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在很早以前就提出过土地国有,其璀璨的光芒,疑似穿越。
“王田制是王莽根据古书上的井田制而来。”李善长出来说道,“井田制是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
李善长只是说了井田制的来历,并未发表自己的任何个人意见,把明哲保身做到了极致。
“当时王莽颁布的诏令是: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高启居然直接将当时的诏令一字不差的背了出来。
“所以臣觉得,公田制万万不可效仿。”宋濂道。
“皇上,你这是在炒王莽的冷饭啊。”一名御史道。
“皇上不可学习篡逆之君王莽,那是倒行逆施。”高启道。他还是有点敢说话的,古时候不怕死不怕得罪皇帝的文官比比皆是,比如说魏征,“王田制只实行了四年,而王莽的新朝也只持续了十五年,由此可见,王莽实行的公田制,根本就是个错误。”
“王莽能和咱相提并论?”朱元璋冷声道,“王莽乃外戚篡权,名不正言不顺。而咱是奉天讨逆推翻胡元,恢复了汉家天下。”
还有一个最大的理由他没有说出来,王莽是在前汉末年建立的新朝,当时的封建贵族已经成长成为了参天大树。王莽在封建贵族势力最强盛的时候动他们,肯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143章 大明离开了你们照样转
王莽只是篡权,而不是推翻前汉。
而朱元璋则是推翻了元朝,元朝的封建贵族经历了大清洗。整个中原大地死了几百万人,血流漂杵,那些贵族势力的人死了一大半。
甚至有些旧的封建贵族直接被灭族,新的封建贵族还没成长起来。
朱元璋牢记着秦宇给他说的那句话,新王朝建立,是把土地收归朝廷所有的最佳时机。
而且还有一条理由,为朱元璋实行公田制最终成功提供了可能性,那就是朱元璋可以用比王莽更强的手腕。
王莽篡权,背后靠的是封建贵族的支持,他实行公田制触犯了支持他的贵族的利益,就会众叛亲离。而朱元璋身后没有封建贵族支持,他靠的是兵马把天下打下来的。
朱元璋背后的底牌,是那些淮西将领,是他们手底下的兵马。
如果那些还没有成长起来的封建贵族不听话,他可以杀之。
再者,王莽是篡权,被万民所唾弃,不得民心。而朱元璋则是从外族手中恢复了汉家天下,在百姓心中威望很高,深得民心。
王莽是在没有任何成功条件的情况下实行的公田制,而朱元璋实行的条件非常成熟。
不过这几个理由,显然是不能和大臣们明说的。
“皇上,篡逆之贼王莽,的确没法和皇上相提并论。”此时,李善长又说道,“不过王莽新朝的败亡,就已经足以说明公田制是弊端丛生,不可效仿。”
“请皇上取消这条新政。”
“王莽的新朝就是前车之鉴。”
“请陛下三思啊!”
……
看到中书省丞相李善长出来说话了,群臣仿佛找到了主心骨,纷纷说道。
李善长刚才那句总结性的发言,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理由,只是简单的和王莽的新朝类比,没有营养,群臣也说不出公田制的具体弊端在哪里。
这一点,已经被朱元璋敏锐的捕捉到了。
心中冷笑:你们都站出来反对,还不是因为把土地收归朝廷,动了你们所有人的利益?
现在是朝廷上下集体反对,竟然没有一个支持他的。
朱元璋此时,已经体会到了当独夫的感觉。
当年雍正实行新政的时候,朝廷上下几百人集体辞官相威胁。他当时孤独站在朝堂上面对众臣,估计也和朱元璋现在的感觉一样。
众叛亲离。
朱元璋神情冷冽,目光扫视着众人。
触碰到朱元璋的眼神,瞬间,嘈杂的朝堂,又安静了。
“请皇上收回成命,摒弃已经被世人所遗弃的,篡逆之君的王莽的弊政,让朝堂上下君臣一心,”此时,一名叫做顾济时的大臣站出来道。
他本不想站出来,但有人让他站出来。
让他站出来的是他的上峰,上峰只需要使一个眼神就够了。要是他敢不听话,下场会很惨。
在大家都不敢忤逆皇帝的时候,炮灰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好,好!”朱元璋道,“好一个君臣一心。来人,拖下去,斩!”
