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光石火之间,陈默脑海浮现出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而争!”
瞬息之间,他已做出决断。
他的视线落回讲台上那份经过审核的演讲稿,随即面向全场,声音清朗而沉稳地开口:
“尊敬的各位领导、国内外的来宾、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在达沃斯与各位相聚,共同探讨‘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打造创新型社会’这一重要议题”
“创新,常被理解为颠覆与竞争。
但彼岸集团更相信,真正的创新源于连接、协同与共生。
我们不追求以对抗确立地位,而是以构建价值网络、推动生态繁荣为己任”
会场里异常安静,只有陈默的声音在回荡。
几乎所有听众都屏息凝神,等待着预想中的“炸弹”被引爆——以陈默一贯的好斗风格,加之此彼岸与阿里的激烈摩擦,没有人相信他会放过这个绝佳的反击场合。
一种媒体从业者在心中安慰自己,要给默总一些耐心,最后这家伙肯定给全场来个不弱与马总的大招
“在数字时代,技术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能力——不是‘赢者通吃’,而是‘众者共赢’。
彼岸始终致力于开放人工智能、云与物联网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平稳转型
我们关注的不是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如何让技术成为包容性增长的底座,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在创新生态中找准位置、发挥价值.”
“我们期待与全球伙伴一道,以技术连信任,以协同促发展,在这场深刻的工业革命浪潮中,共同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加包容、真正属于每一个人的创新型社会
我讲完了,再次感谢组委会给我这个机会,谢谢。”
陈默一字不差地念完了原稿,全程语气平和,内容积极。
他没有看老马,只是在发言结束时,与台下那位领导有过一瞬短暂的眼神交汇,从中读到了赞赏与肯定。
这就够了!
陈默拿起讲稿,在无数道混杂着惊讶、疑惑、失望乃至审视的目光中,迈着从容的步伐潇洒下台。
全场再度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
跟老马下台时类似的安静,但场间众人的情感却截然不同。
片刻后,掌声才稀稀拉拉地响起,更多的是出于礼貌,而非由衷的赞许。
这就讲完了?就这?就这?
台下大多数人脸上都写满了讶异。
并非陈默的发言有何不妥,恰恰相反,他的发言标准、规范,甚至堪称模板。
可这种“正常”放在一贯以锋芒毕露著称的陈默身上,就成了最大的“不正常”。
如果说老马开场的炮轰惊世骇俗,能有这些言论在众人看来虽说有些意料之外,但仔细想来也算情理之中,毕竟站在他现如今面临的局面和立场,为蚂蚁振臂发声也算应有之义。
可陈默这个公认的“好勇斗狠之辈”,竟在如此关键的场合选择隐忍,做了一场如此中正平和、循规蹈矩的发言,这简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外。
许多等着捕捉爆点新闻的媒体记者,脸上的兴奋逐渐被错愕、失望乃至不满取代。
他们期待的刀光剑影高潮大戏并未上演。
台下,第一排就坐的领导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一个老马开场“放炮”已经让他们心惊肉跳,若压轴的陈默再添一把火,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尤其还是当着外人在场的面。
这次高端论坛的基调将彻底变味
第954章 一篇消失的底稿
若只是内部范围的论坛,关起门来怎么争论都无妨,毕竟都是自己人,影响可控。
但眼下这是什么场合?全球目光汇聚之地,国内外媒体嘉宾皆在,这要是真当面PK,那真是成何体统。
如今,陈默这番“合格”甚至堪称“模范”的压轴发言,其内核与大会精神和整体大势相符,与老马的对比之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他们之前对老马有多恼怒,此刻看陈默就有多顺眼。
他们彼此交换着意见,很是一致,那就是:
“陈默.别看年纪轻轻,是个顾大体识大局的。”
领导们的心放下了,老马的心却如同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般飘忽不定,越悬越高。
其实他不怕陈默当众发飙,拥有表演型人格的他反而很期待陈默怎么驳斥拆解他的发言。
那样反而能替他分担火力,转移矛盾,即便事后各打五十大板,他也认了。
但陈默此刻的云淡风轻,反而将他推到了绝对的风口浪尖。
事前弄出那么大动静:舆论战的污水漫天、电商市场的激烈团购、百亿补贴的经济对抗到了决胜时刻,他连防守反击的准备都做好了,
最终却发现,对方却只是轻飘飘地路过,连正眼都不瞅一下,仿佛无声在说:“逗逗你的呀~”
这种憋屈感让老马难受得想要吐血。
以陈默的性格和脾气,绝不会如此克制,这背后必定有高人指点。
无论你是谁,赶紧从陈默身上下来!
