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迎娶燕王妃 第186节

诸亮指点着地图,非常清晰的说清了局势。

大殿内的武将几乎没什么反应,但有几个知府知县之内的,却是脸色就变得很难看了。

“今日召集诸位,其一自然是通报消息,其二呢,却是我燕王府针对此次清剿所制定的一些方略,要与诸位商量!”

朱棣示意诸亮坐回自己的位置,然后接着诸亮的话头继续说道。

“本王希望诸位能够畅所欲言,多多提出有用的建议!”

说完,朱棣就环视大殿内的所有人,脸上一直保持着微笑。

“王爷!要不就让下官来抛砖引玉吧!”

北平巡抚郭资站起身,然后开始发言。

“下官以为,京师此次征燕的方略,实在是一大败笔,面对我北平,居然还敢玩分兵这一套……”

郭资的声音很洪亮,语气中充满了对京师大军的蔑视。

“下官以为,我燕军应该集中精锐,趁着三路征燕军分兵的机会,分别将之击破!”

郭资说完就坐下了。

武官这一边,看到居然是文官抢先了,立刻就不干了。

于是,在众人的拾掇下,张武就被推了出来。

“末将以为,咱们应该发挥我们燕军兵精将猛的优势,轻师突进,在征燕军还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将之拦截……”

“将战场放在我北平之外,这样一来,就可以保住我北平元气不失……”

继张武之后,又陆续有人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基本上都赞成利用时间差分别攻击三路大军。

而有争议的只是,到底以逸待劳的等着,还是趁着征燕军在半路就去轻师奔袭。

建议奔袭的,几乎都是武官,他们对燕军战力的信心简直爆棚。

而建议以逸待劳的,基本上都是文官,他们认为军国大事,不可大意。

既要大败敌人,也不能忘记了保证北平的安全,所以他们建议先守稳,再出击!

第290章“奉天靖难”开始了

这些意见倒不能说谁对谁错,属于各有立场和出发点。

文官们没见识过燕军在阵前的强大,武官们又懒于计算出兵之后外线作战会产生数倍的损耗和负担。

而文官们的顾虑,朱棣也有。

这也正是朱棣很少发起大兵团作战的原因,几乎每次出战,他都会尽量用最少的兵力。

哪怕以大明帝国倾国之力发起的征燕大战,因为是在本国境内内线作战,才敢一次性动员六十五万大军出征。

而且,哪怕是内线作战,还有运河作为物资运输的捷径,仍然需要征用上百万的民夫。

而对于根本没有民夫体系的燕军来说,想要出境战斗,就必须动员足够的辅军。

北平加上塞外,动员个几万十几万辅军虽然问题不大,但是就耽搁屯田,而且会大大增加粮草的消耗。

如今的北平,粮草都只能说勉强够,红薯土豆等高产粮食预计要到今年下半年才会丰收。

所以,这一战对于朱棣来说,稳妥与节约兼顾才是最佳方案。

等到逐渐没有人再发表意见的时候,负责收场的大佬才会陆续登场。

“贫僧虽不通军务,但也有一番话不吐不快!”

光头道衍这时站起身来,但是他说的话却不是具体的方略。

“贫僧以为,此战征燕军有五不胜……”

道衍一开口,就吸引了所有人得注意。

“第一不胜,征燕军兵弱,燕军兵强,以弱军击强军,不胜……”

“第二不胜,征燕军事权不一,既有征燕布政使司,又有征燕大将军,令出多门,不胜……”

“第三不胜,征燕军内部山头林立,各路将领各有所虑,一旦有功必争,而有过则必诿,不胜……”

“第四不胜,我北平辖下百姓安居乐业,人心皆向燕王,征燕军一旦入境,必将处处受制,不胜……”

“第五不胜,燕王殿下驱鞑虏,灭王庭,废恶政,济百姓……对大明无罪有功,今征燕军伐之不义,不胜!”

这五不胜一出,连朱棣都有些动容,道衍说自己不通军务,但实际上他站的位置,比之前所有发言的文武都要高一些。

直接从战略角度分析了敌方的劣势,当然,得要除开那个第五不胜。

道衍说完后就直接坐下了,而整个大殿也陷入了安静之中。

一众文武都震惊于他的五不胜之论,暂时没有任何人再有勇气发言了。

就在这时,王仁却站了出来,他施施然的给朱棣行了一礼。

“既然道衍大师珠玉在前,下官也来说几句吧!”

