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445节

  朱元璋问道。

  五位大臣相互对视一眼,最后目光集中在吏部尚书詹徽身上。

  谁叫在众位尚书之中,唯有詹徽距离陛下最近,且最为得宠呢。

  詹徽只能上前半步道:“臣认为此事当做不得假,大同左卫目前有七千余人,军户四万众,这等大事,定不可能隐瞒下来,只需稍一调查,便就清楚其中状况。”

  “此封密报,当是那些军士所奏,之所以绕过五军都督府,大致是因为害怕因杀害上官,从而导致遭受镇压。”

  听着这话,朱元璋的神色,越发的不爽起来。

  军户制度是朱元璋最为引以为傲的,这封密报明显就是在打他的脸。

  大同左卫,地处边军,临近草原,曾立下不少功劳。

  而这封密报上所写内容,乃是大同左卫的军士联合起来,将都指挥使李林灭门。

  单单就这样,也就算了,顶多算是个造反事件。

  但这里面的述说,才是真正的揭露了目前卫所制度的弊端所在。

  卫所制度,便就是军士们分发田产,战时为兵,闲时种田。

  军士服役于卫所,带妻同行,以安定生活并生儿育女,每一军士有房屋、田地,月粮。

  行军时则发给口粮,衣装自备,兵器配给。

  军士在营,分守备,屯田,比例不定,按时轮换,屯田按分成上交粮食,以供守备军及官吏,养兵而不耗朝廷财力。

  可谓是一举两得。

  大明共有屯田兵近两百万之众,镇守天下,安定大明。

  军士为正军,其他的子弟称作馀丁或军馀。

  正军赴卫所,至少须有一名馀丁随行,以助生活。

  由于军户负担沉重,故多给有田地,且全免差役,而在营馀丁及原籍下的一丁亦可免差役,以保障其生活并供给正军之生活。

  正军身死,即以户中壮丁补充。

  然卫所军士生活困苦,俗语道: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这般情况下,即便是大明初年,亦是有大量逃兵出现。

  因此有“根补”、“勾补”等方法。根补即抓回逃军,勾补则由其户中以丁补。

  而便是这两个方法,让军中长官,有了贪污之处。

  常以隐瞒逃兵,侵占军屯田地、私役军士耕种,获取大量非法钱粮。

  这次大同左卫的都指挥使李林,就是干得最狠的一个。

  一般来说,很多都指挥使,顶多就是在收粮的时候,多收一些。

  下面的丘八,个个大字不识,军中不比城池百姓,长官统治一切,生死随定,且消息闭塞,连外传都不可能。

  有什么刺头出现,直接就被活生生的打死,确立军威,杀鸡儆猴。

  这般下来二十余载,哪有什么反抗的道理。

  老话说得好,兔子逼急了都咬人。

  大同左卫,因为上面隔着其他卫所,并不直接接壤草原,更近大同府。

  且大明立国以来,也把草原打得够呛,因此战事不多。

  这也让李林有了足够的时间霍霍。

  二十多年,大同左卫八成的田产,陆续已经被李林等长官们的名下。

  要知道,在李林这个都指挥使之下,还有千户,百户,亦是同流合污之同。

  其他军士,俨然已经成了长官们的私人军奴。

  大同左卫总共七千军士,却有五千余众成了耕作农奴。

  即便是总旗,小旗,大多数亦是如此,甚至一些百户,都逃不过。

  李林之所以敢如此嚣张,只因为曾经跟随开平王常遇春,后面又跟凉国公蓝玉立下功劳。

  军中背景深厚,哪里是这些小小军士能够反抗的。

  事情的起因,说起来有些简单。

  一名曾经对此有意见的百户,也被贬为农奴。

  这百户的另一个曾经对头,在其妻子怀孕数月时,趁其外出耕作,将其奸污至死。

  而后连其独子,两名女儿,一并杀害。

  这被贬为农奴的百户回来,还被其捆绑侮辱,污罪鞭打。

  他忍了下来。

  他明白,现在根本无法对抗。

  而后暗中,联络曾经麾下,共同举事。

  苦等多日,恰好高产作物由户部分发,李林设宴,宴请各千户,百户亲信。

  酒醉之后,夜黑风高,鸟声为号。

  上百人手持破旧枪矛,一不做二不休,将所有入宴将领,尽皆杀死。

  而后聚众而啸,如饿虎出笼,越发多被压迫的军士,都加入到队伍之中。

  夜,血染大地。

  当晨光亮起时,一片荒芜凌乱,站着的人,尽皆身染鲜血。

  存活下来的人,如梦中惊醒,看着手上鲜血,一片迷茫。

  “大哥,我们逃吧。”

  “逃亡何处?”

