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宇忍不住再次感叹。
第十六章 研究清楚了又不能当饭吃
突然秦宇眼睛一亮:既然陆家村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吃不饱饭的问题,为何不让他们暂时种植土豆解决一下燃眉之急?
土豆这东西虽然并不好吃,但胜在产量高,一小块地就让让一个家庭填饱肚子。
只有在大家都不饿的时候,才会考虑后续的致富问题。
想致富先修路,秦宇心中已经做好了规划。等村民们都衣食无忧之后,就和村长一起领着村民修一条通往外面的公路,种植满山的经济作物,最后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一名教师到贫困山村支教,光是教会孩子们一些书本知识显然不是全部。其最大的意义,还是给村里带去文明和科学的理念。
秦宇在上一个村子支教的时候,就曾经和村长一起合作过。二人把村里的土壤送到农业技术站去检测,结果发现村里的土壤结构很适合种植中药材和高山葡萄,于是在村长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开始种植天麻,期间还动员全村修了一条进山公路。
并且不辞辛劳的利用关系,和外面的药材商联系,让他们进村收购村民的产品。当地的县里也大力支持,给与了专项拨款。
仅仅一个季度之后,那个村子的面貌就大变样,不但人人能吃得饱饭,人均收入也从原来的几百块,飙升到了人均十万元,彻底摘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
下半年秦宇还协助村长,丰富了村民们的娱乐生活,让他们在精神上也获得了富足。
最后村民们也对他感恩戴德,他要离开村子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来送行,一个个孩子眼睛都哭肿了。各种山货,鸡蛋腊肉,堆满了他的整个后备车厢。
而秦宇自己内心也因此得到了极大满足,觉得这才是他山村支教的真正意义。
甚至是他人生的意义。
宇现在还大致记得那个村的土壤的保肥力弱但PH值高,土壤结构是松散砂质化。这种土壤不但适合种中药材,也适合种土豆。
陆家村和上次那个村子都在西北地区,因此秦宇估计,两地的土壤结构不会差别太大。
“秦先生,对陆家村的现状,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朱元璋问道,有点考验他的味道在里面,“看到村民们都吃不饱饭,咱也是心痛啊!”
这个黄村长看来还是有点责任心的,看到村民吃不饱会心痛,秦宇看了他一眼,心中说道。
其实陆家村的地理条件土壤条件,是很难有办法改变贫穷现状的。不然也不会两千年了,历朝历代都没有任何地方官吏能解决。
这点,朱元璋是心知肚明。
他现在就是在等,等秦宇有没有什么逆天之法,做到几千年别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让村民们吃饱饭倒不是什么难事。”只听秦宇皱眉道,“但是想让他们富裕起来,就有些难了。”毕竟,如此高的山,想要修一条路通往外界实在是一项大工程。
转头看了一下前方的大山,其修路的难度,恐怕不亚于修红旗渠。
修不了路,就没法致富。
吃饱饭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让他们致富!?朱元璋闻言傻眼了。自己觉得难如登天的让村民吃饱饭的问题,在秦宇看来如同翻翻手掌一样简单。
他的关注点,是更加长远的让村民致富!!!
汗颜啦汗颜!朱元璋心中说道。让陆家村的村民致富,他连想都不敢想。世上一些事情不怕难以实现,就怕连梦想都不敢有。他朱元璋本身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以前是个乞丐,谁敢想他以后能当上皇帝?看来我和秦先生的思想有着境界上的差距,他心中想道。
“敢问秦先生,如何才能让村民吃饱饭?”朱元璋低下姿态,向秦宇请教道,“至于让村子致富的问题,咱看还是留着以后再说吧。”
“这件事情极其简单。”秦宇道,“不过我要先在陆清浅家做一下试验,毕竟没有看到实际成效,其他村民是不会冒然改种另外一种农作物的。偏僻山村的村民,在思想上普遍保守。”记得在上次那个村,他和村长动员了好久才让村民们种上了中药材。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是一个都不愿意改变以前的种植习惯,毕竟是祖辈留下来的。更害怕种植失败,连以前那点收成都没有了。
“陆清浅家?”朱元璋道,“就是陆大壮家的女儿?之前就是他家在照顾受伤期间的你,每天也是那个小丫头在给你送饭换药。”
“就是他家。”秦宇道。
“行,咱回去就告诉大壮让他配合你。”朱元璋道,“秦先生,你的意思是,只要村民改种了其他农作物,就能填饱肚子?”