老马猛然想起自己演讲时,曾感受到那道如有实质的锐利目光,心底不禁泛起一阵寒意。
他好像知道了答案。
9月20日下午,夏季达沃斯论坛正式落下帷幕,连续百余场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后续的媒体报道中,多数重点强调了华夏在全球创新浪潮中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新华社、央视新闻等权威媒体聚焦于论坛开幕式上提出的重要主张。
科技与产业融合、“互联网+”理念再度成为热点。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生物科技等前沿技术的讨论备受关注。
第一财经、财新网等专业财经媒体则对与会企业领袖的发言进行了深度解读。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些报道中频繁出现了雷军、小马哥、陈默等科技先锋的名字和观点,却唯独缺少了某位原本应是焦点的人物。
主流媒体仿佛达成了某种默契,都在谨慎地观望风向,无人敢在此时贸然抢跑,为了流量而冒险。
他们才是最敏感的一群人。
而那些起初未能参透陈默为何“偃旗息鼓”的媒体人,此刻也终于回过味来。
老马或者说蚂蚁不容乐观
就在大会闭幕的当晚。
老马连夜赶回杭州总部,与背后的集团成员紧急磋商,意图效仿滴滴,谋求釜底抽薪之策。
与此同时,京城,一场将影响深远的巅峰议事,正在进行。
“.这是陈默原本今天下午发言的底稿,大家可以看一下。”
几位重量级人物依次接过那份薄薄的文件,随着目光逐行扫过,每个人的脸上都逐渐浮现出难以置信的震惊,甚至夹杂着一丝后怕。
稿件的标题并无出奇,但内容却如出鞘利剑,寒光逼人:
「.首先,我们要要警惕一种“点石成金”的思维。
用几十亿美元资本金,通过‘点石成金术’撬动三千亿美元放贷规模——这种百倍杠杆的疯狂操作,连华尔街最贪婪的投机大鳄都要甘拜下风。
当年雷曼兄弟不过用三十倍杠杆就引爆了全球金融危机,可想而知,敢玩出百倍杠杆死亡游戏的人,是何等胆大包天。
所有自称能点石成金的江湖术士都是骗子,这种‘点债成金’的戏法,本质上与十七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十八世纪英国南海骗局一脉相承。
甚至跟这些先例比起来,人家起码还有花朵或地盘作为载体,而我们面对的,可能只是纯粹的数字游戏和风险转嫁。
泰坦尼克号的悲剧,并非源于它不够创新、不够庞大,恰恰源于它对冰山(规则)的傲慢与漠视。
其次,我们要戳穿一种‘普惠’外衣下的‘高利贷’本质。
有人喜欢高谈阔论‘绿色’、‘普惠’、‘可持续’,喜欢标榜自己服务了千万小微企业和普通用户。动不动把‘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挂在嘴边,听起来非常高尚。
但让我们脱下这件华美外衣,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
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手法,将规模指数级放大,利益层层加码,而风险却一层层打包、转移,最终让整个社会体系来承担终极风险,而自己则坐收最丰厚的‘过路费’。
这哪里普惠了?
这分明是披着科技外衣的当代高利贷,是用大数据精准画像后,对年轻人、低收入群体进行的系统性收割!
最后,我们要警惕一种‘窃国者侯’的叙事陷阱。
有人试图塑造一种叙事:我是创新的,所以我是正确的;我是庞大的,所以我是不可阻挡的;我是代表未来的,所以一切现有规则都需要为我让路。
这是一种何其狂妄的霸权思维!
仔细想想,这种思维是否让我们感到熟悉?
最具蛊惑性的谎言,就是将监管偷换概念、污名化为‘阻碍创新’。
须知,真正的创新从不需要法外特权,不要求‘特事特办’!
这好比允许某些企业私自铸币却不受管制——这不叫创新,这叫谋
所以,今天,在这里,我必须要说:
创新,绝不能成为逃避监管的通行证;
未来,也绝不能成为撕裂当下稳定基石的借口!
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是怀着敬畏之心,在规则的轨道内去创造,是带着责任感,去思考创新背后的社会代价,而不是挥舞着‘颠覆’的大旗,却行着‘掏空’之实。
这不是在创造未来,而是在穿透整体金融稳定和透支一代人的未来!
以‘普惠’之名,行‘放贷’之实。
以‘未来’之名,来毁掉我们的‘未来’。
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有的人总爱畅享飘忽不定的未来,而我只关乎现在,为此我时刻准备着!
谢谢!」
第955章 尘埃落定,陈默当兴
众人看完稿件内容后,会议室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震惊、庆幸、欣慰与凝重的复杂情绪。
在座几人的都是历经风雨的人物,能让他们出现这种久违的情绪波动,可见陈默这篇稿件的言辞之犀利、隐喻之深刻、秉性之刚烈。
老马下午的发言虽然出格,个别言论不当,但起码还披着一层“探讨创新”的外衣,有所遮掩,虽让台下一些人脸色难看,但尚未完全撕破脸皮,局面勉强还能兜住。
而陈默这篇稿子,简直是刀刀见骨,句句诛心,就差指着和尚骂秃驴,连最后一丝体面都不打算保留。
今天下午,如果陈默真的按照这份稿子发言,当着众多国内外要员和全球媒体的面,后果不堪设想-——那乐子可就真的大到无法收场了。
即便他们位高权重,想到那可能引发的惊天骇浪,依旧不免有些后怕。
甚至有几位与相关方关联甚深的人,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