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316节

  回到熟悉的军事话题。

  霍弋这才抬头开声:

  “从大略上说,自然是因为陛下舍生忘死而来,所以三军将士皆舍生忘死而战,士气高昂。”

  “但具体到计谋,则诸将公认是卫将军成功诱出了曹真、郭淮,继而斩将夺旗,一战而动摇长安。故而此战论功与张车骑并列第一,赏格也最高……”

  刘禅边听边负手踱步。

  直到霍弋说完,才道:

  “绍先曾跟随卫将军平定南中,不知他是个如何的人?”

  霍弋闻言微微一怔。

  皇太子自幼可是跟卫将军这些元从老将的子女一同长大的,彼此十分熟悉,怎么反过来问自己一个“外人”?

  不过转念一想,那位卫将军自当年江陵一役后,便洗心革面,恍若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其后又时常在外征战,太子不熟悉他,也情有可原。

  于是稍稍思忖,如实答道:

  “臣只擅长兵事,故只从军略上评价。”

  “观卫将军平生用兵,虽不乏取巧,但鲜有弄险。”

  “每战必先求立于不败之地,待敌疲敝或有机可乘时,方以雷霆之势击其要害,故能常胜不败。”

  “若说有过人之处,那便是卫将军总能于茫茫大势之中,抢先窥见克敌制胜的先机,并及时出手。”

  “襄樊如此,南中如此,关西如此,南阳如此,关中亦如此。”

  “可以说,王师每次有所斩获,十有七八都有卫将军在背后参与谋划。所以先帝常常视之为肱股,亚于丞相。”

  “亚于丞相……这是很高的评价了。”刘禅若有所思地嘀咕着。

  “但丞相之能,非止于军略,却不知道卫将军除了用兵之外,可还有别的长处?”

  霍弋不解其意。

  倒是董允听到这里,总算明白这位未来天子到底在闹哪样。

  上前提议道:

  “殿下若担心不熟悉臣下才能优劣,将来无法知人善用,臣倒是有两个法子。”

  刘禅面色一喜:“休昭还不速速道来?”

  “其一。”董允比出一根手指。

  “先帝早就将台阁托付于丞相,而尚书台乃天下枢要,朝廷选士任吏,皆要吏部、左选、右选等曹经手。”

  “所以这第一个办法,便是直接请教于丞相。”

  “对啊!”刘禅一拍大腿。

  “先帝遗诏,让孤兄弟父事丞相,孤有任何疑惑,直接请教丞相便是,何须自己胡思乱想?妙哉妙哉。”

  董允见太子一副如释重负的模样,本能地皱了皱眉。

  虽说他也认为太子请教丞相是有益的,且丞相必会尽心匡扶

  但作为人君,怎能事事依赖于臣属,没有自己的主见?

  于是轻咳一声,比出第二根手指:

  “其二,眼下关中百废待兴,殿下登基之后,可下诏让群臣献上治理关中之策,一来宣明国政方向,二来借机考校各臣、将的才能优劣。”

  刘禅一听到要搞诏书、策文就感觉头大。

  但看到董允目光幽幽地盯着自己,以及左右舍人都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暗自一叹,道:

  “就依休昭所言吧!”

  ……

  随着皇太子和蜀中重臣陆续进入长安。

  原本暂停的各项事务得以重新推进。

  首当其冲,自然是刘备的葬礼。

  虽然刘备生前要求“薄葬”,且也是当前时代流行的风气。

  但葬礼再怎么简薄,该有的程序还是要有。

  比如下葬的位置,自然是对标前汉的先帝们。

  也即在长安周边找一处风水宝地。

  除此以外,庙号、谥号这些关乎宗庙传承的要事,也不能轻忽。

  作为再兴大汉的开国之君,刘备必然要占一个“祖”的号。

  而考虑到“太祖”已被高皇帝所用,“世祖”已被光武皇帝所用。

  群臣一番商议,最终定了一个新庙号:烈祖。

  谥号的选择则有些争议。

  毕竟此号是用来评价君主一生的功过是非。

  而作为开国之君的刘备,其功过,本质上是与季汉立国的过程所绑定的。

  所以谥号既是评价刘备一生。

  也是在间接评价这个旧瓶装新酒的新兴帝国。

  经过各方名士、大儒激烈争论,最终选出了两个谥号。

  一为昭武。

  一为昭烈。

  当这两个号呈递到诸葛亮面前时,他却未急于做决定。

  反而召见枢要在京的公卿重臣,一同议定。

  诸葛亮:“昭者,日之明也。”

  “昔年蔡邕蔡伯喈作《独断》,言‘昭’字作帝谥,有声闻宣远之意。”

  “此外,世有公论:昭德有劳曰昭,容仪恭美曰昭,圣闻周达曰昭。”

  “此皆契合先帝之德,我以为甚妥。”

  “关键在这个‘武’字和‘烈’字,诸公有何见教?”

第282章 定谥号如定国策

  诸葛亮此言一出,在场不少人都跃跃欲试,发表高论。

  除了麋威。

  毕竟他早就知道“正确答案”。

  但也早就过了靠这种取巧的方式来人前显圣的阶段。

  反而打算趁着这个机会,好好观摩一番季汉的公卿大臣们,到底是怎么看待这个新兴的国度的。

  入关之后,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季汉都是一个正儿八经的中原政权。

  而非偏安于蜀中的“诸侯”。

  最先开口的是九卿之首的太常赖恭:

  “蔡公言:剋定祸乱曰武。”

  “又按谥法: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先帝心怀安定天下的壮志,虽早岁多艰,屡败屡战,仍不改其志,终有今日之基业,武字确实贴切。”

  “至于‘烈’字。”

  “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

  “也算妥帖。”

  “然二者相较,武字更契合先帝一生功业,我认为当选‘昭武’为号。”

  此言得到其余九卿级大臣的赞同。

  除了廷尉潘濬。

  所以诸葛亮的目光自然落到其身上。

  潘濬紧随开口:

  “武字为谥,美则美矣,但于先帝,于我朝,却失之于偏颇。”

  “先帝武德充沛,世所罕有。”

  “然先帝常言‘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又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来告诫臣子。”

  “可见先帝虽以武立国,却不以武彰显自身,更不欲以武治国。”

  “相较之下,安民、秉德、遵业,更契合先帝治国的理念。”

  “所以我以为当选‘昭烈’为宜。”

  此言也得到不少在场官员的支持。

  却多是台阁中实际负责处理国政的尚书和尚书郎们。

  而既然潘濬提到了“勿以善小而不为”,群臣自然下意识想到曾被先帝赐字“师善”的卫将军麋威。

  于是纷纷看向他。

  麋威一脸郑重其事道:

  “先帝在时,每与麋威论天下大事,常誓言‘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今曹操在伪朝,取‘魏武’为谥,先帝怎能与曹操相同?”

  “我也认为‘昭烈’更宜!”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莞尔。

  继而各有所悟。

  虽然麋威有戏言的成分,却也借此点出了季汉立国的根本,必须与强敌曹魏有所区分。

  若说曹魏是新瓶装旧酒。

  那季汉就是旧瓶装新酒。

  今后两国争雄,必然是从军事、农事、吏治、商事、外交等等层面的全面较量。

  这新旧之别,将体现在每一处细节上,不容轻视。

  当然,今日到底只是议论大行皇帝的谥号。

首节 上一节 316/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