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威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荆州军政一把手。
不忙才怪了。
不过忙的事情虽多,麋威最看重的还是两件事。
一是对魏防御。
二是确保“二田”新政顺利施行。
前者自不必多提,没有军事上的保障,其他都是空中楼阁
而足食足兵则是确保战争胜利的前提。
更别说“二田”新政是先前对将士们的许诺,所谓“三军军心所系”,轻忽不得。
孔夫子有句话怎么说?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而选士用吏,本质上都是为了将这些事情办好。
随着各项人事落实,麋威部下也都有了新的任命。
军事上的功绩,各将都清清楚楚,没怎么意外就通过了。
其中:
州部外,向宠加偏将军号,从别部司马拔为方城督,专事方城的防御,直接对麋威负责
王平、马忠各加裨将军号。
前者为昆阳令,后者为叶县令。
各自负责屯守一城。
而州部内就更简单了。
将军主簿诸葛乔直接兼任豫州刺史主簿。
反正就是麋威的头号大秘。
姜维转为豫州刺史帐下督,继续统领麋威的亲兵部曲,算是名正言顺。
石城船坞督习宏征辟到州部,特进为都水从事,专司舟船水事。
只不过管辖范围从一条汉水扩大到荆北到豫西的每一条河流。
李鸿则在明面上转为簿曹从事,负责钱粮簿书,也就是管账的。
实际上仍充当麋威与徐庶沟通的暗线。
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
唯独对于邓艾的任命,却出现了一些波折。
第223章 隐患
按照麋威的构想。
最适合邓艾的职位就是刺史门下的兵曹从事。
毕竟这个职位按照后世的说法,相当于后勤参谋+作训参谋。
正好邓艾同时具有军事才能和管理民屯的经验。
但邓艾新官上任未满一月。
各处军屯的负责人忽然上书举告邓艾以权谋私,要求麋威严查此事,以正军法。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荆州。
就连关羽都被惊动,特意来过问此事。
麋威干脆将相关各方的都召集一堂,共商此事。
令他意外的是,各军屯长吏居然找来了关羽长史杨仪作为带头人。
麋威虽然不惧杨仪,却情知此事绝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一时神色凝重。
杨仪对麋威还是敬重的,并未直接上来质疑。
而是由一名年长的军屯长吏代为发声:
“好叫使君知晓,我等奉命开设军屯于襄樊周遭,本就负责供应大军所需。”
“过去沔北的樊城直面魏军,田地多不能用,这也就罢了。”
“如今魏军已经败北,那沔北的良田肯定都要开垦起来的吧?”
“垦田肯定要招募佃兵的吧?”
“而我等招募流民,都是依照过去几年的成例,合情合理,为何这位邓兵曹横加阻挠?”
“莫不是他自忖军屯不归他管,而南阳新设的民屯则为他所治,故而厚此薄彼了?”
原来是抢人。
麋威心下了然,看了一眼默不作声的杨仪。
只见后者暗暗摇头,忽有所悟。
暂不作声,只等邓艾自辩。
邓艾早有准备,让一名口齿伶俐的书佐替他开声辩解。
大意是两条。
一是他并未直接干涉襄樊军屯募兵,只是因为新设的南阳民屯,良田较多,所以流民更愿意留在北边。
毕竟收获越多,分利才越多。
田地的质量有时比分成比例更能吸引人。
二是南边的军屯,制度相对混乱,有些田租较高,有些较低。
即便较低的那些,还有各种额外征收的绢帛,徭役。
这些都导致流民更愿意留在北边。
邓艾根本不需要刻意抢人。
非要说抢,不过是制止了几次军屯北上抢人的行为。
简而言之,是南边军屯本身不干不净,怪不得别人。
对此,襄樊的屯吏们自然又搬出成例、旧例加以反驳。
而且对于所谓不干不净的指责,都有明面上的说法。
比如额外征收的绢帛,乃是为了满足军士的日常穿着需求。
徭役就更不必说了。
关羽大军北伐了大半年,粮秣、军械是谁往北运的?
营垒是谁来修建的?
况且军屯中的佃兵本就是半农半兵的性质。
战时本来就要征调的嘛!
别说军屯佃兵了,就你邓艾原本在曹魏,所谓免除徭役的民屯,难道就真的都免了?
你邓艾是怎么被姜维俘虏的自己心里没数?
对此,邓艾自然无可辩驳。
却给出了一份极其详细“证词”。
指出各屯军吏去年一年是如何假借北伐的名义,让佃兵帮助他们修建宅邸,谋取私利的。
而这些宅邸,大多属于南郡、襄阳的地方士族。
麋威仔细看了看,这份证词大部分来自从军屯逃到民屯的佃兵。
小部分来自耿直敢言的军吏。
当然也可能是有人见麋威有革新的倾向,特意投机。
但无论如何,邓艾作为新近归汉的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罪证公开,那十之有九是真的。
对此,麋威居然丝毫不感到惊讶。
甚至暗暗庆幸关羽威望尚在,这些人好歹没敢私吞军粮,兼并土地。
那样问题就真的严重了。
而且还惊喜于邓芝治下的江夏郡竟连这种“小问题”都罕见,着实难得。
难怪刘备将他当作救火队长,最近又迁调至襄樊了。
不过眼前的问题还是要处理的。
事关“二田”大计,又涉及荆州地方士族。
一有不慎,就会动摇根本。
想了想,麋威干脆转去后堂另开个小会。
只让杨仪、邓艾等少数人心腹跟来。
杨仪这时候才作声:
“自古以来,天子、诸侯、士人、丘民如何分利,就是社稷根本所在。”
“所以孟子才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丘民者,百姓也。百姓者,士族与黎庶是也。”
“方今朝廷厚恩于黎庶,却寡恩于士,此为患。”
“前度大将军北伐宛,乡野黎庶皆望风而降,独城邑大姓与魏将同守,便是由此而来。”
“使君欲求州郡大治,切不可再厚此薄彼。”
言罢,杨仪躬身拜退。
显然不想为此得罪麋威。
而麋威自然不至于为这事怪罪杨仪。
他只是从对方这番言论,验证了先前猜想。
这时邓艾见他蹙眉,自以为给他招来了麻烦,不由愧色告歉。
麋威却摆手道:
“经此一事,我已经知道了士载的才能。”
“区区兵曹从事,确实不适合你。”
邓艾听到这里,以为麋威迫于压力,只能罢免他的职务。