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迎娶燕王妃 第226节

“张将军辛苦!此刻冒险入营可是有好消息带给本王?”

朱棣情绪很好,语气也很轻松。

这个张保并不是诸亮培养的暗卫,而是经直接接触后再发展的。

至于过程就比较繁琐了,调查,接触,试探,示好……整整一年时间,张保才真正倒向了燕王。

“王爷真是料事如神!末将佩服,末将已经说服顾成将军加入燕王阵营!”

张保先小拍一个马屁,然后才说出自己的目的。

“干的不错,本王会让诸亮给你记功!去告诉顾成,本王不会夺他兵权……”

燕王略一思索就直接开始说自己的要求。

“只不过,他手下的士卒在没有经过大军营学习之前,是不能作为正军的……”

“他过来之后,只能先委屈他,带着麾下负责一段时间押运粮草!”

这些条件其实并不过分,如今燕军的正军,除了最早的燕王三卫之外,其他都是经过了完整的大军营思想改造的。

而朱棣之所以做此安排,也是顺便充实一下后勤运输那边的力量,现在看来,想要尽快打过长江去,后勤力量还得充分加强。

张保肯定不会有任何意见,他回去后和顾成一番沟通后,此次临阵起义就算是彻底坐实了。

半个时辰后,顾成和张保就出现在了燕王朱棣的中军大帐里。

一番安抚之后,再加上朱棣承诺负责他家眷的安全,顾成也终于彻底放下了所有的担心。

顾成张保临阵投敌的消息一天后才传回灵璧明军大营,齐泰和梅思祖差点没有直接被这消息给弄疯掉。

好容易下定决心派出了自己手中唯一的一支骑兵,去搞偷袭。

结果偷袭不成不说,反而连派出去的骑兵都直接投降了。

这种事情的发生,简直让齐泰和梅思祖无论如何都觉得难以接受。

不过,他们不能接受也没有办法,这已经都成为了事实。

愈发感到压力的齐泰和梅思祖,开始疯狂的安排士卒挖掘壕沟和修筑土墙,试图用这些来阻止燕军的火炮靠近。

他们其实也知道,不管最后弄出了多少壕沟和土墙,在他们没有远程武器打击的前提下,燕军都可以完全不受打扰的全部毁掉。

但是,他们此时却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尽量延缓燕军的进攻速度。

如果燕军想把火炮推进到射程之内,那么就得一条一条的将壕沟填上,将土墙推倒……

而在这个过程中,明军可以依靠着这些壕沟和土墙,尽量让弓箭手靠近,对燕军进行打击。

至于这最后的效果会如何,齐泰和梅思祖心里其实是一点底都没有的。

他们选择这个办法也确实是无奈之举,因为除此之外,他们已经完全想不出任何有效的应对燕军火炮攻击的办法。

之前倒还有一支骑兵,还可以考虑找到机会对面军的炮阵进行突袭。

但是,现在连这支唯一色骑兵都投降了燕军,现在他们手中没有任何快速机动力量,再能对燕军的炮阵产生威胁。

还有就是远程武器,江南军倒是带了一部分火炮过来,但是不管是射程还是重量,都和燕军都没法比……

这些火炮在实战中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齐泰和梅思祖都觉得不乐观。

接下来的时间,就在燕军的等候以及明军疯狂挖掘壕沟和修筑土墙中过去。

三天后,燕军的后勤部队带来了足够的粮草和弹药后,朱棣便决定次日正式攻打灵璧的明军。

第二天一大早,燕军营地中鼓声如雷,号角齐鸣,燕军排着整齐的队列走出大营,准备进攻灵璧明军大营。

而这一场战斗的阵前指挥不再是张玉,而变成了张武。

在张武的强烈要求下,以检验瑶光营的实战为理由,瑶光营成了这次进攻的主力。

霍去病和赵云的骑兵,以及张玉所的步卒反而通通都成了预备队。

大军前进至距离明军大营三里路程的时候,就遇到了明军构建的壕沟土墙阵。

张武一眼望去,燕军前进的路上布满了无数的壕沟和土墙,而且壕沟之间还全都连通,其中甚至还能看到明军士卒在期间穿行。

对于壕沟的阻碍,燕军早就做过预案,张武一声令下,就有士卒扛着由铁盾车上拆下的铁板直接铺在壕沟上面,直接弄出一架铁桥。

重量只有几百斤的燕军野战炮,很轻松的就通过这铁板桥越过了壕沟。

就这样连续越过了几条壕沟之后,明军的攻击也终于出现了。

第351章 孤注一掷的明军

在距离燕军一百步左右的位置,突然从壕沟和土墙后冒出无数明军弓箭手,张开弓箭就射。

黑压压的箭雨呼啸着落下,发出无数急促的“叮叮当当”的金属碰撞声,偶尔还会传出一声惨叫。

瑶光营的士卒虽然没有装备重甲,但身上的轻甲也都是西山工坊冲压而成的,防御红箭的能力极强。

箭雨对他们造成的伤害实际上并不大,只有几个倒霉蛋正好被射中没有防护的位置。

不过,遇到箭雨袭击却让张武感到了面上无光,靠着火炮的射程,是什么时候火炮居然也被弓箭给攻击了?

