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从钢七连开始 第197节

  “第三,是‘短板’中的‘短板’——反潜。正如我在东海舰队看到的,我们的反潜直升机、舰壳声呐、拖曳阵列声呐乃至潜艇本身的静音技术,都与强敌有代差。反潜能力的薄弱,使得我们的舰队,特别是战略核潜艇,在对方先进攻击核潜艇面前非常脆弱。建议成立专项小组,整合船舶工业、航空工业以及电子工业的力量,系统性提升我们的反潜体系作战能力。”

  陈江顿了顿,总结道:“我的建议是,近期以新型通用驱逐舰和护卫舰(054A型)的研制为核心,将上述关键技术攻关融入型号研制中,以型号带动技术突破。同时,启动对现代级等现有主力舰的‘中期现代化改造’方案预研,一旦新技术成熟,即可用于升级老舰,迅速形成战斗力。远期,则必须瞄准航母编队所需的一切关键技术,包括舰载机、大型水面平台、综合补给等。”

  曹部长沉思良久,缓缓开口:“思路很清晰,也切中要害。但是,陈江,你要知道,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是天文数字的经费和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你说的这些,任何一个拿出来都是足以牵动全局的大项目。论证必须充分,方案必须万无一失。”

  “我明白,首长。”陈江郑重地点头,“我会立即组织精干力量,成立这几个方向的专项论证小组,聘请院士、专家担任顾问,尽快拿出详尽的可行性报告和技术路径规划。”

  “好!”曹部长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就按你这个思路办。实话告诉你吧,你上次的优先建设海军的思路,上级已经通过了,高层对你的这种建军思路非常支持,你尽管大胆放手去做!需要协调资源、打通关节,直接向我汇报。总装就是要为部队提供最好的装备,这个‘龙头’作用,我们必须扛起来!”

  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首肯,陈江如同拿到了尚方宝剑。

  他回到办公室后,立刻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

  抽调各领域的资深专家、技术骨干,与海军装备研究院、各大造船集团、相关军工电子企业建立联合攻关机制。

  接下来的几个月,陈江几乎是以办公室为家。

  他的日程表排得密不透风:上午可能与航天科工集团讨论垂发系统的通用化标准;下午就飞到另一处,与电科集团的专家们研讨新型相控阵雷达T/R组件的技术难点;晚上还要主持召开视频会议,与造船厂的设计师们推敲新舰型的初步设计方案。

  工作强度极大,挑战无处不在。

  不同的工业部门之间有技术壁垒,有利益考量;有些单位习惯于仿制,对高风险的自主创新心存疑虑;经费的划拨、人才的调配、进度的把控

  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

  陈江展现出了惊人的协调能力和坚定的意志。

  他尊重科学规律,但也深知时不我待。

  在一次关于新型雷达方案的激烈争论中,面对保守的“逐步改进”观点,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不能总想着吃第十个馒头饱了,就觉得前九个馒头是浪费!单纯的研发老路已经走到头了,必须敢于跨越,哪怕冒点风险,也要瞄准世界最先进水平去攻关!出了问题,我来负责!”

  他的这种担当和远见,逐渐感染了参与项目的每一个人。

  大家意识到,这位年轻的大校处长,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更是一个有着清晰技术判断力和强烈使命感的“内行”。

  在忙碌的间隙,陈江也会和吴哲通个电话。

  吴哲在电话里告诉他,大家对海军即将列装的新装备项目都很期待。

  他还半开玩笑地说:“陈江,赶紧的,我的现代级就等着你的新雷达和新垂发呢!”

  陈江笑着回答:“放心吧,好东西肯定会有的,到时候只会出现海军军官不够用的情况。不过,你得把舰员和军官给我带好了,别到时候新装备新军舰有了,在骨干上掉了链子!”

  在陈江的大力推动下,海军的军备研发终于驶上了快车道,不过他对空军装备也是十分留意的,多次听取过空军新型战机的研发,特别是“卡脖子”的发动机技术。

  AL-31F发动机是从毛熊国那里购买的,用空军试飞员的话来说,这种发动机虽然贵的离谱,但做工十分粗糙,故障率极高,保养维护成本大,最要命的是使用寿命远低于西方同类产品。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是我们极为金贵的“宝贝”,原因在于想要同样推力的矢量发动机,全世界只有这个能搞到,其它比如漂亮国,那是连谈都懒得谈,给多少钱都不愿意卖。

  而自己研发的太行发动机,总是不尽如人意,可靠性还不如这个,这如何给即将服役的新型战斗机使用?