“是的。”秦宇道,“不过那东西还在我的旅行包里现在没带在身上,否则就拿出来给你看了。大概三四个月也就是一季度时间吧,我就能让陆大壮家不饿肚子。其他村民如果看到陆大壮家收成好就会纷纷效仿,到时候我们就能大力推广了。”
他觉得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极其平常普通。土豆嘛,外面一两块钱一斤遍地都是,因此并没有给‘黄村长’细说。
然而朱元璋心中却有些不敢相信,以他对农业生产的了解,还想不出这世上有什么其他农作物,生长周期是一个季度而且还有那么高的产量。
不过既然秦宇想试试,那就让他试试。
“走吧,我们先去村里。”朱元璋转换了话题,“秦先生,你昨天说世家门阀分权是惑乱王朝的最根本原因,咱之前还有些不信,不过昨天回去仔细一想,还真是这样。”不由得想起他的亲身体验,陆唯作为一名县令想把他安插进陆家村当村长都困难。
“秦先生,你给咱说说,咱华夏老百姓为什么如此重视宗族姓氏观念呢?”
“我说黄大叔,你有些不务正业哦。”秦宇别有深意的打量他一眼,“你看你们村都穷成这样了,不想着怎么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却整天研究这些和你无关的历史问题?研究清楚了又能怎样,又不能当饭吃。”
“爱好,爱好而已。”朱元璋尴尬的道,向秦宇拱了拱手,“还请先生不吝赐教。”向秦宇请教这个问题才是朱元璋来村里的主要目的。
第十七章 是因为文字先进
“其实宗族世家的观念古已有之。”秦宇道,“远古时期的人们刀耕火种,环境恶劣生产力极其低下,独来独往是很难生存下去的。饥饿疾病猛兽袭击都对他们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同一个地方的远古人类,不得不团结起来一起狩猎一起对抗天灾。”
“他们形成的族群,应该就是最早的宗族吧。说是宗族其实就是动物群居拉帮结派,就和狼群猴群差不多。”
“不错!不错!”朱元璋闻言不住的点头。心中更为震惊:秦先生的学问居然达到了洞察上古人类的地步?这已经不止上知五千年了。
所有的史书上都说上古人类之所以能生存下来,是因为有圣人也就是三皇五帝的教化,他们发明火种发现农作物尝百草。
而秦先生却说,那是上古人类团结合作的结果。
还用狼群猴群来做比较,难道这就是所谓的道法自然?
