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股东 第116节

  故而他决定给四路军捐一笔钱,你们狠狠揍一顿老常,帮着我出一口气,另外也有请求,我现在感觉到很不安全,能不能派几个壮士,给我做一做保镖。

  这封信被送到了热河,谷雨看到之后哭笑不得,不过他却看到了机会,这帮人手里有钱,在天津上海的金融圈影响力不少,通过他们四路军可以建立一条秘密交通线,四路军所需要的各种物资也可以通过他们的关系运过来。

  另外四路军的各种物资,也可以通过他们的关系销售出去,嗯,还有一条,马上老美就要搞白银法案了,得乘着这个机会尽可能多筹措一些资金,顺便尽可能给常凯申添乱,让他没办法顺利筹备各种物资。

  所以谷雨给了他一封回信,十分感激他的捐赠,表示他会派出工作人员和武装人员,保护他的个人安全。

  谷雨希望通过他的关系,可以购买一些物资,并销售一些热河的特产,比如四路安等等,同时谷雨告诉了李国杰一个来钱的路子。

  环太党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美国这个白银生产大国,对于白银价格不断下降十分担心,准备让政府大规模收囤白银,据说目标是想让白银和美元的兑换价格提升五倍以上,这也意味着白银要大规模涨价。

  所以谷雨建议李国杰尽可能囤积一些大洋,越多越好,过不了一两年,就可以有好几倍利润,这可是坐在家里赚钱的机会。

  写完了这封信,谷雨又给自己那位老叔张武龄写了一封安慰信,这位名声很好的苏州大名士,合肥张家的嫡系传人,这段时间被特务们敲诈了好几回,损失同样不小。

  张武龄吃了大亏,对常凯申也绝望了不少,开始不断变卖田产,准备在上海租界安家,谷雨知道他和自己老娘手里有不少钱,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你们要尽量多囤积一些大洋,过段时间这玩意就会很值钱,顺便也可以弥补一些损失。

  回完了信,谷雨想了想,又打电话给廖德华和武怀让,让他们安排足够的人员,嗯,保镖业似乎也不错,也派一些武装人员,前往天津上海,建立地下交通线,这对于四路军打破敌人的封锁非常重要。

  想到金融,谷雨就想到了胜利币,苏俄的第二批援助,价值最高的不是什么武器,而是印刷胜利币所必须的特种纸张,油墨和货币编码,印刷机器,这些东西甚至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苏俄不仅仅提供了这些物资,还派出了好些位专家过来帮着印刷货币,这帮人在二月份初来到了根据地,目前已经印刷出第一批相当精美的货币。

  谷雨准备回收老款胜利币,同时用十分精美,防伪性能更好的第二版胜利币取代,另外鉴于胜利币已经取得了相当强的市场信用,接下来四路军将会在根据地强行推广胜利币。

  金条大洋这些硬通货,你放在家里藏着,没人管,你想拿出来使用不行,你只有到胜利银行兑换成胜利币之后,要不然供销社什么东西都不会卖给你。

  至于其他各路军阀发行的种种货币,对不起四路军不认,同时四路军各公安局将严厉打击地下黑市,严厉打击非法商贩使用其他各种货币,抓到一个,处罚一个,绝不容情。

  只要第二版胜利币在热河和辽宁大规模流通,日本人就算占据了热河,他们接下来的统治将会异常艰难。

  相比于日本专门用来掠夺的伪满洲国元,谷雨相信有一定物质基础的胜利币更加稳定。

  当然了热河资源有限,能够发行的胜利币并不多,但不是有山西吗,未来的发行量指挥越来越大。

  谷雨显得很有信心,当然他也确实有足够的理由,现在四路军的形势看起来很不好,东面的日本人增兵,南面的国民政府也在增兵,西南边晋绥军也在扩军,周边敌人都在加强力量。

  而四路军的盟友们,张学良现在摇摆不定,随着中央军不断向河南集合,张学良压力也越来越大,他实在没有底气阻挡中央军进入河北,但是他又不可能与关外四路军过不去,故而为了与常凯申缓和关系,张学良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动作。

