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曾经质疑过的人,还是持观望态度的人,都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陆士宁不仅拍了,而且拍出了远超他们预期的质感。这支预告片所展现出的电影水准,演员状态,以及音乐与画面的融合度,完全是顶级制作。
一位香港资深影评人在自己的专栏里只写下一句话:“狼,真的来了。而且,他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强大。”
第294章 回校
在中影集团总部顶楼的董事长办公室里,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深红色的实木地板上。华新荣站在窗前,望着楼下长安街川流不息的车流,手中的茶杯氤氲着热气。
“《无间道》的预告片,你看了吧?”华新荣没有回头,声音平静却带着分量,“上线才半天,全网播放量已经破亿了。”
杨旭刚坐在真皮沙发上,随意地翻看着手中的报表,“看了,拍得确实不错。不过华董,一部警匪片而已,再火也改变不了类型片的票房天花板。”
“不只是这一部电影的问题。”华新荣缓缓转身,目光锐利地看向杨旭刚,“陆士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从《鱿鱼游戏》的全球爆红,到《情书》在戛纳获奖,现在《无间道》未映先火......老杨啊,你要早做打算。”
杨旭刚皮笑肉不笑地扯了扯嘴角:“就目前来说咱们没有什么冲突。档期上陆士宁也很识相,没有直接和咱们中影撞上。《望长安》现在的口碑和票房走势都很健康,不怕他。”
“没有冲突?”华新荣轻轻摇头,发出一声意味深长的轻笑。他虽然不过问杨旭刚的具体工作,但《少年的你》上映期间,杨旭刚那些小动作,舆论上的推波助澜,不少消息还是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华新荣走到办公桌前,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旭刚,现在没有档期冲突,不代表以后没有。据我所知,陆士宁的公司才刚刚开始。冯语和桂明现在都是他的人,这已经说明问题了。更不用说,他编剧的每一部作品都成了爆款,这种口碑的积累,不是靠运气就能解释的。”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凝重:“我听说,他在幻影视效的持股比例不低,而且正在大规模引进国际顶尖人才。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已经在为更大的项目做准备了。你要早做打算啊。”
杨旭刚不以为然地摆摆手:“华董,您多虑了。陆士宁现在和西影绑定在一块,这反而是件好事。西影什么状况您不是不知道,账上那点钱,连个像样的特效大片都投不起。”
他抿了一口茶,继续说道:“我承认陆士宁拍这些小成本电影确实有一套,但是要上马真正赚钱的大项目,西影怕是还没那个魄力跟着他孤注一掷。等他在西影这个浅水湾里待不住了,自然会游到我们这片大海来。到时候......”
杨旭刚没有把话说完,但嘴角那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已经说明了一切。在他眼中,陆士宁不过是个暂时寄居在西影的过客,迟早要来到中影的地盘,到时候是合作还是拿捏,主动权都在他手里。
华新荣看着杨旭刚自信满满的背影,眉头微蹙。他想起前几天在总局开会时,某位领导特意提到了陆士宁在戛纳的获奖,言语间满是赞赏。这种信号,杨旭刚显然还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分量。
“但愿如此吧。”华新荣最终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目光再次投向窗外。
···
京城的暑气渐浓,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园里,梧桐树影婆娑,洒下斑驳的光点。一个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身影,出现在了通往教学楼的主干道上。
陆士宁有些感慨,这辈子说什么也要考大学吗,却没想到压根都上不了几天课。
他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和休闲裤,背着双肩包,看起来和任何一个赶着去上课的学生没什么两样。然而,从他车开进学校那一刻,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辆A6,在学校里却意外地有些显眼。
“快看!是陆士宁!”
“终于回来上课了!”
“我的天,比电视上看起来还……还帅!”
目光中有好奇,有崇拜,有激动,尤其以表演系的学生为甚。他们的眼神最为炽热,几乎要迸发出实质的光芒。对于他们而言,陆士宁不仅仅是那位在国际上拿奖的天才导演,更是在这座校园里,他们触手可及、活生生的“资源天花板”。
若能在他未来的作品中得到一个角色,其分量也远超外面无数的普通剧组。
“陆导好!”
“学长好!”
“陆导,恭喜获奖!”
打招呼的声音此起彼伏,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和一丝小心翼翼的恭敬。陆士宁保持着礼貌的微笑,微微颔首回应,脚步并未停留。
就在这时,不远处,两个挽着手臂、正有说有笑的女生也注意到了这边的动静。其中一位,正是近期凭借一部爆款情景喜剧《合租公寓》中古灵精怪的女二号角色而人气飙升的林晓月。她走在校园里,已然能享受到不少同学认出她后的指点和窃窃私语。
然而,此刻的林晓月,在看到陆士宁的瞬间,脚步下意识地顿住了,脸上的笑容也收敛起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紧张、激动和渴望的复杂情绪。她下意识地抓紧了闺蜜的胳膊。
“是陆士宁……”她低声说道,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个身影。
闺蜜也看到了,立刻用胳膊肘轻轻碰了她一下,压低声音鼓励道:“去啊晓月!打个招呼!你现在也是有名气的演员了,说不定他能记住你呢!”
