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390节

  “大哥,在苏伊士运河封锁的五个月时间,我们获得利润6000万美金,仅此一项,就足以偿还所有的造船贷款,并且还有充足的资金去造船目前,环球集团的账户上,躺着8000万美金,而我们的造船尾款差不多还有3000万美金.”

  陈光良思索片刻后,说道:“造船不急。我觉得再隔一年两年,可能就是航运寒冰期,我们再趁着造船便宜下手。不过做航运的,不可能永远如此,环球集团需要一步步的上岸!”

  环球集团的规模,已经无需等到七十年代末再考虑上岸,现在就有资金,一步步上岸。而且,还不影响环球集团的发展。

  比如,目前环球集团拥有近90万吨的载重量,那么如果1959年进入寒冰期,自然就要从1959~1961年大造船,可能会扩张至200万吨以上。

  陈光聪说道:“资金我们有,但香港太小,所以上岸是不是只能去海外发展?”

  环球集团,已经买下香港航空,在德辅道中也有一座总部大厦,另外就是在很多地区有一些投资物业,包括星岛、日本、美国、伦敦等,但毕竟只算是小打小闹。

  陈光良说道:“你说的对,接下来我们除了在世界航运港口投资一些物业外,还可以去南美投资矿产,亦可以在香港投资货柜码头总之,我们环球集团一边发展航运,一边上岸投资。”

  “好,我明白了!”

  “慢慢来,我们有的是时间。”

  陈光聪点点头,随后他说道:“大哥,文铭能力很不错,要不要再提一提?”

  陈光良否决道:“不能再拔苗助长了,让他慢慢来吧,不要给他们压力,我们还年轻。”

  “好的”

  陈文铭去年才加入环球集团,在环球航运的业务部,从底层职员做起走。

  一步步的来!

  时间匆匆,转眼来到1957年的8月。

  港府为了压制过分炽热的房地产投机活动,推出规范卖楼花的措施:规定发展商必须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于兴建中的楼盘,才可以卖楼花;卖楼花的钱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这些措施出台后,房地产市场并没有第一时间崩溃;因为这些措施,实际上只打击了一些小本经营的发展商,以及投资过于冒进的大型地产商。

  比如‘规定发展商必须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于兴建中的楼盘’这一条,对一些大型置业公司,且较早进入地产行业的地产商,问题不算影响太大,例如长江实业、霍英栋、廖宝珊(有银行托底)、大生置业(有银行托底)

  但是,对于李康节、陈德泰这些大地产商的风险就出来了,因为他们一开始资金不足,靠着‘售楼花’快速发展,后期又高价抢了很多地皮,这些地皮他们仅支付10%的资金,一旦不能售楼花,便支付不起地皮费用,更支付不起建筑费。

  而‘卖楼花的钱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这一条也限制了有人拿的售楼花的钱,去继续购买地皮的可能性。

  一时间。

  地产已经摇摇欲跌,随时都有倒下的可能。

  关键是现在市场购买楼房的人越来越少,但落成的楼房将越来越多。

  有人预估,1957年将落成2000幢楼(含全港所有的楼宇,包括两三层的唐楼骑楼),1958年亦不会低于1500幢楼(投资金额则上涨,预计达到8亿港币左右)。

  一时间,风雨欲来。

  长实集团的会议室,陈光良正在和一众属下开会,长子陈文杰也有资格列席。

  “地产,是一个周期性的投资,必然有高峰和低谷。要想长期性的发展,只有两个办法:第一,控制负债率,这样在地产暴跌时,也不至于破产;第二,拥有其它产业作为资金来源,这样不仅可以在地产暴跌时,安然度过,还能趁机抄底。”

  众人一听,纷纷深以为然,毕竟老板可是二十年代就是沪市的地产大亨了。

  随即,副总经理严宽说道:“这一波地产浪潮中,长实集团一共四销售了2200多个单元,约占香港新建房屋的7%左右不过我们在商业地产中,投资了皇后大道中的连卡佛大厦、弥敦道的美丽华酒店综合而言,我们长实集团是基于资金的后盾,且我们拥有丰厚的物业出租。”

  会议室里,大家都比较轻松。

  接下来。

  陈光良说道:“接下来,长实集团有两个大型项目要做:第一个,是百德新街的项目,我决定今年就开始动工,因为这个项目属于商业项目,所以无需考虑地产周期问题;第二个,是长江广场,这也是商业项目。我希望这两个项目,都能在六十年代,引领香港商业地产,成为香港地标性的建筑。”

  百得新街原本是22万平方尺的地皮,预计的是一幢百货大厦、一幢四星级酒店、一幢写字楼大厦、四幢住宅公寓楼,占据百德新街半条街的商业综合体。

  然后在今年,对面一幅三角地段的地皮流出,长实集团又花费500万的资金买下,准备建一座购物中心大厦;后期将购物中心大厦和百货大厦,采用人行天桥的模式,形成一体化。

  这就相当于,这个项目变成八幢大厦,整个项目工期预计是六年时间。

  至于长江广场,则是中环心脏地段的香港大酒店、连卡佛大厦旧址,将建成一幢写字楼大厦和一个购物中心加大厦(后世的告罗士打大厦和置地广场模式)。

  长江广场的工期,则是四年时间,预计六十年代初开业。

  随即,严宽说道:“只是资金?”

