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工程师的眼镜反射着屏幕的蓝光,“对方使用了多层跳板,但给我点时间……”
王建业走到窗前,望着对面食韵楼依然亮着的灯光,心中升起一个可怕的猜测。
孙福,这个曾经用各种卑鄙手段打压竞争对手的老对手,很可能是幕后黑手。
三小时后,系统终于恢复正常。
林工程师疲惫地摘下眼镜:“确认了,攻击IP最后跳转到了一个叫'黑蜘蛛'的黑客组织,而这个组织……”他停顿了一下,“与食韵楼的IT供应商有资金往来。”
王建业的拳头不自觉地握紧,但很快又松开。
他深吸一口气:“收集所有证据,但先不要声张。
小张,准备一份声明,就说我们进行系统升级维护。”
“就这样算了?”小张不甘心地问。
王建业摇摇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当然不。
但在没有铁证前,我们不能贸然行动。
记住,商场如战场,有时候隐忍比冲动更有力量。”
第二天,王氏饭店线上订餐平台如期上线。
王建业亲自在店门口迎接第一位通过APP下单的顾客——一位年轻的上班族。
“您好,这是您通过王氏美食APP订购的商务套餐。”
王建业微笑着将包装精美的餐盒递给对方,“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还可以获得10元优惠券。”
年轻人惊喜地接过餐盒:“没想到你们这种老字号也这么跟得上时代!”
王建业笑而不语,心中却充满成就感。
然而好景不长,上线第三天,平台上突然涌现大量一星差评。
“地锅鸡全是骨头!”“服务态度极差,再也不买了!”“菜品与图片严重不符!”
王建业翻看着这些明显虚假的评价,眉头紧锁。
他知道,这又是孙福的伎俩。
但这次,他决定换一种方式应对。
“小张,联系本地最有影响力的美食自媒体'徐州味道',邀请他们来做一个特别企划——'揭秘王氏饭店外卖全流程'。”
王建业的声音异常平静,“从食材采购到烹饪过程,从包装到配送,全程直播。”
小张瞪大眼睛:“王总,这……会不会太冒险了?”
“越是透明,越能赢得信任。”
王建业坚定地说,“我们问心无愧,怕什么?”
直播当天,王氏饭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徐州味道”的主播小雨带着摄像机走遍饭店每个角落,甚至进入了平时不对外开放的厨房核心区。
李师傅亲自演示地锅鸡的制作过程,讲解每一道工序的讲究;配送员小陈详细介绍了保温箱的工作原理和配送路线优化。
直播最后,王建业站在镜头前,真诚地说:“我们欢迎每一位顾客的监督和建议,但坚决抵制恶意中伤。
王氏饭店二十年来坚持真材实料、诚信经营,今后也不会改变。”
这场直播获得了超过50万的观看量,评论区被正面评价淹没。
那些恶意差评很快被平台识别并删除,而“徐州味道”随后发布的深度报道更是为王氏饭店赢得了广泛赞誉。
一个月后,王氏饭店的线上订单量突破历史记录,占总营业额的45%。
庆功宴上,王建业举杯向全体员工致谢:“今天的成绩属于在座的每一位!是你们的智慧和汗水,让我们成功实现了数字化转型!”
李师傅红着脸站起来:“王总,我得承认,当初是我太固执了。
现在看到那么多年轻人通过手机吃上咱们的菜,我这心里啊,别提多高兴了!”
刘姨也笑着说:“现在我儿子都夸我比他还会用手机点餐呢!”
欢笑声中,王建业的手突然响起。
是张明打来的:“老王,省餐饮协会对你的数字化转型很感兴趣,想请你下周去做个经验分享!”
