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姐,你的玉佩是我的了。”一名将军说道。
“那就要看你有没有这个本事了。”徐妙锦道,“我三万打四十万不行,打你们二十万还不是轻而易举?”
战斗一开始,她就立刻将自己的军力分成了四个部分,一部叫九军,一部叫一军,一部叫三军,一部叫五军……而十位将领也迅速行动起来,开始堵截。
徐妙锦依样画葫芦,先是佯攻北面长江,继而掉准枪口杀了个回马枪……
很快兵部的十名将军的兵力便被她调动起来,被牵着鼻子走。徐妙锦的一军主攻,九军负责调动和诱敌。敌方在崇山峻岭之间,被她耍的团团转。
不到半个时辰,她就成功的跳出了包围圈。
“我才渡了两次赤水,你们就被拖垮了?”徐妙锦露出迷人的笑容,道,“你们也太不济事了吧,害得我还有很多得意战法都没有施展出来呢。”
而一群将军输了之后则是满脸不可思议,眼睛死死的盯着沙盘:“这怎么可能!?”
“不行,我们要再来一次。”
“再来一次你们也是输。”徐妙锦道,“秦先生已经教会我了,要利用运动战和游击战充分调动敌人,在运动战中寻找战机……”
“二小姐用兵如神!”终于,人群服气了。
“二小姐有乃父之风!”一名老将军心悦诚服,“果然是将门虎女啊,徐帅当年征战沙场,都没有指挥出如此精彩的战役来。”
“这下,你们该服气了吧?”徐妙锦道。
“服了服了,末将对二小姐佩服不已。”将军们纷纷向她抱拳。
“纸上谈兵而已。”然而此时,陈亮却是冷冷的道,“沙场征战,和沙盘演练完全是两码事。等你真正领兵征战的时候就知道了。”
“我看你这是嫉妒!”马皇后道,“你手下的将领沙盘演练都不能取胜,更何况是实战?在我看来,徐妙锦能出神入化的调动敌人,在战场上同样也能战胜敌人。游击战和运动战,开启了战略战法的先河,让人眼前一亮,你们看过之后应该学习,而不是嫉妒。”
“此战法的开创者秦先生,绝对是杰出的军事家,堪比姜子牙,孙武。当年诸葛亮用兵如神,也未曾想到过用运动战和游击战。”
“禀皇后,属下并非是对此战法存有怀疑,而是觉得徐妙锦自身不行。”陈亮道,“为将者,最重要的是在军中要有威信,赏罚分明,言必行,行必果。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在军营中也适用,将军如果没有威信没有将士会听他的号令。”
第九十二章 明日拜访衍圣公
“徐妙锦作为一介女流,在军中绝对树立不了什么威信的。在将士们心中,女人征战就是个笑话,战争是大老爷们的事情。”陈亮道,“以后边关若有战事,陛下让兵部推荐出征人选的话,兵部绝对不会推一个女人出来,惹朝堂嗤笑惹天下人耻笑。”
“行军打仗,不是儿戏!”
马皇后听了沉默起来,陈亮说的也并非没有道理。在战场上,女人就是弱者,这是将士们最普遍的想法,也是很难改变的想法。
所以才有那么一句俗话,战争让女人走开。
女人在军中很难树立威信,没有威信,就不能让那些凶悍的士兵们彻底服气。将士们不是真心拜服,就不能做到军令如山。
而且女子为将,还有一个天生的弱势,那就是不能和将士们打成一片。士兵们都是粗野汉子,什么荤话都说的出来甚至还随地便溺。有一些将军为了笼络属下,带着他们一起上青楼,这样才能让部下为他拼命,所谓出生入死的战场兄弟,就是一起挨过刀一起上过楼。
女子为将,绝对不可能和士兵们一起做这样的事情。很多时候,还会成为士兵们背地里开玩笑的对象。
所以古往今来的女将,才会凤毛麟角。
除非是她能做到比男人更狠,让士兵们忘记她是个女人,就比如说武则天就因为摒弃了柔弱,心狠手辣,才能干成大事的。
所谓慈不掌兵!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徐妙锦是女儿身,如果她是男人又是徐达的后人,能在沙盘上战胜十名将军,绝对会立刻被当成是军中奇才,以后有的是机会上战场。”
“但无奈,她是个女子。”
“徐妙锦,女子为将比男人难上十倍,你最好事先心中有个准备。”马皇后严肃的道,“假如给你机会上战场,你要做到杀伐比男人更加果断,军令要比别人更加严厉。否则没人会服你。你是徐达之女士兵们会尊重你,但不是打心底的敬畏。”
“为将者在军中的威信,靠的不是父辈祖茔,而是靠自己。否则一旦到了紧急关头,将士们不会为了一个没有真本事的将军拼命。领兵征战,不是儿戏!”