  这一波,长实集团卖出2200幢楼,也赚了接近4000万港币;但是期间投资美丽华酒店、铜锣湾三角地段等,耗费不少资金。

  陈光良当即说道:“长实集团的负债已经降低一半(2500万左右),资金就贷款吧!”

  “好的”

  这一波地产就算下跌,也是明年一年下跌而已,很快又会回暖。

  长实集团后面可以采取‘以战养战’的方式,进行投资商业地产。

  更何况,陈光良打算在1961年,将长实集团上市。

  当然,上市的资产需要分割,上市的主要资产包括香格里拉大酒店、美丽华酒店、长江广场、百德新街地盘、连卡佛百货、维他奶集团等商业部分;未上市资产,自然就是所有的土地储备。

  之所以上市,是打算集资一把大的,为了将来更好的发展。

  毕竟长实集团以后要投资很多商业项目,不是上市公司的话,就总需要从其他产业抽出资金,这是陈光良不想看到的。

  此时,陈光良旗下的四大产业,实际上已经分家,毕竟他四个儿子已经陆续要成年,或进入工作。

  当然四个产业不再轻易抽出资金补贴对方,但陈光良本人可以随意抽出资金,用于家族基金或个人开销,这个当然没有什么可以限制他。

  后续家族办公室或信托基金的资金,主要还是由这四大企业提供。

第420章 造游艇

  1957年的10月。

  陈光良携长子陈文杰,驱车来到北角的殡仪馆。

  此时殡仪馆的外面,汇聚着大量的市民和记者,他们都是来参加‘一代巨商’刘鸿生的葬礼。

  刘鸿生的葬礼虽然没有当年杜月笙的规模庞大,当时是3000名市民前来送葬,但刘鸿生的逝世也是港岛的一大新闻,送葬规模也是非常庞大,需要JC维持着北角这边的秩序。

  算起来,刘鸿生是‘刘氏家族’的第三代,晚清时,刘家第一代移民刘维忠在沪市租界经营娱乐业,为刘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第二代刘贤喜出任招商局的轮船买办,家境尚属于小康。以刘鸿生和刘吉生为代表的第三代,在刘家创业史上写下了最辉煌的一笔,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毛纺大王、水泥大王等于一身的“企业大王”刘鸿生,使刘家成了沪市屈指可数的豪门望族。

  陈光良、陈文杰一前一后走进殡仪馆,引起不少人的骚动。

  “陈先生也来了”

  “那是自然,陈先生和刘鸿生先生既是同乡,也同是沪市的豪门望族,据说也是朋友,岂会不来送最后一程。”

  “说起沪市的豪门望族,如今这香港也成为他们的天下,粤籍商人不如他们啊!”

  “主要是有陈光良先生撑起沪籍商人的大旗,那粤籍商人自然不可能超过。陈氏家族在金融、航运、地产、工业,都是香港华资的龙头,强大的让人窒息,比英资都更胜出。”

  “是啊,这一波航运高峰,听说环球集团就赚了8000万美金,汇丰都不得不眼巴巴的凑上去,寻求合作。”

  陈光良来到室内,看了好友最后一眼,随即行礼。

  他和刘鸿生算不是知心的好友,但却有一种强者之间的默契,为此,陈光良甚至指点刘鸿生,来到香港发展。

  如今的刘鸿生一家,大部分的子女都在香港发展,仅一两个已经加入阵营的,留在内地。

  “节哀”

  “多谢陈先生,谢谢你能送大哥最后一程。”

  刘吉生站在家属前首,带领家族向陈光良鞠躬致谢。

  他主动说道:“大哥最后时刻,还说陈先生是我们刘家的恩人。”

  陈光良感叹道:“刘先生是我的至交好友啊,一辈子为国家的实业而奋斗,历史是不会忘记他的。”

  没有晚清民国的资本家,又何来一个国家的实业脊梁。当年的民族资本和外资较量,每一次胜利都来之不易。

  就算四十年代末,这些资本家很多都离开家乡,但他们依旧给国家留下了技术人材、熟练工人、以及工业的底蕴和基础。

  纺织业、化学工业、航运、食品.更不要说,‘船王’卢作孚回国,‘冠生园’老板冼冠生留在沪市、‘天厨味精’老板吴蕴初留下、‘永安集团’掌门人郭琳爽也留下了.

