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951节

  “安南之所以能有这么多粮食,那也是因为许多大明商人去做了庄园主,从西洋买了大量奴隶去进行屯田,才使得安南良田比之先前翻了数倍。”

  蓝玉闻言点点头。

  只不过心中有些焦急。

  他此番来是为了淮西勋贵集团参与北伐之事,原本只是准备简单聊两句,然后把话题转到北伐上来,可现在却不知如何开口了。

  迟疑了一番,蓝玉也只能有些僵硬的转换话题:“有这么多的粮食,北伐想来完全不用担心后勤之事了。”

  朱英哪里不知道蓝玉的想法。

  昨日在凉国公府的聚集,他们的谈话都已经摆在朱英案台上了。

  这次可是去了二十多府卫军统领,相当于牵扯到了京师大半个的驻扎兵力,锦衣卫当然要全程跟踪记录。

  但凡议论到有可能涉及造反之事,昨日那些吃了酒的府卫军统领们,就不可能回家去。

  怕是出了凉国公府,转身就被押入天牢了。

  为此锦衣卫出动了一千余人准备着。

  朱英的面色变得平静,端着茶杯却未喝,说道:“我听说,昨日在凉国公府,可是聚集着二十一位府卫军统领,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差不多都到齐了,还有我大明数位侯爷,也不知在商量什事呀。”

  蓝玉冷汗一下子就冒出来了。

  这么听来,好像都有着造反的嫌疑,这可是大忌讳。

  面对朱英的先发制人,蓝玉完全不能招架,当即道:“回禀太孙,昨日聚集,乃是各都督,府卫军统领为北伐之事。”

  “大家都是曾经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现在北伐草原此等大事,都想着为陛下,为朝廷出力,只是奈何还未有任何风声,所以才急着找到我,想让我来请求太孙,应下他们为国出征。”

  到了这个时候,蓝玉哪里还敢转圜,直接就和盘托出。

  朱英把手中的茶杯放下,平静的脸庞多了几分笑意,说道:“都是想为国分忧,这是好事,说明他们忠心朝廷,可是如此聚集,太容易被误会了,下次可莫要如此了。”

  “只是这次问我就是问错人了,此番北伐,爷爷已经准备御驾亲征,这总兵事宜,都在爷爷那边,我可插不上话。”

  “且去跟他们说清楚,谁心有不服,可直接向爷爷上奏,请求出战即可。”

  蓝玉一下子懵了。

  陛下今年七十有三了,还要御驾亲征?

  当即道:“臣前些日子听说陛下感染风寒,龙体不适,这御驾亲征之事,怕是不太妥当吧。”

  朱英回道:“爷爷居中军统帅,有火车之便利,来去不过十来日的功夫,轻松惬意,问题不大,且北伐草原乃爷爷之心愿,此番可亲手完成,当是好事。”

  蓝玉也是坐过火车的,当然知晓火车效用,这般听来,也说不出什么毛病。

  先前都以为北伐肯定是太孙主导,没想到是陛下,那么淮西勋贵参与北伐,这事情可就麻烦了。

  陛下的脾性谁不知道,那是杀起人来半点都不带含糊的。

  要是让陛下觉得他们有逼宫的嫌疑,怕是整个五军都督府都要被拿下。

  朱英此刻说道:“其实吧,年纪大了,就应该多安分一些,前些日子颖国公都传来了书信,说力不从心想要请辞。”

  “都是开国的功臣,为大明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朝廷也没有亏待他们,也应该把机会留给年轻人了不是。”

  “凉国公深谙军事,也应当清楚,当今是军队改革之际,大家也应该享享清福了。”

  朱英这话,基本上是给了淮西勋贵一个基调。

  那就是对他们的兵权朝廷要进行回收。

  你要是懂事理,那就乖乖的配合,至少还能得一份荣华富贵。

  要是不明事理,怕就是觉得好日子过到头了。

  蓝玉听着这话,也是彻底的明白了朱英的想法。

  在这事上,已经没有了商量的余地。

第780章 :朱高炽想去倭国了

  蓝玉带着消息回来了,很快就传到了五军都督府。

  对于太孙的决定,淮西勋贵集团感觉到很委屈,伤心,认为是太孙抛弃了他们。

  他们又哪里可能知道,如今能够还活着,都应该是好好感谢太孙了。

  只是就现在这样的情况,也没有其他的办法,总不可能造反吧。

  现在陛下的脾性已经有所收敛,可是他们已经找不到人去说了。

  大家都知道,陛下对于凉国公是有意见的,如果不是太孙在,指不定凉国公都被贬下去了。

  不管是曾经冲关还是后来暴打吏部尚书詹徽,这都是没把朝廷放在眼里。

  能够跟陛下直接兑换的,也没几个了。

  冯胜那边不属于淮西党,傅友德虽然也算,可摆明是不问朝政之事。

  “果然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啊。”

  他们此刻感觉到,属于自己的时代正在落寞,即便是再怎么不甘心,也只能接受现实。

  虽说没有再能立功的机会,可现在的爵位其实大多数人都很满意了,尤其是俸禄这块,朝廷确实没亏待他们,太孙做的也没话说。

  生活上,比曾经过得不知多么安逸,就这样的环境下,谁也不想强行出头。

  况且,他们的儿子,许多都去了大明京师军事学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子承父业了。

  譬如现在大明精锐骑士团中,许多百骑长,千骑长,就是他们的儿子。

  在蓝玉回去后,朱英就让锦衣卫对这些淮西勋贵们严密监视,虽说不担心他们闹出什么大的事情来,但如果有那脑子转不过来,想要闹事的,当然是要提前处理掉。

  还好这些淮西勋贵们算比较识相,开始有些怨言,过了两天也就这样了。

  这就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大明兵权开始朝着朱英全面倾斜。

  第二步就是对将领层次的换血,这次也让他们有了个心理准备。

  ……

  燕王府。

  朱棣看着眼前的黑胖子,终究是有些感叹道:“这几年,辛苦你了。”

