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股东 第123节

  自冬天进入红24军担任军长以来,苏世杰并不仅仅练兵,他还乔装打扮,扮作商队,沿着蔚代公路,把广灵到灵丘,再到繁峙这一条路走了好几遍,对平型关一带的地形做到了了然于胸。

  越是了然于胸,苏世杰对于谷雨的大胆和果断,越是惊叹,竟然把主力部队丢到这么险要的地形中;不过想想红24军,又想想四路军的实力,苏世杰还是觉得这一战很有机会。

  最重要的是,一旦冲进了内长城,四路军就算不能围歼晋绥军的主力,最起码也可以控制太原以北的广大地区,为未来全取山西奠定坚实的基础。

  完全可以说,风险有多大,收益有多大!

  此时的苏世杰,年岁也不大,自然充满了热血,即便如此,他在四路军中都是年岁比较大的,既然上下都是年轻人,自然对于这样的冒险,毫不在意,反正就算啃不下来,以四路军和红24军的实力,全身而退毫无问题,为什么不好好拼一把!

  黄埔军校生苏世杰,将绘制的沿线地图,还有沿线的诸多战略要点,-告诉了寻怀周和刘明荣,三人凑在地图上研究了整整一天一夜。

  各种各样的问题能想到的,都想到了,又把其他同志喊进来一起,请他们提意见,大家仔仔细细研究了一番,最后决定由纵队司令员寻怀周亲自率领一个支队负责正面主攻。

  该支队由三个旅的主力团,再加上纵队直属炮兵团,重迫击炮团,又加强了火力,可以说整个四路军的精华全部都在这个支队中,为得就是用最强的力量,一举突破平型关防线。

  与此同时,红24军也要从凌源出发,不过并不是走飞狐径,而是先向南进入阜平,从阜平走人烟稀少的山间小路,前往平型关一线。

  这条路说是路,其实根本就不是路,全程非常难走,甚至还要多次攀爬悬崖峭壁,属于猎人走过的山路,一般老百姓根本走不不了。

  为了走好这段路,苏世杰亲自带着特种中队,走过一次,用了三天时间,才摸到了平型关附近,他们事先选好的藏身地点。

  这一次主力部队要走,能够在四五天内走完,就不错了,中途肯定有不少人会摔死摔伤;而且带不了太多的粮食和弹药,但为了这一仗,就算打光了,也要里外夹击,迅速突破平型关。

  四五天时间,这也就意味着红24军需要提前出发,幸亏双方有电台联系,配合上应该问题不是太大。

  战术也化繁为简,红24军到达预定地点后,潜伏起来,然后等待四纵的攻击发起后,再朝着敌人的后路猛攻。

  几人商量妥当之后,苏世杰离开了总部和六纵所在地,涿鹿县卧佛寺乡,迅速赶回涞源,并开始动员红24军。

  事实上也不需要怎么动员,红24军与晋绥军那是血海深仇,早就摩拳擦掌,准备这一战,为此打造了大批绳索,抓钩,还准备了一大批四路军独家秘方炒面,接下来不能生火,只能靠炒面维持最基本的生存。

  而就在红24军全面准备的时候,四路军的全线进攻开始了,丰镇作为大同长城防御体系的最北端,有三段明长城,将所有的战略要地都包括在内。

  第一段长城沿山岭,逾险峰,跨深涧,较其它长城更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第二道长城位于丰镇南端,万历、隆庆年间重修,第三道长城同样修筑于明嘉靖年间,东西对接于第二道长城之上,形如偃月。

  傅作义分兵镇守,四路军也想搞清楚这位防守大家所部的战斗力,故而第一天的战斗打得相当激烈,四路军主力一旅一团与傅作义73师董其武团打了一天,连续突破了好几道工事,逼迫傅作义退守第二段长城。

