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人生:校园网红横扫娱乐圈 第126节

  这次选角,是他从业以来耗时最长、最为谨慎的一次。一方面,是因为这部电影他志在冲击欧洲三大电影节,不容有失。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原作《情书》的独特气质。当年岩井俊二导演在选角时,最极致地追求一种“生活化的质感”,极度排斥任何戏剧化的、刻意设计的表演和人设感。

  岩井俊二希望演员本身就是那个角色,无论是校园时期的青涩懵懂,还是成年后的内敛克制,都需要通过最细微的表情,一个眼神、嘴角一丝若有若无的弧度、一个无意识的肢体小动作,来自然流露,而非依赖直白的台词或夸张的情绪爆发。

  这部诞生于90年代的经典爱情电影,能在豆瓣上经久不衰地被130万人打出8.9的超高分,并屡次重映,其魅力正在于此。

  陆士宁在决定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完全认同并继承了这一选角理念:气质远大于颜值。不追求视觉上的完美无瑕,更看重演员自身的氛围感。

  比如少年藤井树那份干净的清冷感,少女藤井树的青涩与灵动,都是为了极致地贴合故事内核中关于青春、遗憾的纯粹性的表达,任何过度精致的外在修饰,都可能破坏这份难得的真实感。

  宋怀勇饰演少年藤井树,在气质底色上已基本达标。如今最大的挑战,落在了殷柔柔身上,她需要一人分饰两角:忧郁执着的渡边博子,与安静内向的成年藤井树。她能否精准地把握住两个身份不同、心境迥异的角色特质,并清晰地呈现出来,将是影片成败的关键之一。

  ...

  陆士宁带领部分核心剧组人员提前飞抵新西兰。所有取景地都在这里。

  他最初也考虑过国内青海、吉林等地的雪景,但看了副导演实地拍摄回来的素材后,反复权衡,最终还是决定,不怕麻烦,远赴新西兰。

  如果等年底拍,那他会定日本北海道的旭川市,那里的大雪山国立公园也是他心仪的取景地之一。

  因为这部电影,“氛围”两个字,比什么都重要。

  影片所需的静谧冬日雪景、复古清新的校园、生活气息浓郁的小镇街巷,以及那些能承载含蓄情感的宏大自然背景,森林、雪山、湖泊……需要高度集中且质感统一。

  最终,他们选定了新西兰南岛的瓦纳卡小镇。这里的冬季从七月开始,就完美符合要求:瓦纳卡湖面会结上薄冰,远处的罗伊峰覆满皑皑白雪,湖雪一色,雪山倒映,画面极美。

  陆士宁已让先遣工作人员提前半个多月进驻,进行必要的场景搭建和改造。许多本地建筑需要临时改造,增添符合影片时代背景和中国小镇风情的细节。这些改造都遵循约定,待剧组撤离后会全部拆除复原,绝不会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这部电影的总投资最终定为五千万人民币,在国内电影市场,属于标准的中等成本制作。

  抵达瓦纳卡镇中心,副导演桂明,陆士宁特意从冯语导演那里借调来的得力干将,陪同他验收准备工作。

  “陆导,这边的几条主街道我们都按您的要求做了些微改造,增加了些中文标识和具有年代感的细节布置。您看看还有哪里需要调整?”桂明介绍道。

  陆士宁沿着结冰的街道缓缓走着,脚下发出轻微的“嘎吱”声,两人都走得格外小心。他仔细环视四周,街景的氛围营造得相当到位,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

  “演员和工作人员的住宿都安排好了吗?”陆士宁转头问道。

  桂明指着不远处一片风格各异的房屋:“都安排妥了。根据拍摄计划灵活调整。如果集中拍镇中心和瓦纳卡湖的戏份,大家就住镇上的民宿;如果需要进山拍步道或远郊的景,就安排住在靠近拍摄点的入口附近。这样能最大程度节省通勤时间。”

