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迎娶燕王妃 第303节

朱棣坐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召集王仁和诸亮前来。

现在的大明朝堂,包括朱元璋在内都清楚,王仁和诸亮才是朱棣掌握大明朝堂的关键人物。

如今的大明朝堂,最重要的常备军的军权被朱棣亲自捏在手中。

而整个天下的政务几乎被朱棣全部委托给了王仁在打理。

而诸亮,却是朱棣监察天下的耳目。

只要有这两人在,大明朝野任何异动都瞒不过朱棣。

早就知道朱棣会召见自己的王仁和诸亮,其实早早的就等在了皇宫外。

所以朱棣一召见他们,他们很快就出现在了乾清宫里。

先是随意聊了几句之后,王仁和诸亮就开始汇报必须要朱棣亲自处理的事情。

先是王仁汇报关于高产粮食作物的事情。

在朱棣亲征安南的期间,整个年度的高产粮食产量统计已经完成。

按照王仁收到的统计结果,各地的高产粮食产量都达到了预期,可以说,高产粮食作物的种植在全国范围内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听到这个好消息,朱棣也是感到十分的振奋。

只要全面铺开了高产粮食作物的种植,朱棣相信,接下来大明马上就会迎来人口暴涨的高速发展期。。

而这,也是朱棣最希望看到的,只有有了足够的人力资源,大明才能完成文明程度的跃迁。

对于下一步全国铺开高产粮食作物种子的计划,政务院也作出了详尽的分析和报告。

如果按照政务院的计划执行,永乐三年之内,整个大明境内应该就不会有饥荒之虞了。

哪怕再偏僻的山区和贫瘠的土地,都能种出足够食用的粮食作物。

说到这里,朱棣不禁想起了自己对云贵一带和安南的打算。

于是,他就对王仁和诸亮说起了自己计划利用高产粮食作物,来撬动云贵一带流传千年的土司制度的打算。

很显然,这个问题王仁和诸亮之前都并没有思考过。

如今听到朱棣一提出来,他们的眼前顿时都是一亮。

第485章 关于改土归流的谋划

对于治理地方最有经验的王仁,立刻就抓住了朱棣话里的重点。

而且,只是略一思索之后,他就对朱棣提出的想法,马上进行了扩展和完善。

按照王仁的意见,只要高产作物在云贵一带种植成功,那么紧接着,朝廷就可以对云贵实施改土归流了。

所谓改土归流中的土就是指土司,而流则是朝廷派遣的流官。

意思就是,将现在的土司首领全部剥夺对当地民众的统治权,然后改为任命朝廷官员去治理原来土司的势力地盘。

而大明朝廷实施的是流官制,也就是说所有的地方官员都会隔几年就轮换一次。

所以,这样的一件事就被称作了改土归流。

一旦改土归流成功,那么盘踞云贵一带,上千年的土司势力就会烟消云散,彻底成为历史。

取而代之的,就会是与其他地方一样的府县制度。

原来的那些土司统治下的民众,就彻底转变成了大明治下的普通百姓。

到那个时候,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吐司叛乱,就会在朱棣手中彻底解决。

朱棣听了王仁的扩展和完善,也觉得十分可行。

于是,就在这么三言两语商量之下,云贵一带的改土归流,就被真正提上了日程……

按照朱棣和王仁商量的结果,朝廷将会通过武力威慑去逼迫吐司,在他们自己的地盘种植高产粮作物。

然后,等到高产粮有了收获之后,民众的食物充足后,土司统治的根基自然就会被动摇。

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在军队的保障下,逐步开始实施改土归流。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尽可能的用和平的手段来完成这次变革。

至于安南国的问题,王仁给出的意见,是新高产粮作物暂不必全面铺开,而是要有选择的在部分区域种植。

这是让种植了高产作物和没有种植高产作物的地区,进行区别对待。

说到底,王仁的意思就是说要对安南境内的各个区域进行差异化对待。

然后人为的制造区域之间的矛盾,让所有的普通民众都将希望寄托于大明朝廷的恩赐之上。

要让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相信一点,只有依靠大明的恩赐,他们才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

一旦这样一个基础被建立之后,那么很短的时间内,大明就能尽收安南民众之心。

王仁的这番建议,连朱棣都忍不住赞叹。

不得不说,在地方政务的见识和水平上,王仁绝对在整个大明中都属于顶尖的。

说完了高产粮食的事,王仁又说到第二件大事,那就是关于开海。

自从朝廷在泉州和宁波两处开海之后,海上的贸易就一日繁盛过一日。

以至于造成了大明全国的货物,几乎都在朝着这两个港口汇集。

然而,由此也带来了一些不太好的影响。

作为出口丝绸的大明朝,如今民间的丝绸却供不上货了,特别是北方,许多府县的布庄丝绸都断货了。

至于原因,说起来也十分简单,因为所有的丝绸都被卖到海上去了。

从海上卖出去的丝绸至少有五到十倍的利润,而在大明境内贩卖丝绸,连一倍的利润都达不到。

所以,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几乎所有的丝绸都开始流向了港口,然后出海贩售,这才造成了在大明境内丝绸都成了稀缺品的现状。

