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迎娶燕王妃 第304节

虽然王仁对于朱棣的这个建议先是有些不理解,但是经过仔细思索了一番之后,再联系到兑换大明宝钞所需要的巨量银两后,他突然就恍然大悟了。

此时,他再看一下朱棣的眼神就变了,简直就像在看神人一般,满眼都是敬佩。

如果大明皇家钱庄按照朱棣的建议来经营,那王仁可以保证,在很短的时间内大明皇家钱庄就会拥有一大笔来自民间的存银。

只要稳固住钱庄的信誉之后,这些存放的白银就可以原地转成用来兑换大明宝钞的保证。

有了这巨量白银储备的保障,王仁知道,大明宝钞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重新恢复信用,变成主要的流通货币。

而到那个时候,既重新救活了大明宝钞解决了钱荒,而且这些白银转上一圈后,最后还是会回到皇家钱庄。

看到王仁理解了自己的想法,朱棣也就没有再继续解释这件事情了。

他相信以王仁的智慧,只要点破了某些东西,他就一定有能耐把这件事做到登峰造极去。

相比于王仁汇报的这些事情来说,诸亮接下来汇报的东西,就全部都属于比较机密的内容了。

如今的大明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已经风平浪静,但实质上,依旧存在着许多见不得光的龌龊事情。

诸亮拿到朱棣面前来汇报的事情都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涉及到了一定层级的官员。

就在朱棣亲征期间,经锦衣卫和暗卫查实的官员贪腐渎职的,就有十几位之多。

而其中至少有三个人,都属于地方三司一级的高级地方官,需要朱棣亲自处置。

朱棣看了诸亮提交的名单,却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一次查处的贪腐和渎职的官员,居然全都是北方数个布政使司和西南位置的地方官。

而相对富庶的南方区域,这一次的名单中却是一个都没有。

经过诸亮的解释,朱棣才明白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富庶的南方因为距离京师近,所以在前一次的地方关外察中,基本上已经被查了个底朝天。

而之后上位的官员也得因为有前任的下场警示,所以也是战战兢兢,根本不敢乱伸手。

反而是位于北方和西南偏远位置的官员,上一次的地方官外察,对他们的波及程度比较小,受到的惊吓也就不是那么严重。

等到朱棣亲征安南之后,这些地方的官员估计朱棣这一趟亲征,至少会花费一两年的时间才会有结果,所以有些官员就忍不住伸手了。

对于这样的情况,朱棣也觉得有些无力。

哪怕之前杀了那么多官员,但是这贪腐和渎职的行为,却依旧是禁而不止。

这让他也彻底的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已经被某些固有的价值观洗脑的旧式官员,根本就融入不了现在大明的体系。

在他们的观念中,依旧根深蒂固的相信着“千里当官只为财”,“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些才是当官的目的。

这些人,哪怕现在因为恐惧而没有伸手,但是等到这恐惧一旦淡化,立刻就会毫不犹豫的开始贪腐和渎职。

所以,这种官员必须要彻底清理掉。

但是,清理了这些官员之后,又存在让谁来接班的问题。

到现在,朱棣登基满打满算也才两年,新一代的官员还没有成长到能够承担重任的程度。

朱棣在当场签署了对这批贪腐渎职官员的处置意见之后,就问到了第一批国子监的学员是否已经学成。

然后,王仁告诉朱棣,第一批的国子监学员中,已经有一半因为被判定为无法继续深造而结业授官。

第487章 来自倭奴国的惊人收获

而另一半学员,则继续留在国子监深造的同时,还开始承担起了对今年新加入国子监学员的基础知识的教授。

王仁还提到了,今年希望进入国子监的学员数量十分庞大,光是报名的人就超过了五千。

哪怕严格筛选之后也留下了接近一千人,如今正在国子监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

王仁打算,等到这一批学员结业之后,全部放到最下面的府县去担任副职,然后捶打一番之后就能大用了。

朱棣其实也知道,成体系的培养新官员是需要时间的,急也急不来,所以点点头,也没再继续询问下去。

接下来朱棣与王仁诸亮三人,又就一些事情交换了意见。对下一步的政务院工作重点做出了一些微调。

接下来一直到过年前,朱棣每日都在忙碌着国事,作为一国之君,只要愿意干活,国事根本就是处理不完的。

而在忙碌国事之外,在徐妙云的安排下,所有纳入后宫的妃子全都按着顺序侍了寝,被朱棣真正收入了后宫。

眼看着永乐二年即将结束的时候,从倭奴国传回的战报却震惊了整个朝野。

征倭军在赵云的率领下,攻占了整个倭奴国的九州地区。

而原本盘踞在九州地区的倭奴国南天皇龟山,却在明军兵临城下之时,意外被刺客杀死。

而这刺客根本没有隐藏身份,直言不讳的表明了他是效忠于北天皇小松的倭奴国武士。

此次前来行刺南天皇龟山,是因为他听说传言龟山要投降大明,而北天皇小松不希望龟山成为倭奴国的耻辱,便动了杀心。

这个消息一传开之后,倭奴国其他地区忠于南天皇的大小势力都愤怒了,他们开始针对忠于北天皇小松的势力,展开了报复性攻击。

这就造成了明军还没有进攻,倭奴国他们自己人就已经打成了一锅粥。

对于这种局势,赵云也是乐见其成的,于是,他干脆调整了攻击的方向,顺着倭奴国沿海一路朝北进发。

终于,在永乐二年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征倭军占领了倭奴国的石见银山。

这座石见银山乃是征倭军出发前,朱棣特意交代赵云的,如果有条件就优先将这石见银山给拿下。

因为这座银山的白银储量十分恐怖,占领之后能够大大缓解大明目前的银荒。

而赵云在占领了石见银山之后,将勘测的结果快速传回了朝廷,引起的朝野上下的巨大反响。

因为仅仅只是已经探明的储量,这石见银山就能做到年产白银上百万两,而且还足够挖掘几十上百年之久。

如此巨大的白银产出,简直震惊了满朝文武和民间的官绅富户。

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在隔海相望的一个弹丸小国中,居然还隐藏着一笔如此巨大的财富。

所有一开始都不支持朱棣发动征倭战争的官员,这下全部都变得沉默了。

甚至有许多人都开始反思,自己以前对对外战争这件事情的理解,是不是出了什么差错?