于是,张武一声令下,两百五十门野战炮一字儿排开,压低炮口就开始齐声轰鸣。

一时间天地间全是火炮的轰鸣声,数百颗开花弹,呼啸着砸向刚才明军出现的位置。

开花弹落地,炸的那一片位置尘沙漫天而起,仿佛出现了沙尘暴一般。

然而,等到烟尘散去之后,明军却又从另外的位置出现,弓箭再次射向燕军炮阵。

这一下,张武总算是弄明白这些纵横交错的壕沟到底是起的什么作用了。

不过,别说,这招数现在看起来似乎还真的有用,至少就让张武有些觉得麻烦了。

派兵前去清理?伤亡会增加不说,还特别耽误时间,这种壕沟里的战斗,一打起来鬼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结果。

张武耽误不起这时间,也损失不起人,第一次受命阵前指挥,他可是憋着一口气要打一个漂亮仗的。

最后,实在没辙的张武,干脆使出了蛮力。

他直接让火炮从距离一百步的位置开始洗地,然后每两轮调高一次炮口,一直到最远射程位置……

两百五十门野战炮按照张武的命令,开始校准距离,然后开花弹就如同不要钱一般射出去。

炮声大作,烟尘漫天,仅仅几轮炮击之后,整个一大片天地,都被笼罩在了土黄色的沙尘之中,伸手不见五指。

明军之前为了应付火炮而修筑的土墙土豪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下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不管是躲进壕沟里,还是躲在土墙后面的明军士卒,都开始变得伤亡惨重起来,四处都是哀嚎声一片……

齐泰和梅思祖远远的看到这一幕,心中一片冰凉,但是却再也想不出合适的对策。

“齐大人,再这样下去,不用等燕军攻进大营,我们的兵马就会被彻底打散的,一旦开始有人逃亡,我们就彻底完了!”

梅思祖转头看着齐泰语气十分的沮丧和无奈,还带着一丝心灰意冷。

“本官也知道是如此……可是谁能告诉本官,现在能怎么办?”

齐泰虽然脸色苍白,表情和语气却都十分愤怒,流露出一种强烈的不甘心。

“齐大人,为今之计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梅思祖见齐泰也没有了,便一咬牙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梅侯爷有何高见?快快说来!”

齐泰正在绝望,却听到梅思祖还有办法,眼中立刻冒出来希望的光芒。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我们将大军全部压上,只要能解决燕军的火炮,至少我们还可以退回灵璧陈踞城而守……”

梅思祖的意见其实很简单,就是一次性投入全部的兵力全军出击,而主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毁掉燕军的所有火炮。

一旦燕军的火炮被毁掉,那么明军就算战败,都可以凭借坚固的灵璧城继续坚守,而没有了火炮的的燕军,对坚固的灵璧城威胁就小了很多很多……

这样一来,说不定反而他们有机会可以守住灵璧城,从而在灵璧城死死地挡住燕军南下的步伐。

齐泰听了梅思祖的建议后,看着前方那猛烈的炮火,几乎没怎么考虑就下定了决心。

“中军传令,全军突击,不留预备队!”

齐泰这也拿出了最大的决心,直接下达了全军出击的命令,而且还没有保留预备队。

而这种全军突击的命令,往往都是在战事已经进行到无比胶着的状态下才会出现,这一般都代表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

很少会有在两军交战才开始的时候就发动全军突击,但这一次,齐泰和梅思祖偏偏就这么做了。

随着齐泰的命令的下达,整整二十多万明军,仿佛也获得了进攻的勇气,纷纷鼓噪着冲出营帐,化作漫山遍野的人潮越过壕沟和土墙冲向燕军……

正在指挥作战的张武虽然被烟尘挡住了视线,但是二十多万人奔跑起来的声势如同地震一般,他很快就猜到,明军这是直接全军突击了。

张武这一瞬间也感到有点懵,这种战斗节奏,绝对是他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不过,他还是很快就反应过来,对方应该是冲着自己的火炮阵地而来的,他也立刻作出应对。

首先当然是求援了,他不求援都不行啊,就凭他瑶光营一共才一万五千人,再厉害也挡不住二十多万大军的冲击。

其实还没等他求援,跟在瑶光营右侧后方的霍去病和赵云所部的骑兵,已经开始朝着瑶光营靠拢。

而张玉的北平第一军府步卒,也在接到张武的指令后,迈开步伐从瑶光营的左翼冲了出去,打算拦截住左方的明军。

光是求援还不行,瑶光营必须还得自救。

随着张武一连串的命令下达,整个瑶光营也在开始快速变阵。

仅仅半盏茶的功夫瑶光营的方阵就变成了一个凹字形,中间凹进去的部分就是炮阵,两侧和后阵都是长枪手和转轮火铳手。

火炮也并没有停止射击,而是有计划的在战场中逐片覆盖,反正没视线,啥也看不见,就只有乱轰了。

三里的距离不算太远,很快就有第一个明军,从漫天的烟尘中出现,紧接着就是密密麻麻,数之不尽的明军。

他们浑身沾满尘土,举着武器和旗帜,咆哮着冲向燕军火炮阵地。

这一刻他们是无畏的,足足二十万大军一起冲锋的盛况,给了他们足够的勇气。

第352章 逃命大师齐泰

而此刻的张武,却依旧是气定神闲,没有流露出一丝的慌乱。

“所有炮组……全体换装霰弹!”

“所有炮组……”

“……”

在嘈杂无比的战场中,燕军炮兵指挥嘶哑的声音根本传不出去多远,只能靠着人力传声筒发令。

“校准角度……”

“预备……放!”

因为命令需要人力传递,所以这一次的炮击不算是齐射,而是有先有后。

炮声响成一片,急速喷射出无数的铁珠铅子,已经接近到两百步的明军,原本密密麻麻的人群,瞬间就被削去厚厚的一层。

依旧是残肢断臂满地,原地直接蒸腾起一大团血雾,腥臭之气扑鼻。

也许是情绪上头,也许是根本来不及思考,后面的明军士卒没有丝毫停留,就冲过了刚才那片修罗场……

首节 上一节 226/3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