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大明 第552节

事实上,这支军队也并不是去打仗的。因为在四川,乃至整个西南,杨应龙的威信那是极大的,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候他所说的话,甚至比官府的公文更有用。

当杨应龙造反的消息一经传出,周边几处州县里的土司们就迅速起兵相应,激烈点的,更是直接就杀奔衙门,把城里的流官一刀杀了,随即便换上了杨家的大旗。而当杨家的大军赶到时,等待他们的,不但不是严阵以待的官军,反而是大开的城门,和迎接他们,等着加入他们的各部族土兵。

只区区不过五六日时间,整个四川已有半数城池落入杨家之手,在此期间,几乎都没有发生过什么战斗。但同时,杨家人也很聪明地避过了几处有官军重点守护的城池,比如成都之类的,随后便把人马派去了云南、广西等地。

这时,整个西南都已知道了杨应龙起兵的消息,顿时又有诸多苗壮等部族的土司纷纷起兵响应,一时间,整个大明西南处处都是烽火,而在杨应龙名义下的军队和地盘也迅速得到了扩张,从一万到五万,待到十多日后,这数字便已达到了叫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二十万之巨。

当事情来到这一地步,即便当地的人等尽量想要掩盖,也是盖不住了。无数地方流官的奏报已如雪片般飞往了北京城,而且个个都用的是六百里,八百里加急的方式。照这个架势看来,似乎整个大明朝已陷入了最大的危机,随时都可能会因为这些土兵的作乱而使江山倾覆,天下大乱。

如果面对这一场动乱的是个成熟的当政者,比如才刚从北京黯然致仕的张居正,那他虽然会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心生惕然,却不会因此慌了手脚。因为他们很清楚,大明王朝真正要紧的腹心之地只在中原和江南,当然若是北边出了兵灾那也是相当叫人头疼的,但那只会是外患而非内乱。

至于西南,虽然杨应龙等诸部土司气势汹汹,其实也不过只能在西南一隅之地闹出些动静罢了,压根不不会对朝廷的统治造成太大的威胁。

但是如今在位的却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年轻天子,他才刚亲政不过数月,对一切都还是那么陌生呢,一听说西南变乱,顿时就着了慌。在接到前方的奏报后,皇帝就立刻将内阁六部的大小官员全部叫进了宫来,进行商讨,看怎么应对这场危机。

群臣之中自然是有那目光深远的,此刻便赶紧安慰天子:“陛下不必如此忧心,西南之乱纵然声势不小,却也不过是疥癣之创,只要朝廷派一大将领兵前往讨伐,不日之内,必可平定。”

但万历显然不是这么两句话就能安抚得住的:“你说得轻巧,只短短旬日之间,西南诸省皆已陷入大乱,叛军更是宣称有二十万之众,又占有地利之便,岂是那么容易平息的?何况,现在天下人马唯有北边边军最是精锐,但朕敢将那儿的人马调去西南么?”

这一下,下面臣子都不敢说话了,北边的蒙人可一直都对大明虎视眈眈,这时候若是抽调大量边军赶赴西南,不是在给他们以机会么?而且,平叛这种事情即便把握再大也没有必胜的可能,谁敢打这个包票哪?

看着群臣这副愁眉苦脸的模样,皇帝心里就是烦忧了,直到这时候,他才知道张师傅坐在那位置上是有多么的不容易,别看他平时举重若轻,那是他的本事,自己离他还有太大的距离。

正当君臣都一片忧愁的当口,一名内侍小心地来到了殿门前:“陛下,有锦衣卫的人送来了紧急消息,在外求见……”

第七百八十三章 重任在身

听到这一奏禀,正满面愁容,苦无对策的那些臣子们的神色都是一变,多数人更是皱起了眉头,显得颇为不满的样子。

虽然锦衣卫这些年来深得天子信重,有什么消息都能直接呈送到万历跟前,但现在毕竟是在廷议,是君臣国家大事进行奏对的时候,怎么也有人敢拿锦衣卫的事情来搅扰了,这宫里还有没有些规矩了?有几个官员更已暗地里打定了主意,回去之后叫御史此事参奏几本,也好打压一下锦衣卫的气焰,不然终究是个祸患。

是万历,听到这禀奏也有些意外,有什么事还能现在西南的局面更要紧的?但在他打算一口回绝对方而看过去时,到嘴边的话却变了:“去,把人带进来吧。”这个前来奏禀此事的乃孙海,以皇帝对他的了解,是绝对不会胡乱把什么小事当着群臣跟自己启奏的。

