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10:我教雷总造手机 第754节

  “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

  “陈默这个大沙波一,到底想干什么?”

  “你们彼岸居家一天损失几个亿不心疼,我损失的可是好几万啊!”

  “通知下去,明天公司全体居家办公!”

  “居家还能办公?通通强制休年假,新来的没有,不会预扣明年的啊.”

  “这尼玛是道德绑架,他陈默算老几,让我停工一天根本不可能!”

  这天夜里,不少京城老板看到陈默的视频后破口大骂。

  但眼见众多企业表态跟进,原本不愿居家的他们只得事急从权,暂时放弃坚持。

  午夜 12点,有细心网友统计出一份互联网企业居家办公名单:

  居家办公:彼岸、腾讯、百度、小米、京东、顺丰、饿了么、打的出行、字节、微软.

  正常上班:美团、滴滴、爱奇艺、联想、58、瓜子.

  未通知:网易、搜狐、华为、好未来

  其他:阿里

  阿里被单独列出,源于其内部员工爆料:阿里确实发了通知,可结尾那句“原则上非必要不要求到岗”,一下把那些名校出身的京城阿里员工CPU给干烧了。

  他们看完也不知道明天上班,是‘必要还是非必要?’,“是原则上还是非原则上?”。

  唯有阿里 HR懂其中上面所表达的潜台词:明天上班后出现在公司的员工,年终绩效酌情往上提一提;没来的,大概率逃不掉 325(差)的结局。

  雨,一直下

  整整一夜。

  清晨,陈默打开电视,没超过一分钟就关了,因为他这个人心善,看不了国外的水深火热。

  比如哪里爆发森林火灾、持续高温达到近50度波及数亿人、某地又发生枪击事件,造成若干人伤亡等等新闻.

  没想到还没到中午,天就云消雨霁,阳光绽放,只剩局部地区偶有阵雨。

  尴尬的是上午他刚收到红色预警,老天爷就像开了个小玩笑。

  更尴尬的是之前既然已通知居家办公,如今雨过天晴,要不要把员工召回继续上工?

  自他出面呼吁后,大批互联网企业响应,在陈默看来,这已演变成一场由彼岸发起的大型行业服从性测试。

  彼岸绝不会朝令夕改,他相信彼岸系企业也不会。

  那么其他公司呢?他很期待后续发展。

  其实这次他出面呼吁,除了上面这个目的和常态化居家办公的试水演练意外,还有一个小心思,那就是顺便推一下企业微信这种适合居家办公的自家软件。

  但他没有吃相难看的直接在里面打广告,而是暗戳戳从之前的视频里面进行了一定的按时,同时加强了企业微信的推广力度。

  当这些老板们感受到这些员工居家办公带来的诸多不便,旁边企业微信敲锣打鼓做宣传,陈默相信这些人只要不瞎不聋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现在企业微信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还处于免费期间。

  唯一美中不足就是,‘雨师’也不想加班,就上了一天夜班就受不了跑了。

  反正以后还有两三年的时间,每年京城都会有几场暴雨,慢慢酝酿。

  毕竟三年之后的那三年,才是陈默认为企业微信的爆发期,什么网课啊,远程会议啊等等场景

  当天中午,多家京城企业的员工收到了临时复工通知。这种“给了希望又打碎”的操作,引来了网友的吐槽和痛骂:居家办公通知姗姗来迟,复工通知倒是比谁都积极。

  最终,这天京城以彼岸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不论规模大小,近三分之一仍坚持居家办公政策。

  陈默收到了一份排查摸底结果的名单,看着上面统计出的数据,其中还有一些公司使出的那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歪招。

