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 第133节

黄汉已经在两千上过战场的劳役中选拔战士,会枪棒会骑马的优先选拔为骑兵,已经补充了五百人在憨子、杨大年、袁思明带领下进行训练。

由于骑兵待遇好,原步兵中也有许多人接受挑选准备升级为骑兵。

最后有两三成骑术相对好一些步兵的入选,其中有二百原步弓手,他们接下来会每天勤练骑射,这些有基础的老兵训练一年半载应该能够骑战。

相对于招募骑兵,招收步兵就容易多了,现在也有五百人在接受宋鹏飞的训练。

这些人中有一百人训练鸟铳,二百人练习白蜡杆长枪,有一百人是猎户出身会射箭,因此作为步弓手参加训练,还有一百人训练刀盾,他们大多数是会家子有武艺。

一千随军劳役人得以转正,成为步兵的将要拿到一两五钱银子的月饷外加五斗麦子的本色,骑兵的待遇还要高一些,他们多拿五钱银子一个月。

“红旗军”的如此举动让随军劳役人人看到了希望,虽然他们现在每人每月只能挣六钱银子五斗杂粮本色,但是由于有奔头,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都想着下一次参战之时能够立功转正。

介于主将言出如山,太多有两下子的会家子争先恐后要求成为“红旗军”随军劳役,大家都知道这其实就是预备兵,都是按月足额发放月饷和本色,虽然不多但是已经比关内明军到手的钱粮只多不少。

关内明军的待遇很低,明面上是一两银子折色加五斗杂粮本色一个月,可是由于层层克扣,兵丁们能够到手一半就谢天谢地了,即便如此还屡屡欠着,今年能够把去年的饷银拿到手就算万幸。

因此大明经常发生兵丁聚众闹饷的骚乱,一个处置不当,就有可能导致原本属于大明的武装啸聚山林成为了朝廷需要剿杀的流寇、山贼。

一正一反,大明朝廷会造成多少损失?可是大明文恬武嬉没人会理会在贫困线挣扎的升斗小民和基层士卒,最后大明的灭亡其实真的属于自毁江山。

“红旗军”的名声打出去了,导致京畿之地的热血男儿趋之若鹜,不安心土里刨食的汉子都来碰碰运气,黄汉不仅仅收留了两千壮汉,还再次刻意留下了五百十三到十五岁的战争孤儿。

加上原有的一百少年学兵,少年火器部队总人数达到六百,这些孩子都是预备鸟铳手,人人都要学习文化,接受民族主义熏陶。

京畿之地有人口数百万,大多数人已经得知“红旗军”招兵条件苛刻,自认为有两下子的汉子才会寻觅机会争取成为“红旗军”正兵,刚刚招收的两千壮汉中应该有不少具备骑射技艺的会家子。

但是黄汉不急于求成,有意让这些人从随军杂役干起,在这期间他们会不断被“红旗军”正兵考察。

考察来自多方面,最重要的是人品,作奸犯科欺负老百姓的哪怕他是吕温候再世,“红旗军”也不要这样的人。

不说怪话,任劳任怨做好本职工作的朴实之人会得到优先权,哪怕他的战斗技能差强人意,勤能补拙,只要肯吃苦,日后加强训练,具备战斗技能那是早晚。

刚刚经历过大战,“红旗军”就开始了苦练三伏,训练场上战士们挥汗如雨。

所有的正兵都经历过实战,刚刚转正的新兵以前也以随军劳役的身份得到了战场磨练。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所有的战士都已经感同身受,训练时没有人偷奸耍滑,许多人还自我加压进行加练。

永平府被后金军肆掠了小半年,这里的鸡鸭猪羊物以稀为贵价格暴涨。

现在“红旗军”战士有三千余,还有许多伤病员需要营养,实在买不着如此多的肉类和禽蛋,为了增加战士们的营养,只能去海边大量采购海鱼制品。

建奴入关倒是没有来海边转转,因此渔民基本上没有被祸及。

可是大明老百姓大多数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购买力有限,花闲钱买海鱼吃的升斗小民真的不多。