“我……我说什么呀?”林晓月有些踌躇,平时在镜头前的灵动自然此刻消失无踪,手心甚至有些冒汗。在外面,她是小有名气的小花,但在陆士宁面前,她感觉自己瞬间变回了一个渴望得到认可和机会的普通学生。
“随便说点什么!问个好也行!机会难得!”闺蜜还在旁边鼓劲。
眼看着陆士宁就要从她们前方走过,林晓月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脸上迅速调整出一个得体又略带腼腆的笑容,上前一步,声音清脆地开口道:“陆导,您好!我是表演系的林晓月,特别特别喜欢您的作品!恭喜《情书》在戛纳拿奖!”
陆士宁闻声停下脚步,目光落在林晓月身上,随即温和地笑了笑:“你好,林晓月同学,有机会一起合作!”
直到他的背影远去,闺蜜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激动地转身抓住林晓月的手,压低声音雀跃道:“他认得你哎!还说有机会一起合作。天啊!”
和闺蜜不同,林晓月反而有些失落,她能看出来,陆士宁看她那一刻是有些疑惑的,说明压根不认识她,那些话只不过客套而已。
陆士宁确实不认识,每天哪有时间看情景剧,再者他也不看热搜话题什么的,对最近爆火的演员了解确实不太多。
来到教室,陆士宁推开教室的门,室内原本细碎的交谈声霎时一低。无数道目光,带着崇拜齐刷刷地落在他身上。
“陆哥,恭喜啊!”
“戛纳,太牛了!”
陆士宁笑着和大家打着招呼,目光在教室里习惯性地寻找空位。
“士宁!这儿!”
一个爽朗的声音从中间排传来。陆士宁看去,只见王哲正笑着朝他招手,他旁边的座位空着。王哲是导演系的风云人物,成绩稳居前列,更难得的是他长袖善舞,不仅在系内人缘极佳,与表演系、摄影系乃至文学系的不少尖子生都关系匪浅。
陆士宁知道这人精明、务实,甚至有些现实,但不得不承认,其专业能力和人际手腕都相当出色。
陆士宁微微颔首,穿过过道,在王哲身边坐下。桌椅轻微的响动在安静的教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大忙人,总算回来了?”王哲熟络地低声笑道,顺手将一瓶未开封的矿泉水推到陆士宁面前。
陆士宁笑道:“再不回来赵老师给我挂科咋办?”
离上课还有几分钟,王哲身体不着痕迹地侧向陆士宁,声音压得更低,话题也顺势一转:“说正经的,士宁,你那个零号影视,冯导、桂导都过去了,你这是打算签导演来拍你的剧本吗?”
陆士宁点点头,这又不是什么秘密:“公司未来确实不打算签演员,还是以导演为主,剧本为主。”
“真是令人向往,外面很多剧组,水太深,想学点真东西,难。甚至导演压根都没什么权力。”王哲赞叹一句,随即话锋变得诚恳,“这样的平台,对还在摸索阶段的我们来说,吸引力太大了。”
他顿了顿,目光坦诚地看向陆士宁:“士宁,咱们同窗两年,我王哲有几斤几两,你应该清楚。理论课成绩、实践作业,我没掉过链子。我不求什么虚名,就从场记、导演助理做起,哪怕是帮剧组打杂、跑腿都行。我就想进一个真正在做事的组,踏踏实实学本事,涨经验。零号影视……不知道有没有我这个实习生一个位置?”
他的诉求表达得清晰明了,姿态放得足够低,但言语间又带着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将选择权完全交给了陆士宁。两人从艺考的时候就认识了,当初他还有些瞧不上陆士宁,可这两年陆士宁的发展王哲看在眼里。
也因为陆士宁的存在,对整个班都是巨大的压力,他也一样,这半年他也找了不少剧组,想要跟着人家学习一下,没想到看到的全是敷衍了事的现象,那些剧组对于很多镜头,只要能用,就绝对不会浪费时间拍第二遍,演员也很乐意,谁不想早点收工。
王哲还记得在某个剧组,其中有个男二,觉得刚才那场戏发挥的不是很好,和导演说了说自己的想法,想要再试试,没想到导演居然变着法地夸他,说他演的已经很好了,咱们今天还有三场戏,要抓紧时间。
起初王哲很失望,借着酒劲问自己的前辈:“为什么感觉整个剧组都在着急,像完成任务似的,越早拍完越好。”
那位前辈深深吐了一口烟出去,看着眼前这个天真的少年说道:“你以为谁不想拍好?我告诉你,剧组的开销非常大,不管你拍不拍,一天的开销就是上百万下去,你想好好拍,但哪有那么多时间和钱陪着你在那慢慢磨。”
说完那位前辈将烟头捻灭,意味深长地说道:“咱们圈子不缺能拍戏的导演,你要是较真,换导演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个圈子,就是人走茶凉,现实无比。”
这些话,将王哲的醉意冲的一干二净,回去的路上他都忍不住在想这些话,如果是自己,照这个样子拍下去,那得多长时间才能出头呢?