“这……”那些臣子一听皇帝是这态度,更是心下恼火,但皇帝口谕已下,他们这些做臣子一时也不好反对,只能面面相觑地在那儿发起呆来。

要是年前出了这档子事情,算张居正不开口,官员们也会立刻发作,建言的建言,批判的批判,从而好劝谏皇帝。但现在,当张居正被迫离京后,小皇帝的权威已非昨日可,臣子算想要进言也得掂量一下了。何况,今日这次廷议他们也确实心里发虚,更不敢招惹天子了。

其实仔细想来,有锦衣卫的人来说点别的,还能使皇帝的注意力稍稍转变,倒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呢。怀着这样的想法,群臣便再没有反对,只是静静地站着。

片刻之后,余瑶和宋广两人便有些别扭地走进了殿来,先是恭恭敬敬地朝皇帝磕头见礼,随后又规矩地站在那儿,显得颇为老实。虽然因为杨震不在京城的关系,这两个如今明面主管着锦衣卫和镇抚司大小事务的官员也进过几次宫,见过皇帝当面,但像今日这般,在君臣廷议时觐见却还是第一遭,心下自然难免忐忑不安。

“余瑶宋广,你二人突然前来求见于朕,到底是所为何事哪?”皇帝也没心思拖着,赶紧问道。

“禀陛下,其实是杨佥事有要事禀奏陛下,臣等不过是代为入宫而已。”在深吸了一口气后,宋广才回禀道。

“嗯?杨卿他回京了么?既然如此,为何他不自己前来见朕?”皇帝一听是杨震,心下便是一喜,赶忙问道。在这个时候,他最需要有人在旁帮助和鼓励,显然杨震是那个极其合适的对象了。

“回陛下,杨佥事他并未回京,而是在广西桂林,因为那儿出了事,这才传了信回来。”余瑶说着,从怀里取出了一份早誊写好的奏本递了去。

万历从太监手接过奏本,并没有这么看了,只是若有所思地应了一声:“原来他还在桂林哪……”说到这儿,他才猛地想到了什么,有惊异的眼神盯着这两名臣子:“他在桂林?广西的桂林?”

“正是。”

这一下,其他臣子也都露出了异样的神色来,一时都不知是什么感想了。现在西南是个什么情况,所有人都清楚了,而杨震居然身在那么个地方,他的安危可很不好说了。

在顿了一下后,宋广才继续道:“禀陛下,如今西南突然生乱,有各方土司提兵造反,诸多州县皆为其所占领,桂林作为广西首府更是他们志在必得的目标。杨佥事正是提早查知了此事,故而联同当地流官,诸如巡抚唐广琛等率驻军以抗乱军……”

这话一说,众人更是为之动容,没想到杨震不但在那儿,还主动参与进了和叛军的作战里去了,这让官员们在惊讶之余,又多了几分敬佩之意来。虽然锦衣卫一直如一柄利剑般悬于他们头顶,他们对杨震也没有半点好感,有些心思阴暗的,甚至之前还想着杨震这么死在乱军之手呢。但现在,一听他居然主动和当地官员一起抗击叛军,不少人对他竟生出了几分敬意来。

当然,这是在他们并不知道此番西南之乱真正的导-火索也是由杨震亲手点燃之故,不然恐怕多半人是要对他口诛笔伐,甚至直言请皇帝将杨震杀了以安定西南的乱局了。只可惜,因为两地相隔太远,当事人又不可能跑来把实情说出来,所以这一点至少目前看来京城里的人是不可能知道了。

万历的神色也是变得很快,龙体一颤之下,差点从御座站起身来。半晌之后,才稳定下心神,用有些急切的声音问道:“那杨卿在那儿一切可好,他们可还能挡得住叛军么?”说话之后,他才想起杨震要说的话都在奏疏之,赶紧又打开了手的奏疏,一目十行地看了下去。

既然皇帝问了,宋广他们也不好不答,便赶紧照着杨震送来的传书里的意思说道:“虽然叛军来势不小,但因为城军民有所准备,更且下一心,几经血战,还是挡住了他们的攻击……”

“好好……”皇帝也正看到了这儿,忍不住欣然地连连点头:“杨卿果然是朕之肱骨,哪怕身在西南,也一心为朝廷办事,朕果然没有看错了他。”

“不过,杨佥事他之后又得知了整个西南的动乱,生怕陛下忧心,这才传信回来,想让臣等告诉陛下几句话——那叛军虽然看去气势汹汹,西南官员和军队都无法阻挡,但其实这不过是虚火而已,只要应对得法,根本不用朝廷从被处调兵,便可将之瓦解扑灭!”