  虽然打了胜仗,不过主攻的一团也损失不小,前线指挥的陈树翔却向上汇报,认为防守的傅作义主力团部队士气高,轻易不能击溃;战术极为灵活,打和退都很有章法;尤其是不怕死,有斗志,和他见过的其他国军部队有明显差别。

  所谓不打不相识,就在陈树翔向上报告的同时,打了一天之后的傅作义也是大吃了一惊,都知道四路军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竟然只用了一天就把他的第一道防线给冲开了,董其武团竟然损失了一个多营,这个损失就比较大了。

  傅作义说是35军军长,其实也就能指挥73师,全师总共也就两个旅,四个团,孙兰峰和董其武两个团是他的主力团,董其武团受到重创,傅作义就有些受不了,但再受不了也得打呀!

  即便不被阎锡山待见,但傅作义的性格还是比较忠诚的,或者说他不愿意给老西留下任何把柄,所以第二天他还是打的比较顽强。

  不过四路军立刻调整了部署,不以傅作义主力为攻击目标,转而攻打那两个独立旅的阵地,从侧翼东西包抄傅作义部,这一招战术来自于日本人,四路军享受了好几次,使用起来自然轻车熟路。

  虽然同为晋绥军,那两个独立旅,与傅作义部相差甚远,面对四路军毫不逊色的机枪和炮火,面对四路军凶狠的白刃格斗,那两个旅崩溃了,防线被捅破之后,傅作义反应很快,迅速向大同撤退。

  即便是撤退,傅作义也做得比较出色,他给预备队孙兰峰团加强了火力,利用有利地形,节节退守,并没有混乱,这样一来73师主力和炮兵团成功退到了大同。

  那两个独立旅,其中一个跟着傅作义退走,另外一个在撤退过程中,混乱不断,被四路军追上,大部被歼灭,缴获颇丰,但是四路军第一阶段最重要的战略目的,合围傅作义73师的战略目的并没有实现。

  这让本意合围傅部的徐达三丢尽了颜面,不得不向上级请示处分,但王庸研究之后,认为徐达三的指挥并没有什么大错,如果要说错,也许就是对傅作义部的战斗力,有些估计不足。

  王庸在给谷雨的电报中,帮着徐达三说了几句话,谷雨的来电倒也宽和,恭贺一纵歼灭敌军一旅,鼓励再接再厉。

  对于徐达三的自请处分,谷雨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说,敌人表现出色,务必谨慎,日后傅部,需按照2-3个晋绥军师看待,避免再次犯错。

  事实上,谷雨对王庸他们的第一阶段合围方案,本来就不看好,想合围傅作义,哪有那么容易?

  他印象中,傅作义就没怎么打过败仗,怎么可能轻易让你合围?

  心理期待低了,自然就无所谓了!

  这一次的战果,谷雨事实上相当满意。

  在傅作义身上吃苦头的人多了去了,徐达三能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故而他不仅没有责备徐达三,内心深处反而对徐达三高看了一眼。

  当然了,这样的话不能随便说,徐达三又比较习惯翘尾巴,让他吃点苦头也好,对他的成长会更有帮助。

  相比于北线没有达成战略目标,东线则相当顺利。

  阎锡山算计李生达,李生达同样算计阎锡山,他把阎锡山安排在部队中的一个嫡系团长安排在第一线。

  李生达的如意算盘很简单,让这个团试探下四路军的战斗力,看看到底怎么样,打赢了,那当然好;打输了,也可以排除掉一个异己,顺便也为以后做好准备。

  既然李生达存着这样的心思,那整个战斗的过程自然没啥子好说的,四路军二纵砍瓜切菜,半天时间就解决了战斗,亲赴前面观战的李生达看到一半,整个人心都凉了,他拨马调头离开,然后派人与四路军接洽。

