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好要闹笑话的。
于是听取邓芝建议后,再熟思一番。
他还是咬牙分别给麋竺和关羽各发一封急信,陈述这两个方向的战机。
哪怕闹笑话也要写!
这种战略机遇错过要后悔一辈子的!
反正这两人,一个是生父,一个是准岳父。
最多回信斥责一下自己异想天开,不至于闹出什么事端。
……
发信之后,麋威心情终于彻底平复下来。
能做的他已经做了。
剩下的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之后,他按计划率领士兵、民夫和辎重北上,在石城北郊扎营屯驻
不管后续是陆地优先还是水上优先,都要提前调度,充分准备。
数日后,江陵方向终于有了回音。
关羽竟派遣长史张裔亲自过来。
麋威亲自出迎。
双方在主帐坐下后。
张裔开门见山道:
“这次来有两件事。”
“其一是改良连发弩初见成效。”
“江陵工匠锻造了五十架新弩,这次都带来了。”
“今后发现有何不足,可发信至江陵,再改。”
麋威大喜过望。
但很快就被第二件事吸引。
“其二,你信中所言的襄樊之事,江陵诸公认为多是臆测。”
“但考虑到你保全南郡、武陵的功劳,又是潘公的高足,又不得不重视。”
“所以君侯遣我来问一问你,北边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被人高估还有这种好处?
麋威立即将整理好的思路一一道出。
大体上跟之前的说法差不多,但补充了一些军事以外的角度。
比如说曹丕野心可能不止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有可能更进一步。
那为了走完这“一步”。
曹丕今年内必定要全力以赴应对来自朝堂各方的阻力,不大可能往南边使劲。
都是根据前世历史倒推出来的结论。
张裔闻言,沉吟良久。
却说了一句看似与此无关的事:
“大王车驾归蜀之前,曾与君侯单独策马到江边,说了半天话。”
“君侯归来后,闭门三日,出来后设宴招待江陵诸公。”
“其后当众折断一箭,言此生若再轻慢学士,有如此箭。”
“彼时满座皆惊。”
说到这,张裔定定看着麋威。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第82章 定要好生叙旧
首先排除关羽痛改前非。
麋威心中很自然就冒出了这个念头。
他不是不相信关二爷的魄力。
若早个三四十年,指不定真能吃一堑长一智,改掉傲上的毛病。
但这不是二爷已经须发半白了吗?
这不是他正处于一生威望顶峰吗?
什么性格、性情、社会关系、三观认知等等等等,都已经彻底固化定型。
江山不易改,本性更难移。
所以闭门三日也好,有如此箭也罢。
本质上都是一种政治表态
而且很可能是刘备以主君身份要求关羽执行的表态。
那从一个权力生物的角度去考虑此事。
在去年差一点丢失荆州之后。
刘备已经对关羽能否替他稳守荆州产生了一点怀疑。
不疑就不符合人性了。
当然,也只是一点怀疑。
不至于因此撤换关羽,继而给整个刘备集团造成巨大的、难以估量损失的动荡。
因为谁都知道。
眼下刘备之下,没有人比关羽更适合出任这个“董督荆州”的栋梁大将。
这是综合军事能力、个人声望、论资排辈等等因素之后的必然选择。
不然还能有谁?
假节右将军张飞?
张飞虽然也是公认的万人敌,但他也是公认是名位亚于关羽。
你把张飞捧到这个位置上,那关羽怎么安置?
而且张飞就没有坏毛病了吗?
假节左将军马超?
且不说马超的威望基本在雍凉胡羌,过不了江汉。
作为一个后来者,他若来董督荆州,关羽张飞能服气?
别说关张,其他资历大将,包括麋威的便宜老爸安汉将军麋竺,估计都不能服气。
督汉中镇远将军魏延就更不用说了。
他坐镇汉中这个益州北大门,位置紧要,一动就要出大问题。
实际上,当初刘备提拔魏延坐镇汉中而不用张飞,已经是“一军尽惊”了。
若再把魏延提拔到关羽的位置,那只怕要“一国尽惊”。
翊军将军赵云倒是个不错的人选。
但还是那句话,资历和地位都不够,不能服众。
军师将军诸葛亮倒是能服众。
而且很可能是除了关羽之外,唯一合适董督荆州的人选。
刘备入蜀之前,根本就是将荆州同时托付给诸葛亮和关羽的。
可问题是,刘备更需要诸葛亮留在益州!
至于已经时日无多的法正和黄忠,提都不用提。
那么。
既然不能动关羽,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关羽的性格问题。
刘备还能怎么办呢?
只能假借关羽之手,对荆州士人作出一个表态,或者说承诺。
表面上,是关羽承诺不再轻慢傲士。
实际上,是刘备承诺今后在关羽和荆州士人之间。
他不会偏帮关羽。
持中对待。
而这种承诺,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都必然会削弱关羽在荆州的绝对权威。
这才是“彼时满座皆惊”的根本原因。
麋威思虑妥当,对张裔道:
“我明白张公的意思。”
“若拿不出真凭实据,让君侯强行违逆众意兴兵北伐,后续万一有失,只怕要陷君侯于不忠不义的境地,继而败坏荆州大局!”
闻得此言,张裔含笑赞赏点头。
麋威本就对此有心理准备,不再纠结。
转而道:“实不相瞒,除了襄樊之外,其实我对雍凉也有些想法……”
旋即打算将益州方向的战略机遇告知张裔。
虽然他已经给麋竺写信。
但路途遥远,尚未收到回信。
而麋威记得张裔跟诸葛亮私交不错。
若能通过他将这条情报直接递到诸葛亮手上,那就更加保险了。
然而麋威刚提了一嘴诸葛亮。
张裔的面色突然变得十分难堪。
麋威:“张公,可是蜀中出了什么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