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大明 第611节

幽幽的目光,如两道叫人心悸的黑色闪电,在空中迅速划过,直落向了不明的某个方向。

与此同时,刚与兄长作别的杨震走在院中似有所觉般猛地抬头,也朝着那幽深的夜空回望了一眼。

这一刻,两人的目光似乎隔着几里路交汇碰撞在了一处……

第九卷到此终结,接下来是本书的最终卷,希望各位书友能继续坚持。。。。。

另,继续感谢书友喜欢望着你@百度的打赏月票支持,以及书友执着小鹰的打赏支持!!!!

第八百六十五章 弹指三年

九月略带萧瑟的秋风和着秋雨降临在了大明的中枢北京城,让一个多月未曾有雨的古城陷入了一片迷蒙之中。手机无广告m.最省流量了。

这已是当今天子在位的第十个年头,大明帝国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所有人都已习惯了这种一成不变,也似乎这一切将一直延续下去。

在通政司往宫里去的狭长甬道里,一名传递奏疏的太监正急步行走着,虽然头顶的雨渐渐大了起来,他却根本顾不上自身,而是全力弯着腰,用身体挡着怀里那一摞奏本,以防它们被雨给淋到了。

直到穿过甬道,走上曲廊后,这名太监才放缓了脚步,从袖子里取出一方手帕,擦了擦自己的身子,然后再仔细查看了下那叠奏疏,以确认它们并未沾湿。而后,便沿着长廊继续往前,直来到太和殿旁的一处偏殿跟前,才再次快步冲入雨中,迅速来到殿门口,将这一摞新来的奏疏递了过去。

孙海自他手中接过奏疏,下意识地就朝最上面那份看去,一看之下,眉头便是一皱:“又是说这个的么?”他有些担心地看了一眼半掩的殿门,随后手一翻,便把这第一份奏疏压到了最后。在做完这手脚后,孙海才半弯着腰,小心翼翼地进了偏殿。

因为气候已颇显凉意的关系,这偏殿里已生起了一个暖炉,这让殿内的温度比外面高了不少。已是青年模样的万历正坐在御案之后,翻看着面前的奏疏,他的长相并不太大,依然显得有些肥胖。

其实,这几年里,万历也一直在想着法儿的让自己看着更瘦,更精神些。他甚至因此跟杨震请教了锻炼之法,只可惜因为实在太过忙碌,每日里都抽不出多少时间来锻炼,这让他的身躯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显得更臃肿了些。这自然是与他的体质有关系,这种易胖体质之人,除非严格控制饮食,并勤加锻炼,否则体重是根本不可能控得住的。

万历几年前就很羡慕杨震那一身匀称而健硕的身体,现在变得越来越胖的他,自然很是苦恼。毕竟,哪个青年都不希望自己是个臃肿而迟钝的胖子,哪怕他是一国之君,这种想法也是一样的。

只可惜,虽然万历富有四海,手握大权,但这种自然的身体规律却不受他的控制,这几乎都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不过最近一段时日里,困扰着他的心病已变作了另一件事情——太子!

虽然万历自己才不过二十岁,但身为天子的他总会被人惦记着他的身后事,尤其是当他有了儿子后,臣子们对此便显得更加的关心了,不少人开始向他进言,让他早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以定国本。

对于这一点,臣子们本来只是出于公心,觉着这不过是依照规矩行事罢了。但谁也没去考虑过天子的想法,万历显然并没有这样的打算。

只因为,这位长子他既不是嫡子,更不得万历所喜爱,不过是他之前一时兴之所致,临幸了某位宫女所生下来的儿子。而他一直以来都最宠信的,却是贵妃郑氏,他一直都在打算着将郑贵妃所出的儿子立为太子。

只可惜,郑贵妃的肚子却并不争气,虽然几乎夜夜都得皇帝的宠幸,可这几年下来却并未有什么动静。如此一来,皇帝可就更烦恼了,唯一能做的,只有不断地拖延着,至于理由倒也简单,因为朱常洛并非皇后所出!

