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迎娶燕王妃 第295节

加上今天,朱棣在此扎营已经有两日时间了。

因为现在明军,已经正式踏入了安南国的腹地,所以即将面临的军事压力也开始增加。

安南国的地形是越往南走越是河网密布,人烟稠密,到处都是村落和良田,一旦开战就绝对不会是小规模的战斗。

朱棣估计,自己至少需要在野战中彻底击败两到三次安南军主力,安南国才会转入全面的防守。

而朱棣之所以在这里停了下来,是因为他在等一个消息。

而这个消息,朱棣一等就是五天。

这一日,朱棣正在看来自京师的消息。

首先是一件喜事,徐妙云终于顺利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朱棣的次子,母子平安!

这虽然是一个大喜的消息,但是朱棣却有些淡淡的忧伤。

自己的儿子出生,当爹的却没有能陪在旁边,不能不说这是个遗憾……

除了这件喜事之外,还有朱元璋对吏部右侍郎周斌的处置,这件事引起了朱棣的深思。

“穷兵黩武,非圣君之相……”

朱棣小声的念了好几遍。

这句话的杀伤力非同小可,已经不仅仅只是对帝王的劝谏了,而是隐隐带着一种深深的恶意。

朱棣知道,如何抹黑帝王,这是历代文臣都非常擅长的事。

只要是文臣群体,不满意帝王的话,帝王最终在史书上的形象,就会被抹黑成各种模样。

这也是朱元璋为何会勃然大怒,直接将周兵仗毙在乾清宫门前的原因。

对于这个处置力度,朱棣还是很满意的,他觉得自己老爹,遇事确实足够果决和狠辣。

像这种事,一旦稍有犹豫,放任那么一下,就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比如直接给自己贴上一个穷兵黩武的标签,而这标签一旦贴上,要再取下来的难度,可就不是一般的高了。

对于这个评价,朱棣内心的深处还是有着一些愤怒的。

自他登基以来,一直都在和文官团体发生着激烈的冲突,他试图判断出文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最早的时候,朱棣以为文官团体的诉求,就是要保留住,他们作为特权阶层所享有的利益。

但后来他又发现,似乎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原因。

哪怕是在自己连续落下几次屠刀之后,这些文官团体,依旧在不停试探自己的底线。

如此看来,他们想要谋取的东西,一定是非同小可,而且还是不死不休……

按照吏部右侍郎周斌所说的“穷兵黩武,非圣君之相”这句话来看,他们希望的是让自己停止亲征然后回到京师……

那么,在自己回到京师之后,按照从古到今的传统,帝王就该被关在皇宫里面,每日通过奏折来治理自己的天下。

一旦他们如愿,那么所有的事情又都将重新回到原来的轨道。

那就是皇帝乖乖待在皇宫里,看着文臣帮自己治天下。

如此一来,就能达成文官团体的最终目的,那就是与皇帝共治天下。

朱棣很快就理清楚了这其中的逻辑和文官们最终的目的。

他相信,此刻的朱元璋应该也想通了这件事情。

也许换一个从小被文官教育长大,学着四书五经,程朱理学的皇帝。

随着事情发酵,众口铄金之下,可能唯一的选择就只能是乖乖的回到皇宫,然后当一个文官们口中的好皇帝,也就是所谓的圣君了。

想到这里,朱棣忍不住就想起了后世历史中,另一个时空大明朝的正德皇帝。

明明满腹韬略,兵法精通,在当时大明中后期明军实力已经衰败到不成样子的时代,却依旧能御驾亲征,打败了称霸草原的小王子。

如此赫赫武功的一代帝王,最后在文官们的一支秃笔下,却被渲染成了昏庸无道的一代大昏君。

不学无术,行为荒诞,还抢夺臣子的妻子……

朱棣相信,如果自己放任这件事继续,最终哪怕自己能让大明制霸全球,估计落下的也就是一个暴君的评价罢了。

比如说秦始皇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为他焚书坑儒,所以他在后代的史书中,就变成了无人能超越的一代暴君。

朱棣将前因后果想清楚之后,便提笔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亲笔信,开诚布公的将自己想到的东西全部写了出来。

在这封信中,他并没有表达自己想要干什么,而仅仅只是把自己想到的东西写清楚了而已。

至于朱元璋看了之后站在他的角度,会得出怎样的结论,那就只有等平定安南之后回到京师再商讨了。

第471章 来自海路的援军

但是,他相信以朱元璋的能力,在他亲征的这段时间里,一定能够控制住这件事情不会继续恶化下去。

而实际上,只要做到这个程度,对朱棣来说就已经完全足够了。

因为,有些事情只能朱棣亲自动手来解决,而其他任何人都做不到他想要的程度,哪怕是朱元璋都不行。

朱棣刚刚把给朱元璋的亲笔信写好还没来得及找人送出去,就有潜伏在安南国的暗卫送来了他想要的消息。

看着手中还带着斑斑血迹的绢布,朱棣知道,为了将这个消息送过来,这一次暗卫应该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绢布上就写着朱棣想要的消息,而这张绢布却是从安南国的沿海送进来的。

这一趟,就要穿过大半个安南国的土地。

再加上现在又是战时,一路上各处都在严查明军奸细,可想而知这一趟会付出怎样的代价了。

不过,在朱棣看来付出再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因为这个消息就是他是否能够快速平定安南的倚仗之一。