  陆士宁心中不禁再次感叹,冯语导演推荐的这位副导演确实专业老道,经验丰富,几乎事事都想在了他的前面,让他省心不少。

  桂明见陆士宁没说话,继续补充道:“冬季是瓦纳卡的旅游淡季,大部分民宿都歇业了。我们这么多人,差不多把镇上还能营业的住宿都包下来了。当地居民挺高兴的,毕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陆士宁笑了笑,呼出的气息在寒冷空气中凝成白雾:“能不高兴吗?我们这可是真金白银砸进来的。在国外拍片确实手续繁琐,干什么都得申请许可,层层审批,还得缴纳各种押金保障金,真是拿钱开路。”

  桂明乐观地笑道:“等咱们这部电影拍完,陆导您在国际上再拿几个大奖回来,我想到时候无论去哪拍,都不会这么麻烦了。说不定人家还会主动给您提供补贴,抢着请您去呢!”

  陆士宁听着,没有回答,只是将目光投向远处巍峨的雪山和澄澈如镜的湖面。

  绝美的景色倒映在他深邃的眼眸中。

  他在心中,轻声说道:“会的。一定会有那么一天的。”

第255章 罗伊峰步道

  第二天一早,天光微亮,陆士宁便从不算安稳的睡眠中醒来。昨夜辗转反侧,几乎彻夜未眠。

  推开窗,清冽寒冷的空气瞬间涌入。天气极好,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下来,将整个雪白世界照得晃眼。雪地反射着强烈的光线,刺得他眼睛微微不适,下意识地眯了起来。

  他穿上安甜为他准备的雪地靴,吸取了昨天的教训,今天的准备周全了许多。

  小镇的清晨比他预想的要热闹许多,尽管副导演桂明告诉他这是淡季,但街上往来的人流仍让陆士宁有些惊讶。

  仔细看去,其中大多是从世界各地涌来的游客,而非本地居民。

  从镇中心到瓦纳卡湖只需步行十分钟。陆士宁沿着湖边的步道慢慢走着,拿出手机,将眼前静谧的湖光山色拍下,发给国内的安甜。此时的湖水呈现出一种深邃的铁蓝色,倒映着远处雪山的冷冽光辉。晨间薄雾已完全散去,天地间一片澄澈,美得令人心醉。

  途中不时有友善的游客向他打招呼,让陆士宁听得有些费力,这并非他词汇量不足,而是那些浓重的新西兰英语着实需要时间去适应。

  来到瓦纳卡湖最负盛名的打卡点,那棵孤独生长在湖中的树前,陆士宁一时竟没认出这就是攻略中频频出现的标志性景观。看着不少游客在那里合影留念,他显得有些茫然。

  一旁的外国女孩见他这副模样,忍不住轻笑起来,友善地指向湖中心:“那就是你要找的树。”

  陆士宁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棵略显瘦弱的树孤零零地立在湖中。树干倾斜,或许是因为冬季的缘故,枝桠光秃秃的。

  可能是摄影师的功劳吧,反正他没觉得有什么独特的。

  刚走出几步,那个女孩却追了上来,脸上绽放出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你好,需要我帮你拍照吗?”

  陆士宁一愣,下意识以为遇到了国内景区常见的“拍照收费”套路,脱口问道:“多少钱一张?”

  女孩显然没料到这个回应,困惑地“嗯?”了一声,随即明白过来,脸颊顿时绯红,连忙摆手解释:“不,不是的!我是一名YouTuber。我的视频内容是用一枚硬币作为启动资金,随机选择一个景点,通过蹭吃蹭住、与游客互动的方式来旅行。你愿意出镜吗?”

  陆士宁大致听懂了她的意思,但仍有些将信将疑。他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样做自媒体的内容创作者。

  似乎察觉到他的疑虑,女孩有些着急,拿出手机向他展示自己的频道主页。陆士宁惊讶地发现,这个名叫米娅的女孩在油管上居然拥有30多万粉丝。

  “整个过程都会跟拍吗?”陆士宁仍然难以理解这类视频的看点所在。

  米娅点点头:“实际上,我现在就已经在拍摄了。”说着,她指了指胸前佩戴的运动相机。

  “啊?”陆士宁这才注意到那个一直在工作的相机。

  米娅伸出手,落落大方地自我介绍:“我叫米娅,来自北边的奥克兰。你是韩国人吗?”