  在与四路军接洽成功后,李生达以召开军事会议的理由,将军中阎锡山派过来的特务和他安排的一些将领软禁起来,取而代之以自己的嫡系将领。

  然后按照与四路军达成的协议,将配属他的那个炮兵团缴械,将整个炮兵团和配属的工兵营一起送给了四路军,作为四路军放他一码,并安排他离开山西的谢礼。

  李生达取消了两个旅部,72师整编为三个团,全部由他的嫡系担任,所部六千多人,一路退到了兴和,脱离了大同战场。

  两天之后,很有默契的张学良,用火车把李生达师拉回了北平,然后放置在长城一线,加强防御,对于张学良这一次的做法,连常凯申也都一路开绿灯。

  常凯申不仅仅没有指责李生达,反而又嘉奖了一番,毕竟他拉拢李生达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个国民政府候补执行委员,出现在河北,对他还是很有用处的……

  为了拉拢李生达,常凯申甚至亲自致电阎锡山,让他把李生达的家眷送到北平,阎锡山虽然咬牙切齿,但也不敢把事情做绝,只好借着放人的机会,与常凯申讨价还价。

  四路军的战斗力太强,大同会战计划泡汤,老西压力山大,他既希望中央军拉他一把,又不希望中央军主力来晋,故而提出可以接受韩复榘那两万多人入晋。

  常凯申岂能做这样的冤大头,当然不同意,他坚持要用17军增援山西,但就在这个时候,山西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阎锡山的统治迅速变得岌岌可危,常凯申终于慌了手脚……

第142章大同战役中

  大同之战才打了几天,形势就对阎锡山十分不利,北面丰镇失守,傅作义损失了一个多旅,不得不退到了大同据城而守。

  傅作义防守丰镇失败,尾随追来的北线四路军一举冲入了大同盆地,以两个旅紧随傅作义部,杀到了大同近郊。

  右翼两个旅,从三义泉出发,连续攻破凉城、清水河、右玉、左云四县,前锋直扑平鲁、偏关两县,严重威胁朔州。

  当然该路四路军走得都是山路,沿途又受到防守的晋绥军和当地保安团的阻击,行动并不算很快,对朔州影响有限。

  左翼一个骑兵旅,一个步兵旅,直接冲向大同以东,沿着桑干河一路向东,试图迂回包抄大同以东防守的王靖国部,断绝王靖国的退路。

  不过傅作义也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北路四路军一路不断受到绥远骑兵旅的阻击,这些长期和各种土匪作战的骑兵部队,战斗力同样不俗,故而这一路四路军的进展不算非常迅速。

  相比于北路僵持不下,东路恰恰相反,李生达打了一仗,损失一个团之后,畏敌如虎,竟然临战脱逃,跑进了关内,投奔东北军。

  他这一逃,在军事上的损害太大了,由李部防守的大同东部,立刻变成了真空地带。

  还不等晋绥军调整部署,四路军二纵,三纵、四纵各一个旅三万多人,前锋骑兵一路毫无阻拦,直接扑向云州,试图突破桑干河,攻击怀仁、应县,兵锋直指雁门关,截断晋绥军的退路。

  无奈之下,徐永昌不得不派出赵承绶的骑兵军,一路阻击四路军,勉强维持战线,同时下令在大同以东的晋绥军主力沿着桑干河以南和浑源北部山区布防,阻击四路军的攻势,双方激战了一天,晋绥军才勉强维持住战线。

  至此,阎锡山苦心经营的大同会战计划彻底泡汤,不得不放弃桑干河以北的天镇、阳高、阳原、云州等县城,大同盆地的一半归了四路军。

  而在西线,随着左云、右玉两县被四路军攻占,大同彻底变成了突出部,接下来的大同战役,将决定晋绥军能否守住晋北大同盆地桑干河以南地区。

  开战没几天,晋绥军连连败退,损兵折将,除了李生达部叛变以外,损失最大的是赵承绶的骑兵军,该部四个骑兵旅,这几天不得不多次出击,阻击四路军。

  面对四路军凶狠的机枪和速射炮,面对在关外几乎无日不战的四路军精锐骑兵,赵承绶四个骑兵旅损失惨重,几天下来,就损失了将近一半。

  等战线稳定下来,赵承绶一统计,伤心的直流眼泪,再也舍不得骑兵军随便出动,这样一来,晋绥军最后的机动力消耗殆尽。

  大同战役第一阶段,晋绥军不断失败的事实,也让阎锡山彻底看清楚了晋绥军和四路军的战斗力差异,他内心的不安自然更加严重了。

  很明显,光凭晋绥军一家之力,想赶走四路军已经绝无可能,现在的他需要增援,问题是援兵在哪里?