  “逃到草原上,逃到深山中,即便聚众为匪,那又如何,再不过这等鸟日子了。”

  “我等这般模样,怎得去草原,怎得去深山,那各路关隘,如何能通。这等大事一旦传开,周边卫所尽起大军,哪有活路可言。”

  “那,那我等难道就这般坐以待毙吗。”

  百户闻言,久久不语,目光看向日光升起处,眼中带着一丝期望。

  良久,数名骑士,缓缓出现。

第397章 :朱元璋的纠结

  “时间应该差不多了,现在我们该回去了,若是再等久些,怕是爷爷那边伤到了身体。”

  玄武湖梁洲,朱英起身开口道。

  大同左卫的事情,早在之前,朱英就已经知晓了。

  去年群英商会大量成员,前去山西勘探开采煤矿,需要周边卫所军户的协助。

  就是在那个时候,商会的成员接触到了大同左卫的军士。

  正常来说,就现在的大明,哪怕是屯田兵,也不是说身体特别强壮,虽然能自给自足,但敞开肚子吃是不现实的。

  即使不为自己,也要为家中妻儿考虑。

  然商会的人却发现,大同左卫来的军士,一个个面黄肌瘦,皮包骨头,显然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吃过饱饭的那种感觉。

  和其他卫所对比起来,尤为明显。

  反观带头的百户官员,身体都是长满肥膘,站在一起,更加刺眼。

  要知道大同临近草原,大同左卫算得上是边疆军队了,不仅操练的次数要更加多,且战斗力按理说也是要足够强盛的。

  一旦边境草原来犯,第一批调动的,就是大同左卫这些就近的卫所。

  不得不说,朱英对于群英商会内部的思想教育还是相当到位的,商会的主事虽说没有官员,但在他们的心中,一直就是以太孙嫡系自居。

  现在能够就任商会主事的,都是曾经跟着朱英从西域一起成长而来,或许他们对于大明没有什么忠诚可言,但是对于东家,个个都是信服。

  换一个角度来说,曾经的东家,现在的太孙,那么整个大明,就是如同西域一般,都是东家的。

  在意识到有问题之后,商会的主事便就暗中联络这些军士。

  果然发现了极大的问题。

  接下来的一切,便就是顺理成章了。

  在大同的商会的主事,是曾经在蒙古草原上待了十多年的,正是因为对草原熟悉,才会被指派到大同这边来负责。

  曾经在蒙古草原的时候,这位主事最为擅长的就是合纵连横,挑拨离间,暗中怂恿这些鬼蜮伎俩。

  自从到了大同这边后,过得太悠闲了,还真有些不习惯,甚至怀念当初在草原的那种刺激日子。

  好家伙,在面对这次的事件后,心下一计较,顿时有了主意。

  因距离京师太多遥远,所以在把情报传递出去后,主事直接就开始策划起来。

  大同左卫的百户之事,也正好给了主事机会。

  包括那封送到京师来的密报,自然也是出自于主事的手笔,走的也是商会的渠道。

  朱英得到密报后,思前想后。

  他很清楚,想要得到老爷子的认可,对于卫所制度的改革。

  如果自己去禀告,可能达不到想象中的效果。

  毕竟老爷子的脾性,不是一般的犟。

  自己在之前就对于卫所制度有过提出,现在去说,以老爷子的性格,指不定还会猜测这一出是不是自己所导演的。

  最好还是借别人的手传上去。

  这目光,最后就落在了兵部尚书茹瑺身上。

  茹瑺作为兵部尚书,和五军都督府属于相互制约的职位。

  然实际上因为五军都督府现在的勋贵太多,公侯伯爵一大堆,贯彻整个大明军中,根本不是茹瑺这样的文臣能够有制约的能力的。

  可以说在大部分时候,除了传达陛下谕旨调动,茹瑺对于军队根本没有任何权力。

  从职位上说,兵部掌武卫官、土官选授考课及军制、训练、征调、镇戍、边防、仪仗、禁卫、驿传、厩牧、军械、符勘、兵籍、武学等军事行政。

  但现在这些权力,根本就落不到实处。

  说得简单一点,随便一个千户所的大门,都不是他茹瑺想进去就能进去的。

  所有卫所从上到下,就没人去鸟这个所谓的兵部尚书,彻彻底底的样子货。

  茹瑺是个聪明人,不然做不到尚书这个职位。

  当这份密报到他手里的时候,朱英就已然猜到,其必然不会在朝会上提起,而下朝之后华盖殿仪事,就是茹瑺最佳机会。

首节 上一节 445/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