  陈江带了专家团队亲赴现场,一起发现并研究问题,从细节入手,从材料入手,一点一点的抠问题,他就不信了,这个问题会难倒我们!

  不过最令他欣慰的是空警-2000投入使用后表现不错,它可是是集情报探测、指挥控制、通信导航、电子对抗、信息传输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电子信息装备,是国土防空中增强低空、超低空预警探测和空中指挥引导能力的重要手段。

  而且新装备“平衡木”预警机也在紧锣密鼓的研发之中,这标志着我国的空中预警能力得到了质变。

  有了这个东西,配合地面上的防空导弹部队,保卫祖国的领空能力就大为加强。

  三大军种中,陆军的意见肯定是最大的。

  因为研发重点的转移,使得陆军的新装备只能“缓一缓”。

  当陈江回到他昔日的老部队——C旅的时候,旅长龙凯峰还是热情的接待了他。

  老部队虽然装备上没什么改变,但作战方式更加现代化和信息化,特别是数字化装备多了不少,让整支部队朝气蓬勃,这让陈江倍感欣慰。

  不过谈到装备的问题,C旅是精锐部队,自然能得到优先保障,一些从其他部队抽调过来的军官则是坦言,目前国内还有不少老旧的坦克装备没有被淘汰掉,甚至还有一部分部队使用的仍然是八一杠自动步枪。

  这方面陈江也很无奈,因为陆军的换装费用极高,全国百把万陆军,一下子都换成新型装备需要多少钱?这个根本不现实,只能分批次有侧重的加以解决。

  而且据他所知,今后这种纯火力和装甲致胜的主战坦克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甚至70吨以上的主战坦克受限于地形和交通条件,在未来会被逐步淘汰,融合了高科技的中型坦克才是未来陆军的主角。

  所以他对于这些情况,只能是了解一下,短期内他是没办法解决的。

  “需要大力发展无人机技术,尤其是充分利用民用无人机科技成果,在此基础上,加快对军用小型无人机的研究与探索,还有机器狗等装备,这方面的投入小,但见效快,值得一试。”

  陈江在C旅的时候,依旧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无人机和无人地面平台,确实是改变未来地面战场规则的关键之一。”龙凯峰旅长对陈江的观点表示赞同,“我们旅的各营都已经组建了无人机分队,主要使用一些民用改装型号进行战术侦察和校射训练,效果非常不错。就是续航、抗干扰和载荷方面还比较欠缺。”

  “这就是下一步要攻关的方向。”陈江接过话头,“总装这边已经注意到这个趋势,正在筹划立项,重点发展中小型察打一体化无人机、蜂群无人机技术以及伴随步兵的无人地面车辆。这些装备技术门槛相对主战装备较低,我国在民用无人机领域又有全球领先的优势,完全有可能实现快速突破和低成本大量装备,优先配发给像C旅这样的重点部队进行实战化检验。”

  听到这里,龙凯峰眼中放光:“那太好了!如果能实现,那么我们营一级部队的侦察、火力打击和巷战能力都能再上一个大台阶!这可比等新坦克、新步战车要现实得多,也更快!”

  “没错,这就是‘非对称’发展的思路。在主战装备换装周期长、成本高的情况下,先用这些‘战力倍增器’把现有装备体系的潜力挖到极致。”陈江肯定道,“龙旅长,你们可以先摸索战术战法,拿出需求报告和试用反馈,我这边的项目论证和推进就更有底气。”

  这次回老部队,让陈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陆军的装备更新不能只盯着“大件”,必须另辟蹊径,走一条智能化、无人化、信息化的“轻骑兵”路线,快速形成战斗力。

第250章 留给“六爷”的字母不多了

  虽然陈江的主要关注点一直都放在海军装备研发上,但并不等同于其它军种就不管了。

  尤其是在今天他参加空军装备研讨会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六爷”的去留问题。

  “六爷”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轰六”,

  它其实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参照毛熊国的中型喷气轰炸机图-16研制的轰炸机,是咱们空军中服役时间最长的机种,没有之一。