像这种把私田改为公田的重大举措,不流点血显然是推行不了的。皇帝杀人,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好恶,也不因为对方犯了罪,而是非杀不可。
朱元璋这么做就是想告诉群臣一个道理:
王莽离开了支持他的那些贵族,新朝无法运转。但大明朝离开了你们,朝廷照样转。
眼睁睁的看着顾济时被拖出去斩首,巅内巅外的文武大臣一个个战战兢兢,不敢说话。人群心中已然明白,谁要是在这个时候反对,谁就是下一个顾济时。
朱皇帝杀伐果断,想杀谁就杀谁。
所以皇帝的决策,最好还是不要反对。
大明天下,目前还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他们不是王莽时期的王公贵族,左右不了大明政局。
就算皇帝把所有文臣都杀光,再换一批就行了。
能让朱皇帝忌惮的,估计就只有所有淮西武将都联合起来反他。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淮西将领中大多数都是他的心腹,都是他的义子义侄,对其忠心耿耿。
“还有谁站出来反对咱?”朱元璋淡淡的道,“大胆一点,或许这又是你们青史留名,一次难得的机会。”
群臣闻言更加惊惧,上次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汪磊被诛了九族!
最关键的是汪磊后来并没有青史留名,而是一群文臣给卖了,现在坊间都说他鼠目寸光,差点误国。他和他九族,算是白死了。
不但没有留下美名,反而留下了骂名。
……
“皇上。”就在此时,刘伯温站出来说话了。
“伯温,怎么,你也想反对咱把土地收归朝廷所有?”朱元璋问道。李善长胡惟庸那些人想反对,都是把手底下的喽啰推出来,而他却是自己站出来。
“不是,臣只是想讲述一件史实。”刘伯温道,“王莽当初施行公田制的时候,一位叫区博的大臣,面谏他说: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虽尧舜复起,而无百年之渐,弗能行也。天下初定,万民新附,诚未可实行……意思是说按照新朝当时的情况,就算是尧舜复生,也实现不了他推行的公田制。因为当时是天下刚刚安定,百姓刚刚归附新朝,没有办法施行。”
“列为臣工,你们都听到了吗?”朱元璋道,“井田圣王法,其废久矣……公田就是圣王的法度,只不过是荒废的太久而已。井田制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施行了,在周朝的时候得以完善。孔夫子经常说要恢复周礼,恢复周礼,咱如今把土地收归朝廷所有,就是在恢复周礼。”
“你们这些整天读圣贤书的读书人,居然一个个都站出来反对,你们的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你们这是在反对孔夫子的思想!”
群臣闻言傻眼,顿时纷纷明白了,朱元璋可不只是单单会打仗而已。刘伯温的话中只有少许‘漏洞’,就被他敏锐的抓住了。
而且他还说井田制在三皇五帝的时候就开始施行了,在周朝得以完善。关于这段历史,《史记》中都只是记载过一两句且语焉不详,所以就算当朝的文官学问再渊博,也找不出史实来反驳。
第144章 宁愿得罪皇帝
此外,朱皇帝动不动就利用孔夫子来攻击他们,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手法,被他用的是炉火纯青。
说他是粗中有细,简直是太,太小看他了,朱皇帝实则有大智慧。
而且刘伯温刚才站出来说的那段话,看似在阻止皇帝施行公田制,实则是在故意让朱皇帝把他那句‘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给抓出来。
他还说公田制施行不了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是天下刚刚安定,百姓刚刚归附新朝。这句话也能被朱元璋利用。
还说什么虽尧舜复起,而无百年之渐,弗能行也,同样能被皇帝利用。
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帮文物群臣,实际上是朱元璋的神助攻。
他已经叛变。
他的屁股已经歪到了皇帝那一边。
虽然二人此前没有商量过,但在朝堂上的这一次配合,简直堪称会心一击。
而且也只有刘伯温能配合他,因为学问不到家的,还真不知道区博劝诫王莽的谏言。这书读的得有多杂,才能知道其中的典故啊!