所以在得知陆士宁开了影视公司之后,他便生了投奔陆士宁的想法。
陆士宁安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摩挲着矿泉水瓶身。他确实在认真考量。王哲此人,有野心,但也确实有与之匹配的能力和情商。
零号影视刚起步,项目会越来越多,导演人才的储备必须提上日程。在学校里发掘、培养有潜力的新人,是极具战略眼光的投资。王哲无疑是一个优质的选择对象,他的专业基础扎实,他构建的人脉网络在未来项目筹备和团队协调中或许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思绪流转间,陆士宁已有决断。他迎上王哲带着期盼的目光,语气平稳:“你的能力,我一直看在眼里。”
王哲精神一振,身体微微前倾,屏住了呼吸。
“公司手里还有两个项目在筹备,正是用人之际。”陆士宁继续说道,“这样,如果你暑假没有其他安排,七月初就来公司报到。先从导演助理做起,具体跟进哪个项目,到时候根据情况安排。你觉得如何?”
王哲几乎是立刻回应,声音因压抑的激动而略显紧绷,但眼神异常明亮:“没问题!太感谢了,士宁!不,陆导!我一定珍惜机会,绝对不让你失望!”
陆士宁看着他眼中闪烁的光,淡淡补充道:“提前说好,工作强度会很大,而且都是从最基础、最繁琐的事情做起。”
“我就怕没事做!”王哲语气坚定。
这时,陈锦华教授夹着讲义走了进来,教室彻底安静下来。王哲深吸一口气,努力让激荡的心情平复,但眼角眉梢的振奋却难以完全掩饰。
第295章 改编与移植
导演系的专业课教室里,陈锦华教授站在讲台前,黑板上写着醒目的标题:“改编与移植:非华语故事的本土化路径”。陈教授年近花甲,头发花白,但眼神锐利,是北电导演系理论功底最深厚的教授之一。
“同学们,今天我们探讨一个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如何将一部优秀的外国电影,成功地移植到我们的文化土壤中,让它生根发芽,而不是水土不服地成为一株怪异的假花。”
陈教授打开投影仪,幕布上出现了一部外国电影的封面和简介:
《逆流的鲑鱼》,挪威。
陈教授看着台下的反应,见大家有些不明所以的模样,“不知道各位同学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这是挪威的一个导演拍的小成本影片,不是很火,我看豆瓣上的影评也寥寥无几,不过用来讲这节课,倒是绰绰有余了。”
接着,陈教授调出电影简介。
在挪威北部一个依赖渔业的小镇,青年阿克塞尔因父亲意外去世,不得不放弃在奥斯陆的摄影梦想,返乡接手濒临破产的家庭渔船“海神号”。面对渔业公司的垄断挤压、传统捕捞方式与现代化管理的冲突,以及自身理想与家族责任的撕扯,阿克塞尔在青梅竹马玛莎和来自城市的渔业官员莉娜的影响下,最终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那就是联合小镇其他渔民,建立合作社,利用互联网直接销售,并发展生态旅游,最终不仅拯救了家族的渔船,也为小镇找到了新的生机。
“这部电影平平无奇对吧,我们先梳理一下它的核心,是个人理想与家庭、社区责任的冲突,是全球化背景下小城镇的生存困境,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陈教授环视教室,“现在,假设我们要将它改编成一部中国电影。直接照搬挪威的渔业背景、人物关系行不行?”