  比如禁止报纸上登载四路军的消息,又比如他开始对进入热河的种种物资查验一番,看起来很快就要向常凯申屈服。

  而西北军内部也同样不太平,躲在北平的宋哲元开始公开活动,甚至对外宣称现在这种各方剑拔弩张的局面,对抗日大局很不好,最好是各退一步。

  他提出了一个很大胆的设想,那就是常凯申取消对四路军的封锁并退出河北,作为交换,热察联合政府取消,关外抗日交给四路军,而西北军和东北军在长城一线防守,这样就形成了两道防线,也不用再打内战了。

  宋哲元这番话一出,获得了第三方和各路知识分子的赞赏,但他这番话却让南京方面和热察联合政府都不高兴,常凯申的御用文人批评他不知道攘外必先安内的重要性,不知道环太党匪徒的危险性。

  而四路军的新华之声则批评他,对常凯申抱有幻想,甚至于冯玉祥也很不满意,他在与记者交谈时,有些伤感的说道,孩子大了,不听家长的了。

  迫于各方压力,宋哲元只好闭嘴不说话,但是宋哲元这番却代表着西北军高级将领们的心声,他们不希望继续维系这种局面。

  三方之中,最想维持现状的是东北军,故而不到万不得已,张学良绝对不会主动打破这个实质联盟,他们虽然人多,但战斗力最弱,又拥有最大最好的地盘,实力和占据的利益不匹配,张学良的想法一直都是能拖多久就拖多久。

  四路军抓住了张学良这个心思,告诉他你也不要和常凯申硬扛,别看常凯申实力很强,但他一边在南方围剿红军,一边又想进入河北,哪有那么容易?

  老常压力一大,你就做一做示好缓和的动作,让常凯申找不到足够的借口,尽量拖延时间,这样对你,对我们四路军都是好事。

  张学良对此深以为然,故而他一边想法设法减少与四路军的接触,隔断两家的直接联系,避免被四路军进一步吸血;另一方面就不断拉拢西北军以自固。

  张学良和西北军更多的报团取暖,张学良希望利用战斗意志比较凶狠的西北军来补充东北军的不足,而西北军希望进入河北,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

  这段时间,张学良和西北军一拍即合,经过多次谈判,西北军开始分批进入河北。

  除了刘汝明部进驻南口以外,张自忠的三十八师一个旅也即将入关,接下来就会轮到冯治安部一旅,这三个旅大概一万多人,都是西北军的老兵,战斗力相当不错。

  这三个旅力量恰好,张学良既可以继续使用他们,又不至担心西北军鸠占鹊巢,为了拉拢西北军,张学良把太行山以东,北平西南面,保定以北的几个县,交给西北军,让他们有吃饭的地方。

  当然了,占据这些地方之后,西北军既饿不死,但也吃不饱,想太过壮大也没那么容易。

  说白了,在张学良眼里,西北军就是一头饿鹰,不能让他们吃得太饱,吃饱了他们不仅不干活,还要打养鹰人的主意;也不能太饿,饿坏了,他们也没有作用了。

  相比于常凯申和环太党,张学良诚意满满,又真正拿出了地盘,而且张学良是三家之中最为弱小的,西北军对张学良也毫不畏惧,所以两家的合作相对比较公平,互惠互利。

  正是因为有了西北军这头饿鹰的加入,又有四路军可以为盟,常凯申对张学良只能是一边压迫,一边拉拢,并不敢搞过头,他那十五万嫡系中央军一直都不敢跨过黄河,就怕把张学良逼到了热察联合政府这一边,那样他反而不好收拾。

  常凯申现在很矛盾,他在北方实力不够,对四路军鞭长莫及,却又想压制四路军的发展,最好的办法是让四路军和北方军阀死拼,但四路军的手腕这么灵活,把周边的西北军东北军团结在一起,晋绥军又畏惧无比,只敢死守大同。

  所以无奈之下,他才调动了15万中央军精锐,但真得要打吗?