“王莽的新朝推行不下去,大明就会走新朝的老路了?”果然,只听朱元璋说道,“新朝,是百姓刚刚归附一个篡逆的朝廷,而我大明则是推翻了胡元,百姓万众一心。”
“新朝推行公田制,虽尧舜复起,弗能行也。咱偏偏就要迎难而上,干一干尧舜都干不成的事情。”
“新朝需要百年之渐,咱大明只需要一年就可以了。”
“陛下的公田制,老臣觉得,或可以试行之……”就在此时,吕昶站出来说道。刘伯温刚才明显已经‘叛变’,站在了皇帝那一边。
于是,人群也开始跟着‘叛变’了。
有了第一个,很容易就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
“如果陛下真的能把公田制实施成功,那就是功德直追尧舜了。”高启说道。
而其他文物群臣则是没有说话,也没有对皇帝歌功颂德,因为他们私有的田地,马上就要变成公田,他们没心情拍皇帝的马屁。
高启等几个大儒的私田少,他们的私田要多得多。
同时不拍皇帝的马屁,也是在表明他们的态度,用沉默来表示反抗。
朱皇帝,总不能连不给他拍马屁的人都杀。
当所有人都清一色的在给某个人拍马屁的时候,沉默就会成为异端,就会被记住。当所有人都沉醉的时候,清醒的人就会成为异端。
不过好在拍皇帝马屁的人并不多,只有那么寥寥几个,沉默者占绝大多数。
他们不怕被朱皇帝记住,法不责众。
“咱施行的不是公田制,而是土地收归朝廷所有。”朱元璋纠正道。
还不是一样?群臣心中说道,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名称而已。
朝堂,再次沉默。
……
“你们当前各自拥有的土地,还是属于你们的,暂时不会收归朝廷所有。”见群臣都不说话了,良久,朱元璋这才开口说道,“不过,除了你们现有的土地之外,以后开垦出来的土地,都是属于朝廷的了,朝廷统一统筹分配,任何人不得私自买卖。”
朱元璋用的还是他那一手套路,先狠狠的打人一棒子,再给人一个甜枣。
先杀一个最先站出来反对他的人,然后再说他的第二个举措。让人觉得刚才那人死的有点冤,其实他完全没必要那么急着站出来找死的,如果他能冷静一点,再往下看看就好了。
凡事要多听、多看、多想,不要那么早的下结论。
群臣闻言,松了一口气。
皇帝不会动他们现有的土地,就是天大的好事。
不过以后不允许他们再买卖土地了,也对他们极其的不利。因为不允许买卖土地,他们就壮大不起来。土地,一向都是封建贵族最重要的资产。
“陛下,臣觉得此事不可!”就在此时,中书省员外郎曹良才站了出来,说道。
他只是一个中书省员外郎四品官而已,按理说是不应该在此时出头的。谁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站出来反对皇帝,就等于是在送人头。
然而他不得不站出来,就在刚刚,胡惟庸给他使了一个眼色。
看到皇帝对此举措施行的决心,那些重臣,或者说是所有朝臣肯定都知道明哲保身的,不会当出头鸟。然而那些重臣如果想在这个时候要发表意见,该怎么办呢?
他们会把他们班底里的小人物推出来,让他们做炮灰代表他们说话。
一个眼神,或者是暗中踹一脚就行了。
那一个眼神或者一脚,就是别人的催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