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422节

  目前这种情况,在很多卫所里,都是常见之事,而有着太孙背景的玄甲卫,且能熟稔兵书,还会教导战法,很容易就吸收一批跟随者。

  陈兴其实平时也没太去计较,主要这次的钱财,在陈兴看来应该归属于太孙殿下。

  动太孙殿下的钱财,这件事陈兴就没法忍了。

  随着最后的十军棍落下,张建还有半口气吊着。

  曹震看向蓝玉,眼神中带着一丝恳求。

  蓝玉微微点头,曹震立马大喝:“快,请军中大夫过来。”

  一堆人其上,将张建抬着,送往军中大夫那边去。

  此时,整个军寨的气氛,已然截然不同,极为严肃起来。

  蓝玉走上点将台。

  看了看众人后说道:“太孙殿下,体恤我等武人,诸位的军饷,一升再升,退伍制的出现,也让大伙没了后顾之忧。”

  “即便是战场伤残,也自有太孙殿下出钱财养着。”

  “既是如此,为何尔等,还要贪墨太孙殿下的钱财,还是觉得曾经习惯了,现在无所谓了吗。”

  这话一出,大部分将士,都有些羞愧的低下了头。

  曾几何时,当太孙殿下的为军中将士增加军饷,更有退伍制保障往后生活的时候,整个军寨中,热歌载舞,为太孙殿下贺。

  现在想起来,自己今日这番动作,跟白眼狼的小人,又有什么区别。

  军营之中,从来不缺乏热血男儿,更是最将义气的地方。

  当蓝玉的话在这里说完。

  突然,人群中响起了钱财掉落在地的声音。

  那是某个将士,偷摸拿的值钱玩意。

  有了第一人带头,自然多人跟从。

  不一会,军营的地面,大量的钱财出现。

  看到这一幕,即便是曹震,也极为动容,一咬牙,他从兜里掏出一沓宝钞来,放置在面前的案台上。

  蓝玉见此,没在多说什么,只是让军中钱粮官过来进行造册入库。

  而在曹震军营所发生的事情,也很快的传入到了宫中。

第379章 :巡查玄甲卫

  “蓝玉这小子,没成想还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倒是让咱有些始料不及啊。”

  大明皇宫,华盖殿中,朱元璋看着刚才从蒋瓛手中拿来的卷宗记载,笑着对旁边的大孙说道。

  朱英闻言,接过卷宗一看,也是很满意的点点头。

  军队里纵容将士贪污的风气,由来已久。

  别说什么屡禁不止,这是很多底层将士都迫切渴望的,尤其是在战时,更是如此。

  朱元璋对于这方面,也有想过一些法子,但效果都不是很好。

  多少年来,军队从来都是这样。

  要想遏制住这股风气,只能拿更多的军饷去填补,但军饷过大,造成的国库压力也会极大。

  前些年大明国库可谓是一直都勒紧了裤腰带过活,哪里还能考虑这么多事情。

  真要强行禁止,很容易发生兵变事故,更容易动摇军心。

  作为长期的统军人物,朱元璋明白其中利害,无奈下也只能听之任之了。

  这也就导致出现一个很是尴尬的局面。

  那就是在文臣中贪污几两银子,就得被处死,而在军中贪污行贿之风盛行。

  像是淮西武将勋贵所掌控的军队中,这些百户所,千户所,包括总旗,小旗,他们的任免升职,几乎都快是明码标价了。

  很多卫所指挥使,就是靠着这个,赚得一个盆满钵满。

  现在因为曹震卫所军营中发生的事情,让朱元璋对于蓝玉的刻板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纵观整个大明,在军事能力上,能够和蓝玉比肩的,只手可数。

  本来也是要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甚至在朱元璋的心中,除了加强对边疆外族的抵御,也想立下一些不征之国,让子嗣后代们,好好守住这个家便就行了。

  如今,大孙能力优秀,无论军事,治国,皆出朱元璋所望,更兼有雄心壮志。

  虽说现在局面多线即将开战,朱元璋并没有觉得是个很难的事情。

  陕西,挥手可灭。

  倭国,大军镇压,更有巨大银山可供挖掘,若真有大孙说的那么多,对于大明来说,当真是个好事情。

  辽东那边,派再多将士,百姓过去开荒,都是值得的,几乎是整个北方的粮仓。

  从倭国拿银子,从辽东收粮食。

  往后的大明,只会是更加的国富民强,未来可期。

  聊完蓝玉的事情后,朱元璋眉头一挑,道:“这些个奸商,到底是藏匿了多少钱财,仅仅在京师这里抓捕了一批了,得钞竟有两百余万贯,简直骇人听闻。”

  “山西等地,本就穷困,咱每年都要支出多少钱粮,去赈灾,平荒,换来的是什。”

  “这些个奸商,手里头有这么多的钱粮,不思给家乡作协奉献,反而还要勾结外族,坏咱大明,简直是罪该万死!”

