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股东 第335节

德王的家庙中长期有日本特务,日本特务以德王家庙为中心,在草原上到处活动,行动非常猖獗;德王接受日本人的枪支,向日本人出售云母等战略物资;德国曾经偷偷前往沈阳,与日伪接触,并向溥仪行三拜九叩大礼;

德王与国民党反动派勾结,意图成立自治政府,他还不断在草原上攻击我党的政策,甚至还谋杀我党工作人员……

一条条罪状定出之后,战士们激愤无比,接下来公开了中央的命令,抓捕德王,接受公开审判后和手下一起处决……

而在公开命令之后,政委也说得很清楚,此战一定要威慑住内蒙各旗,为接下来牧区民主改革做好准备,所以不仅要实现中央的目标,还要打得漂亮!

一旦遇到了其他盟旗的进攻,也要十分坚决的反击,敢于反抗的绝不容情,一律以叛乱处置,处置方式与苏尼特右旗相同!

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经过清朝几百年养猪,蒙古王爷们早就没有战斗力了,整个内蒙草原上只有八十来万人,并没有多少人能打仗,而且也没有什么装备,步枪都不多,更不要说炮兵了!

蒙族骑兵最擅长的自然是草原游击作战,不过清朝搞出的政策改变了一切,一个个王府和喇嘛庙就如同一个个据点,将蒙族完全限制住了,他们最擅长的战术也打不起来。

所以当我军骑兵,带着机枪和迫击炮冲到苏尼特右旗时,德王虽然负隅顽抗,但当我军用机枪和火炮射击时,这些蒙族叛军们迅速崩溃了,四路军骑兵盯着德王连续追了三天三夜,最终将这位王爷和他的铁杆亲信一起抓获!

德王被抓捕的时候,还有些侥幸,表示他可以说服其他王爷与环太党合作,抓捕他的指导员哈哈大笑,“死到临头了,还在做大梦!”

四路军迅速攻克锡林格勒和贝子庙,并击毙和俘虏盛岛、前川、野中等日本特务,并在喇嘛庙中发现了收音机、电台等礼物后,从而彻底钉死了德王的罪行。

根据中央的要求,一大批蒙族王爷冒着严寒和大雪,被请到了苏尼特旗,先是让他们看到那些日本特务和电台,然后就是一连串死刑宣判,最后是大处决!

“砰!”、“砰!”、“砰!”,一排又一排德王苏尼特右旗的亲信,违法的喇嘛被公开处决,最后一个被拉上来的是灰头垢面的德王。

德王被五花大绑,来到了绞刑架前,作为出了名的王爷,在内蒙各盟旗影响力很大,必须当众诛杀,以绝众望;同时也不能做得太难看,所以特别优待,枪毙改成了公开绞刑……

云王、索王和沙王等人被吓得魂飞魄散,唯恐变成第二个德王,惊恐之余,自然老老实实的跟着四路军官兵一起前往太原,接受抗日联合政府主席孙夫人和谷雨的接见,当然了,他们不跟着走也不行,此次行动,各路四路军已经部署到位,不服从就是灭亡。

与这些位王爷被请到太原不同,在东蒙受到某国际支部影响较深的盟旗,一连串整顿正在进行,这股势力事实上并不强大,不过谷雨对他们非常不放心,第一批被捕的人就超过了六百多人,很快被捕的人如同滚雪球一般增加起来……

对这些人如何处置,谷雨根本没管,由着张赤水来办,就算有一些株连,甚至一些人有冤枉,不,肯定有一些人冤枉,谷雨也毫不在意,这个支部太乱了,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

与外蒙接触者有之,与国民党接触者有之,甚至与日本人有密切接触同样有之,他根本分不清楚,既然分不清楚,那就必须以最严厉的手段,连根拔起,不留后患。

中国有环太党就够了,不需要有第二个国际支部,他不是没有给这些人机会,既然他们不想做云雨,那就说明他们有外心,留着干什么,做种呀!正好让夏溪这把刀来做这件事,做完了这件事,未来他还可以去新疆,他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赎罪,干这些正好!

这是硬的一手,软的一手就是云雨同志提出的牧区民主改革方案,经过将近两年的试点探索,谷雨认为牧区民主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有必要废除封建特权,并进行社会民主改革。

其基本原则为牧场共有,放牧自由,增畜保畜,同时推行三不两利政策,三不为“不斗、不分、不划阶级”,两利为“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

“牧场公有”肯定牧场为蒙古民族所有,“自由放牧”是指按照一定区域的生产条件进行有秩序地放牧,而不是放任自流。

“不分”指不分牧主牲畜和财产,“不斗”指不采取农业区斗地主方式斗争牧主,“不划阶级”指不在牧民中公开划分阶级保存牧主经济。

牧主牧民两利政策是指在废除牧主对广大品贫苦牧民封建特权和封建剥削的基础上,实行合理的牧主牧民两利的“新苏鲁克”制和新工资制度。

新苏鲁克制度,类似于承包制,实行牧主牧工按比例分配租放的牲畜,提高牧工待遇,采取新工资制度,同时不允许牧主无故解雇牧工,随意收回牧群。

承包分配一般由牧主牧民自行议定,或由牧民牧主选出代表机会协商,或由牧民牧主双方协商,政府派人仲裁,也有地区由政府发布命令,规定统一标准。

这一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削弱了牧主对牧场、牲畜的封建特权,而且使得牧民获得在牧场放牧的自由权,从经济上剥夺了封建特区制。

尤其是新苏鲁克制度,废除了封建特权,重视人的平等权,又规定了牧工和牧民的权利义务,逐渐将封建农奴制度,变成了新式生产方式,有效缓和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对于提高牧区生产力有良好的效果。