王仁最近一门心思在辽东屯田,几乎就一直呆在野外,接到通知赶回北平后连澡都没洗,衣服都没换就来参加会议了。

此刻的王景不修边幅,乱糟糟的头发随意挽了一个发髻,胡须也没有打理,如同一堆乱草。

他此刻的形象,很难让人相信,他就是整个燕王体系中高居文官顶端的几个大佬之一。

“下官关于胜败无须讨论,天下间无人是我燕军的对手……”

“下官想说的,乃是一个态度的问题,同时也是关于大义的问题……”

王仁不开口则已,这一开口就是众人都不愿意去主动提起的东西,顿时大殿内就响起了窃窃私语声。

大义……就是现在燕王朱棣最缺的东西,也是众多文臣最头疼的问题。

都是造反,有大义的叫讨逆,没大义的就叫谋反……

“王巡抚接着说!”

朱棣见王仁居然主动提起了大义这事,也略微坐直了身体,很有兴趣听听王仁的见解。

“《祖训录》有云:如朝无正臣,内忧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如王不至,而遣将讨平,其将亦收兵于营。”

王仁张嘴背了一段朱元璋制定的《祖训录》中的一段话。

大殿内的武官们,基本上都是一副不知所云的痴呆模样。

而文官们几乎人人都读过这《祖训录》,甚至有人还能倒背如流。

但是,正是因为读过这《祖训录》,文官们则显得更加茫然。

朱元璋是说了,如果朝有奸恶,亲王可训兵待命,但也说了,必须要奉旨才能出兵讨平之。

跟如今这形势,是完全就不搭调啊!

王仁没有理会众人的议论,继续开口。

“《祖训录》又云: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见天子,私下傅致其罪,而遇不幸者,到此之时,天子必是昏君……”

“其长史司并护卫,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都督府捕奸臣,奏斩之,族灭其家”。

背完这一段,王仁暂时就住口了,站在原地只是眼神直直的盯着朱棣。

朱棣在王仁背完这两段内容后,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原来,历史上的奉天靖难,居然就是用《祖训录》如此拼凑出来的!

“王巡抚的意思,本王大致明白了,具体要如何实施,王巡抚可是已有定计?”

朱棣心情大好,觉得这王仁果然是一代妖孽,难怪最后能自创学派,还流芳后世。

“下官以为,如今陛下抱恙,内外沟通断绝,王爷身为嫡子,应当行文京师要求公开陛下现状,并请求陛下手书家书一封……”

王仁继续侃侃而谈,但他说的内容已经超出了军事和内政的范围。

“如无陛下手书家书,或者认定家书系伪造的话,王爷即可上书要求锄奸……”

“理由也是现成的,今太子监国,信任奸宄,横起大祸,致兄弟阋墙……”

“所以,奏请都督府捕奸臣,奏斩之,族灭其家!”

王仁说到这里,大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吸气的声音。

说到这个程度,基本上大家都明白接下来的流程了。

奸臣是谁?就是黄方齐梅等东宫近臣,朱棣上奏请诛奸臣,那肯定不可能如愿。

更何况,这奸臣哪里又是五军都督府能捕能诛的?

一旦京师对朱棣的请求无法实现,朱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领镇兵讨平之”!

这就是所谓“奉天靖难”了!从此,大义就掌握在朱棣手中了……

第291章 朱棣的军事部署计划

“靖国难……清君侧……”

诸亮也在喃喃自语,正好传进了朱棣的耳朵中。

“此意甚好!下来就要劳烦王巡抚、郭巡抚、瞿巡抚和诸长史费心了!”

朱棣一点没有遮遮掩掩,而是非常愉快的就接受了王仁的这个提议。

“下官一定尽力而为!”

几位被朱棣点名的,立刻起身表示接受了任务。

“诸位大人的意见,本王也听了,可以说大家都是用了心的……”

“不管提出了怎样的方略,都是站在了北平的立场在考虑,对此,本王很是欣慰!”

朱棣慢条斯理的说完这番话之后,就说出了自己最后的决定。

“本王将采用据地而守,分头击破的方略来应对征燕大军的进攻……”

“本平所属兵马也将分成三路,紧守北平边界,绝不越境一步!”

朱棣的话说出来,大殿里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不知道为什么朱棣会如此被动。

只有少部分人联系到之前王仁所说的内容,大致能猜到一些朱棣的打算。

不过,不管理解不理解,都只能选择接受。

在北平,朱棣倡导的风气就是,决议之前所有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但是一旦形成决议之后,就还能无条件执行。

“下面,请诸长史宣布一些调整……”

宣布燕王府重大决定,现在基本上都是由诸亮来出面。

诸亮再次起身,站到了朱棣身前台阶上。

“燕王军令:原北平兵马司所部晋升为正军,负责北平各府城防……”

“霍去病率塞外军府,移驻河间府……”

首节 上一节 186/3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