“臣女知道了。”徐妙锦的眼中,闪现出针尖一样的锋芒。
“行吧,回去之后,你继续跟随秦先生认真学习。”马皇后道,“领兵征战的机会,我会尽量为你争取。”
“谢皇后!”徐妙锦道。
“记住了,你是我大明女子的希望,你要为我大明女子争得荣耀。大明女子能否摆脱被男人瞧不起的局面,她们以后能否光明正大的上学堂,就要看你和宁国公主的了。”马皇后道。
“臣女绝对不辱使命!”徐妙锦极其自信的道。
陈亮闻言心中冷笑,他根本就不相信徐妙锦将来能成为一代名将。女子当名将,可能吗?更加不相信,区区两个女子能翻起什么大浪来。只是不敢说而已。
所谓的花木兰穆桂英,都是戏文和话本里面的,根本当不了真!其余的将军也是同样的想法。碍于徐帅的面子,他们没有反驳。
……
御书房。
“咱的儿子女儿们,加上徐达家的二闺女,一个个都出息了啊!”经历了白天的事情之后,朱元璋感叹道,“他们搞的那些新鲜玩意儿,都让那些老古董儒生眼珠子都掉到了地上,也让天下百姓惊叹不已……由此看来,大明的将来必将因为他们这些杰出的后辈而改变。”
“不是他们在改变大明天下,而是秦先生在改变大明天下。”马皇后提醒道。
“说的不错。”朱元璋道,“大明会因他而兴,中原大地和西洋,会因他而变。”
“秦先生厉害不假,但也需要明君支持。”马皇后道。
“只要是秦先生做的事情,咱都全力支持!毕竟,他这个人,太……神了。甚至,他还能前推五百年。”朱元璋想起秦宇当初说的明朝之后是清朝的话,就浑身冒冷汗。心中暗自打定主意,等到最近的事情忙完,就向秦宇请教大明灭亡的原因,然后将其祸患,扼杀在摇篮之中。
“孩子们跟着秦先生学习不到一旬日,就已经锋芒毕露了。假以时日,这还了得?”马皇后道,“秦先生,真是我大明的擎天之柱!”
“秦先生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才,都是我大明的国之栋梁,将来都可以留给标儿。”朱元璋道。
“有秦先生这个厉害的老师在,人才想还不是想要多少有多少?”马皇后道,“而且一个个都是杰出的,足以流芳千古的惊世大才。”
“妹子你说的太对了。”朱元璋点了点头,转换了话题,“也不知道胡惟庸,沐英他们怎么样了。”
接到卖字的任务,一些文武大臣都到各个行省,去割当地富户的韭菜去了。据驿报传来的消息,刘伯温和李善长都完成了任务,正在赶回来的途中。
就只有胡惟庸那里还没有确切的消息,因为他不但要弄钱,还要负责赈济山东灾民。
至于沐英,则是被朱元璋派去西南剿灭匪患了。
朱元璋对沐英这个年轻小将十分器重,已经收了他做义子,不过并没有让他改姓朱。在还没有当皇帝之前,沐英就经常把他们称呼为父帅,义母。
“以胡惟庸和沐英的能耐,应该能办好皇上教给他们的差事。”马皇后道。
“但愿吧。”朱元璋道,“咱不是怕他们没能力,而是怕他们能的太过了。”
……
山东。
李园。
胡惟庸到了山东之后,就有当地一位姓李的士绅主动把自家园子贡献出来,给钦差大臣居住,并视为荣耀。前面几天都在和当地官员,士绅宗族的代表吃席。
他为人圆滑,人情世故处理的游刃有余,很快就融入了他们的圈子之中,不但成了他们的‘自己人’,还把他们的底细全都弄的一清二楚。
收买人心,被他玩的炉火纯青。
“明日,就该去阙里至圣庙参拜圣人了,并顺便去一趟衍圣公府。”
第九十三章 你也算读书人?