  常凯申还是很犹豫,南北两线同时开战,花钱无数不说,关键是难度太大,自己也没有兵力优势。

  常凯申现在能做的反而是首先修理韩复榘,毕竟动了这么多人,多少也要有一些实质性的好处,总不能白忙吧,韩复榘不听命令,不收拾他,收拾谁……

  与东北军不同,三方之中,实际上最想破局的是西北军,西北军位置最不好,处在四路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别看各方都在拉拢西北军,但西北军事实上困难重重。

  常凯申确实拿出了最多的钱,甚至还许诺了河北平津的地盘,可以说诚意满满,但老常的信用度太差,西北军吃过太多亏,对他不放心,怕又被欺骗。

  环太党最穷,也最抠门,两家灭了孙殿英,环太党抢到了大头,最后只给了西北军很少一部分,西北军嘴上虽然不好说什么,但心里一直愤愤不平。

  为了获得各种物资,西北军最后不得不让出了整个察北地区和察南的赤城,怀来,涿鹿,蔚县四县,这样一来,四路军就完全打通了前往山西的通道。

  但与此同时,四路军也截断了平绥线,事实上已经将张家口团团围住,这也是西北军最头疼的,故而为了妥协,双方也达成了一致,西北军在察南平绥铁路一线驻扎着吉恒立和张树棠两部两个旅。

  这两部一万人,属于四路军和西北军都能够接受的人马,他们驻扎在平绥铁路一线,双方都能够放心。

  这样一来,四路军已经占据了热河全境,察哈尔大部,绥远东部集宁一带,人口又增加了一百万人,并与阎锡山接壤。

  而西北军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只换到了五千只各色旧式步枪,轻重机枪一百五十挺,各种子弹二十万发,和一万名孙殿英的俘虏。

  西北军最渴望的炮兵,四路军根本不愿意给,最后好说歹说,才给了十几门北洋时期使用的旧式37mm大炮,据说都是东北军送给四路军的,而且炮弹也不多。

  当然了四路军这么抠门,也不是没有理由的,目前这些地方都已经被四路军实际控制,或有很深的影响力。

  拿四路军的东西和四路军交换,哪有这么便宜的好事,能给出这么多东西,已经很给面子了,你西北军要壮大,我们四路军就不要壮大了?

  西北军和四路军合作搞热察联合政府,一开始的初衷就是消灭孙殿英,根本就没有想过长远,但谁也想不到,结果却变成这样。

  虽然说西北军利用招兵买马和新增的两万名战俘,可以把总兵力拉到七八万人,但西北军与四路军的差距不仅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拉大了。

  这一次消灭孙殿英之战,也让西北军意识到四路军的强大,自然也更加敬畏,所以他们很清楚自己现在的处境,非常想脱离四路军。

  张家口这么一个小地方根本养不活八万大军,所以西北军现在能做的只能是入关,而要入关,这个热察联合政府反而是累赘,除非四路军和西北军一起攻入关内,但四路军压根不愿意和东北军翻脸。

  现在西北军各路人马对继续搞这个热察联合政府,已经没什么太大的欲望,这个联合政府只对四路军有利,反而对西北军的未来发展不利,搞下去自然没有什么必要。

  这就是为什么宋哲元会跑出来说话,试探各方的反应,试探的结果让西北军的将领们相当头疼,不知道如何是好,老常对他们的要求远比他们希望的要高,但西北军做不到呀!

