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一句重八,朱元璋当庭失态 第159节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大哥还活着,而且正在好转!

  一股巨大的、几乎要将他淹没的狂喜,瞬间冲垮了连日来的暴戾与绝望。这位开国帝王,此刻竟像个得到了天大好消息的孩子,猛地松开小太监,转身就往外冲。

  “备驾!回皇商府!”

  “父皇!”朱标和朱棣对视一眼,立刻跟了上去。他们脸上的惊喜与激动,丝毫不亚于朱元璋。

  三人几乎是跑着冲出暖阁,留下身后一脸懵然的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和那个瘫软在地的小太监。

  帝王的仪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被清空的街道上飞驰。

  当朱元璋、朱标、朱棣三人再次冲进那间寂静的卧房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不约而同地放慢了脚步。

  房间里不再是之前那种令人窒息的死寂。

  几名穿着白色制服,脸上还带着稚气的格物院学生,正围在床边,紧张地忙碌着。他们手中拿着朱元璋等人完全看不懂的工具,在一个个奇特的玻璃器皿和金属盒子上调试着什么。

  为首的一名学生,约莫二十出头,戴着一副琉璃镜片,神情专注到了极点。他正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连接陈玄手腕的那个玻璃瓶下方的阀门,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一串谁也听不懂的词。

  “静脉滴注速度加快百分之五,监测生命体征……血压60/90,心率恢复到55……体温37度2,趋于稳定……”

  这些学生,就是陈玄一手建立的大明皇家理工学院第一届毕业生中,专攻“生命格物学”的精英。在陈玄遇刺后,他们第一时间被太子朱标召集而来,用陈玄留下的、超越这个时代的医疗设备,维持着他的生命。

  “都给咱让开!”朱元璋压抑着声音低吼,他只想冲到床边,亲眼看看自己的大哥。

  然而,那个戴着琉璃镜片的为首学生,却连头都没回,只是伸出一只手,做了一个阻拦的姿势。

  “陛下,请肃静。”他的声音冷静得近乎无礼,“病人刚刚出现苏醒迹象,生命体征极不稳定,任何过度的声音和情绪波动,都可能导致情况恶化。”

  朱元璋的动作僵住了。

  他堂堂大明开国皇帝,竟被一个黄口小儿给……命令了?

  他身后的太监正要厉声呵斥,却被朱元璋一个眼神给瞪了回去。

  朱元璋死死地盯着那个学生的背影,胸口剧烈起伏。他想发火,想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拖出去砍了。可是,当他的目光落在那台发出“滴滴”声的金属盒子上,看到那条绿色的光线,确实比之前跳动得更加有力、更加规律时,他所有的怒火,都化作了一种无力的焦躁。

  他不懂。

  无论是那些瓶瓶罐罐,还是那个会响的盒子,他通通都看不懂。

  在这个小小的房间里,他那至高无上的皇权,第一次失去了作用。决定他大哥生死的,不是他的圣旨,而是眼前这些他看不懂的“奇技淫巧”,和这个敢于阻拦他的年轻人。

  这种感觉,让朱元璋感到了久违的脆弱。

  朱标上前一步,轻轻拉了拉朱元璋的衣袖,低声道:“父皇,听先生们的。”

  一句“先生们”,让那几名年轻的学生身体微不可察地一颤,眼中闪过一丝激动。

  朱棣也走上前来,站在了朱元璋的另一侧。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沉默地看着床上那个给了他一片新天地的男人。他的眼神里,有担忧,有愤怒,但更多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

  大伯不会死。

  这个创造了无数奇迹的男人,一定能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奇迹。

  父子三人,就这样静静地站在几步之外,像三个最普通的家属,紧张而又充满希望地,等待着那个主宰了一切的男人,重新睁开双眼。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房间里只有仪器单调的“滴滴”声,和学生们低声交流专业术语的声音。

  终于,为首的学生长舒了一口气,他转过身,对朱元璋和两位皇子躬身行礼。

  “启禀陛下,殿下。皇商大人的情况,暂时稳定下来了。”他扶了扶鼻梁上的琉璃镜片,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自信,“从生命监测仪的数据来看,他的身体正在缓慢地自我修复。这说明,我们输入的营养液和抗生素起作用了。”

  “他……什么时候能醒?”朱元璋的声音有些沙哑。

  “这个不好说。”学生摇了摇头,坦诚道,“毒素虽然被压制,但对脏器的损伤极大。现在,只能依靠大人自身的意志力。不过……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好的开始。

  这四个字,像是一剂强心针,注入了三人的心中。

  朱元璋点了点头,挥了挥手:“你们,都辛苦了。需要什么,只管跟太子说,整个太医院,整个大明,都随你们调遣。”

  “谢陛下!”几名学生齐声应道。

  朱元璋再次深深地看了一眼床上的陈玄,然后转身,对朱标和朱棣道:“走,去书房。有些事,该办了。”

  三人走出卧房,重新回到书房。

  关上门的瞬间,朱元璋身上的脆弱感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山一般的沉凝。

  “标儿,棣儿。”他看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咱大哥暂时没事了。现在,该轮到我们,把那些藏在阴沟里的老鼠,一只一只地,给揪出来了。”

  朱标与朱棣对视一眼,重重点头。

  “父皇,”朱棣上前一步,眼中寒光闪烁,“儿臣以为,守株待兔,不如打草惊蛇。”

  “说下去。”朱元璋的目光落在他身上。

  “敌人之所以敢动手,就是笃定大伯倒下后,新政必然人亡政息,朝局会回到他们熟悉的样子。”朱棣的声音冷酷,“那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

  “不仅不能停,还要加快!加大力度!”

