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之军工系统 第224节

现在把两个走向的废稿发一下,欢迎兄弟们在评论区讨论,看看哪个走向更好。

废稿一(科研怪才型):

王学新原以为霍根上校会生气的摔门而去,或者是用电台向上级报告然后要求返回。

但没想到霍根上校愣了一会儿后就哈哈笑了起来:“有意思,你是凭空想像出那些装备甚至还生产出火箭筒?我们生产出火箭筒可是耗费了两百多万美元还有一个研究团队以及两个设备齐全的实验室!”

说着霍根上校就对王学新说道:“至少,我们在这一点上就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王学新表示赞同。

鹰酱有火箭筒,八路军也有火箭筒,而且还有实战经验并发展出了各种弹种……那么鹰酱当然也想知道这些火箭筒在战场上的表现和数据,并依此完善自己的火箭筒。

只不过,王学新认为与鹰酱的合作不会仅此而已。

霍根上校对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很有兴趣。

这首先源自于他是个军人出身的科研人员……霍根原本是个机械师,他对飞机的制造与维修有着天生的爱好,一战时他甚至还作为飞行员驾驶过战斗机参加过战斗。

身为军人的霍根经历过战场上生死瞬间,他甚至被那一幕吓坏了差点就选择了逃跑。

鬼知道他鼓起了多大的勇气才与敌机战斗到最后一刻直至将其击落。

但是,从那之后霍根再也没有勇气走上战场,这是他转为科研工作的主要原因。

因此,他十分尊敬那些能在战场上直面生死的军人。

面前这位年轻人,这个被称作“王学新”的华夏军人……霍根最先看到的是他眼里的杀气。

霍根明白,只有久经沙场几经生死的士兵才会有这样的气质。

只从这一点,霍根就认为他们值得尊敬。

更何况,

废稿二(打脸型):

他见到王学新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好,王先生,我听说过很多关于你的设计,我对此很有兴趣。我能看看你的实验室吗?”

“实验室?”王学新一脸懵:“什么实验室?”

“我是说……”霍根摊了摊手:“你工作的地方!”

当王学新把霍根上校带到他的宿舍,霍根上校好半天也没能反应过来,他问王学新:“王先生,你的意思是……你就是在这里制造出那些地雷以及粘稠汽油?”

王学新笑了起来。

“抱歉,上校!”王学新回答:“我们没有你想像的那么优厚的条件,我制造出那些东西的‘实验室",可以说是战场!”

霍根上校疑惑的问:“你的意思是……没有实验室?”

“没有!”王学新照实回答。

霍根上校涨红了脸,然后愤怒的望向王学新,说:“这太疯狂了,这简直就是开玩笑!我们从一万多公里的地方赶到这里,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工作?”

翻译把这些话翻译给王学新,完了还加了几句:“王先生,霍根上校是斯的博士,我们带来的技术人员也都是军工精英。我们很有诚意到此帮助贵军,但贵军却以这种方式接待……”

“这是你们的问题!”王学新一步不让的迎上翻译的目光,回答:“首先,我希望你们搞明白一点,你们到这里不是来帮助我军,而是合作。如果你们没有协调清楚,那就请回吧!”

赵刚听着这话就有些急了,不过他刚要上前说话就被李云龙给拉住了。

李云龙小声说:“别急,这一开始不把洋鬼子这气势给压住,以后就麻烦了!交给小东北来!”

赵刚一听觉得也对,于是就忍住没上前。

霍根上校带着无奈对王学新说道:

士兵个人认为,鹰酱在参战前一直不重视火箭这领域,不可能因为主角一个研发就全面改变火箭装备的看法,所以废稿一和废稿二,派出的技术人员的军衔以及级别都有些过高了,有些不合适。想来想去,才出了第三种,也就是正文的这种走向。

这其实也是士兵码字慢的原因之一,许多情节不是士兵随手就能码出来的,需要思考、删改,有时废了几章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速度上就请兄弟们多担待!

第21章 经验换技术

斯金奈用了一个简单的装置测速:

火箭筒发射口处接上一根电线,靶子上也接一根电线,这两根电线又接到一个仪器上。

王学新猜,这仪器能通过电线准确的感应到火箭弹发射时间和靶子被击中的时间,于是就得到了火箭弹飞行时长。

知道了飞行时长,再用飞行距离除以飞行时间就得到了准确的飞行速度。

“啾”的一声,当火箭弹命中靶子时,负责仪器的部下就报出了速度:“上尉,110米每秒!”

王学新觉得有些好笑,不过抱着手在旁不说话。

斯金奈不解的望向王学新,问:“我们做错了什么吗?”

“不,你们没做错什么!”王学新回答:“应该说是我们做错了什么。”

“什么意思?”斯金奈疑惑的问。

“我们的火箭弹是手工制作的,上尉!”王学新回答:“每个弹头的装药、弹重甚至形状都不一样,所以……”

于是斯金奈就明白了。

如果弹头重量等都没有一个标准,那就意味着一百枚弹头会有一百个速度,于是测速度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斯金奈掂了掂手里的火箭筒,道:“我有些不明白,你们是怎么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出这玩意的!”

斯金奈一直以为,自己得不到军方的支持只能用业余时间甚至投入自己的积蓄研发火箭筒已经够艰苦了,没想到还有人比他更艰苦,而且艰苦得多。

但他们就是能在这么艰苦的条件制作出更好、更完美的火箭筒。

“我能看看你们的火箭筒吗?”王学新朝他们带来的几个弹药箱扬了扬头。

“当然!”斯金奈有些紧张,就像一个被老师抽查作业的学生。

斯金奈打开木箱,从里头拿出一具火箭筒递到王学新手里,略带尴尬的说:“它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需要些时间!”