  如果有可能,西北军真得想和四路军决裂,但心里可以这么想,他们却没有实力这么做,西北军被四路军四面包围,要是不和四路军合作,四路军接下来就会毫不客气的吞掉他们。

  一旦29军被消灭了,那西北军这个团队就完了,所以只要西北军主力在察哈尔一天,就一定要和四路军合作,绝不可能给四路军口实。

  另外老帅冯玉祥,也同样舍不得这个热察联合政府,通过这个政府,他才基本控制了西北军,但现在他的个人利益却与西北军的整体利益不相符合,这也让冯玉祥十分头疼,进退两难。

  当然了,随着张学良的拉拢,西北军逐步向关内进军,西北军和四路军的矛盾也有所缓解,目前环太党和东北军已经达成了默契,四路军帮助更多的西北军主力入关,而作为交换,张家口和宣张盆地交给四路军认可的西北军军队,这样双方就没有什么大矛盾了。

  随着这种异常复杂的局面形成,北方三大势力,事实上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又是三方合作,相当稳定,所以谷雨一点都不着急,安安心心的进行大练兵,筹备各种物资,不断壮大自己,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准备。

  同时不断通过政治工作,想法设法的渗透西北军和东北军,这就是拥有强大实力,又有先进思想的好处。

  三方合作,四路军处于主动,又在军事上夹着西北军,西北军想摆脱,没那么容易,老老实实窝着,被我慢慢渗透吧!

  至于东北军,对于那些普通官兵而言,待在河北,至少离家乡还比较近,还有盼头,要是去了河南,什么时候能回乡都不知道。

  环太党的兵运同志抓住这一点宣传,张学良就算想走,他也走不了,同样老老实实待着,慢慢被我吸血吧!

  目前来说最有实力破局的事实上只有日本人,问题是鬼子又不傻,明明知道四路军是个硬骨头,拿着十几万人跑到热河山区和四路军折腾,赢了好办,输了怎么交代?

  再一再二,难不成还要再三?

  常凯申又不是日本鬼子的亲儿子,为他火中取栗,根本不值得!

  他可以肯定日本人现在就是在等常凯申主动破局,事实上,谷雨也在等常凯申忍无可忍主动摊牌,他相信这一天不远了,只要常凯申踏过了黄河,那接下来就由不得常凯申了……

第135章争论

  要想取得革命的重大胜利,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内部问题,二月中旬,北方中央局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重新选择了北方中央局的负责同志。

  这一次全体会议在人事安排上,虽然有所妥协,但更多的是按照北方局自身的发展需要做出的,国际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某种意义上,这是中国环太党人独立自主的第一步。

  为了迎接这一次全体会议,谷雨事先召开了几次预备会议,就北方局的人事安排提出了自己设想,也获得了大多数北方局委员的认可。

  对北方中央局搞出谷、张、廖、武、梁五大书记,又把北方局常委增加到十三人,委员更是不断增补,现在已经多达三十多人的做法,国际一直不是很满意。

  这种政治模式下,北方局常委的权力与普通委员的地位差距不大,而五人书记处的成立,也会加强谷雨对北方中央局的控制,谷雨这样的做法,自然让国际一些同志十分不满。

  在他们看来,最好的方式还是类似于苏区中央局那样,由单数同志九名或者十一名组成苏区中央局委员,这就足够了,所以国际的电报中,认为维持三书记,八个常委的局面比较合适,甚至还提出了具体要求。

  比如两名军事同志都为北方局常委,不太合适,建议拿掉一名;另外既然殷鉴同志表现不是非常出色,他不应该留在北方局常委的名单中。

  这样加上前往河北上任的李诚五同志,进三退三就比较合适了。

  拿到这篇电报之后,谷雨先是召开了一次北方局常委会,让他们讨论一下,当时王庸在前线打仗,李诚五去了河北,参加会议的总共有七个人。

  国际的电报传阅之后,殷鉴看到电报之后,只好主动表态,拥护国际的决议;柳明昭同志紧接着也主动表态,认为王庸政治上更强,他应该留在北方局常委中。

  不过谷雨却表示了挽留,他的意思就是殷鉴同志这段时间主持华新社,为北方局和常凯申的舆论大战,做了不少工作,他可以退一步,成为常委,但直接退为委员,并不合适,这样做会让认真工作的同志感觉到不安。