古人立嗣,讲究的无非两点,立嫡或立长。而只有皇后所生的儿子,才是嫡子,才是最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如此算来,朱常洛确实还不能完全算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当然,相比起来,即便郑贵妃真生了儿子,似乎也比他更不靠谱了,因为那个可就连长子都不是了。

正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万历最近总有些不高兴,尤其是当看到有臣子再次给自己进言谈论什么国本问题时,他就更会无端发火。

孙海作为他身边的人,自然知道皇帝忌讳什么东西,所以便把那份会引起皇帝不快的奏疏放到了最后,这才小心地把一摞奏疏都摆了上去。

“陛下,这都过了未时了,您先用了膳再批阅奏疏吧。”沉默了一段时日,估算了下时间后,孙海又小心地提醒了一句。

“哦?这都未时了么?”皇帝听到提醒,才抬头看了看外面有些昏暗的天色,一点头道:“那就传膳吧。对了,杨卿今日下午要过来,你叫人去外面看着些。”

“奴婢早派人在外等着了,误不了事儿。”孙海忙应了一声,又道:“主子您还是要多歇歇哪,别太累着自己了。”

“无妨,朕身子骨可结实着呢。”皇帝呵呵一笑,随手又拿起了一本奏疏,眼看着孙海送来的那一叠奏本也要被看完了。

见此情形,孙海的神色变得有些紧张起来。要是让主子看了那份再次提议立太子的奏疏,从而动了气,那皇帝今天的午饭可就没兴趣吃了。这让他不觉有些急切地转头看了看殿外,御膳房的家伙也太惫懒了些,怎么到现在还没把午膳给送来呢?

片刻之后,午膳还没有到,皇帝却已把手伸向了最后那份奏疏,这让孙海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就在他准备接受天子的不快和愤怒时,殿门前的小黄门却适时地道:“陛下,锦衣卫指挥使杨震在外求见。”

“宣他进来吧。”皇帝便把手中的奏疏往跟前一搁,显然是不打算看了,这让孙海稍稍松了口气,至少是不会影响皇帝用膳时的心情了。

可他还是高兴得太早了些,放下奏疏后顺势地,万历的目光便在奏疏的封面上扫了一眼,在看到那上面圆润的“奏国本事”这四个字时,他的神色便是一僵,显得有些不高兴了。

大明的臣子总是以触怒皇帝为荣。他们明明知道万历现在最不想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奏本,可偏偏,总有那么些人,打着为国家社稷考虑的旗号不断地触犯皇帝的逆鳞,似乎不这么做不能体现出自己有多么忠心国事一般。

在领教过多次这些臣子的进言后,万历对这些人实在是烦透了。但这些人就跟苍蝇一般,你无论怎么驱赶对付他们,他们依然会嗡嗡地在你耳边环绕,打不得,骂了也没用,那都只会让更多的人加入其中……所以最终,皇帝能做的,就只有弃之不理这一个应对的办法了。

就当万历感到不快时,杨震已大踏步地走进了殿中。

此时已过了三年,杨震的模样虽然变得不大,但整个人的气势上却有了不同。三年的锦衣卫指挥使,让他整个人的锋芒变得内敛起来,但举手投足间的压迫力却比以往强了数倍。

而在容貌上,因为年近而立,他也随着这个时代男子的习惯蓄起了胡须,虽不甚长,却也让他的面貌显得更加稳重,配上身上所着的大红色飞鱼服,更显飞扬。

这三年来,杨震的日子颇为顺遂。锦衣卫完全为他一手掌控,天子又对他很是信任,几乎已没东厂这个老对头什么事儿了。而朝中那些官员,也因为忌惮锦衣卫探子的缘故,对他也颇为尊敬,甚至有不少人还投到了他的手下,让杨震在官场里也有了一定的势力。

在朝堂之外,杨震依然没有放过早已没落的白莲教。虽然之前的那场大胜已让白莲教元气大伤,几乎全灭,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某些小地方依然有这个邪-教的身影出没,这让杨震不得不慎重以对,不断派出手下兄弟予以打击。

效果自然也不错,几年来,白莲教都没有再组织起哪怕一次如以前般的威胁。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力量恢复了多少,但杨震却相信,只要他们真敢露头,锦衣卫便能在第一时间将之彻底拔除。

当然,今日皇帝将杨震召进宫来为的并不是白莲教的事情,身为天子,日理万机的他也不可能去关注这等小事,他所看重的,是真正的大事,比如可能威胁到大明安全的北边。

在让杨震平身之后,万历稍微调整了下心态,这才有些勉强地问道:“杨卿,你们近日可有收到来自北边的消息么?那儿的蒙人到底闹得怎么样了?”