  由于建国伊始,国内最好的轰炸机是轰五型轻型轰炸机,载弹量与航程根本就不够看,所以只能从毛熊国引入新型轰炸机并仿制。

  而毛熊国因为有了更先进的图-22型轰炸机,加上那个时期的特殊性,所以对图-16型轰炸机的技术转让没有卡的那么严格。

  我们通过在图-16型轰炸机的基础上进行仿制,后续再进行改进,就成了国内唯一的中程轰炸机。

  它的机翼为悬臂中单翼,双梁盒形结构。

  整个机翼由中央翼、左右内翼、左右外翼组成。

  中央翼装在机身上,与内翼在机身两侧对接。

  内翼可卸,平面形状呈梯形。

  在内翼上装发动机短舱的前、中段及主起落架。

  在后部的滑轨上装襟翼。

  轰六的早期型号采用国产涡喷-8发动机,主要担任战术战略轰炸、侦察、反舰、巡逻监视等多种任务。

  该机是空军战略轰炸力量的核心,通过对动力、航电及机载武器进行不断改进和发展,发展出多种特种平台,比如空中加油机等等。

  谁也没想到的是,人家在70年代中期就退役的中型轰炸机,到了我们这里,会服役到现在,而且似乎还要服役很久。

  所以空军方面强烈要求研发部门尽快搞一款新型的重型轰炸机,初步设计要求是:能实现超音速巡航、隐身性强、续航距离不低于一万五千公里,此外还对最大起飞重量、挂载点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些几乎就是五代机的标准了嘛~现阶段咱们根本就做不出来啊。”一名军工科研专家苦着脸说道。

  “是啊,这不是强人所难吗?这数据超过了轰六的一倍,如果咱们有这个技术基础,早就把五代歼击机给弄出来了。”另一名高工也随声附和。

  “哼,”一名空军军官极为不客气的反驳道,“你们就是干这个的,不然要你们来干什么?你们强人所难?那让我们航空兵开着老旧飞机去跟敌人玩命就不是强人所难?”

  “对啊,轰六飞出去,速度慢不说,而且载弹量也不行,根本不隐身,如果真的打起来,就是活脱脱一个靶子!”空军对于这个“六爷”,那是又爱又恨,爱的是这已经是空军唯一的选项,恨的是这飞机太过于古董。

  陈江见双方剑拔弩张起来了,急忙劝阻,“都少说两句,咱们这个是研讨会,不是吵架会!有事说事,都不准带情绪!”

  陈江代表着总装,权威性自不必说,空军对于他们还是很尊重的,不尊重也不行啊~

  至于研发部门的高工,其实就是总装下面的科研单位职工,当然也要听命令行事。

  一时间大家都只能不说话了,但不说话并不代表事情就解决了。

  “对于先进轰炸机的研制,不仅你们想要,我也想要!”陈江坦言道,“但从目前的条件来说,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困难。”

  听了陈江的话,那些高工立刻就感觉到陈江是站在他们这边的,眼神里充满了认可。

  但空军的军官们则是不然,一名军官刚想要发言,陈江就用右手往下压了压,“别急,听我把话说完!等我说完后,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提。”

  陈江让人打开了会议室投影仪,一番操作后,他走到前面点着上面的数据开始讲解,

  “这是目前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强国,漂亮国与毛熊国的主流轰炸机相关性能数据。”

  这部分的资料,是国家情报部门搜集得来,数据要比外面百度得来的要靠谱许多。

  所有人看后都被深深震撼,顿时有种时不我待的感觉。

  “看了以后,有什么想法?是不是很受触动?”陈江的表情变得异常严肃,“确实,我们的轰六与他们的轰炸机一比,在这些性能数据上确实差了不少,坦白说,我拿到数据的第一时间,我也感觉到深深的悲愤,有了一种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造出我们自己的超一流隐形重型轰炸机来!”

  下面很多空军军官的眼眶红了,没有人能比他们更感到空军装备的差距有多么无力了,在朝鲜战场的硝烟散去,西方国家的空中力量可谓是日新月异。

  当对方装备了三代机,可以超视距作战的时候,我们还在驾驶老式的二战战机,机炮对空空导弹,这种差距是非常恐怖的,“空中拼刺刀”反而成了一种奢侈,因为人家根本就不给你这个机会啊。

  “但我们也要看到,毛熊国的战略轰炸机走的是高空高速路线,这种速度与最大起飞重量,是我们短时间之内根本无法企及的。”

  “而最恐怖的还是漂亮国的隐形战略轰炸机,不仅载弹量惊人,同时兼具极强的隐身性,突防能力极强。在这一方面,绝对是冠绝全球。”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在心里呐喊:那还不奋起直追?更待何时!”