出现这种情况的货品不只是丝绸,还包括了瓷器,甚至还有西山特产也是。

瓷器朱棣还能理解,大概原因应该和丝绸没什么两样。

但是他却没有想到,居然连西山特产也出现了在大明境内一物难求,而全都被装上海船卖到海外去的情况。

在朱棣的印象中,西山特产似乎并没有安排出海贸易,全部都是通过民间的商行在大明境内售卖。

看到朱棣有疑惑,王仁便又解释了一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说到底,还是利润差异的问题。

普通的商行在北平西山拿到货以后贩卖到南方,大概能获利一到两倍。

然而,如今这些商行在北平拿到货后,根本就不在市面上销售,而是直接就送到港口。

那里的海商,出价就是至少三倍以上的利润,至于出海卖多少钱就没人知道了。

如此一来,那些在北平拿货的商行肯定宁愿直接把货物运到港口卖给海商。

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的利润更高,而且资金回笼的也特别快。

等到王仁说完之后,朱棣就陷入了沉思。

出现如此情况,却是朱棣之在决定开海之前所没有想到的。

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增加产量,只要有足够富余的产量,那么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

但是增加产量,也只是治标而不治本,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要想办法平衡内需和外贸之间的关系。

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一个系统的民生工程了,远远不是一份圣旨或者是几句话就能解决的。

当然,完善的方案只能从长计议,目前要解决这事儿只能依靠政令来实现了。

朱棣要求王仁接下来就让政务院尽快制定出一套约束海上贸易量的方案。

方案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海商每年能够海外销售的货品总量作出一个限制。

当然,这个限制也是浮动的,需要根据海商自身的规模来进行核定。

核定后这个量,也不是恒定不变的,每一年都可以通过某样货品全年的产量进行调整,

总之就是产量越高,海上贸易限额越高。

王仁记下了朱棣的要求,表示接下来就会尽快让政务院商讨这个方案。

说完这两件事,王仁又提出了让他最伤脑筋的问题。

在朱棣亲征安南以前,就给王仁下达了一个指令,让他筹建大明皇家钱庄。

而这个所谓大明皇家钱庄,实际上就是朱棣想要打造的大明中央银行。

在朱棣出发亲征安南之后,王仁也确实在这件事情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

第486章 大明皇家钱庄

王景告诉朱棣,如今大明皇家钱庄的架构已经组建完成。

基本上做到了,每一个府都有皇家钱庄的一处分部。

但是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大明皇家钱庄的白银储备不足,根本无法按照预定的计划展开大明宝钞的兑换。

如今市面上存在的大明宝钞总面额大约在八千万两左右。

而如今大明的国库,哪怕由于开海禁而充实了许多之后,比起这八千万的金额却依旧还差得很远。

朱棣思考了一下之后,便给王仁提出了一个建议。

他建议立刻将大明皇家钱庄投入使用,并向民间提供存储银两和异地支取的服务。

简单点说,就是比如有人在京师的皇家钱庄存入十两白银,京师的皇家钱庄就会为他出具一张凭证。

而这张凭证,就可以在远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府城,找到皇家钱庄直接提取出十两白银。

如此一来,可以解决远距离之间的现银结算问题,异地行商的商人也再也不用随身携带大量的现银了。

而如今民间虽然也有钱庄,但是地域性非常明显,往往某一个钱庄只能覆盖几府或者一个布政使司的范围。

而大明皇家钱庄一旦营业,那么覆盖的就是整个大明国境范围之内,从方便性的角度来讲,绝对是民间现在的钱庄所不能比拟的。

而除了这个,朱棣还提出了一个让王仁都有些想不通的另一个建议。

那就是,朱棣让皇家钱庄给来存储银两的人支付利息,每存储一两银子一年,皇家钱庄就支付半分银子的利息。

这利息虽然不多,也低于现在民间普遍借贷的利息标准,但是却开启了大明钱庄业的先河。

如今的民间钱庄存银进去,不仅不会给你利息,还会根据你总金额的大小收取你的保管费。

一旦你要异地支取,还会额外再收一笔手续费。

而大明前皇家钱庄这个支付利息的做法,则完全颠覆了现在大明钱庄业的基本规则。

这件事如果换做任何其他一个人来做,哪怕他富可敌国,只要敢这样做,就一定会变成公敌。

就会被其他所有钱庄联合起来排斥打压,甚至采用一些极端的方法来对付。

而大明皇家钱庄却没有这个顾虑,有朱棣作为最大靠山的皇家钱庄,完全不会惧怕任何来自其他钱庄的竞争。

首节 上一节 303/3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