  山西的晋商有钱,可山西的百姓,过得可不是什么好日子。

  就大明目前来说,整个西北地区,都是属于非常穷困的地区,旱灾那是时有的事情。

  尤其是水源,非常之缺乏。

  真正意义上的穷山恶水,其中马匪,更是整个大西北独有的特色。

  朱英更是知道,哪怕到了后世,大西北的整体经济,都是一直处于末端,更不用说如今的大明了。

  而现在,抄没出这么多的钱粮,足以看出其中贫富差距,超乎想象。

  两百余万贯啊,这可是多少赋税。

  朱元璋现在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自从大孙出现后,这钱粮,好像来得也太快太轻松了吧。

  回想起往年,每次都和户部争银子的场面,朱元璋就忍不住咳嗽两声。

  仔细盘算一下,自从大孙入宫以来,进出的宝钞,怕是得有上千万贯。

  简直……太爽了。

  朱元璋从小就是白手起家,现在竟然有一种啃孙的感觉,难得,难得!

  当浮一大白。

  案台上没得酒水,那就只能以茶水代替,端起杯来,一口饮尽,爽!!!

  “爷爷,近两日孙儿准备带领都督府各都督,同知,佥事,包括京师周边各卫所指挥使,巡查玄甲卫。”

  朱英心中思索一会,开口说道。

  朱元璋眼神一动,笑问道:“看来大孙是想提前进军陕西,山西两地了。”

  大孙的心思,只是一句话,朱元璋就听明白了,在这个时候带着几乎是军部所有长官去看玄甲卫,其中寓意不言而喻。

  一则是跟这次蓝玉的事情有关,显然是要将去除贪污之风,贯彻到所有将士心中。

  二则在这个点上,只有进发陕西平反。

  因为若是等待完全开春,到那个时候陕西还没有平定下来,那么对于春耕的影响,就非常之大。

  这一场战,为今年首站,要打出气势,亦是不能拖沓,必须迅速解决。

  朱英点点头,回道:“孙儿想在此前,多多提升将士们心中的士气,调用粮草,出征陕西,等大军行至差不多的时候,刚好临近春季。”

  “陕西那边,冬季难熬,现在正是士气衰弱之时,如此当可一举歼灭敌军。”

  选择在元宵前后出发,朱英心中也是有了具体的考量。

  其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大军行军了。

  田九成造反的地方,是在沔县,也就是汉中一带,并非是深入西北地区,虽属陕西,但因临近四川,并不是大西北那种高原地带。

  处于汉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岭,南垣巴山,居川、陕、甘要冲。

  田九成在造反后,并没有去攻打更为富裕的汉中,反而是朝着南京城相反的方向,去打略阳。

  这个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割据一方,发展势力,效仿当年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

  个中意图也是非常的明显,就是想一直向西北方向发展,然后跟草原勾搭在一起,共同抵抗大明。

  “看来大孙是想走水路,运兵至汉中,迅速歼灭这些反贼了。”朱元璋稍稍思索一下道。

  朱英点点头,回道:“孙儿正是准备调集大量战船过来,包括一些商船,即可征用作为运兵。”

  “直达襄阳后,改道汉江,不足一月,即可抵达汉中,半月内歼灭敌军,正好赶上春耕。”

  走水路最为方便的就是后勤了,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节省将士们的体力。

  除了必要的停靠补给,其余时日皆可昼夜不停的行军,比单纯的步行要快上太多,而且完全可以避开寒风侵蚀之苦。

  最为主要的是,汉江并没有结冰期,船只虽为逆流而上,比寻常要慢些,胜在稳妥。

  朱元璋颔首赞同,并没有太多意外之处。

  当田九成等人造反的消息传到京师的时候,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是走水路的计策。

  现在朱元璋询问大孙详细,不过只是一种考验罢了。

  显然朱英的这份答卷,让朱元璋感到非常的满意。

  其中最为欣赏之处,便就是提前动手,完全可以打这些反贼一个措手不及。

  因为是水路行军,更加具有隐秘性,在限制水路商船的情况下,即便是反贼同党想要偷偷传递消息,也绝对没有朝廷的大军快。

  且对于从京师至汉中方向的所有关隘,都会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尤其是行商。

  反贼们可没有能享受驿站的便利,在这种天气步行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可能把消息提前透露给反贼知晓。

  而将士们因为坐船直上,体力得到很好的保持,在抵达的汉中的当天,就可直接发起总攻,强行将反贼扫平干净。

  在这一块,朱英并没有太多担忧之处。

  历史上,田九成等人声势虽大,但也没翻起什么风浪来。

  被耿炳文造反的同年,就给直接镇压。

  耿炳文虽说资历老,但就作战而言,在淮西勋贵武将中的排名,还是极为靠后的。

  这次,朱英的打算,是以蓝玉为首,朱权为辅,直接横扫过去。

  说实话,蓝玉这等大明名将,去打一个农民起义的家伙,说是杀鸡用牛刀都不为过。

首节 上一节 422/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