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267节

  手中还拿着一本纸质的《扬子法言》。

  杨俊激动得胡子发抖:“听闻使君能够日制十万纸,旬月即可刻书万套?”

  夸张了,夸张了!

  麋威暗暗吐槽某些吹牛不打草稿的军士。

  照直道:“雕版印书确实比手抄更适合大量制书,而且只要版子弄好,就不容易出错。”

  “但这雕版本身很是考验工匠的手艺,旬月万书有些过了。”

  “不过杨公若只是印发一篇檄文,倒是不难。”

  “我军中有不少从蜀中带来的巧匠,去年攻取昆阳城时就曾用过此术大量刻印降书,手艺都已熟练。”

  “杨公若需要,我回头调一批工匠来宛城。”

  “只是杨公。”麋威好奇地看着对方。

  “为何要使用雕版?莫不是也打算效仿去年昆阳之战,海量传檄于郡县?”

  杨俊先是感谢一声。

  然后解释:

  “确实打算效仿使君故智,却不仅仅在郡县。”

  “我意,当将檄文尽量、尽快传至海内州郡,天下皆知。”

  “若实在做不到,至少要传到司、兖、豫、荆、扬这五州。”

  麋威闻言顿时来了兴致:

  “为何要‘尽快’?”

  杨俊道:

  “不瞒使君,按照敌国的九品官人之法,今年各州郡中正官,大多要重新定议士人乡品。”

  “当此之际,若我朝能大肆为昔日大儒、名士正名,便是不足以笼络中原士心,也足以扰乱本年的清议定品,继而彻底扰乱敌国朝堂!”

  啪!

  麋威拍案而起,目光瞪圆。

  杨俊这一招,可太损了!

  所谓九品官人之法,或者说九品中正制。

  本质上,就个卷“评语”的选拔制度。

  不同于卷“名望”的两汉察举制,也不同于卷“考试”的后世科举制。

  曹魏的官员们想要升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应州郡中正官的评语。

  可谓一评定高下,一评分清浊。

  但中正官也不能毫无根据,全凭个人喜好地乱评。

  这会导致自身失去公信力,继而失去中正官的职权。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定品主要有两个依据。

  首先是家世,也即家庭出身和背景。

  这里面既包括父祖的仕宦经历,也包括受学的师门。

  甚至连父祖的师承,官长、故吏等等,也都会综合考虑进去。

  其次则是对个人品德才能的总体评价,称之为行状。

  在当下,曹魏的九品官人之法虽然尚未堕落到只看家世不看行状的地步。

  但家世依旧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而杨俊这一手损招,就是冲着“家世”去的。

  毕竟这次大平反的名单中,有不少人都在曹魏出仕,家势显赫,地位还不低。

  比如荀彧出身的颍川荀氏。

  比如崔琰出身的清河崔氏。

  更别说孔融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其故旧多得难以估量。

  曹操当年虽然杀了这些人,却不可能将他们连根拔起。

  非但不能尽除,还得反过来好好安抚,免得这些人联合起来对抗自己。

  曹丕称帝之后一改其父之风,多加退让,正是如此。

  可曹丕再怎么退让,再怎么优容,却还是有一条底线不能容忍。

  那就是维护汉室正朔,反曹尊刘!

  这个事,一旦较真起来,就足以给许多在朝的、在野的魏人“家世”蒙上一层阴影。

  继而又给今年整个曹魏朝堂蒙上一层阴影!

  这一刻,麋威怦然心动。

  对杨俊颇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不过,思虑片刻之后,他还是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我记得中正官有‘三年一清定’的说法。”

  “而曹丕是在建安二十五年篡位,并在同年开始改制。”

  “距今不过五年,那照理说,不该明年才重定乡品吗?”

  杨俊闻得此言,却反问:

  “三年一清定……使君是听谁说的?”

  麋威面色顿时一窘。

  自己怕不是又犯了穿越者常见的错误:搞错了时代。

  好在他身居高位日久,脸皮够厚,直接略过对方这一问。

  道:“一般相隔几年才会重新定品?”

  杨俊道:

  “并无定制,短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却要看官员是否有较多出缺。”

  “实际上九品之法虽是黄初……建安二十五年创制,但早在魏室篡汉之前,曹孟德便已经有此先例。陈长文(陈群)等人不过是将其改为常例,推而广之。”

  麋威顿时恍然。

  果然新事物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

  都有一个从草台班子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总之,既然杨俊认为此事大有可为,麋威没道理不支持。

  正好他还在等候颍阳方向的情报。

  便干脆亲自监督雕版的制作,以求尽快落实传檄于天下的目标。

  如此又忙碌了数日,颍阳方向尚未有确切的信息。

  倒是邓艾自叶县传来一封急信。

  说遇到一件要紧事,需要麋威亲自定夺。

第236章 意外连连

  麋威连夜策马奔赴叶县,跑足了一天一夜。

  饶是如此,他仍顶着困意,入城后直奔县寺。

  邓艾等人闻讯出迎。

  麋威略过各种繁文缛节,上来直接问:

  “情报确切吗?确定是洛阳那位杨公?”

  邓艾应了一声,又看向身旁李鸿。

  后者会意上前解释:

  “已经交叉验证过不同来源的情报。”

  “一是孙狼派去弘农的细作所探的消息,杨公确实与那胡居士一同进山。”

  “二是早些时候洛阳那位‘公’传信,钟繇请杨公归乡辟士,正是那胡居士。”

  麋威闻言顿时困意全无,忍不住搓了搓手。

  皆因众人所言的这位“杨公”,正是后汉末代的太尉,杨彪杨文先

  所谓四世三公弘农杨氏的当代领军人物。

  虽然在后世三国迷那里,杨彪的知名度不如他的儿子杨修。

  但至少在眼前这个时代,杨彪才是那个被海内士人所瞻仰的顶流大人物。

  杨修的人望跟他爹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而对于麋威来说,这事则蕴含着一个巨大的机会。

  一个将“大平反”计划推上一个新高度的机会!

  别看他先前跟杨俊夸口什么“朗朗乾坤”。

  这事说到底,还是季汉内部的自娱自乐。

  更多只是向天下士人表明一种态度和立场。

  倒是杨俊前日提及的中正官重新定品,那才是刺刀见血的杀招。

  但总归偏于间接效果。

  可若在此基础上,再叠加一位当世顶流士人领袖……那这件事的影响力,或者说破坏力,将是难以估量的。

  当然,现在谈这个还为时尚早。

  最基本一个,人还没抓到呢。

  就算抓到,杨彪愿不愿意配合,怎么让他配合,又是个问题。

  所以猛搓了几下手,麋威便恢复了冷静,回头问道:

  “细作说胡昭邀请杨公一同进山赏春?”

  “是!”李鸿立即应声。

  “杨公虽为辟士而来,但应是存了暂离洛阳躲避俗事烦扰的心思,正好那胡居士本就是个山野清闲的妙人,二老志趣相投,便相邀进山游玩去了。”

  “据说同行者还有杨公嫡孙。”

首节 上一节 267/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