的精锐之兵。

  这八万将士,将会作为朱元璋的亲卫军。

  此番北伐草原,号称百万雄狮。

  其中战兵数量达到了惊人的四十余万,余者五十余万辅兵,也是刀剑火铳,随时能上。

  为了这次北伐,在年关刚过的时候,大明各地的卫所就已经开始调动人口了。

  当然,他们不需要直接前往九边,这样距离遥远也慢。

  只需要抵达南京至九边的火车铁路驿站,然后就能直接乘坐火车前往九边。

  巳时,也就是上午九点的样子。

  京师百官已经在奉天广场排列等候。

  百官是虚指,今日抵达奉天广场的官员,已经是将近五千人。

  这在古往今来都是非常罕见的。

  这并非是全国性质,而仅仅是京师,像是汉朝的万人大朝会,是全国的官员都要赶过来。

  之所以会有这么官员,乃是因为这些年朱英不断的增加官员数目,并且将具体的工作不断进行细分。

  之前一个衙门,可能当官的就那么几个处理事务,现在一个衙门少说也有二十多人,分别负责各个类目。

  这样的方式,首先是减轻了官员本身工作的负担,其次是把权力进行了重新构造,让大权得以分散,不至于出现独断专行之事。

  今天的百官们在辰时就已经抵达了,如今在奉天广场已经足足站了半个时辰。

  但是谁都没有怨言,毕竟这比起从前,已经是足够轻松,况且北伐这等大事,也值得如此。

  锦衣卫陈设卤簿仪仗,教坊司陈列大乐,礼仪司陈列诸国使臣。

  设纠仪御史纠察百官,监督那些站久了爱打瞌睡或交头接耳聊私的。

  在这庄严肃穆的时刻,任何有违礼数之事,都是对皇家的大不敬,轻则杀威棒伺候,重则头上乌沙不保。

  终于,在辰时一刻,奉天广场的台阶上,出现了一道身影。

  此时,鼓乐齐鸣,百官跪拜。

  恭声大喝:“恭迎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震耳发聋,每个官员都竭力发出最大的高呼。

  不高呼不行啊,旁边的纠仪御史紧紧盯着,谁要是想要浑水摸鱼的,必然就是重罚。

  三声礼毕。

  毕竟朱元璋在这个时候,再怎么喊也是没用的,没有扩音喇叭,后边根本听不到。

  所幸是接下来的礼仪流程,都是已经事先安排好的。

  今天的朱元璋身上并非是龙袍,也非朝服。

  而是穿戴明光铠,龙头肩,身披深红色大氅,盔缨鲜明,大将军装扮。

  这套甲胄,是经过特有的设计和独特的材料制作而成,看上去重,实际上很轻。

  但是就奢华程度而言,绝对是首屈一指。

  毕竟朱元璋也不可能真的亲自上阵杀敌,外观比实用要更讲究,突出的就是个华丽尊贵。

  深红色大氅上,还有暗纹的金丝绣龙,于阳光折射下极其耀眼。

首节 上一节 952/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