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338节

  此时整个的香港,新房虽然不少,但对于大批来港的富人,还是不够用;更不要说,长江地产近乎‘垄断’的性质,决定着市场的‘定价权’。

  180港币一层房子,再加顶手费6000,但说实际是不贵。这样一层房子的售价,可以达到2.5万,所以租金相当于需要9年时间才能回本,还包括了顶手费在内。

  主要还是受限于‘港府租金的管控’,不然租金都能定在300港币一个月。

  在需要租赁的人群中,包兆龙(包玉刚之父)带着部份家眷,也先到香港,他看中了半山的一层洋楼。不过租金也让他肉痛,每月450港币,顶手费18000港币。

  不过为了一家人的安全,他还是决定选择半山的洋房。

  长江地产的会议室,此时十几名高层正在开会,包括副经理严宽、吴新河,以及保利建筑总经理陆元台等人。

  像严宽、吴新河、陆元台等都是二十年的‘老臣’,当然来港发展后,又补充了很多新鲜的血液,仅这个办公室的高层,就有一半,而且几乎都是粤人。

  在陈光良的企业中:

  航运和贸易,他基本都用江浙沪,其中航运更是喜欢用宁波同乡;当然,后续发展起来后,肯定就不会太局限,毕竟他的船队会扩张很快。

  地产和金融,来港发展后,主要是招募粤人,毕竟他们有本地的优势;当然,这种不会太刻意去区分,但结果是差不多的。

  工业上,管理层和技术工人则以沪市来港的人为主,因为大家的水平比粤人高太多,不是一个层次的;举个例子,沪市的管理层和技术工人,他们搞出来的产品可以远销海外,但粤人的工业水平,仅只能在华夏内部销售,这就是差距。

  严宽汇报道:“按照目前的形式,预计上半年我们的满足率将达到95%以上而目前,长江地产的阶段性任务,已经全部完成”

  陈光良点点头,目前长江地产持有的地盘,占地面积是150多万平方尺;长江地产在这些地盘上,兴建了960多幢楼宇,绝大多数为5层建筑,少部分为3~4层建筑,差不多有4600多层。

  仅仅是每年的租金,保守都在400万港币上下。

  这些建筑还有个特点,那就是很多楼都是相邻,为以后合并地盘,建立高层建筑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随后。

  吴新河说道:“长江地产已经偿还全部债务,从去年12月开始,每一分租金都属于自有资金”

  战后总投资高达900万美金(战前投资不算),陈光良拿出600万美金后,恰逢汇丰银行的700万迫签港币可以动用,再加上这些年的租金,正好!

  接下来。

  陆元台说道:“目前,保利建筑除了参与建造‘平安银行新大厦’外,也开始对外承接香港的建筑工程,业务进展比较顺利.”

  平安银行新大厦的建造单位中,保利建筑只是一家,还邀请了美国建筑事务所担任顾问,英资打桩企业参与其中等。

  如今长江地产的建筑活动结束,那么保利建筑只能对外承接业务,继续发展。

  陈光良接着说道:“好,接下来长江地产主要是收取租金,这不是简单的一个业务,我们今天要自信的探讨一下相关的工作。”

  众人点点头,随即大家各自建言,完善租赁部的相关工作。

  今天的会议,严人美也在其中,她只不过不会发言,而是记录和听取。但大家丝毫不敢小瞧这位‘严小姐’,老板不在香港,他们都会向严小姐做工作汇报。

  会议结束后,陈光良带着严人美回到办公室。

  “你坐我的位置”

  将严人美安排在自己的‘老板椅’上,陈光良便坐在办公桌上,和她聊了起来。

  严人美主动说道:“我知道,长江地产的下一阶段,是在如果港府允许建高层,那么我们就将旗下的地盘,陆续重建.”

  陈光良说道:

  “还不够完善。

  首先,在这期间产生的租金,我们该如何使用?

  其次,我们那么多地盘,该花费多少周期去重建?

  最后,我们建好的楼盘,该销售还是该租赁,或者租售比该多少,赚取的钱又该如何投资?”