挂断电话,王建业走到窗前,望着徐州璀璨的夜景。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互联网的浪潮中,王氏饭店这艘传统餐饮的大船,已经成功扬起了数字化的风帆,正向着更广阔的市场驶去。
……
王建业站在“徐州人家”餐厅门口,望着街上稀疏的行人,眉头紧锁。
六月的石家庄已经热浪滚滚,但他的心里却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开业半年来,生意一直不温不火,每天的流水勉强够支付房租和员工工资,更别提盈利了。
“老板,今天的账算完了。”
会计小刘走过来,递给他一张薄薄的账单,声音里透着疲惫,“又亏了八百多。”
王建业接过账单,手指不自觉地捏紧了纸张边缘。
八百多,这已经是这周第三次亏损了。
他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时钟——晚上九点半,本该是晚餐高峰期,可餐厅里只有三桌客人,其中一桌还是他认识的老顾客张大爷。
“王老板,过来坐坐。”
张大爷向他招手,脸上的皱纹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深刻。
王建业勉强挤出一个笑容,走过去在张大爷对面坐下。
桌上摆着几道徐州特色菜——地锅鸡、烙馍卷馓子、霸王别姬,但看起来几乎没怎么动过。
“张大爷,今天的菜不合您胃口?”王建业小心翼翼地问道,心里已经做好了听到批评的准备。
张大爷摇摇头,用筷子点了点地锅鸡:“味道是正宗的徐州味,没得说。
但你想啊,咱石家庄人吃惯了咸鲜口,你这徐州菜偏甜偏辣,年轻人可能喜欢,像我们这些老石家庄就有点吃不惯了。”
王建业心里一震。
他从来没从这个角度思考过问题。
当初选择开徐州菜馆,纯粹是因为自己祖籍徐州,又娶了个徐州媳妇,对家乡菜情有独钟。
但他确实忽略了石家庄本地人的口味偏好。
“您说得对,张大爷。”
王建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太固执了,总想着原汁原味,却忘了适应当地口味的重要性。”
张大爷笑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但做生意得灵活。
你看街对面那家'老石家庄',为啥生意那么好?就是因为他们知道石家庄人爱吃什么。”
王建业顺着张大爷指的方向望去,透过玻璃窗,能清楚地看到对面餐厅里人头攒动,服务员忙得脚不沾地。
一股不服输的情绪在他胸口翻涌——凭什么别人能做得好,他就不行?
送走张大爷后,王建业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坐在空荡荡的餐厅里,盯着墙上的菜单发呆。
妻子李梅打来电话,问他什么时候回家,他只说还要再想想事情。
挂断电话后,他感到一阵愧疚——当初辞职创业时,妻子是全力支持的,甚至拿出了自己的嫁妆钱。
如今半年过去,不仅没赚到钱,反而每天都在亏损。
“不能这样下去了。”
王建业自言自语道,拳头不自觉地握紧。
他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张大爷说的话,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
渐渐地,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脑海中成形——为什么不把徐州菜和石家庄本地口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融合菜系?
第二天一早,王建业就召集了所有厨师开会。
主厨李强是地道的徐州人,听说老板要改良传统徐州菜,脸色立刻沉了下来。
“王总,我们徐州菜有上千年的历史,怎么能随便改动?这不是糟蹋传统吗?”李强操着浓重的徐州口音,语气里满是不满。
王建业早就料到会有阻力,他深吸一口气,耐心解释道:“李师傅,我不是要否定徐州菜,而是想让它更适合石家庄人的口味。
就像川菜到了外地也会调整辣度一样,这是为了让更多人接受和喜欢。”
李强皱着眉头不说话,其他几位年轻厨师则小声议论着。
王建业知道,如果不能说服李强,这个计划就很难推进。
他想了想,换了个方式:“李师傅,您还记得您刚来石家庄时,第一次吃本地菜是什么感觉吗?”
这个问题让李强愣了一下,他回忆道:“太咸了,而且喜欢放酱,跟咱们徐州菜完全两个路子。”
“对啊,”王建业抓住机会,“如果我们把徐州菜的烹饪技法和石家庄的口味结合起来,说不定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美味。
这不正是厨师最大的乐趣吗?”
李强的表情松动了一些,王建业趁热打铁:“我们可以先试几道菜,如果客人不喜欢,我们再调整。
您觉得怎么样?”
最终,李强勉强同意了尝试。
接下来的两周,厨房变成了实验室。
王建业每天都泡在厨房里,和厨师们一起研究、试菜、调整。
他们尝试了各种组合——用石家庄人爱吃的鲤鱼代替地锅鸡中的鸡肉,加入本地特产的豆瓣酱;将徐州酥肉与石家庄烩菜相结合;甚至发明了一种用石家庄缸炉烧饼夹徐州卤肉的“缸炉卤肉夹”。
“王总,您尝尝这个。”
一天下午,李强端着一锅热气腾腾的鱼走过来,脸上带着罕见的兴奋,“我用了您说的石家庄酱料,但保留了徐州地锅的烹饪方法。”
王建业夹了一块鱼肉放入口中,顿时眼前一亮——鱼肉鲜嫩入味,酱香浓郁却不掩盖鱼本身的鲜美,微辣中带着一丝甜,正是石家庄人喜欢的味道,却又保留了徐州菜的特色。
“太棒了!”王建业忍不住赞叹,“这就是我们要的'石家庄风味地锅鱼'!”
李强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其实融合两种风味还挺有意思的,我以前太固执了。”
看到主厨态度的转变,王建业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
他知道,只要团队齐心协力,这个转型计划就成功了一半。
新品推出的第一天,王建业紧张得几乎吃不下饭。
他在餐厅里来回踱步,时不时看向门口,祈祷能有更多客人光顾。
中午时分,第一桌客人进来了——是一对年轻情侣。
“听说你们有新菜?”女孩翻着菜单问道。
王建业立刻上前推荐:“是的,我们新推出了'石家庄风味地锅鱼'和'石市酥肉烩菜',融合了徐州和石家庄两地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