  想到这里,阎锡山又一次痛骂李生达。

  虽说傅作义败得快一些,但傅作义主力两团都损失不小,可见傅作义战斗意志还是比较坚决的,阎锡山知道,傅作义打了败仗是四路军更强,而不是他不用心。

  故而老西还是可以接受的,不管怎么说,傅作义带着主力逃回来了,这已经相当难得了。

  为了鼓励傅作义守好大同,也为了鼓舞士气,阎锡山对傅作义可以说是关怀备至,先让徐永昌给傅作义拨付了足够的补充兵,保证了傅部73师的建制完全。

  然后老西又下令成立傅作义为司令的大同城防司令部,守备大同的独立旅和一个炮兵团,还有傅作义带回来的独立旅和一个炮兵团,统一由傅作义指挥。

  这样一来,傅作义指挥的兵力高达四个旅,八个步兵团,两个炮兵团,再加上临时变成正规军的几个保安团,加起来近三万人,防守大同。

  阎锡山认为,以如此强大兵力,再辅以傅作义借出的防御才干,大同守上三到六个月绝没有问题,只要大同守住了,四路军想在晋北站住脚,绝没有那么容易。

  相比于对傅作义的宽容,对于造成如此被动局面的李生达,阎锡山则是恨之入骨,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李生达对他的伤害还没有完。

  各方竟然利用李生达的叛变,开始大做文章,这也让他陷入到极大的被动当中。

  李生达与常凯申的种种私下勾搭,在山陕一带很有影响力的王剑秋自然有所耳闻,对李生达的策反,本来属于四路军的试探。

  得到王剑秋汇报之后,谷雨又想起了阎锡山在抗战之初,为了逃脱责任枪毙一个军长的往事,他把两件事移花接木,放在了一起,管他是真得假得,忽悠一把,让李生达对阎锡山有所猜忌,成当然是好事,不成也没什么大不了。

  谷雨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件事竟然是真的,阎锡山是真的有心对付李生达,而李生达也听到了种种风声,对阎锡山也有些不安,所以看到四路军强大战斗力之后,李生达自知接下来的路非常难走,故而他十分干脆的叛变了阎锡山。

  既然如此,那就要把李生达的价值用好用足,加之李生达也知道他叛主之后,需要有一个高大上的说法,所以两方面一拍即合。

  东北军派来的火车,同车也带来了一大堆记者,李生达乘机搞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很是“污蔑”了阎锡山一番。

  李生达表示72师之所以撤出防区,不与抗日的四路军为敌,主动向张副司令请求来到河北长城一线戍守,不是叛变晋绥军,而是阎锡山的种种亲日动作让他极为不齿。

  阎锡山是亲日派,与日本人关系太过密切,有些东西瞒得住别人,瞒不住晋绥军的部将。

  故而李生达列举了一大堆阎锡山接触日本人的动作,还有私底下阎锡山对与日本人的种种夸奖。

  李生达表示,阎锡山如此行为,实在有损民族气节,故而他不得不率领72师上下八千多人脱离战场,主动请求进入长城一线,防范日本人。

  之所以又多了两千多人,自然是四路军相赠,四路军并不需要太多阎锡山的俘虏,李生达愿意带走,就带走吧,还减少一些消耗。

  李生达这番话一出,外界舆论一片哗然,也给阎锡山带来了巨大的道义压力,有了李生达出面说话,四路军打他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更要命的是,李生达此举,竟然是除了阎锡山以外,各路势力都满意。

  四路军自不待言,西北军虽然有热察联合政府这层皮,暂时还好办,可以阻拦常凯申的各种命令。

  但热察联合政府挺不了多久,到时候西北军怎么办?