  严人美当即说道:

  “那么长远的计划,我可肯定不如你安排的周到和详细,不过我可以说说意见。

  首先,这期间的租金,我决定自然应该是去海外收购物业,毕竟你前段时间刚刚从日本东京银座买下两处物业。

  其次,你说的建设周期,当然是越慢越好。你曾说过,我们家族要坚定在香港为基地发展。那么这些建筑周期肯定长达数十年,具体则根据情况来判断。

  最后一个问题,我觉得五五的租售比差不多,赚的钱可以投资香港的商业地产呀什么的,或者继续投资海外。”

  还挺不错的,严人美的想法,如果来管理以后的长江地产,照样是做香港地产的龙头企业,每人可以挑战。

  仅一个坚定的在香港发展,就足以吊打绝大多数的商人。前世香港每一次地产危机,地产商要么是负债太大,要么是期间信心不足,所以最终成长起来的是那几家。

  但显然,长江地产已然不会犯错,哪怕陈光良不在的情况。

  “很好,你基本都说对了。我在详细说一下:

  首先,这期间的租金,我们可以投资新加坡的商业地盘,例如新加坡乌节路.还可以继续投资银座的地盘、美国、加拿大的物业等等。我们投资的地方,首先是政局稳定,例如日本和美国、加拿大,要不就是华人占据主流的地方,例如新加坡。

  其次,建设周期,这个肯定是越慢越好,毕竟我们体量大,没必要赶时间,四五十年都正常,期间还可以拿新地。

  最后,建好的高层住宅,其实可以七分售三分租,甚至售出更多,但可以转移至商业地产和保留豪宅,以作为家族的长期收租。”

  严人美点点头,说道:“明白了不过你讲这么多,今年暑假你到底陪不陪我去美国?”

  此时,严人美已经是期待中的期待。

  陈光良说道:“当然,我们分开去,分开回就行。”

  乘坐飞机,但要分开。

  “嗯”

  1月20日,宋仔文赴南鲸面见总司令。

  次日,总司令下野,宋仔文也宣布辞去粤省主席。

  1月24日,宋仔文夫妇坐飞机到香港。

  此时的宋仔文,暂不打算去美国,他对国民政府还抱有一丝希望。

  而宋仔文夫妇居住的地方,在半岛酒店的套房里。

  在宋仔文的邀请下,陈光良带着严人美欣然赴会,毕竟曾经两人也算是‘朋友’;虽然这个朋友的野心一度很大,大到想吞并平安银行、新丰纺织等陈氏企业的地步。

  半岛酒店的套房里,两人两次见面,显然陈光良的气势更足,宋仔文更像是一只‘败家之犬’。

  “你是什么时候觉得,国民政府没有希望的?”

  见面第一句话,宋仔文就非常直白,以至于让张乐怡都非常惊讶,丈夫什么时候如此没有城府的?

  事实上,宋仔文和陈光良都做为经济领域的‘佼佼者’,两人潜意识的有些心心相印。

  陈光良也很坦白的说道:“战后踏入沪市的第一天”

  宋仔文立即明白,那时候的‘接手人员’参差不齐,怕是让这位察觉到什么,不过这眼光也太犀利了吧?

  “国民政府还有希望,说不定能划江而治!”

  “我不希望华夏分裂”

  宋仔文又说道:“那香港也会不保,你苦心经营的,也会成为他人的嫁衣。”

  陈光良又说道:“那我们美国再相见!”

  宋仔文生气起来,说道:“我是不会去美国的,你太小看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军一定可以划江而治,甚至反攻!”

  陈光良笑笑,没有争论。

  不用半年时间,这位就该抛弃‘主子’,独自前往美国,从此再也不会回华夏的土地了。

  两人似乎没有其它可谈的,随后便不欢而散。

  张乐怡不满的说道:“你邀请人家来,但又不以礼待之,那又何必多此一举?”

  宋仔文说道:“我们不需要!我可以看得出来,如果他是在我的位置上,也会和我一样的做法(大型托拉斯组织,来掌控华夏的经济)。”

  张乐怡好奇的问道:“为什么?”