胡惟庸打算就在‘至圣庙’给当地士绅名流一顿敲打,然后让他们主动掏钱出来买皇帝的字。至于赈灾的事情,早就有当地官员去办了,办的也中规中矩,不需要他操心。至于当中徇私舞弊的事情自古就有,他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选择性失明。
目前他只想把那五百万两银子搞到手,赈灾事小,搞钱才是大事。
“老爷明日要去至圣庙了?”旁边的下人兼心腹胡三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那可是天下读书人的圣地啊,小的早就想去看看了。”
“你也算读书人?”胡惟庸一脸的不屑。
“小的虽然不算是读书人,但也略认识几个字,也想去拜一拜孔夫子。”胡三道。
胡惟庸转头没有理他,“明天该拿哪个开刀呢?”而是在心中思索起来。
他根本不需要刻意去调查当地谁最有钱,那些有钱人就会自动给他送上门来,就在请客吃饭的那群人当中。通过几天的接触,他已经看出能买得起皇帝那副字的家族,至少有三四个。
要是普通官员,那种一来就高调宣称自己两袖清风,绝不收受任何贿咯的‘清官’,是绝对见不到当地真正的有钱人的,见不到正主儿。
因为钦差大臣到了,那些地头蛇一开始根本就不会露面。他们会派一些马前卒去打探虚实,看那个钦差大臣上不上道。如果上道就出来巴结讨好,毕竟结识一位京官对他们很有好处。一旦来人不上道,标榜自己铁面无私,地头蛇就会暗中给他小鞋穿。
根本就不露面,让钦差大臣自己清廉去吧。此后钦差大臣做任何事情都会被掣肘,事事不顺,甚至被整了还不知道是谁在暗中捣鬼。
所以那些高调标榜自己铁面无私,整天把清廉二字挂在嘴边的官员,是不能为百姓做成任何实事的。这种官员算不上能吏,只能说是迂腐文人。
古往今来这种官吏还不少,名声是有了,老百姓却没有得到实质好处。
他们,不如胡惟庸那种能吏。
而胡惟庸刚到山东就表现的很上道,甚至被他们引为知己。所以当地的一切牛鬼蛇神,全都主动现身了,不费吹灰之力。
“老爷是在考虑把皇帝的字卖给谁吧?”胡三立刻就看出了胡惟庸的心意,道,“衍圣公就是当地最大的家族,不如把字卖给他。”
“糊涂!”胡惟庸闻言立刻训斥,“衍圣公是能轻易动得的?一旦本官动了他,天下读书人都会视我为敌,唾沫星子都能把老爷我给淹死。”
“把衍圣公动了,还能不被天下人唾骂,那才显出老爷的本事。”胡三道。
“你这是想把老爷往火坑里推啊!”胡惟庸道,“就算老爷我有这个本事,也不会做这种自找麻烦事情。这简直是在虎口拔牙,简直是在玩火。”
话虽如此,但胡惟庸还是有些心动了。他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也极其自负,且胆大妄为。不胆大妄为后来也不会谋朱元璋的反。
他想挑战一下自己:“或许老爷我可以试试看。”
“呵呵。”胡三憨憨的一笑。
“你还有心思笑,老爷我要是载了,你也会跟着玩完。”胡惟庸道。
“小的相信老爷的能耐。”胡三道。
“胡大人!”这时,一名下属官员,中书省员外郎曾怀走进大堂,向其禀告道,“赈灾那边出了点事情。”
“什么事?”胡惟庸问道。
“很多地方官吏都在克扣灾民的粮食,各处施粥厂的粥清可见底。甚至很多家底殷实的当地士绅,带着他们的家人和家仆冒充灾民去吃朝廷给灾民的粥,让那些真正的灾民根本就领取不到。”曾怀义愤填膺,“那些官吏和士绅,真是太可恨了。”
曾怀是个清流文人,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一向嫉恶如仇,是胡惟庸的副手。
恨恨的道:“他们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朝廷给灾民的那点稀粥,他们也看得上眼?”
“你太不了解那些为富不仁的官吏和士绅了。”胡惟庸淡淡的道,“哪怕是一丁点好处,他们都想捞到手。至于百姓的死活,他们根本不会管。”
“这样的官吏和士绅,当杀!”曾怀愤怒的道,就像个愤青,“本官,绝不容许他们这样胡作非为?”
“此事就这么着吧,历朝历代的赈灾,都是如此。”然而胡惟庸却不以为意,平静的道,“如果我们动了那些底层官吏和士绅的利益,灾民们会更惨。”
“胡大人你说的是什么话?”曾怀冷声道,“难道看到这些舞弊现象就听之任之?我们是奉旨赈济灾民,就必须时时刻刻以百姓为重。这样才能上不负皇恩,下不负黎民百姓。”
“此时难办啊!”胡惟庸道。
“怎么就难办了?”曾怀不服气道,“如果你这个钦差大臣亲自过问,并抓几个典型出来当面处置,很快就能刹住这股歪风邪气。”
“你要是觉得好办,那你去办好了,本官把权力交给你。”胡惟庸道。
“行!”曾怀信心满满,“我就不信,我们是奉皇上的旨意办事,还治不了他们了?”
迂腐!看着曾怀离去的背影,胡惟庸露出一抹冷笑,这些整天只知道读圣贤书,不了解实际的读书人,有时候比贪官给百姓的危害更大。
……
次日。
胡惟庸带着当地的地方官吏,名流士绅,举人以上功名的读书人,浩浩荡荡的祭拜了至圣庙,参拜了圣人孔子,场面蔚为壮观。
胡惟庸此举,也获得了天下读书人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