  他叹了口气感叹,还是任重道远啊。

  经一夜暴雨,降雨量又被媒体冠以“百年难遇”之名。

  陈默有些诧异:以前很少听闻“X年难遇”,近几年却动辄“百年一遇”,恍惚间竟有种“人生已过数百载”的错觉……

  京城虽是千年古都,核心城区未受太大影响,但周边村庄因设施相对薄弱,还是出现了困难。

  虽说不是很严重,但秉着企业责任感不是口头说说而已,彼岸联合小米、京东、胖东来等企业捐助了一批价值一个亿的物资。

  这批物资多来自京东和胖东来的货源,由彼岸、小米等企业出资以成本价进行采购,再通过顺丰运输。

  之所以没有选择掏钱,是因为他们每个人心里明镜似的,如果真掏钱,这些款项十不存一最终都会变成许多房子、包包和首饰,贡献了GDP

  6月中旬的这场暴雨,成了一道特殊的分割线。

  早在 6月初,花呗的广告就已遍布全国的商超、公交站、地铁站、小区电梯……

  随后,部分媒体开始为其造势:

  有财经媒体称,花呗降低了信用消费门槛,让更多年轻人、低收入群体能享受短期资金周转便利,符合“金融包容性”理念;

  有媒体分析,花呗通过小额信贷拉动线上消费,尤其在电商节(如双 11)期间,对提振中小商家销量有积极作用;

  还有媒体强调其“即时审批”“无抵押”等特点,称赞其依托支付宝生态与大数据风控,简化了传统信贷流程。

  网友评论也一片叫好,有人分享案例:临时资金紧张时(如给女友买礼物、去旅游时),花呗提供了应急帮助,避免了向亲友借款的尴尬。

  就在《年轻就是花呗》以“梦想”“自由消费”为主旋律的舆论浪潮中,许多网友渐渐接受了这种贴近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先享后付”现代消费观。

  京城暴雨过后,生活回归常态。

  一周后,6月下旬,人们发现大街小巷又出现了一批新广告:

  「施工队长被工人们围着讨要工资而不断解释-——微贷提醒:“消费可以,别让爱变成债!”」

  「牧民挂断跟妹妹通过电脑打来的视频电话,看着外面草原上少了的三百只羊,发出的一声叹息-——微贷提醒:“你心疼妹妹,但没人关注你!”」

  「凌晨,依旧在公司加班的女员工看着桌角她买的那束花,笑得发苦-——微贷提醒:“花很好看,但凋零更快!”」

  「那张双人床被房东丢在了楼外,周围放着许多行李,小情侣坐在床上有些茫然,他们的白日梦终于醒了-——微贷提醒:“给你选择,但劝你清醒!”」

第843章 小龙终出招,花呗亏百亿

  这些广告不仅沿用了此前花呗广告的演员阵容和台词风格,虽刻意隐去“花呗“品牌名,却通过画面叙事形成戏剧性反转。

  尤为巧妙的是,新广告就张贴在原花呗广告的相邻位置,二者相映成趣,构成完整的叙事闭环。

  这种对比营销策略成功强化了受众对支付宝“花呗“和微信“微贷“的品牌认知。

  随后,网上各平台关于花呗的风评开始出现分歧,网友们分成两派激情互喷.

  《36氪》作为科技媒体先锋发表题为《别让“某呗“蒙蔽了你的双眼》的深度评论: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

  如果有!

  那也是你的错觉。

  ‘某呗’就是这样的馅饼:它们故意不提“小额贷款”这件事,把“负债”和“贷款”变成一句轻描淡写的“花呗”,让你感觉你自己特别有钱,没有什么你买不起的东西。

  之前你不敢买的东西,现在一瞬间,你都敢了-——好看的衣服、时尚的包包、新出的数码设备

  然后呢?只要你有一次超额消费,那么恭喜你,就会陷入'还款-借贷'的死循环:

  生活费或者工资一到,立马就要还这些小额贷款;

  还了小额贷款之后,你剩下的钱根本不够维持你日常的开销,怎么办?

  你不得不再次消费小额贷款的额度.

  可能有人会说,想打破这个循环很简单啊,多赚钱呗。

  图样图森破!