他的学问似乎已经颠覆了《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二者比之秦宇的理论更加符合‘道’,而史书则是偏向鬼神没有依据。
“因此宗族现象是自然形成的,为了生存才不得已而为之,已经深入了人们的骨髓里,根本没法彻底断绝。随着历史的发展,便有了宗族,姓氏这个概念。”秦宇继续道。
“记得就连唐太宗李世民得天下之后都宣称自己的老子李耳的后人,因为他知道百姓们都看重这点,自己当皇帝必须要有一个尊贵的身份同时也为了笼络天下李姓之人。甚至就连现在,外面有些人发达了之后因为姓朱就说自己是朱元璋的后代,这种现象太普遍了。”
还有人冒充是咱的后人?这岂不是在冒充皇亲国戚吗,什么人如此大胆?朱元璋有些懵。
“既然先生说宗族观念自古有之,那为何外族人就没有宗族观念呢,或者说很淡薄?”朱元璋问道。他推翻的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而蒙古人就不重视宗族传承。
他们连姓都没有,只有名字。
“那是因为古时候的外族人没有古华夏族那么先进的文字,没有先进的文字作为记事工具,祖辈的姓氏就无法得到传承,没有传承久而久之宗族观念就单薄了。华夏族经历了几十个个朝代更替但传承一直都没有断,全都是文字先进的功劳。”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宗族没有族谱没有写着祖宗姓名的牌位,怎么把宗族传承下去?口头传承不可能长久,因为太容易失传了。另外族谱和祖宗牌位也具有仪式性和神圣性,没有这两样东西,即使后人知道他们的祖辈是谁,也不会太敬畏。”
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当年村里的宗祠就是谁也不让进,要是哪个小孩敢进去搞破坏,会被长辈打断狗腿。
也正是因为宗族在后人心中的神圣性,才让宗族能够千百年的传承,后人就算拼了命也要保护族谱。就比如说朱元璋吧,他一个农民,后世史学家都能通过族谱把他的高祖五世祖曾祖父给考证出来。
“外国人和外族人一样基本都是文明断层,甚至一些移民国家建立不足两百年,他们就更加没有宗族观念了。没有千百年前的族谱传承,他们想要寻根问祖都没有参考依据。也就是说不是他们并不是不想有自己的宗族,而是他们没那个条件。”
“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去过一趟米国,那里的人基本上都是各过各的。只有少数大家族有血统,不过也只能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
“米国是哪个国家?”朱元璋问道,“我只听说过天竺,波斯,大食……”
“米国比波斯还要远好几倍。”秦宇道,“它处于大洋彼岸的北美大陆。”
“比波斯还要远好几倍!!”朱元璋震惊了,“秦先生如此年轻,居然到如此遥远的国度走了一个来回?你是几岁开始远行的,又经历了多久才回到国内的?”
他记得当年的马可波罗从意大利来到元朝,一来一回用了大半辈子。唐玄奘远赴天竺,来回用了十四年。秦宇如此年轻,难不成一出生就开始旅行了?
“还要几年时间?”秦宇傻眼,“不是一天时间就能打个来回吗?”不过他很快就明白过来,黄村长很可能不知道飞机。
一天就能打一个来回,难道此人真是神仙能飞天遁地?朱元璋内心更加震撼。
“既然宗族观念在华夏百姓心中根深蒂固,那么该如何解决呢?”朱元璋转变了话题,“只有彻底解决宗族分朝廷权的问题,王朝才可能长久。”
“你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大。”秦宇道,“想要彻底解决宗族问题,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毕竟流传了数千年之久,宗族观念早就融入了炎黄子孙的骨髓。你看吧就连我都在说自己是炎黄子孙,炎黄子孙也是宗族观念。既然没法根除那就只有合理的利用了。”
“怎么个合理利用法?”朱元璋迫不及待的问道,内心激动不已,马上就要知道答案了。
“我说老黄啊,我们能不能不要探讨这些宗族、文化、传承等深刻的社会话题一心专注于现实?我们又不是专门搞历史研究的。”然而秦宇的心思好像并没有在这个上面,他的全幅心思都在如何让陆家村脱贫致富上,“比如说,我们先想办法把村里的温饱给解决了。”
“当然也要把学校给建起来?你作为村长,需要起带头作用的。”
