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 第134节

这个时代的农民更加没有见识,基本上没有人搭理这些农业科学家,更加不会有人愿意花精力种这些不知为何物的东西。

永平府的官吏也不待见这位基本上属于空着手来赈灾的礼部左侍郎,只不过表面上跟这位正三品大员客客气气,要他们帮忙办事都推得一干二净。

各级官吏理由很充分,永平府百废待兴,被祸乱家园的老百姓嗷嗷待哺,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都在竭尽力为朝廷分忧,实在没时间帮着徐大人逼着老百姓种你带来的新奇农作物。

徐光启急了,他带来的育苗需要及时栽种才行,等长出藤蔓还得进行第二次选苗才能够满足大面积种植。

农时不等人,时间再拖几天,甘薯的成熟期就有可能会赶上霜冻,会直接影响产量。

他跟布政使郑国昌虽然没有私交也是相熟,于是找上了门希望获得帮助。

科学家认为实在不行哪怕不惜下达行政命令也要把这些他的弟子辛辛苦苦培育出来,他为了赶时间一路疾驰带来的秧苗种到地里去。

这就是明末的可悲之处,徐光启已经成功培育出了能够在大明北方种植的甘薯,虽然这东西作为主食长期大量食用会导致营养不良智力值下降。

后来中国人面黄肌瘦身材矮小虚弱而被西方人称为东亚病夫,跟长期以这些没什么营养的粗粮为主食有很大关系。可是能够有甘薯充饥总要比饿死人要强啊!

后世正常栽培的甘薯亩产可达五六千斤,高产栽培可达万斤以上,这是因为有良种有化肥可用的结果,在明朝当然不会有如此高的产量,按照满清的记载收获八百到一千二百斤还是能够做到的。

因此其实是土豆、甘薯撑起了所谓的康乾盛世,养活了三四亿人口。

郑国昌真的很忙,永平府刚刚拿下简直是百废待兴,他这个最高长官要解决的难题何其多也。

第一难题依旧是粮食问题,太多老百姓被洗劫成为赤贫,得不到救济根本活不下去,而夺下永平城缴获的粮食不过四万多石而已,维持府城人口的今年需要都比较勉强。

其实后金军在永平府囤积的粮食有十几万石,只不过被率先入城的“红旗军”先下手为强拉走了四五万石。

白杆兵也不甘示弱拿了三万石左右,其他营伍再伸伸手因此郑国昌接管时就只剩下了四万余石。

第一百七十八章:拷饷

郑国昌不傻,当然知道朝廷根本不可能得到足额的大军缴获,能够有个一两成上交朝廷就已经阿弥陀佛。

他选择睁一眼闭一眼,明知“红旗军”的随军劳役这些天奔走在永平至开平镇之间用马车、牛车、独轮车一趟趟拉东西也不制止。

郑国昌的想法就是与其便宜了如辽镇那样的人马还不如让“红旗军”实惠一把。

反正他过不了多久就会回京师履职,因为他这个藩台的官署在京城,永平府只不过是按察使在此地有衙门而已。

他为了避嫌从来不问郑孝文“红旗军”的机密之事,这些天儿子在不遗余力搞物资,他还有意无意提供方便。

郑国昌知道有些不太容易到手的东西,郑孝文往往都是亲自出马,人家哪里会是给“红旗军”正八品衘的小小主簿面子,还不是扯他这个藩台虎皮做大旗谋取“红旗军”一营之私。

黄汉夺下了永平使得这个历史上被屠城、焚毁的大城避免了厄运,他当然要争取到最大利益,搞物资、钱粮一直在进行中。

高有谋有了上一次收拾开平镇、榛子镇土豪劣绅的经验,在永平府复制手到擒来。

永平府城里投降的世家大族虽然无一例外被后金军血洗,因为建奴抢劫很有经验,专门挑选大宅门下手,但是由于时间仓促,总会有一些运气好的地主老财侥幸躲过一劫留下了一条命。..