  收入升级之后,消费能力依旧会随之升级,之前消费阿迪耐克的你,会想穿纪梵希、香奈儿的潮牌服饰,再度进入新的循环

  名为欲望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

  科技在进步,但也要警惕其中蕴含的陷阱。

  移动支付让我们放弃了使用纸币,当我们通过支付宝刷出去几百元的时候,我们失去了从钱包中一张张掏钱的感觉,消解了现金的痛感,将消费行为简化为数字游戏;

  花呗等小额贷款的出现,让我们对自己的消费力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自以为是的以为我们能买得起远超过我们收入水平的商品,制造出超越实际支付能力的购买幻觉;

  靠着贪欲盈利的机构,把“超前消费”包装上了亲情,友情,爱情,甚至是“取悦自己”、“活在当下”,把“美好生活”和“超前消费”进行绑定对消费者进行洗脑。

  它们现在正在居心不良的煽动我们,让我们的贪欲被这样不经意且偷换概念的方式逐渐暴露出来,进而反噬我们自身。

  那么,年轻一代如何合理建立自己的信用体系和消费观念?

  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的问题!」

  文章引发舆论海啸,引起网友热议,

  “这个一眼看去充满温情的广告,其实利用亲情诱导提前消费,价值观极度扭曲,真的很过分。”

  “这则广告背后的意思是:提前消费才能买来温情和体面,这样的家人才是合格的家人。”

  “讲真的,广告有必要做成这个样子么?

  如果真的是一个缺钱的父亲看到会怎么样?

  借,会面临本该避免的生活中的经济漏洞。

  不借,被广告对比(暗示)得好像不是个合格的父亲一样,背上了莫名其妙的道德压力”

  “怕的不是这个父亲看了要借,而是女儿也看到这个广告,发现父亲没借.”

  “窘境的的家庭可不能看这个广告,否则父亲看了广告会愧疚,女儿看了广告会心酸,老婆看了广告,会觉得老公没本事窝囊,两口子吵架闹离婚”

  “资本家们只惦记大家口袋里的钱,至于以后大家以后怎么过怎么活,谁在乎?”

  “这是当代资本构筑的消费陷阱,给大家营造一种伪平等感,让人们误以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消除阶级鸿沟,殊不知这种假象就像皇帝的新衣,最终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哎呀,这么点事还看不明白么?阿里是外企,一切都怪美方就完了!”

  “个人能力有限,我能做到的只有拒绝使用花呗!”

  蚂蚁金服杭州总部。

  彭蕾盯着电脑屏幕中网上疯传的这篇文章《别让“某呗”蒙蔽了你的双眼》和评论区那些不懂事的网友,握着鼠标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这篇文章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将花呗精心包装的“温情营销”层层剥开,直指其“诱导负债”的本质。

  更让她恼火的是,评论区一面倒的声讨,那些曾经被他们广告感动的用户,如今正调转枪口瞄准花呗。

  看来,比资本更无情的,是广大用户说变就变的态度!

  舆论发酵后,网上还冒出了各种“关闭花呗”的流程指南,图文并茂地教用户如何一步步注销服务。

  这引起了她的警惕,看来这不是一个用户自发的行为,背后肯定有一只大手在推动。

  “.数据部门统计,花呗的业务关闭用户数占比高达10%,一来一回,初步预计这个月距离之前定的目标相差百亿.”助理汇报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10%的用户丢失率,百亿损失,而且仅仅是舆论时空短短的三天时间内,可以想见如果不赶紧采取措施,这个数字还将持续攀升。

  放出去的钱越多,回来的钱就越多,能赚的没赚在彭蕾眼中那就是亏,这是不能被接受的!

  要知道,像阿里这样的大厂,早已形成了一套周密严谨的流程制度。

  无论是选择代言人,还是发布广告,都要经过层层审批——只不过会根据金额范围、资源消耗程度,来确定最终审批的职级。

首节 上一节 754/8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