因此风里来浪里去的渔民日子过得更加穷苦,夏天出海,船上都是一丝不挂的弄潮儿。

桑羽带着一个总旗“红旗军”骑兵护送黄可造、刘在旗和几十个杂役来到抚宁海边找渔民交易,这里生意清淡没有牙行,所有买卖都被一家渔霸垄断了。

于是乎,这个如同蒋门神般穿着黑丝绸短褂的渔霸倒了血霉,本来就嫉恶如仇的桑羽,这几个月接受“红旗军”军民鱼水情的教育更加可怜那些为了生活终日劳作的老百姓。

他见到渔霸带着七八个打手欺负那些光着屁股的渔民,气不打一处来,最后的结果渔霸和两个铁杆打手被扔下大海喂鱼。

从今往后这一片海域“红旗军”罩着,谁敢来收取保护费、垄断交易可以去找“红旗军”友好协商。

渔民们眼看着作威作福十几年的渔霸在海里挣扎了一刻后沉底了,知道以后“红旗军”会保护所有的升斗小民,人人拍手称快。

没有了渔霸的剥削,渔民们接到了大生意积极性空前,他们用传统工艺,现场腌制或者煮熟新鲜海鱼放配料用陶瓷坛子封存,采用如此办法,原本容易腐烂变质的海鱼能够保存长达一年时间。

由于加工海鱼无一例外需要蒸煮或者烘烤,因此渔民们需要购买大量煤炭大量坛子和陶罐,现如今前往海边运回海鱼的大车每一次都是满载煤炭和陶瓷去交易,来回不空手,效率很高。

第一百七十七章:徐光启

五月十五日,永平府急匆匆赶来了以礼部左侍郎徐光启为首的一行人。

这位徐光启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明末著名的儒学、西学、天文学、数学、水利、农学、军事学领域的专家.

他是后世一致公认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教友领袖和护教士,被誉为中国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

他翻译并极力推广《几何原理》等西方科学名著,点、线、面、直角、四边形等等名词,都是由他而来。连上海的地名徐家汇,都是缘起于他。

他原来应该是东林党人,但是现在肯定不是,因为按照天主教教义,一个虔诚的教徒应该是纯粹的,不可以加入党派,哪怕是伟光正的那个党都不行。

徐光启的科学成就体现在许多领域,但主要还是以农业科学贯穿一切,因为他的美好愿望是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

建奴祸害京畿之地,导致被后金军占领时间最长,达到小半年的永平府地区有超过一半田亩错过了农时,徐光启主动请旨来永平指导生产自救。

已经六十出头的他老而弥坚,天启年就在良乡、天津等地搞试验田试种甘薯,他利用地窖保温技术,成功地将这一原来只在南方种植的高产作物引进到了寒冷的北方,结果取得了大丰收。

他发现北地百姓的农业种植水平不高,粮食产量严重不足,于是他就又在房山、涞水一带开垦水渠,开垦试验田,并通过多种试验,终于在这一地区成功引种更加高产的粮食作物一一水稻。

魏忠贤独揽朝政后大肆构陷东林党人,徐光启虽然已经不是党员也厌恶东林党的败类玩窝里斗,但是同情如杨链、左光斗等等东林君子。

他不屑于摧眉折腰事权贵,干脆退休回老家,在松江府继续他的农业试验,并终于编纂完成了他划时代的科学巨著一一《农政书》。

他这一次为了确保永平府老百姓有收成,特意带来了刚刚试种成功的新农作物,这东西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农作物,比甘薯更加容易在大明北方种植,这东西当然是马铃薯。

根据后世学者研究统计,大明拥有耕地总量不低于六亿亩,而人口不会超过一亿五千万。

由此可见男女老少平均拥有四亩耕地以上,而四亩耕地也仅仅能够维持脆弱平衡而已,一旦出现天灾就会大量饿死人。

后世接近十四亿人口,耕地红线是十八亿亩,洪涝、干旱、台风等等自然灾害年年有,在改革开放后就没听说过有人饿死,只是经常听说粮食浪费严重,太多饭店里半桌子菜肴都会变成泔水。

由此推算,后世一亩来地生产粮食就能够满足一个人饱食,还能够满足禽蛋、肉类的供给。

禽蛋和肉类其实也是由粮食转换而来,大体上是三斤粮食转换一斤鸡蛋,不到七斤粮食转换一斤猪肉。

而在明末,四亩多地的产出都满足不了老百姓的温饱线,导致大量老百姓饿死,两厢对比,足以说明当时的粮食亩产量该有多低。

徐光启满怀热情来永平指导农民进行生产自救,可惜遭受了冷遇。

由于他是朝廷正三品大员,来到地方上赈灾却没有带来粮食和真金白银,使得报以希望的战争难民人人骂娘。

徐光启虽然是个智者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却不懂人心不足十之八九,他只带来了五十几个跟随自己参加育种相当于后世农技员的吏员、家丁和几马车育好的马铃薯苗、甘薯苗。

首节 上一节 133/7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