  陆士宁摇摇头:“我叫陆士宁,中国人。”

  米娅眼睛一亮:“我去过上海,那是个很棒的城市。”

  陆士宁笑道:“中国很大,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魅力,值得多去走走看看。”

  米娅敷衍地点点头,显然心思不在这个话题上。“陆,你同意出镜吗?如果不同意,后期我会把相关片段剪掉。”

  陆士宁无所谓地耸耸肩:“当然可以。”

  米娅开心地说:“那我现在先帮你拍照吧?”

  陆士宁递过手机,配合地按照米娅的指导摆了几个姿势。拿回手机一看,照片拍得相当不错。

  “谢谢,拍得很好。”他真诚地道谢。

  米娅摆摆手,随即狡黠地眨眨眼:“英俊的陆,能请我喝杯咖啡吗?”

  陆士宁不禁失笑。这种博主真是有意思,旅行开销由别人承担,还能收获拍摄素材。但他并未拒绝这个请求:“没问题,走吧。”

  回到商业街,此时街上几乎全是游客,餐厅和咖啡馆座无虚席。陆士宁忍不住好奇问道:“为什么昨天下午我到的时候,没看到这么多人?”

  米娅解释道:“很多游客住在雪场公寓或周边民宿,并不在镇上过夜。你来的那个时候,他们可能已经离开了。”

  瓦纳卡小镇不大,只有“两条半”可称之为商业街的街区,但银行、超市、咖啡馆、汽车旅馆、餐厅、酒吧等设施一应俱全。

  他们来到南端小停车场旁,一个只能容纳四人站立的集装箱咖啡窗口前。窗口上贴着不少旧滑雪票根,外面已经排满了游客。

  米娅问道:“陆,你想喝点什么?”

  陆士宁摇摇头:“我还没尝试过,你帮我决定吧。”

  米娅指着一串字母推荐道:“我建议你尝尝他家的热可可,还有他们自烤的姜味脆饼,非常不错。”

  陆士宁轻笑:“你来点,我付钱。”

  米娅很是开心。她做这类视频,最重要的就是记录与游客真实互动的过程,没有剧本的安排,纯粹的自然反应和旅行体验才是亮点。

  她一直觉得亚洲人有些吝啬。曾在日本,她遇到一个当地人,起初对方对拼桌的建议表现得很热情,但当米娅尝了对方一点食物后,她能明显感觉到对方态度的微妙变化。后来她识趣地点了一份套餐,对方又变得热情起来,这种转变让她觉得颇为虚伪。

  没想到今天遇到的这个中国年轻人如此大方。当然,她也没有趁机点很贵的东西,只是为陆士宁点了这家咖啡馆的招牌饮品。

  陆士宁看着手中比手掌还小的咖啡杯,有些无语——这分量也太少了吧?还不如像国内那样,多加些冰,至少看起来大气些。

  一边吃着脆饼,陆士宁问道:“那你接下来打算拍什么?”

  聊起这个话题,米娅顿时来了精神:“这段时间小镇游客特别多,我计划用半个月左右拍摄一些素材。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可以做你一天的向导,只跟拍一天就好。”

  陆士宁看了看时间:“刚好今天我和同事们要去几个地方勘景,你可以跟着。”

  米娅有些惊讶:“同事?你在这里工作?”

  陆士宁点点头:“也是因为工作才来到这个地方。”

  米娅瞥了眼陆士宁腕间的江诗丹顿手表,若有所思——这个与她年纪相仿的年轻人,看来相当富裕。

  带着米娅来到剧组临时租用的房子,这一片区域已经被改造完毕,所有风格都完全按照国内样式布置。

  米娅仔细打量着街道,喃喃自语:“这里怎么会变成这样了?”

