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明军出乎意料的强悍战斗力,在远处观战的几位安南国的指挥官,变得有些焦虑了。
对他们来说,此刻面前的明军虽然是必须要击溃的,但是他们还有着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回师王都升龙城府救援。
但现在看起来,似乎面前的这支明军并不是那么好打发的,损失了近两万人马,居然连明军的一道防线都没能冲过去。
这个结果是他们所有人都不能接受的,于是一番商议之后,他们终于动用了自己手中的王牌。
那就是那些数量足有一千的披甲战象。
要知道,安南国可就是靠着这一千多头战象组成的象军,才能够在与周围国家的交锋中,一直都稳占着上风。
原本对付眼前的明军,他们没有打算使用战象,因为战象使用起来其实也是异常麻烦的。
每一次将战象派上战场之后,就会有一部分战象安完全失去控制,变成废品。
但是,显然此刻已经不是计较这个的时候了。
刺耳的铜跋声响起,正在进攻的安南军兵马,瞬间就如同潮水漫卷而回,而他们撤退的时候,似乎速度还要超过了冲锋之时。
朱棣在看到安南军撤退瞬间,就知道了对方应该是要动用王牌了。
而此时,明军的火炮部队才刚刚过江。
在炮兵和部分火铳手的努力之下,明军火炮终于被搬下了船只送到了江岸之上。
朱棣知道,要对付战象,目前还只能依靠火炮。
其他的武器,对战象的杀伤力都十分有限,更别说即将面对的战象,还是全身披挂护甲的那种。
三百多门火炮,在所有明军的努力下,迅速被推到了阵前。
然后,按照之前定下的预案,所有的炮兵开始忙碌着装填烈焰弹,准备应对接下来的战象重冲阵。
对于战象,现在所有的明军都有了一个理智而客观的认知。
首先,这战象确实是很难对付,就连明军中的王牌精锐西山重骑,和战象正面对战都是凶多吉少。
这种胜负,已经跟战术之类的东西都没有关系了,完全是力量等级上的差距。
而这种差距,大到根本就无法用外在的装备来填补。
安南国军队的指挥官,并没有见识到之前在升龙城外明军与战象的交锋的一幕。
所以,他们此刻坚持认为,只要战象出马,对面的明军就会变成任他们屠宰的蝼蚁。
因为他们要争取回师升龙府的时间,所以此刻他们对于这一战后会损失多少战象,已经没有那么计较了。
就在一刻钟以后,安南军就再度向明军发起了攻击。
这一次,很显然安南军动用了全部的力量,似乎连预备队都没有保留,铁了心要一次解决上岸的明军了。
上千头战象,排成松散的方阵,小跑着向明军阵地冲来。
战象的后面是之前剩下的数千安南骑兵,而在骑兵的后面,才是数万安南国步卒……
这种战术,也是安南国在重要的战斗中所使用的惯用战术。
以披甲战象作为先头部队去冲垮敌阵,然后再是骑兵突击阻止对方重新集结。
最后才是步兵清理战场,围剿残兵。
不得不说,因为有战象这种逆天兵种的存在,他们的这种战术,至少在这个年代已经属于最顶级的战术了,在相同数量的兵马对战中,基本上都是胜多败少。
如果不是战象的驯服过于困难的话,可能安南国早就已经发起了对大明的进攻了。
对于如何用火炮对付战象,朱棣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完善,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作战标准。
在张武的指挥下,三百多颗烈焰弹呼啸着落在了冲锋的战象群中,燃起了团团火焰,照亮了整片战场。
第480章 大胜
只是一轮烈焰弹落下,就有上百头战象被火油点燃。
只不过,此时因为有着厚厚的装甲存在,战象还没有直接感受到火焰的伤害,只是略有感觉不舒适。
明军的炮手们毫不停留的清洗炮膛,重新装药上弹,很快,第二轮烈焰弹再次落在了冲锋的战象群中。
一直等到战象冲到距离明军五百步左右的位置的时候,明军的烈焰弹已经发射了三轮。
一千多头战象中,至少有三分之二都变成了移动的火焰。
到了这个时候,第一轮被击中的战象,因为火焰已经燃烧到了装甲里面的木板,所,以这些战象开始逐渐变得狂躁起来。
而此时,明军的火炮却停止了发射烈焰弹,反而放平炮口,装上了海战才会使用的链弹。
这也是朱棣最近才琢磨出来的一个对付战象的办法,到今天也才是第一次在实战中检验效果。
放低了炮口的火炮,怒吼着将链弹射出。
被铁链拴在一起的两个实心铁球,旋转着掠过地面,飞向了极速奔跑中的战象群。
这些炼弹几乎都快要挨着地面了,它们的目标就是战象那粗大的象腿。
也幸好战象体积庞大,目标足够显眼,所以明军火炮的命中率居然奇高无比。
三百多枚链弹中,居然有大部分都正好击中了奔跑中的战象。
旋转的链弹,在遇到粗大的象腿后,立刻就会缠在了象腿之上。
巨大的动能通过另一种方式被释放。
被命中腿部的战象全都一声咆哮,然后就会轰然倒地,在地面上滑行走很长一段距离后,彻底失去再度站起来的力量。
当最前面的两百多头战象被链弹击倒,引发了整个战象群的混乱。