比如征倭这一战,哪怕耗费再多的钱粮和兵力,只要最后战胜了倭奴国就赚大了。

其他的不说,光是这座石见银山,拿回来的收益,就已经是发动战争需要的钱财的无数倍了。

如此巨大的投入回报比,似乎冒点风险也值得。

除了公开送回的消息,赵云还送写了密信,送到了朱棣的手中。

在密信中,赵云告诉朱棣,仅仅是现在明军已经占领的区域之内,赵云就发现倭奴国的银铜矿产异常的丰富,绝不仅仅只是一座石见银山而已。

石见银山这件事,是之前朱棣交代过他的,如果占领了之后,就可以通过公开文书向朝廷报捷。

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朱棣希望让大明的官员和百姓都明白,战争有时候并不一定就是亏本的,只要计划周全计算得当,战争也是可以为国盈利的。

而除了石见银山之外发现的矿产,因为朱棣并没有说需要公开报告朝廷,所以赵云选择了用私信的方式汇报给朱棣。

在密信中,赵云海告诉朱棣,他预计整个倭奴国应该能在永乐三年之内就全部拿下。

但是对于倭奴的治理,赵云也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在征服倭奴国的过程中,他发现这里的文化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与大明别无二致,但实际上骨子里却有着极大的差异。

他发现倭奴国的人,从上到下都不讲究什么宽厚仁慈,他们讲究的就是弱肉强食。

按照大明的话说,这片倭奴国土地上的人无论高官贵族还是普通农民,全部都属于那种畏威而不怀德的性子。

你给他好处他不会记恩,反而随时想着反咬你一口,唯一能够让他们听话的方式,就只能采用酷烈的手段和严峻的刑法。

赵云之所以专门用密信告诉朱棣他的这个感受。

是因为他担心,大明朝廷还是会按照以往对待占领地区的态度,来治理倭奴国。

他估计治理效果会非常差,而且很有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整个统治体系就会被那些倭奴国人重新推翻。

到那时候,又得重新集结兵马进行跨海远征,这在赵云看来绝对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如果有可能,他希望通过他的提醒,朱棣能够找出一种适合倭奴国的治理方法,以保证被征服的倭奴国彻底掀不起任何风浪。

收到赵云的密信后,朱棣有些意外,同时也感到非常欣慰。

倭奴国人的性子,他比其他所有人都更加清楚,所以对此他也早有准备和打算。

但是他对于赵云能够清楚的看清这一点,却感到非常的满意。

这说明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之后,赵云也开始了成长,视角也逐渐从纯粹的武将开始转向了全面。

这才是让朱棣感到欣慰的最主要原因。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永乐三年的元月。

就在上一次,因为赵云传回来的石见银山的消息,而掀起的热潮还没有消退的时候,新的更加让人震撼的消息又再度传了回来。

而这一次,消息的主角变成了大明晋王朱棡。

第488章 晃花人眼睛的银子

去年的时候,晋王朱棡作为一名殖民武官,参加了朝廷组织的对勃泥国的殖民行动。

半年过去了,自从殖民军登陆勃泥国之后,只是断断续续传回了一些消息。

大明的殖民武官们一登上勃泥国的地盘,便分兵数十路,各自去抢占自己的资源去了。

而这半年传回来的消息中,几乎没有什么太过内容太过劲爆的内容。

大致上都是遇到小股的土著部落,大明的殖民军轻松的解决掉,或者发现大片适合耕种的土地……

至于直接的收获,传回来的消息中却是语焉不详,没有人知道这些殖民武官们,在勃泥国如今到底获得了什么样的收获。

永乐三年元月初十。

大明晋王朱棡,从大明外海舰队雇用的三艘运输船,缓缓地驶入了宁波港口。

按照朱棣制定的规矩,目前宁波港作为殖民军唯一的出入港口,所有进出大明国内的殖民军都必须要通过宁波港。

而在宁波港,殖民都督府也设置了检校司的机构,专门负责收缴归国的殖民军武器装备以及身份登记。

检校司的主官在收到晋王朱棡的入港请求之后,看到朱棡居然一共有三艘运输船要入港,下意识就以为,朱棡这是把他所有的殖民兵马全部带回了大明。

于是,检校司的主官急忙临时征调了数百名卫所官兵,来帮忙负责登记入境的殖民军身份以及收缴武器装备。

结果,等到三艘运输船靠岸后,下船的居然只有晋王朱棡和他的一百多名亲卫。

这一下,检校司的主官就傻眼了,他没想到,朱棡居然只带了这么一点人返回大明。

而朱棡上岸后,干的第一件事也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他居然让检校司的主官,去通知宁波商关的官吏前来收税务。

收商税这事,也是根据朱棣制定的规定来执行的。

所有殖民军从海外带回来的财富,都必须要经过大民的商关征税。

只有经过大明商关征税之后的财富,才属于这些殖民军合法所有。

听到了检校司派人过来传话的商关主事,因为缴税方的身份是晋王朱棡,所以便带着十几个商关官吏急匆匆的来到了码头。

等到商关主事赶到的时候,朱棡已经在命人从船上朝下搬货物了。

首节 上一节 304/3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