  陆士宁没有解释,径直走进房间。桂明正在和工作人员一起调试器材。各种专业的电影摄影机、录音设备和灯光设备都按要求做着防潮防尘处理。另外几间屋子则是存放道具和服装的地方。

  米娅从进门起,目光就被那些索尼电影摄影机牢牢吸引,这些专业设备在她眼中闪闪发光。

  桂明看着陆士宁身后的米娅,疑惑地问道:“这位是?”

  陆士宁笑着解释:“米娅,油管上的小博主。今早碰到的,她在做视频,想跟拍我一天。”

  桂明点点头,没再多问,转身继续与器材助理交代工作。

  与米娅简单打过招呼后,桂明带着陆士宁来到会客厅,查看这几天的日程安排。米娅此时也意识到陆士宁身份不简单,乖巧地坐在一旁,没有打扰他们工作。

  陆士宁看完日程后,转向米娅问道:“我们今天要去罗伊峰步道勘景,你还要跟拍吗?”

  米娅飞快地点头——这种机会怎么能错过。

  陆士宁示意桂明可以准备出发了。米娅见他们就这样准备上山,急忙阻拦:“等一下!如果要去罗伊峰步道,最好先去街上的户外店租冰爪。还有,步道上段有可能被封了,你们最好有心理准备。”

  陆士宁看向桂明,后者笑道:“放心吧,都准备好了。”

  罗伊峰步道是陆士宁计划中拍摄渡边博子在雪山寻找藤井树场景的地方。之前桂明推荐了罗伯罗伊冰川步道和罗伊峰步道两处选址,从照片上看都很不错,但陆士宁还是想亲自实地查看。

  剧组租了几辆车,桂明开车带着两人出发。到达目的地时,停车场已经满位,只能将车停在路边。

  几人正准备上山,米娅却转身走向停车场入口处的无人投币箱,投入几枚硬币。

  看着陆士宁疑惑的表情,米娅解释道:“这里每人需要投2新西兰元,用于步道维护。”

  桂明有些尴尬:“上次我来的时候没人告诉我这件事。”

  米娅笑道:“这都是自愿的,不强制。”

  陆士宁挑眉调侃道:“那你这个一枚硬币挑战岂不是失败了?”

  米娅摆摆手:“没事,后期剪辑掉就好了。”

  桂明和陆士宁相视一笑,这姑娘挺有意思。

  穿上冰爪,一行人开始向上攀登。土路上覆盖着一层薄雪,踩下去发出“咯吱咯吱”的碎冰声。没有树荫,也没有鸟鸣,只有风贴着坡面呼啸而过,卷起的雪尘像细沙一样拍打在小腿上。雪地像一面巨大的反光板,反射出刺眼的亮光。

  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他们来到山脊鞍部。登顶是不考虑了,爬上去至少还要两小时,根本不具备拍摄条件。

  桂明介绍道:“差不多就是这里了。寻找、确认、告别三场戏都从这里开始。具体拍摄时间方面,我上次来做过分镜记录。7月份日照时间短,9点半以后光线才充足。我们6点从停车场出发,8点半开始拍寻找的戏份,9点半往上走一段,等光线好了再拍呼喊的戏。”

  陆士宁点点头,笑道:“桂导,你的工作真是无可挑剔。我甚至觉得你可以自己独立执导电影了。”

  桂明苦涩地笑了笑:“之前拍过一部,结果扑街了。之后就没有人敢找我拍戏了,就算有,也是一些毫无逻辑的网络大电影。”

  陆士宁若有所思。从这两天的合作来看,桂明的导演功底扎实,很多事情都想在了他前面,甚至对选景的审美也与他高度契合。

  当陆士宁站在这片雪坡上时,心中已经清晰地构架出这场戏该如何拍摄。

  “米娅,帮我个忙。”陆士宁转向有些疲惫的米娅,“你放松一点,想象自己已经爬了很久,身体很疲惫。就这样踩着这片雪地慢慢往前走。”

  桂明疑惑地看着陆士宁,不明白他的意图。

首节 上一节 126/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