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632节

  还有卫所虽然不耗费大明户部的粮食,但从小的方面来看,一个个卫所,就好像一个个割据的藩镇。

  里头贪污的问题,是朱英不断的通过调查慢慢展现出来,这是根子上的问题。

  是以卫所可解一时之急,却无法百世流转。

  时间一长,就会成为祸害。

  当这一点挑明在朱元璋的案前时,自然也只能做出改变了。

  随着卫所的逐渐变化,也就导致户籍问题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更换户籍的事情,即便是朱元璋没有明令下旨确定,但现在随着事情的变化,也只能是以默许的形式了。

  还有关于政务的事情。

  从前忙得不可开交的朱元璋,现在发现皇帝的权力稳住了,兵权也在手里头,但无须向先前那般忙碌了。

  竟然开始变得有些清闲起来。

  而不管是京师的治安,还是各地的治安,朱元璋亦是在不断派遣锦衣卫进行暗中调查。

  事实证明,即便这些琐事事务没有去管,但整体的治安环境,还是在呈现不断的上涨趋势。

  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事情,都悄然无息的在发生改变。

  朱元璋想起当初,自己跟大孙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就现在看来,大孙是真正的做到了。

  自己年纪大了。

  打了天下,建立大明,干了二十七载皇帝。

  这些年来,一直处于不断的忙碌之中,忽视了很多东西。

  也并非是对于权力的贪婪,要紧紧的握住不放。

  只是不敢放手罢了。

  今日如此,对大孙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既如此,也是该放放手了。

  侧头看了眼大孙,那眼睛里头的无奈,正好被朱元璋捕捉到了。

  ‘你这备懒的性子,也是该给咱好好治一下了。’

  原本还有些唏嘘的朱元璋,突然就感觉有些发笑。

  随后站起身来,一步一步的走到了朱英的旁边,朗盛道:

  “自今日起,大明上下所有事务,尽皆交由咱大孙亲自负责,往后朝堂之上,由咱垂帘听政。”

  话音落下。

  文武百官山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

  没有一点点的防备。

  朱英没想到老爷子竟然给自己抽冷来这么一手。

  忽然间就把自己给推到了台前。

  说实话,现在的朱英,还真有些不适应。

  在幕后待久了,一下子这偌大的奉天殿变成了一个人的舞台,这感觉一下子很难扭转过来。

  这个舞台,可不是说随便上就随便上的。

  压在肩头的,是沉沉的责任。

  而其中最大的关键,便是跟大臣们的周旋。

  从前,这些方面都是朱元璋在担着,对于群臣的压制力,洪武大帝已然可以说到了极致。

  就算是自己有什么想法,只要能够得到老爷子的同意,那么朝堂之上就可以很轻松的实行下去。

  即使是有些意见,也没人敢多说。

  可现在就不同了,朱英上台,这些事情能不能办,怎么办,怎么去落实,怎么去说服群臣,可就落到了自己头上。

  朱元璋的威信,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是这天下,都是他亲手打下来。

  是这大明奉天殿二十七年来,不知道多少人头落地,才换来的。

  朱英能学吗?

  学不了。

  总不可能跟老爷子一样,但凡是谁敢反对的,就直接拖出去砍了吧。

  即便是不好砍的,也要给他一些罪责给弄死?