  随后。

  陈光良、陈文杰参加了葬礼,送好友最后一程。

  参加刘鸿生的葬礼后,陈光良和方椒伯、谢蘅窗等一众沪市好友,也来到香格里拉酒店坐一坐。

  其实,包括刘鸿生在内的沪市来港的老资格商人,事业发展得并不算很顺利。

  刘鸿生来到香港后,投资了毛纺厂、火柴厂、航运等产业,其中毛纺厂的业务做的一般,以后都未必做得过后起之秀曹光彪。至于火柴厂,主要是刘吉生的产业;最后便是航运,目前也仅一两艘船的船东,而且刘鸿生一家卷入在朝战时支援北方,因此被美国列为‘禁令人物’。

  综合来看,刘鸿生家族的后人,预计也和荣宗敬的后人,在香港将来可以成为亿万富翁、十亿富翁,甚至是百亿富翁,但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而像方椒伯、谢蘅窗等人,更是只能投资一些小事业和物业,在香港做做寓公而已。

  方椒伯品尝着香格里拉酒店的点心,仿佛回到上~海滩的那个时候,感叹的说道:“香格里拉酒店变了,也没有变。保留的这些上~海滩特色,是我们这些人的精神寄托啊!”

  此时的香格里拉酒店,和对岸的半岛酒店齐名,在海外的影响力都非常大。而香格里拉酒店在现代化经营的同时,也保留了沪市的一些特色,本帮菜和宁波菜都有专属的餐厅,毕竟地盘够大。

  陈光良笑道:“该放下那种精神寄托了,我们现在是香港人,应该有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香港必将成为下一个沪市,甚至超越沪市,和伦敦、纽约齐名的城市。看到那些工厂的工人,我忍不住想,‘香港人’这三个字的含义,刻苦耐劳、勤奋拼搏、开拓进取、灵活应变、自强不息的精神。大家如果依旧不把香港当成家,那香港也会让你们的后人少一份财富的。”

  此言一出,大家都精神一震。

  这位宁波商人、沪市商人、香港商人的‘领袖’,可谓一向是金玉良缘,同时也很照顾同乡。

  方椒伯说道:“有道理,是我们一时还没有转变观念。我们这一辈倒是无所谓,只是影响到后人。”

  谢蘅窗等人也点点头。

  这一波工业浪潮中,沪籍商人(含宁波商人)受益最大。

  如今香港的工业产值,大概超过前世同期的15~20%,以至于这一波地产,目前还能保持着‘维持’状态,估计明年才会崩盘。

  随后,方椒伯作为宁波商会的会长,实际上也是陈光良的‘代表’,他讲述起来:

  “在这一波塑胶花的中,我们宁波商会的会员,大概有150家进入这一行业,占香港的40%假发产业中的300工厂主,也有35%是我们宁波商会的会员当然,还有航运方面.”

  众人听得忍不住惊叹,更是佩服陈光良这个宁波商会的领袖,硬生生在香港打造了‘宁波财团’。

  陈光良闻言后,说道:“以后,我不会再如此偏袒宁波同乡了,毕竟我现在要的是‘香港人’概念。而且我们须知,硕大无朋的道理。”

  在塑胶花、假发,甚至是前面的航运、纺织等产业,陈光良确实优先照顾了宁波同乡。

  那些潮汕商人虽然厉害,但毕竟少了先机,再加上经验,自然在这些产业落后不少。

  方椒伯点点头,说道:“嗯”

  他完全是陈光良的‘管家’,当然也得益不少,包括让他一家继续来港富贵,以及他也参与了一些工厂投资,保证了他们来港后,还能有些收入来源,不用坐吃山空。

  陈光良来到北角的‘维他奶工厂’视察工作。

  维他奶,从生产玻璃瓶装的豆奶开始,陆续又拓展到豆奶粉、大白兔奶糖、果汁系列,如今再次拓展至‘康师傅’方便面、红牛功能性饮料。

  可谓一步一个脚印,走的非常的踏实。

  陈光良来到研发室,维他奶总经理陈志兴陪同在一旁,这里是研发方便面的地方。

  “老板,这是我们已经研发好的产品,您要不要尝试一下?”康师傅方便面的负责人马嘉柏,第一时间迎上来。

  其他研发人员,也带着希冀的眼神,毕竟他们感觉到——老板对产品的把握和理解,是超过他们的。

  在大家研发期间,老板提供的想法,使大家的目标明确。

  陈光良笑道:“一来就有口福,那就是吃起来!”

  不是他在意一个方便面的利润,而是他在意‘发源地’和‘发明企业’的头衔。

  不一会,几碗香喷喷的方便面,便已经泡好。

首节 上一节 390/3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