“回陛下,就在昨日,有消息传了回来。”杨震的神色显得有些肃然:“如今的蒙人草原之上,几大部族已几乎被盖乞部所击败,无数小部族更是彻底投进了盖乞部中,成为了他们的助力……”说到这儿,杨震的眼神里有异样的光芒闪过,既有吃惊,也有一丝后悔的意思在里面。

万历听了,眉头也深深地皱了起来:“竟这么快么?才几年工夫,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部族便已横扫整个草原,如此下去,我们大明的北边边疆可就不那么安全了呀……”

此话一说,殿内的气氛比之前更显得紧张了一些……

最终一卷终于开始,求下支持。。。。。。。

第八百六十六章 边患依旧

     大明朝是太祖朱元璋推翻之前由蒙古人统治的大元才建立的王朝,但即便如此,蒙人却一直都是大明朝廷的心头大患。

虽然因为成祖的几次北击而使得整个草原分裂,变作了曾经成吉思汗一统蒙古诸部之前的模样,鞑靼、瓦剌诸部的实力更是无法和以前横扫中原,席卷欧亚的铁骑相比,但他们依然有足够的力量来给大明的边境造成不断的威胁,让朝廷必须将更多的兵力投放到九边重镇,把国内最善战的将领派去镇守北疆。

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蒙人内部也因为相互之间的争斗而不断耗损,虽然依然时不时能对边地造成威胁,可他们已几乎没有侵犯中原江山的实力了。尤其是在嘉靖朝之后,当最后的一个蒙古枭雄俺答渐渐老去,蒙人再难复往日的荣光,只能自保而已。

这是大明历史上与北边的宿敌之间的故事。虽然在此之后,东北的女真部族突然崛起,以让人惊讶万分的速度取代了蒙人成为大明最大的敌人,并最终夺取了整个大明的江山。但至少蒙人是彻底堕落了,自无回勇的可能。

但现在,一切却显然发生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变化。一个在草原中极不起眼,本该早已湮灭在草原弱肉强食规则下的盖乞部,却以让人咋舌的速度突然冒起,短短几年间,它吞并了草原上的诸多大小部族,一如他们之前的祖先成吉思汗铁木真一般,几乎就要统一整个蒙古草原了。

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盖乞部的崛起甚至比成吉思汗的部族还快,还叫人不可思议。要知道,成吉思汗那是花了几十年工夫,大小几百战才一统草原,而盖乞部,却不过花了五六年工夫,就使自己屹立在了草原之巅……

当盖乞部的这一神迹般的表现不断被北边的探子报来时,朝廷上下都感到了一丝别样的紧张,这等强敌在侧的压力,可是实实在在的。

若是换了太祖或成祖朝,一旦得知有此强敌将立,大明必然会不惜一切代价主动出击,将威胁扼杀在襁褓之中。但如今的大明朝早没有了当初的锐气,文人当国之下,自然是空谈有余而实干不足,即便朝中总有人提到蒙人的威胁,可一旦真有人提议北伐,则必然会招来一片讨伐声——

朝廷这些年来一直内忧外患不断,国库纵有结余也并不多,怎么可能拿出钱粮来支持一场大规模的北伐呢?何况,当真出兵北伐可是很大的事情,必须要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朝廷可不是街边的地痞,能随便寻个理由就跟人动手——但最近几年,蒙人比以前可要老实得多了,只有少量不安分的小部族会侵犯大明边境,如此自然就让朝廷少了个名正言顺出兵北伐的借口——这些种种的因素凑在一起,让群臣对北用兵那自然是极力反对的。

首节 上一节 611/7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