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从厨师学徒开始 第460节

第661章

  采购问题初见成效后,王建业又把目光投向了内部管理。

  一天晚上打烊后,他悄悄来到后厨,眼前的景象让他皱起了眉头——几大盘备好的配菜被直接倒进了垃圾桶,半锅高汤被随意放在灶台上,已经微微发酸。

  “这些都不能用了?”王建业指着垃圾桶问正在收拾的小工。

  小工吓了一跳:“王、王总......这都是按标准备的料,没用完......”

  “标准?谁定的标准?”

  “就......一直都是这么备的......”

  第二天一早,王建业就召集所有厨师开会。

  他让人把昨晚浪费的食材折算成钱摆在会议桌上,厚厚一沓钞票让所有人都沉默了。

  “这些,都是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利润。”

  王建业的声音很平静,却让在场的人如坐针毡,“从今天开始,我们实行'按需备料'制度。

  李师傅,你负责根据预订情况调整备货量。”

  李钢点点头,脸上有些挂不住:“是我管理不到位......”

  “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

  王建业摆摆手,“现在大家要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人员配置的优化则更为棘手。

  当王建业提出要调整排班、合并岗位时,几个老员工直接找到了他。

  “王总,我在'徐州人家'干了三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服务员领班刘姐红着眼眶,“现在说要减我的班次......”

  王建业给她倒了杯茶:“刘姐,你误会了。

  不是减班次,是优化排班。

  比如中午客流少的时候,可以减少两个服务员,把这些时间补到晚上高峰期。”

  他拿出一个详细的排班表:“你看,这样调整后,大家的总收入不会少,但店里的人工成本能降下来。”

  刘姐将信将疑地看了看表格,脸色这才缓和了些:“那......试试看吧。”

  最难的谈判是和房东老周。

  这个精明的唐山本地人,把商铺出租当做摇钱树,年年涨价。

  王建业特意选了个周末,提着两瓶茅台登门拜访。

  “周叔,咱们明人不说暗话。”

  王建业给老周斟满酒,“现在生意难做,您要是再涨租金,我只能关门走人了。”

  老周抿了口酒,眯着眼睛:“王老板,现在这地段,想租的人排着队呢!”

  “是,但像我们这样稳定、爱惜房子的租客可不多。”

  王建业不慌不忙地拿出一份合同草案,“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们签五年长约,每年按5%递增,但前提是现在租金降10%。”

  老周嗤之以鼻:“你当我傻?现在通胀这么厉害......”

  “通胀总会过去的。”

  王建业压低声音,“但好租客可遇不可求。

  上周隔壁街那家店,租客跑了,欠了三个月房租不说,还把房子搞得一团糟......”

  这话戳中了老周的痛处。

  他犹豫了半晌,又给自己倒了杯酒:“五年太长了,三年吧。

  租金可以降8%,但每年递增不能低于7%。”

  经过两个小时的拉锯战,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

  走出老周家时,夜已经深了,王建业长舒一口气,这才发现后背的衬衫已经被汗水浸透。

  改革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

  第一个月,虽然采购成本下降了12%,但整体经营仍处于亏损状态。

  最艰难的时候,王建业甚至动用了个人积蓄给员工发工资。

  财务小刘拿着账本找他签字时,手都在发抖:“王总,再这样下去......”

  “再坚持一个月。”

  王建业的声音很坚定,“我们的方向没错,只是需要时间。”

  转折出现在第二个月的中旬。

  一天中午,几位西装革履的客人走进店里,点名要见老板。

  王建业以为是来找茬的,没想到对方是唐山钢铁厂的采购部主任。

  “王老板,听说你们店最近在控制成本方面很有心得?”主任笑着递上名片,“我们厂食堂正想做改革,能不能取取经?”

  原来,这位主任的侄子恰好在王建业的店里做服务员,把店里的一系列改革都告诉了舅舅。

  王建业欣然分享了经验,没想到这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钢厂食堂决定从王建业的供应商那里集中采购,规模效应让成本进一步降低。

  到了第三个月,财务报表上的数字终于由红转黑。

  虽然利润率还不高,但至少证明他们的路走对了。

  月底的员工大会上,王建业给每个人发了一个红包。

  “这不是奖金,是感谢。”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感谢大家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放弃。”

  李钢代表员工发言时,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眼眶泛红:“王总,该我们谢谢您才对。

  换了别的老板,早裁员减薪了,您却宁可自己贴钱......”