  有了李生达这番话,西北军就有理由不管阎锡山的死活,也就不用和四路军对上了。

  而东北军也是如此,他们面临着常凯申不小的压力,李生达这个阎锡山亲手提拔的大将,冒出来反戈一击,他们当然就有理由不与四路军为敌。

  张学良还得到了李生达整整一个师,虽说打不过四路军,但李生达防守的本事,同样不差,要不然也不会被阎锡山提拔,故而张学良同样无比满意。

  甚至于韩复榘也有了小心思,他本来已经同意孙桐萱部,与常凯申的17军会合,一起进入山西,但李生达事件一出,他立刻下令孙桐萱暂留在德州,观望形势,不要着急。

  要是常凯申再逼迫,他也想好了办法,孙桐萱部半路转向河北守备长城一线,这样既不用被常凯申控制自己的一半力量,还可以争一个抗日英雄的名头,何乐而不为。

  事实上,不仅仅韩复榘满意,连常凯申竟然也满意,李生达在召开记者招待会之前,给他进行了汇报,陈述了一番自己的苦衷,常凯申自然也不希望他费劲心思,争取过来的筹码化为乌有,只要李生达能够保存力量,不管是在山西,还是在河北,都有意义。

  果然到达北平之后,李生达除了拜访张学良,就是跑到何应钦那边接受了一番指点,表达了对常委员长的衷心拥护,当然了作为回报,何应钦也给了他二十万大洋作为军费。

  随着李生达的叛变,阎锡山在舆论上处于下风,他一边拼命辩驳,一边又对外表态,愿意让国民政府派兵进入山西剿灭四路军。

  阎锡山被迫妥协,不得不让外军入晋,不过他能够接受的,却只有韩复渠的部下,常凯申如何接受。

  此时此刻的常凯申虽然对四路军的战斗力感到极度不安,但在他的认知中,环太党的武装力量装备都不是非常好,攻坚能力更是不足,应该不足以控制大同、太原这样的大城市。

  再说了,老西好歹也是二十年的山西老军阀,环太党想在山西站住脚绝非易事,接下来四路军这头强龙必然要和老西这头地头蛇,上演一场龙虎斗。

  既然山西战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结束,所以常凯申也不着急,等到老西压力更大,到时候中央军自然就可以入晋了,到时候一边可以逐渐消化阎锡山,一边又可以以逸待劳,消灭久战之后,伤亡惨重的四路军。

  不管是中央军,还是这三路北方军阀,之所以如此对待阎锡山,也跟阎锡山在前几次军阀大战中两面三刀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老西的口碑实在太差,现在他被环太党收拾,大家都有心看热闹,狠狠得放一放他的血,故而都见死不救。

  而阎锡山之所以到了此时此刻,还如此坚持,自然也看清楚了这一点,同时他也很清楚,别看一上来就损失不少,但晋北战略要点大同未丢,主力又没有受到太大损失,他还是有足够底气打下去的。

  但如果让中央军进来,这帮人大概率乘火打劫,不打四路军,反而占据他的地盘,请神容易送神难,到时候反而难办了。

  虽然被四路军打得节节败退,但四路军对于各个编村村长村副的态度,也逼迫山西的有产阶层站在他这一边,有这么多人的支持,老西自觉他还是可以挺得过这一关的。

  现在阎锡山正在招兵买马,太原兵工厂也正在加快速度生产,除了南京政府给得八个旅番号以外,他还又新搞了八个防共旅,每个旅都有三个团,五千人马。

  也就是说,只需要熬过两三个月,晋绥军又将拥有十几万大军,以如此兵力,阻挡四路军自然不会太难,最起码,保住山西大部分地区还是很有可能的。

首节 上一节 123/4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