台下有学生小声议论:“肯定不行,咱们沿海渔村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没错!”陈教授赞许地点点头,“所以,我们需要一份详细的本土化方案。这不仅仅是换个地名、改个人名那么简单。它涉及四个核心要素的移植。”
陈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四象限表格。
人物移植、空间移植、时代移植、价值观移植。
“首先,第一个人物移植,”一边说着陈教授很快在黑板上写出几个重要角色:“阿克塞尔(理想主义青年摄影师)、父亲(传统渔民)、玛莎(青梅竹马,小镇教师)、莉娜(代表现代化管理的官员)”
写完之后,陈教授并没有直接提问,而是直接给出了本土化的构想:“主角可设置为东南沿海渔村的大学生阿斌,在深圳或杭州从事自媒体或电商工作,因父亲伤病被迫返乡。父亲是坚守传统木船捕捞的老渔民。青梅竹马可以是留守家乡尝试直播带货渔获的姑娘阿珍。而莉娜的角色可转化为推动渔村转型、引入文旅资本的大学生村官林干事。”
台下响起不少讨论的声音,陆士宁摸着下巴,心想道:“这倒挺有意思,这么一改,倒是完美符合这时代的价值观。”
“故事背景可放在福建或浙江的某个正在经历旅游开发冲击的传统渔村。标志性空间从挪威峡湾变为中国的妈祖庙、海鲜码头、即将被拆迁的老街。冲突的核心可以从“渔业合作社”转变为是否接受大地产商的整体开发方案,是坚持小船海捕还是加入大型渔业公司。”
陈教授笑道:“这就是空间移植,我们要找准我们自己的特色,在此基础上,丰富内容和冲突。”
“那时代移植呢?原时代:当代挪威,面临欧盟渔业政策、现代化冲击。陆士宁,你来说说这个时代移植你会怎么做?”
同学们齐刷刷地转头看着陆士宁,想知道陆士宁会怎么说。
陆士宁仔细看了看刚才陈教授罗列出来的内容,然后说道:“如果是我的话,那就紧扣当代中国‘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大背景。故事矛盾集中于传统渔村在城市化、旅游开发浪潮中的身份焦虑与出路探索,反映新一代年轻人是‘逃离’还是‘回归’乡村的现实选择。”
陈锦华赞赏地点点头:“真不愧是咱们的大导演,这个回答很完美。”
“最后的价值观移植,能否说说你的想法?”
陆士宁接着说道:“原来的价值观,个人主义式的英雄抉择,社区联合对抗资本。如果要做本土化改编,就需要强化家族责任、乡土情怀,也就是根的意识,最后与个人理想的平衡。主角的最终成功,不应是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更应是在政策、亲情、乡邻支持下达成的某种符合东方智慧的共赢。或许是找到了保留渔村文化与适度开发的中间道路。”
陈锦华带头鼓起了掌:“名不虚传,真是后生可谓啊!”
同学们都有些震惊,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真有这么大吗?
坐下来之后,陆士宁心里再次把这个案例总结了一遍,随后他想起原本计划在《无间道》之后,就着手推进《白日梦想家》的拍摄。
那部关于一个平凡职员通过寻找遗失的胶片底片,最终完成自我蜕变和冒险的奇幻喜剧,他一直非常喜欢,也认为其内核具有普世性。
但听了陈教授的课,他忽然意识到,如果完全照搬原版《白日梦想家》中《生活》杂志社的背景、主角沃特?米蒂在冰岛、格陵兰的冒险,以及其非常美式的寻找自我的个人英雄主义表达,放在中国语境下,可能会显得非常悬浮和隔靴搔痒。
“《生活》杂志在美国是文化符号,在中国呢?”陆士宁快速地在笔记本上划拉着,“一个国内普通杂志社的底片冲洗员,为了最后一期封面底片,跑到格陵兰、冰岛去冒险……这动机对国内观众来说,够不够有说服力?他的经济基础呢?他的社会关系呢?”
他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过于简单了。本土化,绝不是简单的翻译和场景替换,而是需要对故事的内核进行一番创造性转化。
“也许……可以把主角设定为一个在大型互联网公司做内容审核的螺丝钉?”陆士宁的思维开始发散,“他日复一日地审核着别人精彩的生活,自己却活得像个影子。他梦想成为摄影师,但迫于生活压力从未踏出那一步。而触发他冒险的,可以不是一张实体底片,而是一组关乎公司命运、由他崇拜的已故传奇摄影师拍摄的最后一组照片?他的冒险地点,也可以从格陵兰变为国内的XZ、XJ,或者西南的原始丛林?”
陈教授的声音将他从沉思中拉回:“……记住,最高级的改编,是让观众感觉不到它是改编,仿佛这个故事本就诞生于这片土地。”
陆士宁看着笔记本上潦草的思路,不行!这部电影绝对不能做本土化改编!如果照搬却又不符合国情,不然拍出来就变成了富二代的剧本杀了。
不过,如果把主角的设定什么的都搬到国外,是不是就没问题了?那之前备案的剧本就得重新调整回来了,之前他所有的设定都是虚构的,包括男主任职的公司,剧情完全没变,虚构了一个不存在的地名,现在看来,这都是想当然了,观众会不自觉代入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