  宋仔文说道:“因为他除了没有参与内地政Z,但在香港,他又何尝不是在建立一个大型托拉斯组织。他在赌,赌对方不会收复香港,那样他就可以以香港为基地,大肆发展他的商业帝国。或许,他还希望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商人,毕竟他还足够年轻。”

  陈光良若是听到宋仔文的这些话,一定会更喜欢宋仔文。

  事实上,两人虽然‘位置不一样’,但想法却有很多地方一样。

  宋仔文想做华夏的‘摩根’,陈光良又何尝不想做‘世界商人’!

  春节来临。

  和外面的很多富人背井离乡的感觉不同,陈光良家族已经融入到香港,前前后后,他们家族在香港待了已经快八年时间。

  所以他们今年全家人在一起度过春节,依旧是热闹非凡。

  除了陈光良的长子陈文杰在美国留学外,其余家庭成员都在香港,包括弟弟陈光聪一家五口也一起过年,只是不会留宿而已。

  陈光良有种满足的感觉,当然未来的七十年时间,他依旧会为这个家族开疆辟土,保驾护航。

  “哥,过完春节,我打算带秀英去英国一趟,孩子就交给妈照看一下。”

  客厅里,陈光聪向大哥汇报了行程。

  此时的陈光聪,算是陈光良的航运和贸易的主要助手兼合伙人,对整个陈氏家族也有一定‘稳定’作用。

  “行啊,不过冬天去伦敦,你们要当心那边的雾霾天气。另外,好好考察那边的环境,以后你们孩子留学就去英国。”

  “嗯,我记下了!”

  弟弟陈光聪一家,是要取得英国籍和香港籍的双重身份,为以后‘分家’和‘方便做航运生意’做打算。

  而陈光聪只有三个孩子,且只有一个儿子,到时候自然要尽心培养陈文博。

  按照陈光良的打算,等到五十年代后期,兄弟俩就要分开做事业,陈光聪也要独立出去,成为香港的一个大船东。主要是考虑到,陈光良大房的第二子陈文铭,以及侄子陈文博,将来未必希望在一家公司。

  今年,陈光良也打算带严人美去美国度假一次,以后可能每年都会去海外度假,逐渐顾忌也少了很多。

第368章亿美金

  时间匆匆,转眼来到4月(1949)。

  香港金银业贸易场一片火热,黄金期货交易量持续大增,沪籍炒金客的大手笔,震惊粤籍炒金客,宛如贵族来到小乡镇。

  一进门,厅堂里‘炒黄金’的喧闹声,像一股沙漠吹来的热浪,迎面扑来。

  从二楼隔着栏杆往下看,大约200多平方米的天井,一百多名身穿深黄色坎肩制服的黄金买卖手,犹如西班牙斗牛士,在厅堂中央游荡,搜寻着自己的捕猎对象。

  天井的四周,靠墙是密密麻麻的‘热线电话’,每个电话员手拿话筒不停的向本行老板,汇报着现场金价的升跌,同时又不断的向场内的买卖手打手势,及时传达老板的指令。

  而在热线电话的另外一边,基本上都是直接联接到金行或银号老板的办公室,这些金行和银号的老板,不仅关注者沪市、粤省的黄金情况,也关注伦敦、纽约的黄金情况,甚至还有和同行的秘密行动。

  在炒金行业,一直流传着‘信息就是金行老板的生命’,稍有疏忽,后果就可能严重;金行银号的老板,每天打听各种有关的信息,分析行市,疲于奔命。

  “第一手消息,港府取消黄金自由买卖,不再批准进口。而且从7月份开始,金银业贸易场不能再使用九九金,必须采用九五金(含黄金95%)。”

  “还有三个月时间,黄金必然大涨啊!”

  伴随着消息的扩散,香港的黄金更加火热。

  本来就因为内地战争的原因,香港黄金已经攀升至500港币每两以上,如今更是一路上扬。

  平安银行大厦。

  陈光良坐在办公室里,处理着一些文件,事业庞大起来,他的工作量也会提高不少;因为他还非常年轻(39岁),所以他在管理细节上,也做的比较多。

  平安银行的副总经理叶熙明匆匆走进来,汇报道:“老板,港府取消黄金自由买卖,不再批准进口。而且从7月份开始,金银业贸易场不能再使用九九金,必须采用九五金(含黄金95%)”

首节 上一节 338/3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