朱棣打开绢布快速的浏览了一遍,终于长出了一口气。

绢布是马和亲手所写。

因为是在海上,信纸容易受潮变得无法使用,所以一般稍微重要一些的信息,马和都会选择使用绢布来书写。

绢布上的内容很简单,第一就是告诉朱棣,他已经按照朱棣的吩咐,派遣了三支舰队隐藏在了安南国红河的出海口附近。

第二个就是马和解释的为什么他到达预定位置的时间会晚了几天的原因。

马和的舰队按照朱棣的旨意,从外海基地先去了登州。

在登州,他用运输船接上了早已等在那里的河西守御军府的全部人马。

然后舰队再调头南下,顺着大明沿海一路行驶,目标是安南国的近海。

但是,马和的舰队在小琉球附近遭遇了风暴天气,被弄沉了了几艘小型战船,而且还有为数不少的战舰,都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于是,他们不得不就近靠岸,进行了简单的修理之后才又重新出发。

所以,到达安南国沿海的时候就比原定计划晚了几天。

朱棣也知道,在海上行船意外是不可避免的。

像遭遇一次恶劣气候就可能船毁人亡,马和他们这次仅仅只损失了几艘船,都还算是运气非常好的了。

朱棣都忍不住有些感到庆幸,幸好马和的舰队没有在海上遭遇台风,不然的话,这次征安南计划就注定要虎头蛇尾了。

不管怎样虽然晚了几天,但也算是按照计划到达了指定的位置,基本上对整个计划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朱棣此次征安南的计划其实分成了两路兵马。

其中一路他亲自率领,从云南破富令关,穿过河网密布的平原,直入安南国腹地。

而另一路兵马,他调用了现在暂时已经没有防御对象的河西守御军府,来作为了攻击主力。

河西守御军府的兵马,借助马和的舰队,完成了快速从北方直接调到南方。

然后强行占领安南国红河入海口,逆流而上,直接对安南国的王都升龙发起突袭。

一旦典威率领河西守御军府占领了王都升龙的话,朱棣的征安南计划就算完成了一半。

整个计划的核心,就是朱棣率军从陆路进攻,充当着醒目的诱饵,吸引住安南国的主力。

然后,河西守御军府的兵马,趁机直捣黄龙突袭王都升龙城。

最好的结果就是,快速占领升龙,将安南国王室成员一举生擒。

一旦达成这个目标,剩下的安南兵马就会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很难再组织大规模的统一行动。

这样一来,朱棣就可以从容的对安南国残余势力各个击破,最终完成平定安南的计划。

朱棣认真的沉思了一会儿之后,又再次推敲了一番细节后,才直接提笔在绢布上写下了预定发动的时间。

然后,再把这绢布交给了暗卫,让他想办法再送回给马和手中。

负责送信的暗卫告诉朱棣,他们一路过来,整个大江沿岸的几座城市,和周边的大路小道,都已经被安南军严密封锁,很难再顺着原路把信送到马和手中。

他们会启用备用方案,选择从安南国的坡垒关出安南,进入大明广西布政使司。

再从广西布政使司的沿海找船出海,才能将绢布信送到马和手中。

听了暗卫的话之后,朱棣计算了一下,发现时间应该还是足够,便没有再多说什么。

等到暗卫带着绢布离开之后,朱棣就找来吕政和张武,告诉他们大军明天就继续进发。

朱棣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再通过一两场大战逼迫升龙城的兵马调动出来,好让升龙城变得防守空虚。

第二天一早,朱棣的大军便拔营出发。

数日后,朱棣到达了大江与住江两条江的交汇处。

至于为什么朱棣会选择这里,是因为就在大江和住的交汇处,云集了安南的内河水师大军以及十万安南金的陆上精锐。

根据前期获得的情报,安南国在此地聚集兵马的目的,就是要构筑一道防线,要阻止朱棣顺着大江直扑升龙城。

而朱棣的目标就是在此地彻底击溃安南人的十万精锐,逼迫升龙和其他几座大城调派兵马出来继续阻挡自己。

朱棣麾下的兵马与安南的十万大军隔着住江相望。

而在江面上,还有着数百艘安南国的内河水师。

朱棣如果想要主动攻击对岸的安南国精锐,就必须先解决掉安南国的内河水师,然后渡江而战。

但是,这对于现在的民军来说,基本上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现在朱棣的手中并没有任何水军,想要解决安南国的内河水师,必须就得从长计议另外想他法……

不过,这对于朱棣来说倒并不是一个无解的难题,他掌握的力量和手段,解决水师的问题绰绰有余。

朱棣的明军在大江北岸扎下营地以后,安南国的内河水师,似乎并不太看得起朱棣率领的这么点明军……

第472章 让他们主动来进攻吧

安南水师嚣张的气焰出现在明军大营外的江岸边。

水师战船展开风帆,就在明军眼皮下来回飞驰,似乎在嘲笑着明军。

而朱棣却对安南水师的挑衅视而不见,在他眼中,安南水师的行径如同跳梁小丑一般。

朱棣忍得住,但吕正和张武却有些忍不住了,他们向朱棣进言,希望能够狠狠的教训一下安南内河水师。

然而,他们的请求却被朱棣给拒发,于,群!9;8"02!0?5,8?5。6绝了。

首节 上一节 295/3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