“此话当真?”万历的面顿时露出了狂喜之色来,目光迅速在杨震这份奏疏扫过,果然在其一段里找到了相似的表述,这让他的精神再次一振。如果说这朝廷之内有什么人的话是他最信任的,杨震绝对要排在前列。这不光是因为杨震办事从来没有叫他失望过,更因为他一直把杨震当成最可信的朋友,从来不认为杨震会对自己有所欺瞒。

“臣不敢大言欺君,杨佥事更不敢了。”宋广和余瑶两人赶紧正色表态道。

“不错,他从未让朕失望过,以前没有,这一回也不会……”万历也用力地一点头,如是说道。

“陛下……”眼见如此,有些官员终于看不下去了,当即进言道:“事关重大,朝廷不可因为他杨震一人所言便不对西南之事有所布置哪。毕竟,那可是二十万乱军,即便杨震真如奏所说掌握了桂林在手,但对整个西南来说,那也不过是弹丸之地,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是啊陛下,事关天下安定,社稷百姓,绝不可能偏听偏信。臣并不是怀疑杨震的忠心和能力,但这事可出不得半点差错,不然……”

“还请陛下三思……”

“陛下……”……

官员们纷纷开始进言,刚才他们还在因为不知该从何处调兵去西南而头疼,但这一刻却出人意料般的意见一致,认为朝廷不该如此相信杨震的一人之言,而应该派兵入西南。

“这个……”万历虽然年纪不大,但终究是深受张居正熏陶出来的人,在看事情也不会太过感情用事,见官员如此进言,又仔细一想后,便不觉认同了他们的意思,自己虽然信赖杨震,但江山社稷可不是能因此随意开玩笑的,便点头道:“卿等所言也不无道理,西南之乱,确实得从别处调兵来解。不过北边的兵马是绝不能动的,只有从京城和南方诸省抽调部分人马前去了。”

“陛下圣明!”见皇帝没有固执己见,众臣子这才松了口气。

随即,又有人道:“不过杨佥事能帮着地方官员守住桂林确也是大功一件,接下来朝廷若想要平定西南,这桂林作为广西都会确实有着不小的作用,还望陛下可以下旨让杨震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守住该城,并最好能牵制住各方乱军,以防他们趁机侵入原腹地……”

“不错,只要桂林当真能以一城牵制全局,则当朝廷出兵平乱时,这些叛军的威胁也不大了……”

一时间,官员都头脑敏捷了起来,纷纷跟皇帝进言,让他下旨命杨震他们死守桂林城。却浑然忘了那是一座彻彻底底的孤城,在西南诸省皆已陷落的情况下,那儿别说援兵了,连一点能够提供的粮草都没有。

而万历也明显遗忘了这一点,此刻他心里满是对杨震的信赖,便即点头:“这正是朕的意思,朕相信,杨卿他一定不会叫朕失望的,桂林城里的其他官民和兵士们,也一定不会让朕失望的!”

这一刻,因为刚才的惊人消息而惶惶不安的君臣都充满了信心,似乎一座桂林城在朝廷掌握之,便足以扭转整个局面了。只有余宋两人,听了这话后担心地皱起了眉头来:这一回,杨大人身的担子可太重了,一旦真出了什么差错,恐怕所有的罪名都将落到他的头……

第七百八十四章 坐困愁城

身在万里之外的杨震可不知道自己已被这些自身没什么本事的官员给架到火烤了。当然,他即便知道,对此也只会付诸一笑,在来到这个时代这么些年后,他对这些朝廷官员是越发看得清楚了,这些人的大部分,都是些本事不怎么样,却又喜欢夸夸其谈,真遇到了事儿,又只会争功诿过的小人罢了,在遇到这等变故时,他们自然会把某人推到前面来顶雷。他杨震不过是正好身在西南,又恰好陷入这场乱事之而已。

另外还有一点,则是杨震这时候根本也没心思去在意这些,因为摆在他们面前,有的是要紧的事情需要他去费心劳神。

如在将近一个月的围城攻防战后,城百姓已越来越是不安,这需要他和其他那些官员时刻关注与安抚,以防城内再出新的麻烦。再如,即便到了今日,桂林城里潜藏的危机也并没有彻底根除,那些对众土司们忠心耿耿的奴仆家人,依然有藏身暗处,时刻准备着劫囚牢救人,或是刺杀某位官员以搅乱城局面的。

首节 上一节 552/7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