  散会后,王建业独自留在空荡荡的会议室里,望着窗外的夜色。

  这场成本突围战,他们打赢了第一仗。

  但未来的路还很长,物价波动、市场竞争、消费习惯变化......每一个都是需要面对的挑战。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计划:中央厨房、标准化操作、员工培训......一个个想法在脑海中闪现。

  ……

  清晨六点,唐山分店的后厨已经灯火通明。

  王建业推开厨房的门,迎面撞见了一幕让他眉头紧锁的场景——徐州来的主厨李钢正对着一个年轻帮厨大声训斥。

  “跟你说了多少遍!切葱要斜刀,这样香味才能出来!”李钢手里攥着一把切得歪歪扭扭的葱花,额头上青筋暴起,“在徐州,这样的刀工连学徒都当不上!”

  年轻的唐山小伙张磊低着头,手指不安地绞着围裙:“李师傅,我们这儿都是这么切的......”

  “你们这儿?这儿是'徐州人家'!”李钢把菜刀重重拍在案板上,金属撞击声在清晨的厨房里格外刺耳。

  王建业轻咳一声,两人这才注意到他的存在。

  李钢脸上的怒气还未消散,张磊则像看到救星一样投来求助的目光。

  “王总,您来得正好。”

  李钢抓起一把葱花,“您看看,这能叫刀工吗?”

  王建业接过葱花仔细端详。

  确实,与徐州总店整齐划一的斜刀切法不同,这些葱花长短不一,切面也不够平整。

  但他注意到张磊的手指上有几道新鲜的刀痕,显然是苦练过的痕迹。

  “张磊,你学厨多久了?”王建业温和地问。

  “半、半年......”小伙子声音细如蚊呐,“之前在街边小馆打杂,没正经学过......”

  王建业点点头,转向李钢:“李师傅,我记得你刚跟我学厨时,切出来的葱花还不如这个呢。”

  李钢一愣,脸上的怒气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尴尬。

  王建业拍拍两人的肩膀:“这样,从今天开始,李师傅每天抽半小时专门教刀工,张磊你愿意学吗?”

  张磊眼睛一亮,连连点头。

  李钢虽然还有些不情愿,但也不好驳老板的面子,只得应了下来。

  这只是冰山一角。

  随着开业时间推移,王建业发现南北员工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徐州来的老员工抱怨唐山本地员工“懒散”“不专业”,而本地员工则觉得徐州同事“太较真”“不近人情”。

  最严重的一次,前厅领班刘芳——一位从石家庄调来的资深员工,当场把一桌客人退回来的菜摔在了传菜员小李面前。

  “你看看!客人说把子肉太咸了!”刘芳气得声音发抖,“跟你说了多少遍,唐山人口味重但不是越咸越好!”

  小李是土生土长的唐山姑娘,哪受得了这个委屈:“你凶什么凶!配方是你们定的,我们按标准做的,现在又怪我们?”

  两人越吵越凶,最后惊动了整个餐厅。

  王建业闻讯赶来时,小李已经哭着跑出了店门,留下一屋子面面相觑的客人和员工。

  当晚打烊后,王建业把所有管理人员留了下来。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每个人的脸色都不好看。

  “今天的事,不是偶然。”

  王建业的声音很平静,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种平静下酝酿着风暴,“我们店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客流,不是成本,而是——”他环视众人,“团队分裂。”

  财务主管小刘推了推眼镜:“王总,我觉得主要是标准不统一。

  徐州来的员工按徐州标准,本地员工按本地习惯......”

  前厅经理王丽插话:“还有沟通方式。

  刘芳那脾气,跟谁都能吵起来。”

  被点名的刘芳立刻反驳:“我怎么了我?在石家庄,这样的服务失误是要扣工资的!”

  眼看又要吵起来,王建业敲了敲桌子:“停!我们现在不是要追究谁对谁错,而是要解决问题。”

  他转向一直沉默的李钢,“李师傅,你怎么看?”

  李钢掐灭烟头:“我觉得......”他难得地犹豫了一下,“可能我们确实太固执了。

  唐山和徐州,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王建业思路的大门。

  他猛地站起身,在白板上写下大大的“融合”二字。

  “各位,我们能在菜品上实现南北融合,为什么不能在团队建设上也做到这一点?”

  接下来的周末,王建业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团建活动——“南北厨艺大比拼”。

首节 上一节 460/5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