王学新一看,果然就是一根铁管,只有一前一后的两个手柄外加扳机,比八路军用的火箭筒简陋得多。

不过火箭弹就比八路军的好,形状匀称、口径大、装药多。

王学新没有多说什么,他在斯金奈的帮助下试射了一发,射程差不多,同样几米,不同之处就是钢板上炸出一个不规则的喷孔,其后的树木被高温金属射流喷射后烧焦了一块,许久还在冒着黑烟。

斯金奈解释道:“这是空心装药技术,它能穿透一百毫米厚度的钢板!”

王学新没说话,他在考虑是否需要这空心装药技术。

诚然,八路军目前或许还不需要担心火箭筒的穿甲厚度,因为鬼子在华夏使用的大多是装甲较薄的轻型坦克。

问题是……鬼子会一直使用这些装甲薄的轻型坦克而不思进取吗?

王学新认为这可能性不大。

原因是敌我双方的战争就像是矛与盾之间的争锋。

史上的鬼子之所以在华夏大面积使用轻型坦克而没有改进,是因为华夏军队基本没有反坦克装备,他们的薄皮坦克在华夏已经可以所向披靡于是不需要改变。

但是……

现在因为王学新的出现,八路军、晋绥军甚至顽军都已经装备上了反坦克火箭筒,鬼子明知道坦克装甲无法抵挡敌人进攻还能把它们派上前线?

鬼子不是傻瓜,他们也会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明知敌人的矛已经能刺穿自己的盾,还会继续拿着这样的盾走上战场。

尤其八路军此时的火箭弹还只是堪堪击穿鬼子坦克的装甲,他们只需要增加几毫米的装甲厚度就能很好的抵御火箭筒。

就像他们之前在坦克外挂上沙袋焊上一圈炮弹壳一样。

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华夏军队的进步会倒逼鬼子的进步。

所以,王学新认为自己必须要有这种前瞻性,而不能想当然的以为鬼子没办法,毕竟此时鬼子的工业能力要比华夏强得多,于是他们根据战场需要做出改变的能力也强得多。

否则,将来在战场上吃亏的就会是华夏军队。

想到这里,王学新就说道:“上尉,我希望得到这种技术,作为交换,我帮助你们改进火箭筒,你觉得怎么样?”

斯金奈愣了下。

改进火箭筒正是斯金奈所希望的,也是他此行的目的,但他还是觉得王学新是在狮子大开口。

空心装药技术可是他们用几十万美元从瑞士工程师手里买下的一项专利,而改进火箭筒……斯金奈不认为王学新这么快就能看出缺点并将其改进。

所以,斯金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道:“比如,你认为哪些方面它还需要改进?”

斯金奈不知道的是,这对王学新而言实在是太容易了……作为一名现代人,而且还是个对武器很有兴趣的退役军人,王学新知道巴祖卡火箭筒的发展过程,当然也知道它有哪些缺点。

实在不行,王学新就买一套现代巴祖卡火箭筒的成品,到时哪不一样就哪需要改,肯定错不了。

于是王学新就拿过一个火箭弹扬了扬弹头,说道:“比如,你们使用的弹头过于锐利,这种尖弹头在高射角时或许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在低射角时发射,就很容易受气流的影响而偏离目标,这在战场上可不是小问题!”

斯金奈听着不由大惊,因为它在实验中的确出现过这种状况,低射角实验总是无法命中。

之前斯金奈还以为是偶然因素,比如风力改变、射手瞄准等问题,现在被王学新这么一说,他才意识到可能是弹头问题。

更让斯金奈惊讶的是……王学新居然只是看了看弹头的形状就能得出结论。

不过斯金奈很快就自行给出了相应的解释,他们肯定在实战中也碰到过类似的问题,所以才知道这些。

接着斯金奈就暗自庆幸,这一趟果然没有白来,这些经验可不是在实验室里就能得到的。

“怎么样,上尉?”王学新问:“你们给技术,我们给经验,这很公平,也是我们合作的目标,你说是吗?”

斯金奈点了点头,说:“不过这不是我能决定的,我需要向上级请示!”

“当然!”王学新回答。

不过王学新认为这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这对鹰酱没有坏处。

第22章 混编

感谢华雪鉴盟主打赏,下个月加更感谢……唉,欠太多了,得慢慢还!

——————————

孙尔威那对王学新的提议没什么意见。

确切的说是鹰酱那对此没意见。

因为合作就应该这样,双方都获利才叫合作,只有一方获利那叫出卖,是注定不会长久的。

这方面,鹰酱甚至早就考虑到了,这也是他们带着自己的火箭筒进入华夏的原因之一……想要补足已方火箭筒的短板,当然也得补足对方火箭筒的短板,否则华夏凭什么把使用经验给你?

于是斯金奈就向鹰酱拉了一个清单。

用斯金奈的话说,就是:“这里什么都没有,他们用十分简陋的工具几乎可以说是徒手生产火箭弹,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在这里建起一个实验室!”

孙尔威在看了这份清单后就试图把这笔帐算到王学新头上。

“王!”孙尔威说:“实验室是笔不小的开销,仪器、工具,还需要一些零件和原料等等,这可不在我们的计划内!我们估计至少需要三十万美元!”

“你的意思是……”王学新问:“这笔费用由我们出?”

“难道不应该这样吗?”孙尔威反问:“我们负责运输,你看怎么样?你知道的,现在这情况,运输也是不小的开支!”

这话说的没错。

如果从印缅运来还近些,从鹰酱那运来途中就要中转几次,何况海岸线还被封锁,最终运费可能比设备本身更贵。

首节 上一节 224/7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