  陈江平静的看了一眼在座的人,长叹一口气,

  “不是我们不想,而是力所不及!至少目前来看,我们还没有那个工业基础!”

  “别的先不说,就是这个大型战略轰炸机的发动机,就是个巨大的瓶颈,目前这项技术咱们还没有拿下来,最关键一点,就算咱们真的弄成功了,它真是咱们军队最迫切的么?”

  众人相视一眼,难道不是?

  “相比于国产大型轰炸机,我觉得还是要先立足防御更加现实,歼击机的技术革新更加迫在眉睫,而且从目前国际战争趋势来看,需要使用到大型战略轰炸机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陈江的话让会场陷入短暂的沉默。空军军官们眉头紧锁,研发专家们则若有所思。

  “陈处,您的意思是,我们就不发展自己的战略轰炸力量了?”刚才那位情绪激动的空军军官忍不住开口,语气虽然缓和了些,但依然能听出其中的不甘,“没有战略轰炸机,我们的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就始终缺一条腿,战略威慑就不完整啊!”

  “我理解你的心情,也完全同意战略轰炸机的重要性。”陈江沉稳地回答,目光扫过全场,“我说的是‘现阶段最迫切的’是什么,而不是‘永远不需要’。我们必须分清主次,集中力量办大事。”

  他切换了PPT,屏幕上出现了一组更加复杂的图表和数据。

  “大家请看,这是近三十年来全球各类军用飞机在实战中的出动率、战损率以及任务完成效能的对比分析。数据很清楚,随着现代防空体系的日益完善——尤其是远程预警雷达、高性能防空导弹和四代战斗机的普及,传统非隐形大型轰炸机在高强度冲突中的生存概率正在急剧下降。”

  “漂亮国的轰炸机为什么强调隐身?因为未来的空中战场,发现即摧毁。没有隐身能力,轰六这样的平台,即使我们给它换上最新的发动机、装上最先进的导弹,它也很难突破现代化的防空网。”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缓缓点头:“陈处长说的是事实。从技术积累的角度看,直接挑战超高难度的隐形战略轰炸机,风险极大。我们的航空发动机、大型飞翼式布局的气动控制、全向隐身涂料等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储备都还不足。如果现在倾尽所有资源强行上马,很可能耗时漫长,最终成果也无法形成绝对优势,反而拖累了整个航空工业体系的均衡发展。”

  他的年纪摆在那里,当年航空工业一味地模仿别人的高空高速,最后也走了许多弯路,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但是,总不能因为难就不做了吧?”另一位年轻的空军校官争辩道,“敌人不会等我们准备好了再来!”

  “当然要做!”陈江肯定地说,声音提高了八度,“但不是现在。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条更务实、更符合我们当前国情和军情的路。”

  他再次操作投影,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图轮廓,标题是“未来空中打击体系构想”。

  “我的建议是:‘远近结合,高低搭配,跨越发展’。”

  “第一,远近结合。对于轰六,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退役就退役。它的很多机型才服役不久,寿命长,平台成熟,载弹量对于中低强度冲突仍足够。我们应该依托导弹技术优势,继续对其进行现代化改进。比如,重点发展其作为防区外打击平台的能力,为它挂载最新的空空、空地导弹、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甚至可以作为无人机蜂群母舱。让它在相对安全的空域,就能远距离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这样,既保留了现有平台,又极大提升了威慑力和实战能力。”

  不少研发人员若有所思,这个思路显然更贴近现实。

  “第二,高低搭配。我们在全力攻关新型歼击机技术难关的同时,是否可以一边解决它的隐身、超音速巡航和先进的航电武器系统?为未来真正的重型隐形轰炸机积累经验、培养人才、验证技术。这比好高骛远直接瞄准终极目标,更可能成功。”

  会场里响起一阵低语,很多人听明白了。

  这是一个折中且极具操作性的方案。

  “第三,跨越发展。”陈江加重了语气,“我们是否可以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未来的空中主力打击平台,就一定是一架有人驾驶的轰炸机吗?我们能不能大力发展无人隐形打击平台?或者探索更新概念的空中武器系统?在某些领域,我们和世界顶尖水平差距相对较小,甚至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首节 上一节 197/2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