这些注定了里外不是人的士大夫、士绅已经被后金军制造的大屠杀吓丢了魂。

高有谋发动群众举报,当天就确认了许多曾经做过汉奸的土豪士绅,他带着“红旗军”把惊魂未定的这些人抓捕之时,他们都以为这一次恐怕死定了。

谁知高有谋居然宣布只要没有血案又不是朝廷在职官吏的人都可以网开一面,至于放了谁杀了哪一个,就得看认罪表现。

于是乎,这些人为了活命竭尽所能挣表现,最行之有效的表现这些人统统明白——出银子为“红旗军”助饷。

他们的家里被后金军搜刮了一遍,又被“红旗军”细致搜索过了,按理说应该没什么油水。

其实未必尽然,狡兔三窟也!

哪家地主老财会傻到把所有的金银财宝都摆在家里?装入坛子里封好,在夜里偷偷的埋起来这个最简单的做法人人都会。

隐藏一部分金银财宝在别院或者在城外老宅子深埋地下也是司空见惯的做法。..

高有谋自己就曾经亲自在夜里藏过他这一房的金银财宝,对此道门儿精。

阿敏那厮抢劫杀人得到的只不过是这些土豪劣绅的一小部分财货,“红旗军”来掘地三尺只能获得显而易见的金银财宝。

高有谋带着“红旗军”采取攻心战术,让土豪劣绅自己吐露出金银财宝的埋藏地得到的收获恐怕要远大于阿敏所得。

至于那些投降建奴并且侥幸躲过阿敏大屠杀的原大明现职官吏,就用不着高有谋出面了,因为他的形象是给人希望,他经手的案子都不会弄死当事人。

王展鹏专门对付这些必死之人,他采取的办法有些类似于闯贼的拷饷做派,采取用刑、饿肚子、暴晒等等做法不一而足,目的自然是在明正典刑之前把这些贪官污吏榨干。

不是黄汉好杀,也不是他不愿意给汉人洗心革面的机会,而是众目睽睽之下要是徇私不处置明目张胆投降建奴的在职官吏。

不仅仅难以堵住悠悠之口,也无法教育大众,杀一儆百震慑汉奸卖国贼那是必须的,也是朝廷需要的一种了结方式。

高有谋和王展鹏两人,一个采取怀柔政策,一个采取剥皮抽筋从骨头里也要炸出油的做派,“红旗军”的利益正在扩大化。

黄汉不会把所有的好处都笑纳,此时已经送了郑国昌价值五万两银子的金银财宝,并且表示追赃正在进行中接下来还会有不少。

至于郑国昌得到这些钱财是准备部入账还是截留一部分,黄胜不会管,也管不着。

明朝末年贪墨成风,要一个从二品大员做清流谈何容易,不刻意去贪腐,单单迎来送往花费的银子就不知凡几,银子从何来?总不会是官员从自己家带来的。

郑国昌这个人还不错,一般情况下有气节肯慷慨赴死的士大夫大多数不是极度贪婪之人。他得到了大量银子,手头上宽裕了,多多少少会用之于民。

新上任的卢龙知县最近在忙着收取契税办田亩变更的手续,那是许多无主之地被黄汉抢占了,许多还有主人的良田也被所有者转让给了黄家。

县太爷当然没有吃亏,笑纳了几百亩地肥水美的下田。

大明朝世家大族的财产很大一部分是体现在田产上,那些投降后金又逃过阿敏大屠杀的原大明现职官吏会被明正典刑,田产、财产会被充公、家里的女人会被充入教坊司。

但是朝廷何以得知这些士大夫、士绅名下究竟有多少财产、田产?给朝廷意思意思就行了,黄汉和各级官吏合作上下其手,于是乎,黄家就成为了永平府大地主之一。

黄汉知道在即将亡国的时刻,刻意置办田产简直就是个傻瓜,这东西又带不走。

但是为了面临饿肚子的千万汉人,不采取屯田养民的方式还能如何?

他懂规模种植的好处,因此尽可能把自己拥有的田亩连片,其间夹杂着其他有头脸的现任官员家的田产也不要紧。

派出高有谋和郑孝文采取不让对方吃亏用良田置换的办法,基本上没有办不成的事。

毕竟这年头不知变通的达官贵人少之甚少,新贵黄汉派出现任藩台大人的公子和前任辽东经略的长子来协商调换田亩,人家给足条件,自家根本不吃亏,此时不做顺水人情,岂不是给自己埋下祸根?

首节 上一节 134/7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