这几项政策说白了就是缓和了牧区的阶级矛盾,提高了牧主牧民参与牧区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为三省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很明显,这是一条渐进的民主改革方案,其核心是尽量平稳改革,不至于影响牧区经济,为环太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畜牧产品。

而按照这个方案,大大小小的王爷们还是比较滋润的,当然了,谷雨对他们也不是很放心,这些位大大小小的王爷和他们的家人都被带到了太原安置,以削弱他们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各家王爷的后人也要请到太原居住,并在太原读书,而在读书的过程中,肯定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婚姻,这也是谷雨希望的,这一套方案满清能做,谷雨当然也能做。

谷雨很清楚这些王爷中腐朽分子多如牛毛,但他们的存在短时间内很有价值,绝不能一杆子敲死,循序渐进的改革,对环太党才是最有利的。

当然了,相比于这些王公贵族的教育,普通牧民的教育才是重中之重,只要广大牧民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都拥护中国环太党,内蒙地区绝对闹不起来。

谷雨不希望等到七十年以后,还有人不认识汉字,所以乘着牧区改革,牧民对环太党十分拥护的时机,加大牧区的教育就显得很重要的。

在内蒙牧区,还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势力,那就是喇嘛教,喇嘛教除占有大量牧群以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土地。

对牧群的处理按照牧主相同的方式,而对于喇嘛庙拥有的土地,经过研究,蒙古包、陵墓之地予以保留,对喇嘛庙占据的土地,可以在当地蒙民的要求下,酌情征收一部分。

分配土地时,应分给无地少地的蒙古农民土地,同时,大小喇嘛也要分给一部分土地和生产资料,这样一来,可以获得广大中小喇嘛的支持,改革的实施就将较为顺利和平稳。

当然了,更重要的是提高喇嘛的素质,首先就是读书,年纪比较小的喇嘛一定要学习文化,除了中文备注的经书以外,还要有完整的国情教育。

一定要让喇嘛们知道他们是中国人,所以他规定每一个喇嘛庙除了有驻点军事机构,定期招聘牧民,并进行训练以外,还建立了教育机构,不仅仅要教育广大牧民,还要教育喇嘛。

谷雨决定逐步实现喇嘛等级考试制度,能不能升迁为高等级的喇嘛,必须经过考试,而考试的内容除了经书以外,汉语读写水平,也是重点考察内容,汉语说得不好,不能担任高级喇嘛……

喇嘛除了读经以外,还需要逐渐实现自力更生,改变过去的寄生生活,必须允许他们从事各项生产,农工牧医都可以,喇嘛结婚或者形同结婚也是允许的,这是人性,没必要搞那么多清规。

对于蒙古群众将幼儿送到喇嘛庙,与同志们的看法不同,谷雨认为要尊重传统,群众愿意送,那就随他们送,不要阻拦,不过也必须明确一点,有当喇嘛的自由,也有成年喇嘛不当喇嘛的自由,不能强迫,这才是宗教自由嘛!

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借此控制蒙族的人口,现在整个蒙族也就八十来万人,而随着绥远等地的大规模开垦,汉族人口会急剧增加,只要有了足够的人口,他才不用担心蒙族有人搞幺蛾子。

虽然一手硬,一手软,但环太党的改革影响太过深远,叛乱仍然很多,不过这个时候,谷雨的决心非常大,用严厉的镇压解决问题,为此,总部抽调了好几个新兵旅,先后动员了几万战士,在这个冬天不断战斗……

当然了,收获也非常大,牧区民主改革启动之后,蒙族牧民参军和生产积极性大为增加,谷雨准备以两个蒙族骑兵旅为基础,组建蒙民纵队,会同四路军一部向宁夏进攻,有些工作还是让蒙族同胞做比较好,未来他准备让一批蒙族同胞生活在宁夏和甘肃,大小相制还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谷雨做这些,党内同志当然不会反对,很多同志甚至都认为谷雨搞得太晚了,手段也太宽厚了一些,对这些说法,谷雨没怎么作声,反正在党内同志眼里,他一直都是老右,有这样的态度也不奇怪。

自然而然,对某国际支部的作为应该与他没有太大的关系,虽然谷雨做好了任何心理准备,不过党内同志有这样的想法是好事,他会尽可能的保持这个人设,直到再也保持不下去……

内蒙地区的工作虽然重要,但内蒙地区的蒙族实力不怎么样,所以还不是谷雨关注的要点,他现在的注意力都放在战争上。

在南线,虽然常凯申派出杜聿明增援,但配合作战的西北军20师和32师,此时相当敬畏,一直躲在桐城不出来,一直到杜聿明增援上来了,两师才不情不愿的出来。

而杜聿明部虽然精锐皆出,但杜部的缺陷也比较明显,第一次与环太党作战的杜聿明此时并不成熟,还是黄埔那老一套,集团冲锋。

对付装备得到很大的提升的鄂豫皖兵团,杜聿明那一套就是找死,杜聿明一看情况不对,把好几个师几十门各色大炮都拿出来猛轰,但杜聿明这一次遇到的对手完全不一样,鄂豫皖兵团的弹性防御战术有效的补充了炮火的不足。

西北军的胆怯给了鄂豫皖兵团三天的宽裕时间,利用这段时间,鄂豫皖兵团利用河网和田地修建了多道纵深防线。

杜聿明正面进攻不成,又想利用兵力优势迂回包抄,不过鄂豫皖兵团还是完全的阻击住了敌人,最终这六万多敌军还是没有突破成功。

利用阻援部队创造的有利机会,鄂豫皖兵团面对粤军的抵抗,一开始虽然吃了一些小亏,但在精心准备之后,还是一举攻克了怀宁城,并击毙敌酋上官云相,生俘敌两师长以下一万五千多人;

首节 上一节 335/4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