  亦或是搞一个牵连。

  这样做,可以是可以,但已经不合适了。

  也不符合朱英的执政理念。

  诶,事到如今,也只能是硬着头皮上了。

  反正终究得干,早些熟悉,也不是什么坏事。

  朱元璋说是垂帘听政,那就是垂帘听政。

  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直接就让人给拉起了一道帘子,把龙椅都给遮挡了去。

  这帘子可是密得很,台下的大臣们,根本看不到里头是有人还是没人。

  也就是说,往后除了按流程的拜见一番陛下之后,所有的政务,都是由太孙殿下来主持了。

  ……

  朱英监国这样的大事,自然于京师邸报上直接就刊登了出来。

  对于京师的百姓来说,这绝对是一家值得庆祝的大事。

  尤其是关于高产作物的事情,从前除了小部分知晓,大家都不知道这高产作物,原来是太孙殿下带过来的。

  高产作物,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严格来说是去年,救活了多少的百姓。

  更是因为高产作物的关系,导致再也没有了高昂的米价,粮食的价格处于平缓,甚至一直都有下跌的趋势。

  这可是真正的让百姓得到了实惠。

  免费学堂的开办,对于京师乞丐,流民的处理,还有得到了活路的工人们。

  从低层面来看,这些好处,都是在向着真正的穷苦百姓靠齐。

  曾经的百姓大字不识,当然现在文盲率一样很高。

  但是所有的百姓都知道一个事情,那就是当今的太孙殿下,是真心向着他们的。

  太孙殿下的长生牌一直很畅销。

  自京师往周边地区辐射,不说家家户户吧,几乎是九成的百姓,都在家里头供奉着。

  哪怕是不想出这个钱的,也会自己来雕刻一块,于家里头供奉着。

  越是年纪大的,就越是虔诚。

  这里头的推动,真要说起来,还有锦衣卫的一份功劳。

  朱英没有插手,但是朱元璋那边实则是暗中在指挥锦衣卫进行传播。

  就现如今的大明来说,朱英个人的声望,已然是超越了先前所有朝代的君王。

  达到了一个极为恐怖的程度。

  所以现在的朱英,不需要任何的动作,就已经轻松的压制住各藩王宗亲。

  别说是朱棣了,即便是朱樉,朱棡,也没有任何要跟朱英作对的心思。

  这都已经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了。

  兵权这块,就更加不用说了。

  朱英没有选择去抓大将的兵权,而是选择以中层军官作为突破点,不断的对各路卫所,将领,进行一个明谋上的突破。

  大明军事学院毕业的将士们,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教育,九成就会心向朱英。

  而他们初出茅庐,心思单纯,很难会跟着先前的将领一样同流合污。

  即便是有抵抗不住诱惑的,那也是少数罢了。

  这些人一般还得罪不起,从军事学院结业的那天起,他们就天然的多了一层同窗的关系。

  人在外,抱团是一种习惯。

  他们出去之后对职位不算高,一般主要是在百户级别。

  可就是这个级别,是真正对于兵权影响力最大的。

  当百户足够多的时候,军队里头,这兵权的方向,自然就完全不同了。

  先前关于卫所调动的时候,就有些卫所的指挥使想要联合起来抵抗,最后还是被朱英轻松破解。

  现在可以说成了气候,再想动什么歪脑子,就很难说了。

  因为这些百户严格按照军纪在执行,对于卫所指挥使来说,他们就是太孙殿下钉下的钉子,眼线,牢牢的关注着自己。

  当把柄被抓住的时候,那也是只能收敛了。

  即便是朱元璋都没有想到,朱英就这么轻松的,破解了自己最为头疼的淮西勋贵武将集团。

  就这么在夹缝里,建立出了自己的新兴势力。

  朱元璋之所以有垂帘听政的想法,并非是突然的心血来潮。

  而是前些日子,朱英出宫的时候,那百万民众自发出行的事情,这才让朱元璋下定了决心。

第546章 :七日奏报

  朱英其实很清楚老爷子心中的意思。

  朱元璋的年纪已经越发大了,就如今的年代来说,可以算是真正的高寿。

  一年一年的,谁也不知道还能活到什么时候。

  按照历史上记载着,朱元璋最终是享年七十一岁,按照现在算起来,只剩下五年了。

  现在的情况,便就是老爷子想看着自己来真正的掌控朝政,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未来大明的发展。

  趁着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还算好,还能有给大孙擦屁股的机会。

首节 上一节 632/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