  在安南那等地方,怎么可能不黑,毕竟是属于热带。

  只是就算是很辛苦,可朱高炽的体重完全没有下降的趋势,不过倒也没更胖。

  朱英也考虑到朱高炽的身体问题,所以给他专门安排了医师进行调养,虽然还没有根治这肥胖问题,但如今的朱高炽看上去要精神多了。

  “父王,儿臣不辛苦,在安南日常便是处理一些内政方面的事情,没有像是父王还有二弟三弟需要跟倭国打仗。”

  “邻国的占城也基本上在大明统治里,整体比较太平。”朱高炽笑着说道。

  此刻,徐仪华的目光转向朱高炽身后,儿媳张氏旁边跟着的小孩。

  “这是我的孙子吗,都长这么大了,快给我抱抱。”徐仪华眼神中很是惊喜的问道。

  洪武二十八年,张氏被封为燕王世子妃,朱高炽去安南不久,张氏就随着过去了。

  她是指挥使张麒之女,性格豪爽大方。

  当年赐婚后,朱高炽独自前往,张氏也不在京师等着,直接乘船过去找夫君。

  现在五年时间过去,孩子都快三岁了。

  朱棣也有些瞪大了眼睛看向了那小孩:“这是我的大孙子吗,叫什么。”

  朱高炽看着母妃将儿子抱在怀里亲热的模样,心里也松了口气,回道:“按照皇爷爷定下的规矩,他叫朱瞻基。”

  两岁多的朱瞻基看上去很是灵气,完全不似朱高炽这般,眼睛大而有神,瞧着徐仪华过来完全没有害怕的感觉,反而是咯咯直笑。

  徐仪华抱着给朱棣看,朱棣看着非常高兴,这可是第一个大孙子。

  历史上,朱瞻基出生的时候,朱棣梦到了父皇,还给了他一个象征权力的大圭,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当然现在可没这个事情了,毕竟朱元璋还好好的活着,这朱棣要是梦到了,可不是美梦,而是噩梦了。

  “你这孩子,大孙子都出生了,怎么也不写封信过来。”徐仪华有些埋怨道。

  她都不知道自己有孙子,当奶奶了。

  朱高炽苦笑道:“我派人传了信,是从安南直接到倭国的船队,后来才知道,船在路上遇了风浪沉了。”

  海上的危险是不可预知的,尤其是在如今的年代,看似繁荣的海路,每年总会遇到各种问题而导致发生危险,让不少船只沉入海底。

  朱高炽没等到回信,开始还以为父王不想搭理自己,直到去年才知晓沉了。

  这也因为朱高炽在安南处理的政务很多,说是日理万机都不为过,尤其是在水稻种植,水利灌溉这块。

  安南能够上贡如此之多的粮食,朱高炽有很大的功劳。

  朱棣没有多说什么,点点头后,就去抱大孙子。

  “王爷,大孙子跟你长得真有几分相似呢。”徐仪华把朱瞻基递过去后笑着说道。

  朱棣仔细一看,眉眼之间,果然跟自己有几分相似,当下笑得更加的开心了。

  朱高炽无奈的看着儿子在父王的怀里玩乐。

  显然父王跟母妃已经没空搭理自己了。

  “你弟弟他们在后院里,你去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大孙子我先跟你父王带着。”徐仪华笑着说道。

  现在朱高炽跟朱高煦,朱高燧的关系还是很不错。

  因为朱棣没有靖难不是皇帝,世子的位置两人也没法动摇,毕竟上头还有个皇爷爷压着呢,就算是父王想,那也得看皇爷爷答不答应。

  朱高煦也非常清楚,在皇爷爷那里,大哥显然要比自己吃香多了,因为调皮不读书,皇爷爷更喜欢大哥。

  去后院的路上,张氏小声道:“安南那边已经稳定了,瞻基马上就三岁了,你是燕王世子,长期待在安南像个什么,或许你应该跟父王也说说,此番之后,一起去倭国。”

  朱高炽回道:“这还得看太孙的意思。”

  张氏道:“只要你向太孙请求,他自然不可能拒绝,现在父王和母妃都很喜欢瞻基,这可是个机会。”

  朱高炽只好回道:“我寻个机会说说吧。”

  在安南,朱高炽是大臣,很显然朝廷这边也不可能再给朱高炽封王。

  而且安南王室那边,也已经得到了太孙的承诺,太孙月妃的儿子朱文南,听这个名字都知晓是要封王安南的。

  况且太孙的各个妃子去封王各国,这在大明来说都已经是非常明显的事情了。

  朱高炽开始没多少想法,可张氏就不愿意了。

  不管怎么说,朱高炽都是燕王世子,未来肯定是要继承燕王之位,那么在倭国的燕城,才是日后真正要生活的地方。

  现在等于是在给大明打工。

  所以张氏就想着这次回京师,可以让朱高炽去到倭国燕城。

  “你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应该为儿子想一想,他可是世孙,难道就一直待在安南吗。”

  张氏听出了朱高炽嘴里的敷衍,当即就说道。

首节 上一节 951/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