  对于柳明昭的提议,谷雨更是一口回绝,你是四路军总指挥,代表的是四路军,成为北方局常委合情合理。

  然后谷雨说道,这也不是殷鉴同志一个人的问题,王庸同志作为副总指挥,为了四路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理由,我们不能够随便将他剔除出北方局常委名单。

  谷雨的态度明确,坚持要把北方局的意见陈述给国际,其他同志很显然不可能反对谷雨的提议,谁也不能接受毫无理由的降两位同志的级别,鬼知道下一个人会不会是自己,不管怎么说,也必须争取一番,毕竟国际也只是建议!

  讨论了一番之后,北方中央局再次给上海中央局和国际发去了一封电报,认为现在北方中央局正在高速发展期,保持一定的稳定是必须的。

  北方局本来就有三位书记,八位常委的人事格局,大家都干得还不错,现在增加了三个人,却要踢掉三个人,很容易引起党内的纷争,与其这样,还不如暂时不动。

  国际和中央派来了三位同志,张应皋同志是理论家,他取代殷鉴同志,作为书记处的一员,十分合理,殷鉴同志也非常拥护。

  其他两位同志刚来,他们在苏俄待了这么久,总需要一个适应期,不适合一上来就把最重要的工作交给他们,潜台词就是做好了,大家都好办;做不好,责任谁来承担?

  之所以成为书记处,也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同时也是因为北方中央局发展的需要。

  目前北方中央局已经发展到绥远,这么多中央局常委肯定要分开工作,不可能都留在一起,成立书记处负责日常工作是必要的。

  对于武怀让和梁朴两位同志的提拔,谷雨也有足够的理由,武怀让是北方局军委书记,对北方局军事武装的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梁朴就更不要说了,他对北方局组织系统的健全和大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两位同志所处的位置都是极其重要的,提拔他们合情合理,我们不能够一味的空降领导干部,而不提拔表现出色的同志,这会严重影响到党内同志的斗志。

  面对北方中央局的强烈坚持,国际一开始没有回复,二月初一批苏俄同志到达热河,考察了兵工厂,并向国际汇报之后,国际才最终同意北方局成立书记处,不过对于书记处书记的人选还是有争议,国际认为王运生同志应该进入书记处。

  国际的理由是王运生同志有着丰富的革命经验,在苏俄工作期间表现出色,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看到这封电报后,武怀让同志主动提出要维持团结,不要再争论,他还是退出书记处人选比较好。

  不过谷雨看了他一眼,很不满意,觉得这位同志多少有些单纯,现在是让的时候吗?

  故而他一字一句的说道,“怀让同志,你必须清楚,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

  再说了运生同志进入书记处,却排除了宝安同志,我如何向宝安同志解释?

  他是中央局委员!”

  武怀让还是有些担心,“这样一再固执己见,国际的同志会不会有看法?”

  这个时候,廖德华插了一句,“既然是人事建议,我们的发言权还是有的!”

  廖德华同志的立场明确之后,这一次北方局会议,最后还是坚持了原来的意见,认为有必要在工作中先考察两位同志,到底擅长哪一块工作,等完成考察后,北方中央局的领导层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

  国际收到电文后,到了第二天才悻悻的回复尊重北方中央局的决定,至此围绕着北方局的人事调整,谷雨获得了胜利,谷雨知道这里面十有八九是陈绍宇搞的幺蛾子,陈和陈宝安不和的事情,谷雨很早就知道。

  这家伙又想插手北方中央局的工作,又想排除异己,真亏他想得出来,让中央局委员做普通常委,而让一个在苏俄多年的同志,连中央执行委员都不是的同志,担任书记处书记,这样搞,岂不是人为的制造矛盾吗?

首节 上一节 116/4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