  “那些老家伙反对什么,我们就推行什么!他们害怕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要把他们逼到墙角,逼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到了那个时候,他们要么坐以待毙,要么……就只能再次出手。”

  “而下一次,我们会在网里,等着他们!”

  朱棣的话,像一把出鞘的利刃,充满了森然的杀气。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这才是他朱家的种!

  他看向朱标:“标儿,你的意思呢?”

  朱标深吸一口气,眼神前所未有的坚定。

  “儿臣附议。”

  “大伯为我们开辟了新时代,现在,轮到我们来守护这个时代。”

  “明日早朝,儿臣将以监国太子之名,宣布三件新政。”

  朱元璋和朱棣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第一,成立‘大明皇家税务总局’,以复式记账法,彻查全国田亩与商税,任何隐匿不报者,以谋逆论处!”

  “第二,以‘工业心脏’计划为基础,发行第二期‘国家建设债券’,所筹资金,用于在北平、西安、广州三地,建立新的工业区。所有勋贵、官员,按品级,必须认购!”

  “第三……”朱标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宣布废除‘卫所制’,改行‘募兵制’。成立‘大明国防部’,所有兵权,收归中央!”

  话音落下,书房内一片死寂。

  朱元璋和朱棣,都用一种看怪物般的眼神看着朱标。

  前面两条,虽然激进,但还在预料之内。

  可这第三条,废除卫所制,改行募兵制……

  这,已经不是打草惊蛇了。

  这是直接往蛇窝里,扔下了一颗霹雳弹!

第140章 太子的霹雳弹,与旧时代的哀嚎

  翌日,奉天殿。

  天还未亮,文武百官便已齐聚殿前。

  与往日的交头接耳,拉帮结派不同,今日的朝堂,气氛压抑得可怕。所有人都低着头,眼观鼻,鼻观心,连呼吸都刻意放缓了。

  那场惊天刺杀,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护国皇商陈玄倒下了。

  这位一手掀起大明变革狂潮的男人,如今生死未卜。

  这意味着什么?

  对于那些在新政中利益受损的旧勋贵和保守派官员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们压抑着内心的狂喜,准备在今日的朝会上,发起试探性的反扑,哭诉新政之弊,请求“与民休息”,将那些让他们寝食难安的变革,一一废除。

  而对于那些支持新政的年轻官员和技术官僚来说,这三天,他们如同天塌地塌,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害怕那个刚刚开启的新时代,会随着陈玄的倒下而戛然而止。

  龙椅之上,空空如也。

  皇帝朱元璋并未临朝。

  御座之下,太子朱标身着监国朝服,面容沉静,渊渟岳峙。他的身侧,破例站着一个身穿黑色劲装,腰佩长刀的身影——刚刚回京的靖海王,朱棣。

  一个监国理政,一个持刀拱卫。

  兄弟二人,如两尊门神,镇压着整个朝堂蠢蠢欲动的人心。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太监尖细的嗓音响起。

  短暂的沉默后,一名须发皆白的老御史,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

  “臣,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健,有本奏。”

  来了。

  朱标的眼帘微微垂下,遮住了眼中的冷光。

  “讲。”

  “启奏太子殿下。”刘健的声音悲怆,带着哭腔,“自护国皇商推行新政以来,虽国库有所充盈,然天下骚动,民怨沸腾。商人逐利,废弃田亩;工坊兴起,人心不古。今皇商大人不幸遇刺,此乃上天示警,望殿下体察天心,顺应民意,暂缓新政,与民休息,以安天下啊!”

  他话音刚落,立刻有十几名官员跪倒在地,齐声哭喊:

  “臣等附议!请太子殿下暂缓新政,安抚天下!”

  一时间,奉天殿内,哭声震天,仿佛新政是什么万恶之源。

  更多的官员,则是在犹豫观望。他们在看,看太子朱标的反应。

  如果太子哪怕露出一丝的犹豫和退缩,他们就会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一拥而上,将新政撕得粉碎。

  朱标静静地看着下方跪倒的一片,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没有愤怒,没有驳斥,甚至没有说话。

  他只是缓缓地抬起手。

  他身侧的朱棣,会意地向前踏出一步。

  “锵!”

  一声清越的龙吟。

  靖海王的长刀,被缓缓拔出半尺。

  刀身在晨光下,反射出森然的寒芒,映照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整个大殿的哭喊声,戛然而生。

  所有人都像是被掐住了脖子的鸭子,惊恐地看着那半截出鞘的利刃,和朱棣那张毫无表情的脸。

  他们从那张脸上,读懂了两个字。

  ——杀人。

首节 上一节 159/2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