“秦先生责备的是。”朱元璋连连道,像一个听话的学童。刚刚要得到答案的时候秦宇突然又不说了,让他感觉一阵心痒痒。
但又不能刻意追问,那样会引起秦宇的怀疑。
心想没有问到答案也没关系,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而且解决世家门阀肯定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反正秦宇就在村里,他不急。
“秦先生,那边就是族长的家。”朱元璋伸手指了指。
第十八章 月朗星稀,绕树三匝
顺着黄村长手指的方向秦宇就看见了一栋依山而建的民房,下面是碎石块擂砌,上面是木质结构。房屋低矮陈旧建在陆家村最高处。
其余的村民的房屋都距离村长家很远,零星的散落在田野间。一个干瘪的老头,大约七十来岁年纪,正在屋前抽着旱烟。
不远处就是一座面积很大的古老建筑,砖瓦结构,门楣上写着【陆家祠堂】四个大字。虽然也很陈旧,但要比村民们住的地方要好得多。
秦宇心中清楚,偏远地方的山村都比较重视祠堂建设,宁愿自己吃不饱也要建好祖宗祠堂,因为祠堂代表着一个宗族的脸面。
如果宗族内出了达官贵人,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建设宗祠。
“陆家祠堂,以后就是你教学的地方了。”朱元璋道,“我们过去看看。”
秦宇走到近前,只见祠堂座南面北呈品字形结构。中间是大堂,里面应该供奉着陆氏长辈的牌位,大门紧闭若非遇到大事不会轻易开启。两边是两排空房,里面放着各种祭祀用品,香烛果品等等,每逢大日子族长便会带领族人在此祭祀先祖。
“经村民们集体商议决定,左边的那排空房先生可以随便挑一间作为住宿的地方,右边空房最下边那间就是给孩子们的学堂。”朱元璋道。
这条件有点简陋啊,教师宿舍和学生教室都有点临时拼凑的嫌疑,看着前方的房屋秦宇心中暗想。不过他既然是来支教的,就不会嫌弃条件艰苦。
走过去推开房门,‘教室’还算是宽敞,足以容纳二十来个学生。中间摆着好几张桌椅板凳,看样子也是从各家各户临时搬来的。
讲台上面也没有黑板没有粉笔,虽然教学设施不齐全,但秦宇觉得他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没黑板找一块木板来就行,没粉笔就用碳棒。
“秦先生,你要是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最好不要进入祠堂的正堂,毕竟里面供奉着陆氏的祖宗牌位。”朱元璋提醒道。
外姓人擅自进入别人村的祠堂,村民可以直接打死,官府知道了还会说打的好。
“这个我当然懂。”秦宇道。
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很多农村依旧很重视这件事,甚至有些贫困山村还有很多奇怪至极的规矩。既是规矩又是禁忌。
虽然教师在任何地方都会得到足够尊重,但村民的禁忌还是碰都不得的。一旦碰了就算你是老师,村民们也不会给面子。
秦宇记得去年就有一位女教师到一个偏僻山村支教,一开始还教的好好的,后来仅仅是因为摸了一个男学生的额头触犯了村里的禁忌,结果被村民们追着打。
秦宇,知轻重。
“行了,咱家里还有点事要先走了,你自己四处先逛逛吧。”朱元璋道,“如果身体完全好了,就搬到村里来正式开始教学生。”
“好。”秦宇道,“黄大叔你家在哪里?”
“山梁那边。”朱元璋指了指前方山梁道,“两边都属于陆家村。”
目送村长离开,秦宇决定明天一大早就下山。然后搬进‘教师宿舍’,上午时间用来收拾房间,下午就开始登记学生花名册。
刚才走了那么一大段路,身体都没有出现什么不良状况,他觉得自己应该是完全好了。
住在半山腰的猎人小屋里,大半夜的经常听到野兽,野鸡在山上怪叫影响睡眠。晚上还要被蚊虫叮咬,绝对不值得留恋。
他是个无神论者,并不担心半夜山中会突然出现一只漂亮的狐狸精或者变成美女的孤魂野鬼去骚扰他,只是害怕猛兽突然冲进去。
当然让他想尽快搬下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无聊,没信号不能玩手机,天一黑没有点灯连书都看不成,躺在床上还睡不着。
还不如早早下山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并没有在村里多做逗留,秦宇返回了半山腰的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