而被击倒的战象,又变成了后来者的绊脚石,再次绊倒了数十头后来者……
战象倒下了,但明军的火炮没有停止,很快,第二轮链弹就再度呼啸着射出了炮膛。
这一次,因为距离更近,所以直接倒下了近三百头战象。
上千头战象的象群,这就已经折去了一半之数。
到了这个时候,战象已经距离明军已经只有不超过两百步了。
观战的安澜军指挥官们,虽然因为战象的损失而肉疼不已,但是此刻却也觉得他们已经胜券在握了。
两百步的距离而已,剩下的五百头战象足以冲垮对面的明军了。
然而,就在这时,让他们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那些浑身燃着火焰的战象,突然就开始失去了控制。
他们全部停下了冲锋,开始拼命的挣扎躁动,攻击周边的其他战象,整个战象群完全乱做了一团。
而战象群后跟着的骑兵因为收不住速度,不小心就冲进了混战的战象群中,顿时就成了狂躁的战象攻击的目标。
短短几息时间,上千冲进象群的安南骑兵就全部被战象撞落马下,然后被踩成了肉酱。
消灭掉这些骑兵之后,被火焰烧灼身体的痛苦让战象彻底疯狂,它们开始调转了方向朝着后面的安南阵营冲去。
只是一转眼,战场的局势就发生了反转,安南军成了被战象屠戮的对象,而明军则趁着这个机会发起了反攻。
等到疯狂的战象陆续被火焰夺走了生机后,整个安南君的阵营也已经彻底崩溃了。
明军骑兵四出,开始追杀安南溃军。
朱棣知道,到了现在,这一次略有些冒险的御驾亲征安南,事实上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此战,象征着安南军最后王牌的战象军,彻底被明军消灭。
与战象军一起被全歼的,还有代表着安南王室贵族的核心武装的王室精锐。
第二天,休整好的明军带着俘虏,开始沿着大江一路南行,来到了多邦城下。
多邦城是安南国中位于平原地带的第二大城市,此刻城中正聚集了所有安然残余的武装力量。
领头的人是安南国相胡季犛。
这个安南国相,其实在安南属于一位权臣,凭着一己之力,掌控着半个安南国的事务。
朱棣猜测,如果他没有亲征安南,那么可能再过上几年,这安南也就不再姓陈,而变成姓胡了……
这座多邦城,也是那种城高墙厚的坚城,里面还有着十几万守军,除了国相胡季犛的嫡系之外,还有部分忠于王室的残军。
朱棣没有马上攻城,而是直接沿着江边扎下了大营。
而就在朱棣刚刚扎下大营之后,典威就率领着河西守御军府的大部队也从升龙城前来会合了。
在中军大帐,朱棣见到了已经有两年未见的典威。
君臣久未相见,自有一番唏嘘。
然后,就是典威开始详细的汇报了这次突袭升龙城的经过,同时,也因为自己的疏忽造成了整座升龙城化为废墟的事向朱棣请罪。
对此,朱棣却没有半分责怪。
这毕竟是在战争,升龙城乃是敌国王都,典威能够照顾好自己手下的士卒,这已经算是非常合格了。
至于敌国的民众和建筑被火烧掉,却是无论怎样都不能怪到典威的身上。
朱棣从典威口中得知安南王室已经彻底成为了历史,心情也就变得轻松了一些。
没有了安然王室的存在,接下来大明对安南的接收就会变得简单了许多。
除了之前的战况汇报,典威还为朱棣带来了一大群原来安南国的大臣。
这些大臣在明军冲进升龙府之后,纷纷见风使舵,全部投降了大明。
因为典威不知道该如何处置他们,便将他们全部带在军中,现在交给了朱棣亲自处置。
说实话,朱棣对这些安南的臣子几乎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甚至都不想接受这些大臣的投降。
因为这些大臣就是整个安南贵族利益的代表,就是他们拥有了整个安南绝大部分的利益。
各地的良田是他们的,城市中的商铺是他们的,各种矿产还是他们的……
甚至,连普通的民众也都是他们的。
所以,在朱棣最先的打算中,这些人反而是应该首先清除的对象。
只有将他们彻底打倒收回他们的财富,才能用这些财富反过来投入到整个安南的建设中。
第481章 安南国最后的国相
但是,如何去完全消灭他们这个阶层,这也存在一个方法的问题。
倒也不是说不能使用抄家灭族的这种直接暴力的方式。
但是这样做的话,那就必须得在很长的时间内,都对整个安然要保持着军事高压的状态。
换句话说,如果选择将这些现在的贵族阶层全部杀光。
那么,在很长的时间内安南就要驻扎数量足够的兵马,以应对这些人残留势力所掀起的各种反抗。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被征服的区域,如果进行了最直接的武力清洗,那么在很长的时间内,这片被征服的区域都会显得十分混乱。
这些贵族在当地扎根数百上千年,各种利益纠葛,根本不是说将这一大家子人全部杀完就能解决的。
而且,这还涉及到一个当地民众对大明朝廷的感观问题。
如果太过于血腥暴力,民众不一定会感恩,反而可能会因为举起屠刀的是大明朝廷而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